历史探“原”另辟蹊径

关键词:历史细节,鸦片战争,失败原因
鸦片战争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但现行初高中历史教材在讲述这一问题时往往一语概之,如“清政府组织抵抗很不力”或“清王朝政治腐败”等。教师通常采用“客观原因(外部原因)+主观原因(内部原因)+根本原因”的模式,同时又将主观原因分解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模式,外加军事、外交等几个方面。这种典型的程式化、教条化的教学模式,使生动的历史变成了枯燥、概括的句式和抽象、空泛的结论。为提高学生的兴趣,笔者以历史细节为媒介,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细节一、“捷报”早产:未战“先胜”的前线清军
(中国)将军的参谋机构中有许多文人,在发动进攻(1月30日)的前10天。将军命令他们撰写捷报。他们呈递了30篇文章,将军按其文才大小的顺序进行了排列。第一位归谬嘉毂,他写了一篇详细而生动的有关各种英雄事迹的报道。列在名单上第二位的是何士祁(一位相当有名的书法家),他呈报了一篇文字造诣很高的文章,其中充满了经典的比喻和机敏的措辞。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①
探究问题设计: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军将军参谋机构在战前10天就写捷报,暴露了当时中国军队、官场上的什么问题?
笔者选用这则典型生动、以小见大的细节材料,直接将清朝政府官员寡廉鲜耻,腐败无能,对上欺骗蒙蔽,整体军政素质低下的现象暴露无遗!它不是对学生灌输所谓“腐朽的封建制度”“清政府腐败无能”等苍白、抽象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很容易通过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问题结论,使历史学习由“被灌输”变成为欣赏、感悟和提升的过程。
细节二、“粪桶妙计”:前敌主帅杨芳的制胜法宝
杨芳看到夷舰上的大炮总能击中我,但我却不能击中夷……夷炮威力远在我炮之上,认定“必有邪教善术者伏其内”,于是广贴告示,“传令甲保遍收所近妇女溺器”作为制胜法宝。他将这些马桶平放在一排排木筏上,命令一位副将在木筏上掌控,以马桶口面对敌舰冲去,以破邪术。……3月18日,英军进犯,杨芳的这些招术自然完全无用,筏上副将仓皇而逃,英舰长驱直入。
——雷颐《历史:何以至此》②
探究问题设计:材料反映了清朝前敌主帅杨芳的什么作战方法?这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细节二”真实鲜活,形象生动,通过再现清军主帅用“粪桶妙计”退敌的“历史现场”,读后既令人啼笑皆非又发人深省。学生轻松地从材料中分析得出“粪桶妙计”反映的本质是:清朝军队愚昧落后、作战方法笨拙、战斗能力低下。笔者再联系清政府长期坚持闭关自守的史实,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由于长期的闭关自守、盲目自大而导致的“粪桶妙计”出现的必然性,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理解、感悟了清政府战败的原因,学会从微观、逻辑等方面来理解历史。
细节三、“器”不如人:中英双方的武器对比
探究问题设计:请根据表格概括指出清军枪支与英军相比存在的差距,并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差距”所反映的本质问题。
在探究“差距”时,学生很快得出答案:清军点火装置落后;枪身太长,使用不便;弹丸小,杀伤力弱;射程短、射速慢;无枪刺,短兵相接不利。学生探究完成后,笔者就“本质”问题做阐释: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冶炼技术、铸造技术等大为提高,武器实现了机械化、精度化生产;而同期的清朝依然处于传统的工场手工业水平。武器的背后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国力。中英双方在枪支上的巨大差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双方科学技术(生产力)、国力的巨大差距。从而将“晚清生产力(科技)落后,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无法抵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这一本质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细节四、“局外”观战:晚清百姓没那么爱国
英军登陆后,大多数时间内中国民众主动向其出售出售蔬菜、牲畜、粮食,英军舰队在珠江中和清军作战时,满清的老百姓,对于统治他们的满清,没有表现出什么热情。当地民众只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梁发芾《晚清百姓为什么不那么爱国》②
探究问题设计: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鸦片战争时,“当地民众”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清军,甚至“有如端午看赛龙舟时兴高采烈在远处观战”?
笔者将学生相对直观感性的答案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清朝政府丧失民心”,“失道寡助”等做进一步阐释升华:材料所反映的老百姓的冷漠,今天的爱国者们也许会否认,也许会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也许会痛斥他们是汉奸,觉悟不高。但事实上在漫长的君主专制社会里,国家不过是统治者的私产,作为被奴役对象的老百姓肯定不会热心替这样的国家和统治者卖命。一个与百姓离心离德、“失道寡助”的国家又怎样能在这样一场敌强我弱的反侵略战争中最终获胜呢?通过对本环节的学习探究和升华,学生也较好地体味到国家独立富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在“润物细无声”中得到了较好的滋润和提升。
历史细节是一种活的属性,充分领悟和发掘历史细节,可以点化课堂,营造现场,于细微处见精神,再现“原生态”的历史沧桑,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不断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历史的魅力,更好地提升课堂效率。
【作者简介】付昭权,男,1978年生,湖南人,中学一级教师,广东省东莞市长安中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命题。
【责任编辑:全骜颉】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