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介绍
芮 信
从2002年春季起,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将与广大师生见面了。与上册一样,这本书(以下简称“本书”)的编写,也是依据了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本书的章节安排和主要内容,也是将修订大纲中“教学内容要点”和“内容概述”有关世界现代史部分的要求付诸实施。因而,教科书从试验本到试验修订本的一些变化,是与大纲修订版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的。此外,本书的修订也吸取了两省一市师生及其他地区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在近几年来的试验工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以下拟从本书与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本)比较的角度,对本书主要的内容和在教学中希望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本书的基本情况
第一,课时安排:本书供高二年级下学期使用,每周2课时。全书共六章22节、25课时。在全部22节中,包括3节阅读课(在节名前加了星号,全节文字通篇排为楷体字),它们是第二章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六章的第二节《学术思潮和教育》和第三节《文学艺术》。阅读课均为1课时。还有1节活动课,内容为“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在余下的18节中,有3节的授课时间为2课时,它们是第二章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三章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他各节均为1课时。
第二,框架和结构:本书在基本形式、结构上与上册相同,如课文内容分大小字,课文含若干文献资料,课后练习中有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和“阅读与思考”等。
第三,与本书配套的教学材料:有教师教学用书、地图册和投影片。
二、本书的基本特点
本书以叙述发生于20世纪的世界现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它的总的特点是:更加贴近现实;在对史实的叙述上力求比较准确;对比较大的历史事件的评价比较稳妥。
第一,更加贴近现实:较之1997年春季开始使用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现行教材下册和1999年春季开始使用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教材(以下简称”试验教材”),本书已将世界现代历史的下限推至20世纪末的2000年。这样做的一个明显长处,就是可以帮助学生把20世纪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有关20世纪历史发展的观念。在课时的安排上,也更注重对二次大战后历史的叙述。其中,有关二战前的历史(即从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安排了10课时(含1节阅读课);有关二战后的历史(从1945年到2000年),安排了15课时(含2节阅读课,1节活动课)。二战后的历史,被史学界称为世界当代史,是广大师生最为关心、与现实结合最为紧密的问题,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更是近年来“3+X”高考中出现的“热门”题。因而,历史教科书要做到“与时俱进”,就不能不注意和追踪这些新的历史发展。
第二,在对基本史实的叙述上,力求比较准确:试验修订本教材继承了现行教材和试验教材的长处,在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上力求做到实事求是,不故意回避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二次大战后的有关内容,本书已经有所加强,如对50—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国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社会主义在二战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动荡,对近年来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都做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已经形成了几个线索较为清晰、问题较为集中的“板块”。
第三,对比较大的历史事件的评价比较稳妥。其特点是加强对历史事实、事件的全面、辩证的分析。这不仅反映在对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等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问题的评价上,而且也反映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与社会主义发展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评价上。在这方面,本书也注意吸收了近年来史学界研究的较新成果,在有的问题上更加前进了一步。
三、本书各章节的主要变化情况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目“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涵盖了试验教材中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两目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本目的结尾在谈到“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时有一个注解,即“在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现代史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目“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重点讲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三目“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述了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与试验教材基本相同。从“减负”的角度考虑,删去了关于甘地主义的思想来源;克服试验本中的不足,将凯末尔革命中1920年4月凯末尔建立国民政府和同年8月素丹政府签署《色佛尔条约》这两个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两个目。与试验教材的主要不同点,是强调了“苏联的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在谈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比试验教材增加了“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个别年份的表述上也有所变化,如将大清洗运动开始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即从1936年提前到1935年基洛夫事件发生后。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试验教材相差不大。关于“十人会议”、“四巨头”和“三巨头”的内容由图下小字变为课文中的小字。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中的“俄国”改为“苏俄”。此外,对课后“阅读与思考”栏目中所列的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编者依据一个略为浅显的译文进行了调整,以利教学。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变为阅读课以外,主要内容也由于课时减少而相应减少。原试验教材在讲述这部分时用了2节、2课时,现在变为1节、1课时。由此减少或删除的内容主要有:一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英国工党的执政;“柯立芝繁荣”一词;20年代”苏俄的外交活动“一目。有关”田中奏折“的内容也已经融入了课文,不再作为文献资料。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在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上增加了这样一句话:“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第四节《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一节,变化不大。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有少许变化,包括:删去了试验教材中的第一个注解,即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间的史学界不同说法。将希特勒“要求割占苏台德地区”改为“要求割占苏台德等地区”。删去了有关苏联战前采取备战措施的一段小字。第二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试验本相比相差不大,这里仅就一个较小的改动略做说明。本书将试验本中在雅尔塔会议上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的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改为“波茨坦公告”。事实上,对这一文件,在有些书里称它为“宣言”,在另外一些书中称它为“公告”。它们只是对英文“proclamation”一词的翻译不同,但无论采用哪种说法,都不算错。本书采用了其中比较常见的一说。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为1课时,但却包含了原试验教材中两节的内容,所以,减少相应内容也是必然的。在试验教材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写成的本节一目“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其内容包括了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联合国的成立;第二目“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中,删去了试验教材中有关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小字内容。在试验教材第三节基础上写成的第三目“两极格局的形成”,首先极为简明地叙述了冷战的起源、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和华约的成立,并明确指出:“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其次,简略地讲述了1949年德国的分裂以及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在这目中,传统课文中常见的“杜鲁门主义”一词已经不见了。
第二节《战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2课时,是在试验教材第五章第一节《50—8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本节属于本书改动较大的部分之一。
第一目“美国”讲述了50—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其重点仍然是7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而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则是新增加的。当然,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再加上2001年“9·11”事件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也许学生的现实感会更加强烈一些。
第二目“西欧”,其主要内容包括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并且指出:“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主要内容中,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得到了充实,并由试验教材中的小字变为大字。
第三目“日本”主要讲述了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增加的内容有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随着经济的增长,日本在70年代中期以后逐年增加军费的情况。后一部分的小字特意指出:“90年代以来,日本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几乎每年都向海外派遣军队。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需要说明的是,美国“9·11”事件后,日本向海外派兵的势头更为强劲。
第四目“矛盾与问题”与前三目不同,均为全新内容,讲述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首先,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课文以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泛滥为例。其次,社会危机加深。其中的典型是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还有毒品泛滥、邪教横行和日益增多的社会暴力现象。再次,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在德国,新纳粹分子在80年代以后再度活跃;在日本,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翻案,特别是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的一再表演,不能不引起亚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2课时。本节是将试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第五章第二节《50—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节合并而成的。其基本内容和顺序没有太大的变化,只在局部上做了少量调整:第一,在试验教材已经修改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例如:“人民政权建立初期,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铁托、哥穆尔卡等人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种过渡方式在开始时曾得到苏联的允许。”第二,本节中地图的图名由《1949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二次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在试验教材叙述60年代匈牙利实施改革的情况的基础上,本节课文增加了有关70、80年代匈牙利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小字,以便与其后东欧剧变的有关情况相呼应。
第四节《美苏争霸》也与试验教材的内容相差不多,但依据修订大纲“减负”的精神,删去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一目及一些相应内容。为了与当前美俄间有关反导条约的争论相呼应,特意增加了关于1972年美苏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小字内容。
第五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由试验教材第四章第四节《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第五章第四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两节合并而成的,但因由原来的2课时减为1课时,内容也相应减少。由此减少的内容有:印尼独立的经过、有关亚非会议的一段小字和一部分大字、围绕巴拿马运河区的斗争以及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展开的斗争等。本节教材在以下两点比试验教材更加明确一些,这就是:第一,指出“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纳米比亚的独立”;第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第六节《亚洲经济的发展》与试验本教材相差不大。主要的改动有:将“1990年新加坡、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改为“1995年新加坡、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印度经济的发展”中增加了“90年代,印度实行经济改革,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句话。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与试验本没有太大区别,而第二、三节都是新编写的。它们侧重于90年代初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是与当前形势最为密切的内容。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包括三个目。第一目“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而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目“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做法和某些地区、国家冲突的增加这两个角度讲述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在小字部分以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为例,剖析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第三目“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的第一部分叙述了90年代在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美国不利于缓和国际局势的做法。第二部分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话为例,说明在另一些地区,“矛盾却得到缓和”。总之,第二、三目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一目的内容做了较为具体的说明,比试验教材对这一问题的叙述有了较大进步。建议教师在讲课时注意追踪国际形势的最新进展。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也有三个目。第一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其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了经济全球化问题,为了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关“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在本节第一个注解中出现的。课文叙述了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它的本质和它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讲述了90年代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特别是有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情况。在本目的最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目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较新的。课文中有关知识经济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修订大纲中“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一说的细化。虽然围绕着知识经济问题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它的存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人类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造福子孙后代。第三目“中国与世界多极化”简述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第五章的最后,安排了一节活动课,题目是《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其中包括“资料阅读准备”、“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选择讨论话题”、“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有关资料”四个部分。在活动课的最后附有“主要参考杂志”、“主要参考书籍”和“主要网址”,以帮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展开讨论。希望教师尽早组织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讨论时营造热烈的气氛,使讨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应该注意到,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教学条件和情况等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本书对这节活动课的具体安排并没有做出统一要求。正如本书“说明”指出的:“本书安排一节活动课,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实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安排或调整。”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一节与试验本只有两处变动:一是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学技术》表中增加了90年代的几个典型事例。二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一目中增加了一段小字,阐述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新科技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第二节《学术思潮和教育》为阅读课。其中的第一目”学术思潮”是全新的。如果说试验教材中“学术”一目是较为抽象地讲述了学术的发展,那么本书这一节的内容则比较概括地介绍了20世纪欧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未来学的发展。哲学部分包括20世纪的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结构主义哲学。历史学部分中包括苏联的史学发展、法国的年鉴学派、西方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的进步主义学派、新保守主义学派等。经济学部分着重介绍了凯恩斯学派。此外,还有西方国家未来学的发展情况。本节的第二目“教育”,与试验教材相差不多,在个别段落有所增删。
第三节《文学艺术》也是阅读课。第一目“苏联的文学艺术”减少了试验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第二目“西方的文学艺术”的文学部分较之试验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如对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及其“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萨特和美国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介绍,但也删去了试验教材中有关贝克特《等待戈多》一剧的内容介绍。在艺术部分增加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容,包括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等;有关流行音乐的内容也有所增加,如对美国的著名流行歌手“猫王”普莱斯特做了简要介绍;在对电影发展的叙述中增加了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的例子。
除以上这些课文内容方面的变动之外,本书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增加了“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在《世界现代历史大事图表》中增加了90年代末“北约轰炸南联盟”的部分。本书与上册一样,刊登了《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列举了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比较常见的英文词汇。
四、使用本书时希望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如本文在前面讲到的,本书是根据修订大纲编写的,因而建议教师在使用本书时,也应注意到修订大纲的一些提法,例如“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教材。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在使用本书时参考。(教师如想了解修订大纲的具体内容,请参见我社网站www.pep.com.cn中的”历史天地”栏目。)第一,注意把握本书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本书与试验教材在结构上的区别之一,是删去了每章结尾的《本章基本线索》,目的是为了使这套高中教材在体例上能够统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似乎是减少了每章的归纳、复习这一环节。虽然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但这一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弥补。教师在使用本书时,可以参考试验教材中《本章基本线索》的具体做法,以展示知识框架的形式,使有关的学习内容重点化、条理化、整体化。正如已经使用过试验教材的教师所体会到的,在教科书中采用《本章基本线索》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其二是把它与教科书末尾的《世界现代历史大事图表》结合起来使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有关历史基本知识的纵横网络,使所学的教材内容能够得到合理归纳,实现学习过程的“从厚到薄”。当然,无论是试验教材的《本章基本线索》,还是这两本教科书中的《世界现代历史大事图表》,都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轻其“形”而重其“实”,科学地利用这一思路,举一反三,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注意追踪世界形势的最新进展。本书涉及的时间下限为2000年。这是由于编写教科书必须在使用前一年或前几个月发稿所致。但在实际上,世界现代史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不断追踪世界形势的最新进展。例如,我们在编写本书时,我国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而努力。但到了2001年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同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由于这一原因,教师2002年在使用本书时,应充分考虑到已经变化的情况,把较新的进展情况告诉学生。教科书对世界现代史的叙述是有限的,而世界现代史的发展是没有下限的。所以,建议教师不仅要注意教科书中的内容,也要关注目前正在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特别是200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9·11”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等。为了追踪世界形势的新进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每晚10点的《晚间新闻报道》等栏目,都是了解世界形势最新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如能将这一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第三,注意了解史学界的学术研究动态。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近年来史学界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建议教师读一些与世界历史研究有关的杂志(如《世界历史》等)和书籍。在使用本书时,可以参考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这套配套教材虽然是与吴于廑、齐世荣两位先生的6卷本《世界史》同步使用的,但其中关于史学研究动态的综述等,也值得希望了解史学界学术动态的广大教师参考。
第四,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目前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趋向之一是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前面讲过,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关世界历史知识的网络,但这个知识网络不应该是封闭的。近年来,在编写世界史教科书时,编者已经开始注意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在中外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它只是在建立本学科内部的联系。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如何建立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历史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有机联系,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较为深入的探讨,那么,不仅对教学科研都十分有益,也会推动教科书的进一步改进。
在结束本文时,还应该向使用过试验教材的广大教师、学生和教研员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在使用过程中继续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教科书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责任编辑:彭 莘
从2002年春季起,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试验修订本)下册将与广大师生见面了。与上册一样,这本书(以下简称“本书”)的编写,也是依据了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本书的章节安排和主要内容,也是将修订大纲中“教学内容要点”和“内容概述”有关世界现代史部分的要求付诸实施。因而,教科书从试验本到试验修订本的一些变化,是与大纲修订版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的。此外,本书的修订也吸取了两省一市师生及其他地区的教师和教研人员在近几年来的试验工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以下拟从本书与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本)比较的角度,对本书主要的内容和在教学中希望注意的一些问题,做一简单的介绍。
一、本书的基本情况
第一,课时安排:本书供高二年级下学期使用,每周2课时。全书共六章22节、25课时。在全部22节中,包括3节阅读课(在节名前加了星号,全节文字通篇排为楷体字),它们是第二章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第六章的第二节《学术思潮和教育》和第三节《文学艺术》。阅读课均为1课时。还有1节活动课,内容为“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在余下的18节中,有3节的授课时间为2课时,它们是第二章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三章第二节《战后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他各节均为1课时。
第二,框架和结构:本书在基本形式、结构上与上册相同,如课文内容分大小字,课文含若干文献资料,课后练习中有选择题、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和“阅读与思考”等。
第三,与本书配套的教学材料:有教师教学用书、地图册和投影片。
二、本书的基本特点
本书以叙述发生于20世纪的世界现代历史为主要内容。它的总的特点是:更加贴近现实;在对史实的叙述上力求比较准确;对比较大的历史事件的评价比较稳妥。
第一,更加贴近现实:较之1997年春季开始使用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现行教材下册和1999年春季开始使用的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试验教材(以下简称”试验教材”),本书已将世界现代历史的下限推至20世纪末的2000年。这样做的一个明显长处,就是可以帮助学生把20世纪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帮助他们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有关20世纪历史发展的观念。在课时的安排上,也更注重对二次大战后历史的叙述。其中,有关二战前的历史(即从十月革命到二战结束),安排了10课时(含1节阅读课);有关二战后的历史(从1945年到2000年),安排了15课时(含2节阅读课,1节活动课)。二战后的历史,被史学界称为世界当代史,是广大师生最为关心、与现实结合最为紧密的问题,其中的一些“热点”问题,更是近年来“3+X”高考中出现的“热门”题。因而,历史教科书要做到“与时俱进”,就不能不注意和追踪这些新的历史发展。
第二,在对基本史实的叙述上,力求比较准确:试验修订本教材继承了现行教材和试验教材的长处,在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上力求做到实事求是,不故意回避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特别是对二次大战后的有关内容,本书已经有所加强,如对50—9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及国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对社会主义在二战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动荡,对近年来世界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都做了一定篇幅的叙述,已经形成了几个线索较为清晰、问题较为集中的“板块”。
第三,对比较大的历史事件的评价比较稳妥。其特点是加强对历史事实、事件的全面、辩证的分析。这不仅反映在对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等与资本主义发展有关问题的评价上,而且也反映在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等与社会主义发展有关问题的分析和评价上。在这方面,本书也注意吸收了近年来史学界研究的较新成果,在有的问题上更加前进了一步。
三、本书各章节的主要变化情况
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第一节《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目“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历史意义”,涵盖了试验教材中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两目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本目的结尾在谈到“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时有一个注解,即“在史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现代史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目“苏维埃政权的巩固”,重点讲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三目“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讲述了新经济政策和苏联的成立。第二节《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内容与试验教材基本相同。从“减负”的角度考虑,删去了关于甘地主义的思想来源;克服试验本中的不足,将凯末尔革命中1920年4月凯末尔建立国民政府和同年8月素丹政府签署《色佛尔条约》这两个历史事件,按发生的先后顺序加以排列。第三节《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包括“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两个目。与试验教材的主要不同点,是强调了“苏联的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在谈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比试验教材增加了“忽视轻工业的发展造成消费品的供不应求,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个别年份的表述上也有所变化,如将大清洗运动开始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即从1936年提前到1935年基洛夫事件发生后。
第二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与试验教材相差不大。关于“十人会议”、“四巨头”和“三巨头”的内容由图下小字变为课文中的小字。地图《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中的“俄国”改为“苏俄”。此外,对课后“阅读与思考”栏目中所列的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编者依据一个略为浅显的译文进行了调整,以利教学。第二节《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变为阅读课以外,主要内容也由于课时减少而相应减少。原试验教材在讲述这部分时用了2节、2课时,现在变为1节、1课时。由此减少或删除的内容主要有:一战后英国经济的恢复;英国工党的执政;“柯立芝繁荣”一词;20年代”苏俄的外交活动“一目。有关”田中奏折“的内容也已经融入了课文,不再作为文献资料。第三节《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在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上增加了这样一句话:“罗斯福新政,开始以克服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进而推动了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第四节《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一节,变化不大。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有少许变化,包括:删去了试验教材中的第一个注解,即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时间的史学界不同说法。将希特勒“要求割占苏台德地区”改为“要求割占苏台德等地区”。删去了有关苏联战前采取备战措施的一段小字。第二节《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与试验本相比相差不大,这里仅就一个较小的改动略做说明。本书将试验本中在雅尔塔会议上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的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宣言”改为“波茨坦公告”。事实上,对这一文件,在有些书里称它为“宣言”,在另外一些书中称它为“公告”。它们只是对英文“proclamation”一词的翻译不同,但无论采用哪种说法,都不算错。本书采用了其中比较常见的一说。
第四章《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为1课时,但却包含了原试验教材中两节的内容,所以,减少相应内容也是必然的。在试验教材第一节《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的基础上写成的本节一目“战后初期的世界形势和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其内容包括了雅尔塔体系的建立和联合国的成立;第二目“对德日法西斯的处理”中,删去了试验教材中有关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的小字内容。在试验教材第三节基础上写成的第三目“两极格局的形成”,首先极为简明地叙述了冷战的起源、马歇尔计划、北约的成立和华约的成立,并明确指出:“随着北约和华约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其次,简略地讲述了1949年德国的分裂以及美国侵略朝鲜的战争。在这目中,传统课文中常见的“杜鲁门主义”一词已经不见了。
第二节《战后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为2课时,是在试验教材第五章第一节《50—80年代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基础上扩充而成的。本节属于本书改动较大的部分之一。
第一目“美国”讲述了50—90年代美国经济的发展情况,其重点仍然是70年代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经济霸主地位的动摇;而80年代美国经济的复苏和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则是新增加的。当然,如果教师在讲课时能再加上2001年“9·11”事件对美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也许学生的现实感会更加强烈一些。
第二目“西欧”,其主要内容包括二战后西欧经济的恢复、联邦德国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欧洲共同体”的成立,并且指出:“西欧国家和日本开始冲击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逐渐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主要内容中,联邦德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得到了充实,并由试验教材中的小字变为大字。
第三目“日本”主要讲述了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情况。增加的内容有80年代日本经济的发展情况,以及随着经济的增长,日本在70年代中期以后逐年增加军费的情况。后一部分的小字特意指出:“90年代以来,日本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几乎每年都向海外派遣军队。日本军事力量的膨胀,引起亚洲各国人民的高度警惕。”需要说明的是,美国“9·11”事件后,日本向海外派兵的势头更为强劲。
第四目“矛盾与问题”与前三目不同,均为全新内容,讲述的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出现的矛盾和冲突。首先,阶级矛盾仍然存在,矛盾冲突时有发生。课文以50年代的美国“麦卡锡主义”的泛滥为例。其次,社会危机加深。其中的典型是美国的种族歧视现象,还有毒品泛滥、邪教横行和日益增多的社会暴力现象。再次,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在德国,新纳粹分子在80年代以后再度活跃;在日本,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翻案,特别是右翼势力在历史教科书问题上的一再表演,不能不引起亚洲人民的高度警惕。
第三节《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也是2课时。本节是将试验教材第四章第二节《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第五章第二节《50—80年代的社会主义国家》两节合并而成的。其基本内容和顺序没有太大的变化,只在局部上做了少量调整:第一,在试验教材已经修改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例如:“人民政权建立初期,东欧一些国家的共产党领导人季米特洛夫、铁托、哥穆尔卡等人都根据本国的实际,提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通向社会主义的道路。……这种过渡方式在开始时曾得到苏联的允许。”第二,本节中地图的图名由《1949年的社会主义国家》改为《二次大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三,在试验教材叙述60年代匈牙利实施改革的情况的基础上,本节课文增加了有关70、80年代匈牙利经济发展面临困难的小字,以便与其后东欧剧变的有关情况相呼应。
第四节《美苏争霸》也与试验教材的内容相差不多,但依据修订大纲“减负”的精神,删去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一目及一些相应内容。为了与当前美俄间有关反导条约的争论相呼应,特意增加了关于1972年美苏签署《反弹道导弹条约》的小字内容。
第五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由试验教材第四章第四节《战后初期亚非国家的民族独立运动》和第五章第四节《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两节合并而成的,但因由原来的2课时减为1课时,内容也相应减少。由此减少的内容有:印尼独立的经过、有关亚非会议的一段小字和一部分大字、围绕巴拿马运河区的斗争以及第三世界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展开的斗争等。本节教材在以下两点比试验教材更加明确一些,这就是:第一,指出“90年代初,是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的时期,其标志是纳米比亚的独立”;第二,指出“20世纪70年代中期,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第六节《亚洲经济的发展》与试验本教材相差不大。主要的改动有:将“1990年新加坡、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改为“1995年新加坡、韩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印度经济的发展”中增加了“90年代,印度实行经济改革,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一句话。
第五章《世界格局的变化》第一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与试验本没有太大区别,而第二、三节都是新编写的。它们侧重于90年代初以来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是与当前形势最为密切的内容。
第二节《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冲突》包括三个目。第一目“冷战后的国际形势”,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从近期看,美国仍将保持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的地位,“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下去。而从长远看,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第二目“霸权主义和地区冲突”,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做法和某些地区、国家冲突的增加这两个角度讲述了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并在小字部分以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斯拉夫联盟为例,剖析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行径。第三目“国际裁军的进展和地区缓和”的第一部分叙述了90年代在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领域取得的进展和美国不利于缓和国际局势的做法。第二部分以朝鲜半岛南北双方的对话为例,说明在另一些地区,“矛盾却得到缓和”。总之,第二、三目从不同的角度对第一目的内容做了较为具体的说明,比试验教材对这一问题的叙述有了较大进步。建议教师在讲课时注意追踪国际形势的最新进展。
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发展与冲突》也有三个目。第一目“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其第一部分着重讲述了经济全球化问题,为了避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关“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的定义是在本节第一个注解中出现的。课文叙述了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它的本质和它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第二部分讲述了90年代区域集团化的发展,特别是有关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的情况。在本目的最后,分析了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集团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目是“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可持续发展”,这两部分内容都是较新的。课文中有关知识经济的内容,实际上是对修订大纲中“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初现端倪”一说的细化。虽然围绕着知识经济问题还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但它的存在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近年来的一个热门话题。人类社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将这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造福子孙后代。第三目“中国与世界多极化”简述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第五章的最后,安排了一节活动课,题目是《了解联合国、评价联合国和参与联合国事务》。其中包括“资料阅读准备”、“根据同学们自己的兴趣和愿望选择讨论话题”、“积极参与联合国事务”和“有关资料”四个部分。在活动课的最后附有“主要参考杂志”、“主要参考书籍”和“主要网址”,以帮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展开讨论。希望教师尽早组织学生做好讨论前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讨论时营造热烈的气氛,使讨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应该注意到,因为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教学条件和情况等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本书对这节活动课的具体安排并没有做出统一要求。正如本书“说明”指出的:“本书安排一节活动课,目的在于提供一个实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进行安排或调整。”第六章《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第一节《科学技术》一节与试验本只有两处变动:一是在《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部分新科学技术》表中增加了90年代的几个典型事例。二是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一目中增加了一段小字,阐述电子计算机技术在新科技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第二节《学术思潮和教育》为阅读课。其中的第一目”学术思潮”是全新的。如果说试验教材中“学术”一目是较为抽象地讲述了学术的发展,那么本书这一节的内容则比较概括地介绍了20世纪欧美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未来学的发展。哲学部分包括20世纪的人本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和结构主义哲学。历史学部分中包括苏联的史学发展、法国的年鉴学派、西方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美国的进步主义学派、新保守主义学派等。经济学部分着重介绍了凯恩斯学派。此外,还有西方国家未来学的发展情况。本节的第二目“教育”,与试验教材相差不多,在个别段落有所增删。
第三节《文学艺术》也是阅读课。第一目“苏联的文学艺术”减少了试验教材中的小字部分。第二目“西方的文学艺术”的文学部分较之试验教材增加了不少内容,如对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及其“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萨特和美国黑色幽默派文学的介绍,但也删去了试验教材中有关贝克特《等待戈多》一剧的内容介绍。在艺术部分增加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内容,包括立体派和表现主义等;有关流行音乐的内容也有所增加,如对美国的著名流行歌手“猫王”普莱斯特做了简要介绍;在对电影发展的叙述中增加了美国大片《泰坦尼克号》的例子。
除以上这些课文内容方面的变动之外,本书在《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中增加了“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在《世界现代历史大事图表》中增加了90年代末“北约轰炸南联盟”的部分。本书与上册一样,刊登了《部分中英文词汇对照表》,列举了与教科书内容有关的比较常见的英文词汇。
四、使用本书时希望注意的几个问题
正如本文在前面讲到的,本书是根据修订大纲编写的,因而建议教师在使用本书时,也应注意到修订大纲的一些提法,例如“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教材。以下几点建议,供教师们在使用本书时参考。(教师如想了解修订大纲的具体内容,请参见我社网站www.pep.com.cn中的”历史天地”栏目。)第一,注意把握本书中的基本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本书与试验教材在结构上的区别之一,是删去了每章结尾的《本章基本线索》,目的是为了使这套高中教材在体例上能够统一。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似乎是减少了每章的归纳、复习这一环节。虽然不能不说这是一个遗憾,但这一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加以弥补。教师在使用本书时,可以参考试验教材中《本章基本线索》的具体做法,以展示知识框架的形式,使有关的学习内容重点化、条理化、整体化。正如已经使用过试验教材的教师所体会到的,在教科书中采用《本章基本线索》有两个好处,其一是帮助学生进行复习和掌握一种学习方法;其二是把它与教科书末尾的《世界现代历史大事图表》结合起来使用,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比较完整的有关历史基本知识的纵横网络,使所学的教材内容能够得到合理归纳,实现学习过程的“从厚到薄”。当然,无论是试验教材的《本章基本线索》,还是这两本教科书中的《世界现代历史大事图表》,都还有不够完善之处。教师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轻其“形”而重其“实”,科学地利用这一思路,举一反三,以求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注意追踪世界形势的最新进展。本书涉及的时间下限为2000年。这是由于编写教科书必须在使用前一年或前几个月发稿所致。但在实际上,世界现代史部分的教学内容应该不断追踪世界形势的最新进展。例如,我们在编写本书时,我国正在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而努力。但到了2001年1月10日,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法律文件;同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由于这一原因,教师2002年在使用本书时,应充分考虑到已经变化的情况,把较新的进展情况告诉学生。教科书对世界现代史的叙述是有限的,而世界现代史的发展是没有下限的。所以,建议教师不仅要注意教科书中的内容,也要关注目前正在发展变化的世界形势,特别是200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如“9·11”事件)带来的一系列影响等。为了追踪世界形势的新进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和每晚10点的《晚间新闻报道》等栏目,都是了解世界形势最新发展的重要信息来源。如能将这一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第三,注意了解史学界的学术研究动态。
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近年来史学界对一些学术问题的看法,建议教师读一些与世界历史研究有关的杂志(如《世界历史》等)和书籍。在使用本书时,可以参考2000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校世界历史配套教材·现代史卷》。这套配套教材虽然是与吴于廑、齐世荣两位先生的6卷本《世界史》同步使用的,但其中关于史学研究动态的综述等,也值得希望了解史学界学术动态的广大教师参考。
第四,注意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目前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趋向之一是淡化学科体系,注重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我们在前面讲过,要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关世界历史知识的网络,但这个知识网络不应该是封闭的。近年来,在编写世界史教科书时,编者已经开始注意打破原有的封闭状态,在中外历史知识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但这仅仅是第一步,因为它只是在建立本学科内部的联系。从更广阔的背景上看,如何建立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例如历史与地理、政治、语文等学科的有机联系,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在这方面做出较为深入的探讨,那么,不仅对教学科研都十分有益,也会推动教科书的进一步改进。
在结束本文时,还应该向使用过试验教材的广大教师、学生和教研员表示我们的感激之情。希望你们能一如既往,在使用过程中继续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以利于教科书的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责任编辑:彭 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