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的运用
刘莉
课堂是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才华的舞台,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敢于、乐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为其提供独立体验与思考的机会.
一、导入留“空隙”,激发学生求知欲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成功地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导入新课的方法多种多样,如上课伊始,教师可以用两三分钟的导语打开新课的“大门”,使学生进入学习新课的最佳精神状态.此时便需要教师留一定的“空隙”,让学生有时间去思考,这样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具体来说,如在讲解“盐类的水解”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如果如教材那样直接对盐进行分类,并把每类盐水溶液的酸碱性以结论的形式告诉大家,引出盐的水解,则显得平淡无奇,索然乏味.如果教师把教学过程进行适当设计,则可大大改善这一状况给. 教学过程如下:
導入提问:大家知道酸的水溶液呈酸性,碱的水溶液呈碱性,而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那么盐的水溶液呈中性吗?(教师留出“空隙”,引发学生提出猜想)
实验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面我们用pH试纸测定氯化钠水溶液的pH.
讲述:实验证明像氯化钠这样的盐溶液的确呈中性.为了保险起见,我们再检验一下碳酸钠、硫酸铵溶液.
实验验证:取两条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中,用玻璃棒分别蘸取碳酸钠溶液和硫酸铵溶液滴在pH试纸中央,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此时,学生根据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意识到前面的结论不妥,产生疑问.在这个疑问的驱动下学生便会很自然地进入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去.
所以,留“空隙”的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入境”,“入境”才能“生趣”,才能使学生身临其境,进入学习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讲授留“空隙”,培养学生悟性
讲授语是课堂教学使用率最高的一种表达形式,约占整堂课时间的三分之一.它是教师对教材和资料有关情况进行分析归纳,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途径.讲授时留一定的“空隙,可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例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这部分内容时,若根据教材,直接把氧化还原的结论和特征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则难以接受.因此,在教授本节内容时,教师留出“空隙”,搭建支架,让学生自己构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体系.教学过程如下:
复习旧知:在初中我们已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请问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如何判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追问:是不是只有“得氧、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留“空隙”,引发学生思考并交流)
教师讲解:答案是否定的.下面老师为你们呈现几组案例,标有“是”的为氧化还原反应,标有“否”的为非氧化还原反应,同学们请仔细观察,看能否发现标有“是”的化学反应有何共性.
呈现案例:1.2Na+Cl22Nacl(是)
2.H+Cl2HCl(是)
3.CaCO3+2HClCaCl2+H2O+CO2↑(否)
4.CaO+H2OCa(OH)2(否)
5.MnO2+4HCIMnCl2+Cl2↑+2H2O(是)
6.Ba(NO3)2+K2SO4BaSO4↓+2KNO3(否)
发现的过程是艰难曲折的,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自己努力探索、归纳出的结论,将会对学生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结课留“空隙”,培养学生创造力
课讲完后,不应是学习的结束,而应把它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引导学生向课外延伸,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联系.例如,在讲解“原电池”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原电池形成条件,帮助学生理解电池电极及发生的电极反应.课程结束后还可启发学生课下根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动手设计一种原电池.
课堂留“空隙”,是给学生预留想象、思考、自学和运用的空间,这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少则明,多则惑.我们的化学课教学只有大胆取含,给学生留一道“空隙”,才能让课堂充满自然魅力,才会形成学生所向往的学习氛围,也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