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新思考
于海波 胡霞 陈艳玲 张俊杰 顾琼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收效甚微,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专题必修与专题选修相结合、系统性与适需性相结合,才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学生本位 课堂教学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大高校都备受重视,包括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都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虽然备受重视,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收效甚微,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密不可分。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提供参考。
1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组织形式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
《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然而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的现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混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脱节,因此学生没有主动探索的欲望,难以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1.2課程内容的确定未充分体现学生中心
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围绕十个专题,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的完善、人格心理的健全、人际关系的协调、情绪的有效管理、挫折应对能力培养、学习心理塑造、恋爱心理的调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相关课程内容对每位大学生都是统一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前面本文提到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经验,而学生的主体经验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这种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设置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3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而其他年级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时期的个人需要。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主要面临的是适应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要到更高年级才会遇到。因此,把所有专题都放在大一上学期,一方面,针对性不足,学生体会不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其他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等问题上的体会更深、学习需求更强烈,而学校却未向他们开设相应的课程,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各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2.1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体验性、生成性、以学生为本位、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1]作为一门实践应用课,绝不能通过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呈现,而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探讨,其中课堂讲授主要侧重于一般理论知识的讲解,好的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以局外人的身份,更加理性客观地来看待生活当中时常会遭遇的矛盾或挫折,并能通过案例探讨的方式来促进思考、互相交流,在吸收、融合他人智慧的基础之上建构出更具有适应意义的、更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行为策略。
总体来说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侧重解决共性的、发展性的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推荐等多种渠道,筛选出问题相同的学生组成成长小组,进行特定主题的团体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而且团体小组具有很多课堂教学以及个案咨询无法替代的优点,首先能让学生看到其他人有着与自己类似的痛苦,可以起到自我认识、安定情绪的效果,进而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作用;其次,团体辅导比个案咨询效率高,可以集中解决一些共同问题,比课堂教学效果持久,能够深入地解决特定的心理问题并进行行为训练;[2]最后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学生。[3]因此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既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又能高效、深入地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2.2课程内容体系:专题必修与专题选修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性,教学内容越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越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自然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制定上,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该尽可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怎样才能既不千篇一律,又能最大限度地贴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参与选择自己的学习专题。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必修的,也就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学习所有的专题。由于学生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位学生在相同的时间所面临的发展课题有共性也有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我们在设定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共性,也要考虑到其差异性,可以采用专题必修与专题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一位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学习内容。专题必修模块的内容应该是所有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的发展课题,模块内容的确定可以由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建议——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结合日常与学生的接触,总结本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惑纳入到专题必修模块;也可以根据心理普测结果来确定——如学校每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普测工作(测评工具采用scl-90和UPI),从新生普测结果来看,历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新生最主要的症状是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因此关于强迫思维、强迫症以及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等相关内容应该纳入必修模块;最后结合学生的意愿来确定最终结果——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教师、心理咨询师建议,并参考新生心理普测结果设定课程内容,然后由学生结合自身需求以及个人兴趣对课程内容进行投票,最终的投票结果作为必修专题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剩下的未被纳入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作为选修模块内容。
2.3课程结构设置:系统性与适需性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仅仅面向大一开设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贯穿始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的不同,开设不同专题的课程。[4]如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面临的最普遍问题是入学适应、学习适应等问题,因此關于入学适应和学习适应的专题应该放在大一开设;而到了大二、大三学生开始逐渐出现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的完善等等相关方面的心理困惑,相关的专题则应该放在大二、大三开设;对于大四的学生最紧迫的问题是就业和升学压力,因此压力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专题可放在大四开设。
我们可以根据此原则将必修专题分配到各个年级开设,选修专题的内容面向全校开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情况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选修专题可以多次选修也可以不选修。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既可以保证重点内容的覆盖面,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系统性与适需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理念。
参考文献:
[1]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8):53- 56.
[2]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4- 85.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收效甚微,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坚持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专题必修与专题选修相结合、系统性与适需性相结合,才能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才能发挥其主渠道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学生本位 课堂教学 团体辅导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高校要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近几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大高校都备受重视,包括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内的各大高校都已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虽然备受重视,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施的过程中收效甚微,并未达到理想效果,这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不足密不可分。本文以安徽中医药大学为例,在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构建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顺利、高效地开展提供参考。
1 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组织形式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
《通知》中明确指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然而安徽中医药大学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的现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传统学科课程相混淆,过分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导致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的主体经验脱节,因此学生没有主动探索的欲望,难以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1.2課程内容的确定未充分体现学生中心
安徽中医药大学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是围绕十个专题,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概论、自我意识的完善、人格心理的健全、人际关系的协调、情绪的有效管理、挫折应对能力培养、学习心理塑造、恋爱心理的调适、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以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相关课程内容对每位大学生都是统一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而没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力。前面本文提到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体验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内容不能脱离学生的主体经验,而学生的主体经验既具有统一性,也具有个体差异性,因此这种千篇一律的课程内容设置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1.3课程结构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
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而其他年级尚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未充分考虑学生不同时期的个人需要。对于刚入学的大一新生来说,他们主要面临的是适应问题,其他方面的问题要到更高年级才会遇到。因此,把所有专题都放在大一上学期,一方面,针对性不足,学生体会不深,达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其他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交友、恋爱以及就业等问题上的体会更深、学习需求更强烈,而学校却未向他们开设相应的课程,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各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
2 学生本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路径
2.1课程组织形式: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种体验性、生成性、以学生为本位、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1]作为一门实践应用课,绝不能通过单一的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呈现,而应该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教学与体验式教学相结合,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通过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展开。课堂教学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探讨,其中课堂讲授主要侧重于一般理论知识的讲解,好的案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体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以局外人的身份,更加理性客观地来看待生活当中时常会遭遇的矛盾或挫折,并能通过案例探讨的方式来促进思考、互相交流,在吸收、融合他人智慧的基础之上建构出更具有适应意义的、更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及行为策略。
总体来说课堂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侧重解决共性的、发展性的问题。而无法深入地解决特殊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愿报名、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推荐等多种渠道,筛选出问题相同的学生组成成长小组,进行特定主题的团体辅导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形式。而且团体小组具有很多课堂教学以及个案咨询无法替代的优点,首先能让学生看到其他人有着与自己类似的痛苦,可以起到自我认识、安定情绪的效果,进而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作用;其次,团体辅导比个案咨询效率高,可以集中解决一些共同问题,比课堂教学效果持久,能够深入地解决特定的心理问题并进行行为训练;[2]最后鉴别需要特别援助的学生。[3]因此课堂教学与团体辅导相结合,既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又能高效、深入地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2.2课程内容体系:专题必修与专题选修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性,教学内容越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越能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自然教学效果就会越好。因此,在课程内容的制定上,不应该千篇一律,而应该尽可能地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那么怎样才能既不千篇一律,又能最大限度地贴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学生参与选择自己的学习专题。目前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所有专题都是必修的,也就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在相同的时间学习所有的专题。由于学生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位学生在相同的时间所面临的发展课题有共性也有差异,这就导致学生对不同学习内容的感悟和理解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我们在设定教学内容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共性,也要考虑到其差异性,可以采用专题必修与专题选修相结合的方式为每一位学生制定符合个人发展需求的学习内容。专题必修模块的内容应该是所有学生或绝大多数学生都面临的发展课题,模块内容的确定可以由教师或心理咨询师建议——教师与心理咨询师结合日常与学生的接触,总结本校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惑纳入到专题必修模块;也可以根据心理普测结果来确定——如学校每年针对大一新生开展心理普测工作(测评工具采用scl-90和UPI),从新生普测结果来看,历年来安徽中医药大学新生最主要的症状是人际关系敏感和强迫症状,因此关于强迫思维、强迫症以及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的完善等相关内容应该纳入必修模块;最后结合学生的意愿来确定最终结果——学校根据本校学生实际,结合教师、心理咨询师建议,并参考新生心理普测结果设定课程内容,然后由学生结合自身需求以及个人兴趣对课程内容进行投票,最终的投票结果作为必修专题课程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剩下的未被纳入必修模块的课程内容作为选修模块内容。
2.3课程结构设置:系统性与适需性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仅仅面向大一开设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贯穿始终,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的不同,开设不同专题的课程。[4]如对于大一新生来说,面临的最普遍问题是入学适应、学习适应等问题,因此關于入学适应和学习适应的专题应该放在大一开设;而到了大二、大三学生开始逐渐出现人际关系、恋爱、自我意识的完善等等相关方面的心理困惑,相关的专题则应该放在大二、大三开设;对于大四的学生最紧迫的问题是就业和升学压力,因此压力管理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专题可放在大四开设。
我们可以根据此原则将必修专题分配到各个年级开设,选修专题的内容面向全校开设,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和现实情况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选修专题可以多次选修也可以不选修。这样的课程结构设置既可以保证重点内容的覆盖面,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系统性与适需性相结合的课程结构理念。
参考文献:
[1] 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8):53- 56.
[2] 姚本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 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