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基层医院体外循环术中用血分析以及血液保护策略
练红梅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用血情况,优化基层医院血液保护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2019年2月体外循环相关手术用血情况 结果:平均每例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浓缩红细胞(RBC)为1.25±1.89u和新鲜冰冻血浆(FFP)24.62±124.55ml手术类型不同影响血制品使用、患者年龄和体重对血制品用量有明显影响、女性患者红细胞用量明显高于男性患者 结论:详细的血液保护策略能减少基层医院用血量。
【关键词】体外循环;基层医院;血液保护
【中图分类号】R6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7-0246-02
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的血容量稀释作用,术中相关操作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血液破坏和丢失,麻醉药以及低温等因素使血液在体内将出现异常的分布,以上使体外循环手术对输血的依赖程度很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量输血增加患者病患率和死亡率,降低长期生存率。1材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与设备
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科对131例成人患者实施了体外循环相关手术,患者平均年龄(53.47±9.55)岁,平均体重(59.07±11.57)Kg,平均转机时间(147.93±55.00)min,常规使用降温体外循环技术。全部均使用膜式氧合器(Sorin EV0或905系列),人工心肺机均使用Stockert 5型,主刀医生和灌注技师均为同一人,术中血红蛋白均维持在21%-24%左右。
1-2心肌保护方法手术均使用4:1含血停跳液或HTK液,对于小体重、低血色素病人采用自体血逆预充技术以及改良超滤。常规使用普通超滤技术。
1-3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计量资料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α=0.05。P<0.05有显著性差异。
手术方式及不同手术血制品平均使用量见表1,浓缩红细胞(RBC)和新鲜冰冻血浆(FFP)用量,RB
C使用,大血管与CHD矫治术、瓣膜相比P<0.05有顯著性差异;FFP使用大血管与瓣膜相比P<0.05有显著差异,女性患者RBC用量显著高于男性(P<0.05)体外循环中不使用血制品病例81例占手术总数61%。3.讨论
目前已有大量研究显示,输血可以导致心脏手术患者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生存率降低,对此我院针对现有硬件设施作了以下措施:
1-1术前贫血(1)药物治疗:使用铁剂、维生素和叶酸治疗,必要时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
1-2降低预充量 (1)体外循环动静脉插管建立后,从动脉循环侧路将体内引流出的肝素化的白体血液储存于血袋中,引流量300-500ml,根据患者的血容量和生命体征而定。(2)液面监测的使用(3)管路Mini化:根据体重选择合适的生物相容性好的膜式氧合器和血管路,我院使用的是华西型的成人血管路,台上的回流管路用华西儿童型进行组装,静脉引流口径改为3/8inch;去除多余的管路。
1-3评估围术期出血因素:及时监测血小板功能以及纤维蛋白原等各项凝血指标,以及停用抗凝药以及抗血小板药物
1-4避免意外性出血和精细止血是有效减少术中出血和异体输血的关键:(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微创心脏手术、介入治疗手术等较CPB下传统或开放式手术在减少出血和异体输血方面有诸多优势,但需要严格选择适应证和保证疗效;对于意外出血我院常规备择期手术备血。
1-5术中采用便携式血气分析仪等实时监测患者Hb和红细胞比容,严格控制Hb和红细胞比容
1-6平稳的麻醉和适当的降压平稳的麻醉管理既满足手术的需要,又可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足够深度的麻醉和控制性降压可减少失血。
1-7超滤的使用 体重≤50公斤的成人,我院常规超滤和改良超滤的联合使用,降低围术期血制品的使用
1-8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减少术中ACT和血气检查次数:血气和ACT同时检查所抽血液<1 mL,单独检查抽血<0.5mL
1-9止血药 鱼精蛋白拮抗肝素后,使用凝血酶原复合物结束语
基层医院硬件设施不完善的情况下,心脏手术更应该做到术前、术中以及术后血液保护精细化管理,以及多科室血液保护意识达到共识,降低围术期输血率以及并发症,提高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