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细节魅力 感触研究乐趣

陈 红
[关键词]兴趣,思考,研究,修改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5-0015-02
读张元先生《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后,我的感想恰恰是张先生怕听到的:这么教固然不错。学生也喜欢,但我们一线教师可能做不到。但《(商鞅变法)教学设计》使我的想法发生了变化,甚至也有了想试试的欲望。
如果说张先生的《一课时讲完隋唐史的实验》是学者“教师化”的尝试,那么周老师和任老师的《(商鞅变法)教学设计》则是教师“学者化”和学者“教师化”相结合的探索。下面具体谈谈我的读后感想:
一、这份设计的主要亮点
1以细节激发兴趣。本课所选故事注重真实性,主要取材于《史记·商君列传》。当然,对于史记的解释问题,学术界也多种不同看法,但中学教学不是做考证文章,设计者结合教材使用,以白话形式讲述,就贴近了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故事和细节,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在轻松愉快中进入学习状态。
2以问题调动思维,本课的问题设计重点突出,而且逐步深入。如“问题2:魏国丞相举荐商鞅代替自己,又建议魏王不用就杀了他,说明什么?”这个问题很有力度,能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有“课本上说‘商鞅变法……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长期得到沿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不难理解吧?留一个问题,课后有兴趣的同学不妨扩大视野,看看古代世界上哪个国家建立了官僚制度和户籍制度。”这个问题的设计,基于学生已有的认识,能够引发他们深入思考。
3以思维触发研究。如:“问题6:《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述了这件事。可是,这么多黄金的赏赐,秦孝公多心痛啊。司马迁说的是赏‘十金‘五十金,春秋战国时,黄金的单位有时论‘镒,有时论斤,一镒20两、一斤十六两,怎么算也不少啊,《史记》会不会有夸张的成分?”这个问题不仅会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渗透了历史重证据的意识。我估计,课堂教学的效果肯定会引发学生课后的议论,如果教师再作一些延伸学习的指导,他们就能初步体验历史研究的过程,感触其中的乐趣。
周、任老师以学者研究的态度,凭教师细密的用心,将历史故事与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我想,一般讲课娴熟、善于控制时间的教师若采用这样的教学设计,将会大大提升历史课堂的魅力,使学生乐于学习、轻松学习,不仅上课有兴趣,再看课本感受也会不一样;不仅能够很快掌握这节课的知识,甚至能够感触到历史研究的乐趣。
二、在操作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我也假想,我要是用这个设计进行教学,结果会怎样?除了上述优点,可能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一,如果对问题展开讨论,可能会牵涉诸多指向,而课堂时间是有限的,调动了学生的思维,还要控制学生的思绪,这对像我这般普通教师的素质真是个考验;其二,有些问题,很难落实在具体的故事上,比如问题9的“中央集权制度”、问题10的“户籍制度”,设计方案中的内容,其实既不是故事,也不是细节,学生仅仅依据故事是很难回答的。
针对以上问题,我觉得可以对本课设计进行一些引进。
1删繁就简。保留那些确实的“故事”与自然衔接的“问题”,至于搀杂其中的“细节”与相应的“问题”,则不指望在课堂教学这个环节进行说明。这样,教学时间可能就比较从容了。
2比较引申。既然教学对象是高二选修历史的学生,针对难以落实在具体故事上的问题,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初中的通史知识以及高中的必修内容,进行比较式的串讲、总结性的引申。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如问题12和问题13是关于对商鞅变法的评价问题。设计者的结论“读教材:新制度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教师发挥:我们现在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还会走回头路吗?不可能了。古今同理。”由古代到当今,跳跃似乎太大,显得唐突。
我的修改方案是:首先,让学生对这两个问题进行充分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依据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所述的“新制度适合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经济繁荣。”最后,教师对中国古代改革按分期的、断代的特点做一简明概括:秦、西汉的改革,以建立、健全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为核心;十六国北朝以胡族入主中原,汉化、封建化改革是无可选择的主题;封建社会前期的唐朝与封建社会转向后期的宋朝,改革也表现出不同的面貌:隋唐前后相继的不断改革,促成了大唐盛世的到来,宋初强干弱枝、分化事权的改革,却导致了两宋冗兵、冗官、冗费的恶果;到了明、清,改革促成了极端的君主专制,也造就了大清盛世,然而封建制已走向衰朽,封建社会的崩溃,却非改革所能挽回。
课后思考问题:你们认为改革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如何?对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家应如何评价?
教师也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改革与社会历史发展相伴,一部改革史,是与许许多多改革家的个人活动紧密关联的;虽然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家无一例外地都是当时社会统治阶级利益的代表者,改革的根本目的也都是为了巩固其阶级统治,但只要改革家的举措代表了社会进步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就可以认为他们的思想与实践有利于国家和人民,
本课的设计原则中有“结合考试”。我翻阅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科)考试大纲》,其中有“……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等考核目标与要求。细节能使学生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感触到历史研究的乐趣;而联系的、比较的、宏观的、开阔的认识,能够帮助他们驾驭具体的历史背景、事件、人物,更好地提高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应试能力。
有考试就有应试,这是回避不了的问题。
[责任编辑任世江]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