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新导向及高三复习策略

贲新文 丁海如
2001年全国普通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江苏等省),坚持了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又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还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的“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在2000年文综试卷命题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次立足基础知识、强化能力考查、联系社会生活、凸显人文素质、体现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一致性的综合能力测试。笔者对2001年文综试卷作一简单评析,进而对新一轮高三教学复习谈一些粗浅认识,仅供参考。
一、试题特点
第一,立足学科“双基”,突出学科主干知识。与2000年的文综试卷一样,2001年的文综试卷突破了以往“遵纲据本”和“强调知识覆盖面”等框框的束缚,把立足点放在学科“双基”基础上,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在具体试题中,知识点设置不求全、求细,只求活、求新,突出知识的应用性,即强调主干知识点的掌握、理解和应用,并且通过对现实情境的透视和分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等进行充分的挖掘,使主干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较好地凸显出来。如第30~32题,从消费与生产的关系、消费者的赔偿权、消费者的权利意识三个角度,考核学生对消费问题的理解;第13~17题,从宋代教育的特点、19世纪后半期中国教育发生的历史性变化、20世纪初“留洋”热的社会影响、蔡元培提倡“兼容并包”的宗旨以及改革开放后教育体制的变化角度,具体而又生动地描述了不同社会形态中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这种试题既强调学科“双基”,又突出学科主干知识。
第二,命题材料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社会热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强调知识的活学和活用是近年来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的试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以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为切入点,把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以及根据题意对知识进行整理、重组、应用的能力,即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考核的重点。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关注生活,联系实际,使试题呈现出“高起点、低落点”的显著特点。所谓“高起点”是指命题以科技信息和当前社会中的政治、经济生活为载体立意,创设的情境、角度、形式和问题,新颖灵活,源于教材,但高于教材。所谓“低落点”是指基础知识是题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所有题目都能在教材的基础知识中找到相关结合点,题目虽在书外,但道理在书中,相关知识点的要求较原来要低。“青藏铁路”、“撞机事件”、“三菱汽车事件”、“国家科技奖励大会”、“经济结构调整”、“从严治党”、“农业问题”等,都是一年来国际国内的热点问题;而“园林艺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交通流量的调查”、“水土流失原因分析”、“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解”、“产业结构的变化原因分析”等均贴近现实生活,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文科综合卷的整体看,以社会热点为立意中心的题目约占70%左右。
第三,考核内容以学科内综合为主,跨学科试题所占比例加大。
与2000年的文综试卷相比,2001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强调知识交叉渗透,试题的跨度(能力、知识、时间、空间)显著增大。如试卷中关于美国霸权政策一题,从美国政府19世纪末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到2001年美国在我国近海频繁进行侦察飞行,时间跨越一百多年;中国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一题,从宋代到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跨越千年的历史变迁。但学科内综合题的综合程度明显强于跨学科综合题,使试卷具有“在较高层次上进行学科内综合和在较低层次上进行跨学科综合”的特点。与2000年相比,2001年的文综试卷,扩大了综合试题的比例,分值达到112分,占总分的373%。例如,选择题中就有从政治与地理、政治与历史角度说明同一材料的题,加大了学科间的综合。另外,非单科知识的题目比去年有所增加,如第4题“人均GDP的计算”、第6题“青藏铁路”、第38题第1小题的“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第40题第4小题的“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这些试题的学科性很难区分。
第四,命题思路开阔,注意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试题进一步呈现开放性。
2001年的文科综合试卷把考查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能力作为命题的首要目标,增加了应用性和能力型试题的分量,注重对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考查。试卷通过提供现实情境或设置模拟情境的方法强调了对学生在知识的宏观把握和综合运用方面的要求。例如,第33~35题,三道题分别从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的角度,结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这一热点问题设题。这样,既加强了学科内知识间的联系,又考核了学生辨识、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比2000年的文综试卷的相应能力要求要高。如第36题第2小题的作图、第40题第5小题“如何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等题,有利于充分考查考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试卷更加强调学生的读图能力,2001年的文综试卷中有图片12幅、表格3个。
2001年的试题进一步呈现开放性。首先是选材的开放性,既有国内外的重大热点问题,也有贴近社会生活的实例,并广泛使用地图、图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其次是设问的开放性,如“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如何调整产业结构”,就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再次是作答的开放性,如第38题第3小题“以下两个问题,任选其一回答”,提高了学生答卷的自由度,更能发挥学生的个性。最后是答案的开放性,如第39题第(2)小题的评分标准中有“如能同时答出‘三个代表,加2分”,第40题第(1)小题的答案设计强调考生言之有理可得分,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对于鼓励学生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创新学习,活用知识,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等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
第五,重视社会科学本质的回归,注重人文素质培养。
文科综合的目的之一实际上就是让学生能从各学科狭隘的圈子跳出来,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问题。2001年文综试卷以人为中心,研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等各种关系和规律,例如西部发展、教育发展、建筑风格、土地利用与农业发展、科技革命与劳动力构成变化、非洲发展等问题无不从中国乃至全人类的角度出发,来引导学生关注对人类优秀成果的继承、人类未来的发展等问题,可以说人文色彩进一步增强。
二、对新一轮高三文科教学复习的几点建议
从对2001年文科综合试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其导向:从考知识到考能力,导向素质教育;降低难度,变“精英教育”、“应试教育”为“国民素质教育”,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关注社会热点。考虑到2002年将有更多的省加入了“3+大综”考查,我们还要关注2001年广东、河南卷提供给我们的信息:政治在考查综合能力上下功夫;历史在人文素质培养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地理紧扣社会热点,试题灵活多变。
根据对2001年文科综合试卷的特点和对考生答题情况的分析,以及对综合考试发展趋势的估计,我们认为在2002年的高考复习中应该把夯实学生的“双基”,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应变能力作为重点。
第一,认真领会高考改革的意图,努力转变教育观念。
我们要从全面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精神的高度,认识高考改革的紧迫性、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充分发挥考试改革对普通高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积极导向作用。同时,要根据高考改革的要求,努力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把“教授过程”变成“学习过程”,在基本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积极实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第二,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体系,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教学。
综合能力是建立在学科教学的基础上的,学科能力的培养是综合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能力是学科能力的升华。因此,各个学科应把主要精力放在本学科的“双基”教学上。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整体把握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着眼点。
从2001年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来看,复习教学不要在某一点上“深挖洞”(特别是在大综合考试背景下的教学),而是要多层面的“广挖沟”,注重知识的辐射面。因此,只有帮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点还原为一棵知识之树,帮助学生建立起学科知识的系统结构,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围绕社会热点,开设相关专题,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创设情境来沟通学科之间的联系通道。
第三,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复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特别是要注意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科技,关注环保。拓宽视野,把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取的新观念、新理论、新信息等和所学知识相结合,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分析认识这些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加强学科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综合测试卷以能力立意,鼓励学生以整体的观点分析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高考改革要求我们要重视对相关学科内容的了解,只有了解相关学科的内容,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为不同学科的知识渗透、交叉和知识迁移创造条件。
第五,提高辩证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然、社会问题的分析,离不开辩证法。辩证分析能力是能力要求的重要方面,因而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品质。同时,在思考问题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尝试多角度地去考虑问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要把“创造”的范围看得广一点,鼓励学生创新,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动力和保证。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运用开放性的题目作为训练的载体。例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选择地利用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地理中的重点问题组织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积极的想象。课上和课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广泛地、大量地阅读课外书报,拓宽知识面,还可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指导学生写时事评论等。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趋势,提升学生个体的整体素质。
(作者单位:江苏武进市教委教研室武进高级中学)责任编辑:林 屹、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