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松运用桂枝法治疗三阴病经验

王志鹏 指导:王长松
关键字:名医经验;王长松;三阴病;桂枝;扶阳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33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114-03
《伤寒论》桂枝汤在太阳病中以大量条文论述,堪称“伤寒第一方”,在三阴病篇也接二连三提及桂枝的使用,如太阴兼太阳合病条文“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虽桂枝汤为太阳病主方,于太阴兼太阳合病中散太阳之邪,但仲景并未提及太阴病某个方药与桂枝汤连用,以散太阴之湿邪,实则以桂枝汤统太阴兼太阳二病。又如厥阴病篇提到下利,腹满痛,身体疼痛者,其治法为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少阴经病,以湿为主。少阴经病,或从手少阴协火,或从足少阴协水。厥阴一病,总以“风”概之[1]。三阴从坤卦,总体为阴盛阳衰,故救阳为急。因此,火神派鼻祖郑钦安提出“但凡三阴病,以温补为要”[2]。
尽管扶阳理论备受重视,但多数医者恐麻黄、桂枝发汗力强,毒性等同砒霜而不敢使用,或有畏惧附子之毒,敬而远之。吾师王长松教授根据仲景旨意,结合临床经验,扩展了桂枝法于“三阴病”的治疗。临证用桂枝最多达45 g,并配合生姜、干姜、黄芪、附子、茯苓、肾八味(菟丝子、枸杞子、淫羊藿、补骨脂、续断、独活、杜仲、巴戟天)、砂仁、厚朴、细辛、吴茱萸、当归等温热药,根据配伍将其作用扩大为温阳、通阳、宣阳、降逆、通利、温通、温补、温散、温下、消散等,广泛应于各种寒证、虚寒证、寒热错杂等疑难杂症[3],效果颇佳。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 桂枝法与三阴病
1.1 桂枝法与太阴病
太阴证主要有本经证、痹证、五饮证、太阴发黄证。太阴己土主湿气而恶湿,太阴经证以阳经邪气传入从湿气而化之,主要以理中汤治之,若下法误治后,太阳寒邪内陷入太阴经,使用桂枝倍芍药汤,驱太阴之邪外出,恢复太阳之正气;太阴经痹证乃风、寒、湿三气相合,阻塞经络关节而成,然有从太阴经气化热者,以关节肌肉红肿热痛为主,非桂枝所宜,但亦有肿块或突起不温不火,寒热不明显,病理因素仍是风、寒、湿三气者,当以桂枝法温里散寒除湿。仲景五饮证虽然名目繁多,但究其缘由,仍是太阴湿气不转,凝聚不化而成,仲景称治痰饮者以温药,故取桂枝法,遣药加减,仍为上策。太阴发黄有阴黄和阳黄之分,阳黄者适合茵陈五苓散清利湿热,阴黄者宜用附子理中汤加茵陈。阳黄证五苓散中自有桂枝以温运中土,去除湿气;而阴黄证附子理中汤加茵陈,其中稍加桂枝法也符合方义,若有畏惧附子毒性者,可稍加桂枝以助宣散祛湿。太阴病中桂枝法的配伍多为桂枝配合姜类、茯苓、藿香、焦苍术、法半夏、薏苡仁、厚朴、苦杏仁、白术、饴糖、参类、独活、羌活、荆芥、防风、砂仁等。
1.2 桂枝法与少阴病
少阴病或从手少阴协火热化,或从足少阴协水寒化。少阴证从手少阴协火热化,则血液必亏,则非桂枝所宜;但若患者素体阳虚或禀赋凌弱,传经之邪如少阴寒化,阳气微弱而阴气大盛,见神倦嗜卧、似睡非睡、似醒非醒、恶寒肢冷、懒言少气,则宜四逆辈温阳救逆,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白通汤、四逆汤等。若将桂枝加入其中以助阳补火,效果甚佳,但桂枝量不宜超过干姜的量;若病情缓者,减少四逆辈中附子的量而加重桂枝与肉桂的量,虽效力有所减缓,但安全性提高。少阴病中桂枝法的配伍多为桂枝配合附子、龟甲、细辛、肉桂、肾八味、黄柏、牛膝、桔梗、桑螵蛸、龙骨、牡蛎、独活、茯苓、猪苓等[4]。
1.3 桂枝法与厥阴病
厥阴病除本经证外,还有纯阳无阴证、纯阴无阳证及阴阳寒热错杂证。厥阴经本证,木气太盛则克中土,中土大虚,戊土受克则饥不欲食,己土被克则下利不止,宜当归四逆汤或乌梅丸主之,此二方皆有温中散寒之意。若中土过于虚寒者,可加重桂枝量以温中土,救脾气,恰如其分;但寒热错杂者,仍需衡量驱寒和清热的程度,令其符合病情。厥阴病纯阳者法当清热润燥救阴,非桂枝所及。王师认为,厥阴纯阴无阳证乃外界阴邪与本经虚寒相合而成,多见于素体肝寒者,此处当以吴茱萸辈、四逆辈驱寒温阳。以桂枝散寒气、补阳气,药效比附子安全得多,温阳效果也令人满意。厥阴病中桂枝法的配伍多为桂枝配合当归、吴茱萸、乌梅、炙甘草、乌药、天麻、白附子、胆南星、莪术、黄连等。
2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51岁,2013年2月15日就诊。15年前因输液引发过敏性紫癜后治愈,近几年紫癜逐渐加重。现症:下肢红紫色斑块连片突起、经期加重,怕冷,头晕伴恶心,面色黄黯,便溏,腹痛,曾从中医处求治4年,病情轻重反复。稍吃荤则便溏、腹痛,红斑即起。慢性胃炎,乏力,舌淡黯、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诊断:过敏性紫癜。辨证:太阴病(脾不统血)。治法:益气温阳、祛风化湿。方药:黄芪40 g,桂枝20 g,党参15 g,麸炒白术15 g,茯苓25 g,甘草6 g,陈皮10 g,薏苡仁60 g,山药20 g,白扁豆15 g,防风15g,牡丹皮15 g,紫苏叶10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服。
2013年2月23日二诊:紫癜明显减少,曾头晕欲吐发作3次,胃部不适减轻,舌脉如前。守方继服7剂。
2013年3月2日三诊:紫癜仅现大腿内侧、膝关节,头晕欲吐仍发作,胃部时隐痛。舌淡黯,苔薄白,脉弦涩。上方加法半夏20 g、天麻15 g、香附15 g,改茯苓为45 g、桂枝30 g。继服7剂。
2013年3月10日四诊:紫斑无加重,瘙痒,头晕未发,腹略不适,大便时溏软,舌淡黯,苔薄白,脉弦细无力。上方加蝉蜕6 g、荆芥15 g,改黄芪为60 g。间断性调治3个月(期间曾改黄芪为80 g、桂枝30 g),诸症好转,能食荤,稍便溏,红斑不显,遇风起风疹,舌淡黯,苔白,脉弦缓。嘱其避风寒,另服玉屏风散、附子理中丸善后。
按:脾主统血乃脾气的功能,而气虚引起的阳虚也会出现脾不摄血的症状,临证应法眼明辨。王师提醒,患者怕冷、便溏即提示脾阳虚的存在,此时若仅补脾气,患者紫癜可能会消减,但其脾胃仍不能耐受荤食,故单补脾气不如气阳双补疗效迅速,桂枝法在此体现的即是温补作用。
案例2:患者,女,49岁,2012年10月27日就诊。每月头痛已30年,每次5 d左右,西医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夜晚加重,经后易发,头痛彻夜难眠,白天昏困,伴恶心、嗳气,不耐寒热,眠浅易惊醒,疲乏少力,不易汗,呕吐,便干,舌淡胖、有齿痕,苔薄黄腻,脉弦细。诊断:少阴头痛,三阴火衰。治法:散寒通脉,温补三阴。方用制附片(先煎)45 g,桂枝30 g,全蝎5 g,茯苓30 g,柴胡12 g,白芍30 g,麻黄10 g,细辛15 g,生姜45 g,炙甘草10 g,龙骨(先煎)、牡蛎(先煎)各45 g,海螵蛸(先煎)45 g。14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2年11月17日二诊:头痛未发作,精神好转,便干、二三日一行,眠不实,易醒,白带多,嗳气,胃不和,舌淡红、有齿痕,苔薄腻,脉弦细。上方去麻黄、全蝎、生姜,加芒硝(后下)8 g、制大黄15 g、川芎45 g、远志15 g、合欢皮15 g,继服14剂。
2012年12月1日三诊:仅月经第1日头稍昏困,睡眠大为好转,大便易解、偏干燥,胃和,舌淡红、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上方去麻黄、生姜、芒硝,改大黄为5 g。继服14剂。
2013年1月25号四诊:月经干净而头痛未发,诸症好转。
按:头痛夜晚加重者,或为瘀血,或自三阴。王师认为,本案患者虽无明显寒热现象,甚至苔薄黄腻,可能误导辨证而误用清热。其实,患者睡眠差、白天昏困,提示为少阴病,阳不足而阴有余;恶心、呕吐为胃中无火,无力腐熟食物;肾火不足,阳气上冲则为嗳气。故用附子温补真阳,这是桂枝法无法做到的,桂枝法在本案的作用是温通经络、运化水饮、降逆平冲,故嗳气不治自除。
案例3:患者,女,59岁,2013年10月30日就诊。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病史。刻下:夜间胃胀,反酸,烧心,食凉则发,面黄,唇黯,心烦,睡眠困难,易醒,大便干,手脚凉,舌淡,苔薄白,脉弦细。诊断:厥阴病(寒热错杂证)。治法:调和寒热,温阳潜火。方药:乌梅15 g,细辛10 g,桂枝15 g,黄连6 g,黄柏10 g,当归20 g,党参15 g,花椒10 g,干姜10 g,制附子15 g,麸炒枳壳15 g,龙骨(先煎)45 g,牡蛎(先煎)45 g,丹参15 g,远志10 g。7剂,每日1剂,水煎服。2013年11月8日二诊:睡眠好转,胃不适,灼热,食道反流感减少,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手凉。改方:麸炒枳壳15 g,炙甘草6 g,柴胡10 g,白芍15 g,川芎15 g,香附15 g,陈皮10 g,乌梅25 g,细辛10 g,桂枝20 g,黄连6 g,黄柏10 g,龙骨(先煎)45 g,牡蛎(先煎)45 g,海螵蛸(先煎)45 g,丹参30 g,柏子仁30 g,干姜15 g。继服7剂。
2013年11月15日三诊:诸症好转,手凉,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无力。上方加煅瓦楞子20 g,继服7剂后,守方略加调整继服2个月,诸症基本痊愈。
按:王师强调,本案若囿于中焦脾胃疾病,则易陷入脏腑辨证怪圈,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从阴阳角度分析,本案乃寒热错杂证,六经辨证中寒热错杂证最显著者即为厥阴,心中疼热,即为烧心,乃木气过盛,传至心包所致。中土虚寒,胃失和降,木气克之则胀。首诊以乌梅丸治之效果不明显,但反流症状减轻,此处桂枝法乃温运中土,中轴得转,则气机升降恢复。二诊以柴胡疏肝散加乌梅丸治烧心有效,肝气复原。
3 体会
临床上桂枝法运用十分广泛,但需综合权衡用量。王师用桂枝量大约为10~45 g。10~20 g多为温运中土、散寒解表、降逆,或配合他法;20~30 g则为温补中阳、疏通经络,或为温化水饮;30 g以上者多为配合附子主运全身大气,驱寒散结。初诊时用量宜轻,以后可逐渐加大用量。
虽然桂枝本身无严重毒副作用,但桂枝法使用时一定要明辨阴阳,否则易误治。值得注意的是,桂枝法的使用要点可从问诊如是否口渴和欲饮、欲热饮还是冷饮开始,若口渴,又喜冷饮,则是桂枝法的禁忌;另外,温病咽痛、阳证疮疡成脓及燥热腹实证时忌用。
参考文献:
[1] 赵进喜.《伤寒论》三阴三阳新解及其临床发挥[J].中医杂志,2007, 48(3):208-210.
[2] 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8-33.
[3] 范宇鹏,杨志敏,老膺荣.扶阳学派学术思想梳理与研究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7):2091-2093.
[4] 姚兰.桂枝加附子汤临床应用[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2):88.
(收稿日期:2014-11-02)
(修回日期:2015-07-14;编辑:梅智胜)
相关文章!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李欣【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50237例处方,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 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摘要]目的 探討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

  • 数字化正畸平台在正畸学临床教

    王菲 黄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摘要]目的:探讨Ortholink优领数字化正畸平台对正畸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