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培养”中文化对接的案例研究
【摘 要】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在为山东兖矿集团的“定向培养”中,开始进入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协商培养方案,共同发布招生计划,共同制订教学大纲,共同管理学生,在教学培训中融入企业文化,有效地实现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这种文化对接不仅有利于校企双方,也有利于学生本人,同时对其他企业产生了深刻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对接;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794(2014)01-0055-03
【收稿日期】2013-09-18
【作者简介】刘世余(1971-),男,山东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汉语研究和职业教育。
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在“定向招生、订单培养”中,努力化解校企双方的文化冲突和矛盾,实现了与山东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对接。该校充分利用有色金属行业优势,大力依托金属材料加工专业特色,不断创新办学方式,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成功走出了一条学生培养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新路子。按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选拔学生,共同管理学生,共同开发课程,共同编选教材,最终完成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一、背景与问题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自2003年以来,就主动走向市场,面向全国有色行业企业寻求合作。但是,学校在初期阶段的校企合作中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由于企业参与行为较少,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只是单纯依靠学校来进行,难免出现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情况。具体来说,学校只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对企业精神、理念、安全和责任等企业文化的学习与教育。所培养的学生虽然参加了实习实训,但是学校没有重视引进企业文化,学生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等相对模糊,理应具备的工业素养相对偏低。[1]
由于完全依赖学校进行教学管理,缺乏合作企业的参与,在培学生刚开始还能认真上课,也基本遵守纪律。但时间一长,他们就开始不爱听讲,有的迟到早退,有的旷课上网,带坏了整个班风,也影响到学校风气。进厂工作后,部分毕业生由于未能遵守劳动纪律,违反生产操作规程,有的就被单位开除了。还有一些毕业生由于不适应企业生产环境,人际沟通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差,最终只能离开公司。
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校企合作中存在着双方文化上的冲突问题。职业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社会效益,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也应建立在社会效益上。而创办企业更多的是为了创造经济价值,它追求的最大目标是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通过企业文化,把企业员工统一到如何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上。[2]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反映到职业学校的校园里,就变成了学校教育和学生意识对企业文化的不适应、不重视甚至是不接受。
二、方案与实施
自从意识到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之后,学校积极创新办学思路,加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主动与合作企业座谈,听取企业合理化建议,找出了不足和缺陷,最终决定引进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引领职业教育,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山东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分别在2008年6月和2010年5月,先后从当地通过考试招收了两批学生共计900多人,送往洛阳学校实施定向培养。按照协议,这次定向培养的教学活动主要由学校组织,企业参与辅助;生产实习,主要由企业组织,返回公司进行,学校选派教师予以协助;管理工作,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参与其中。
1.课程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课程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它是职业学校课程教学中长期积累的反映与课程相关的价值取向,以及师生意识、师生心态、行动规范方面的独具特色与魅力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3]企业文化是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其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企业的价值观。[4]为了实现两种文化的对接,学校专门选派了“双师型”专业教师到企业现场观摩学习,熟悉了解企业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要求和质量标准,为下一步改进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首先,学校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存在着脱离企业生产实际的情况,其中一些内容相对陈旧,已经不适用于现代企业,需要做出调整和修改。所以,根据山东兖矿企业的实际和要求,专业教师对部分章节的内容做了适时的补充和完善。如《金属学及热处理》《铝合金熔炼与铸造》等材料专业课程,为了与国际接轨,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的产品状态、合金牌号、技术标准等,补充了最新的生产加工工艺,包括连续挤压、静液挤压、连续铸轧等。《电工基础》《机械制图》等课程,吸收了最新的制图方法和电工理论,并结合从企业调研所获得的一些生产技术信息,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其次,学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学和实习实训教学,都直接与企业文化中的内容相互对应和衔接。在山东定向班开设的所有专业当中,学校都相应地安排了《安全生产基础知识》《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养成了良好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等职业素质。在实习实训教学中,学校采用“学校——企业——学校”模式,即先在学校进行第一阶段的认识性实习,第二阶段到企业参与设备的安装并熟悉设备和生产工艺,第三阶段再回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解决生产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企业对学生也进行了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厂情厂规等入厂教育,直接实现了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2.管理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
学校管理文化也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它包括制度管理和精神管理。山东兖矿集团在这方面的企业文化就叫“管理文化”,对学生的管理主要由企业来负责,学校管理则是一种辅助。为使学生尽快熟悉、适应和接受本企业文化,该企业在班级中尽量体现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即责任文化:“忠信仁爱、天地人和”。他们通过张贴悬挂企业语录、牌匾等形式,直接宣传企业文化,与学校的管理文化零距离对接。
企业在班级积极推行准军事化和精细化管理,构建“精严细实”的管理文化。第一批定向培养共派出中层干部15人,第二批共派出7人,重点加强对在培学生的管理。其管理模式是队长负责全局,领队各有分工,班长管好班级。领队和班长都是从车间主任一级干部选配而来,他们可直接将企业管理文化带进班级。从进校培训的第一天起,企业坚持半军事化管理制度:即统一着装,统一集合,统一早操,统一上课,统一活动,统一休息。
为体现校企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尽快成才和适应企业,山东兖矿集团在借鉴洛阳学校《学生守则》的基础上,编写了自己的《定向培养学生手册》。手册共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有关规定,二是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规章制度,三是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定向招生简章。根据总则第二条规定:兖矿定向培养学生和在职送培人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由兖矿科澳铝业有限公司和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共同管理。第四条规定的定向培养目标是:通过全面学习相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岗位操作,使全体定向培养学生熟悉生产工艺流程和设备操作技能,掌握岗位规范和安全操作规程,达到上岗要求,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可以说,山东兖矿所制订的这些措施已经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效补充,较好地解决了校企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为下一步校企之间的文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学校方面,积极配合企业进行管理。所做的主要工作包括,每周四卫生大检查,每周五班会点评,每班配备一名班主任。平时每月有学生操行分考查,每学期全校举行拔河、篮球比赛等活动。通过企业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在培学生既得到学校的管理,能够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学习;又受到企业的约束,更好地适应了企业氛围。
三、效果与评价
几年来,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与山东兖矿集团的不断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和企业合作共赢
学校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了解到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工艺流程和发展优势,而且也引进了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了学校本身的办学能力和职教水平,并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和文化对接,促进了企业自身整体实力的大大提升,加快了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
2.在培学员终身受益
参加定向培训的学生从学校的职业教育中,既学到了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实际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学员在学校的课堂学习中就能接触学习到企业文化,并逐步内化为个人的职业素质,最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讲责任、懂安全、识大体等。
3.对其他企业有示范效应
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与山东兖矿集团的合作方式,是目前校企合作中比较成功的做法,对其他企业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效应。这种合作形式已经受到其他有色行业企业的认可,如青海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就是一例,该企业完全采用山东兖矿集团的做法,由中层干部带队跟踪学习,各班均由领队和班委共同负责管理。其他企业如河南豫联集团中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洛阳龙鼎铝业有限公司等,也纷纷采用上述做法。
四、总结与反思
面对校企合作中双方文化的矛盾与冲突,要想实现校企文化的深度融合,只有校企两个方面都做出努力,才能最终达到目的。洛阳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和山东兖矿集团在校企合作中的做法值得借鉴。校企双方通过相互考察了解,最终确定从文化上介入,从文化内涵上进行融合,既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职业素质。
1.学校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基础上,引进企业文化的市场意识和价值观念
职业学校一方面要坚持实现教书育人的社会效益,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又要创新办学模式,积极引进企业文化中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价值观念等内容。为此,学校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日常教学和管理中,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企业文化的全面衔接。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教育,学生会逐步地去适应企业工作环境,学会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的工作价值观,达到与企业文化融合的目的。
2.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兼顾社会效益并支持学校发展
企业只关心学生本身的质量和规格是不够的,因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过程,企业要参与到职业学校的教育过程当中来。接收学生顶岗实习、接受教师挂职实践、提供兼职教师等,这一切不应被视为企业的负担,相反,它是企业的一种责任和使命。[5]为此,有关企业要主动与职业学校进行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把企业文化内涵直接渗透到学生的实习实训课程中。通过接受教师挂职实践、提供兼职教师,把企业的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等直接引进专业教学,促进专业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完善。只有这样,校企合作中的文化冲突才能走向融合,并最终实现“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参考文献】
[1]任锋,王平尧.试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渗和结合[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9).
[2]姜汉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J].交通职业教育,2008,(5):26.
[3]张燕.浅谈职校课程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10,(7):259.
[4]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5.
[5]刘继芳.校企文化在校企合作中的冲突与融合[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11):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