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报——连队的一道风景
杨红军
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内蒙古兵团和正规部队一样,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政治思想工作。除了放《地道战》、《英雄儿女》和几个样板戏的电影,从师团到连队成立宣传队演兵戏以外,加强舆论宣传的强硬抓手就莫过于黑板报了。这项工作由党支部负总责,团支部组织落实。
一天,团委委员谢文梅找到我,说连队成立黑板报小组,你和王世林为小组成员,两个人行不行,看看还有谁合适。我觉得两个人死板点,万一谁病了或有事,剩下一个人出黑板报太困难,提议增加孙晓真。团支部审查后就这么定了。
我们仨中学同班,彼此了解。王世林从小爱画画儿,秀外慧中,天生对色彩敏感,搭配和谐,她送给我的那幅《设色荷花》现仍挂在我家里,笔意跟她的容颜一样清秀脱俗。孙晓真喜好音乐,会拉小提琴,具有书写美术字的特长,连队大院门柱上“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出于她的笔端,斗大的字很有筋骨,笔力宛若男子。我呢,不谦虚地说小字板书比较规矩舒展,尤其是隶书秀丽流畅带有音乐韵律,还多少养眼吧。板报文稿由谢文梅提供,她是连队的笔杆子,而且善于团结班排通讯报道员,即使“烂稿子”只要蕴涵积极意义,到了她那儿三改两改也就搞定了。我们仨拿到文稿后,共同设计版面,通常由王世林提出方案,她考虑得比较细致全面,我和孙晓真再稍加补充,基本上就那样办了。
黑板报设在连队大礼堂门前,共有两块,每块长3米有余,高2米多。所谓黑板,只是在墙上用细木条钉出长方形边框,以细糠和黄泥把框内抹平,等泥干透了使墨汁掺水涂黑而已。黑板报每周一期,遇特殊情况提前或延期。内容主要是宣传上级重要文件精神,概述连队规划计划,摘要工作总结,介绍先进经验,传播好人好事,发布生产训练简讯和通知等。起初我们想给黑板报起个名称,比如“熔炉”、“洪炉”、“战旗”、“战歌”、“号角”、“兵团战友”、“边疆卫士”等,觉得它应当像人一样应有灵魂有肉体,起个响亮的名字很提气。可指导员认为直接落款七连就行了,代表这是全连的宣传阵地。虽未给黑板报起名,但是我们精心设计了板标,即以大礼堂房屋轮廓和绿树为背景,一面红旗飘扬在蓝天,然后标明期数。
更换黑板报前,先用湿抹布擦干净,再用稀墨汁刷一遍,这样才能保证板报底色深黑,写字画画显得鲜亮。冬天出黑板报很艰苦,在摄氏零下二十六七度的气温下,沾着热水的抹布擦到黑板上随擦随冻,板面结了薄薄一层冰,我们要等冰融了才能再往上写画,心急不行,不然粉笔打滑不着色。天气太冷有时写不了几行字手就会发僵,只好搓搓手,往手心里呵口热气,暖一暖再接着写。我们的手冻得跟红萝卜似的,风一吹皴裂成许多小口子,尤其是右手拇指指甲外侧的裂口张着,露着红肉,捏住粉笔一使劲就流血,抹蛤蜊油、粘橡皮膏都不管用。战友们见了心疼地劝我们戴上棉手套。可那样写画不方便,我们只能轮换着写画,战胜严寒确保黑板报按时更换。
在那个无书可读、通讯困难、消息闭塞、生活单调的年代,黑板报是连队的信息源,每更换一期板报,指战员们都围着看,边看边议论。我们经常站在人群里注意听他们说什么,了解大家喜欢什么,关心什么,满意什么,希望看什么,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从群众中汲取营养,不断提高黑板报的质量。
一般情况下,我们三人中的任何两人搭帮都能完成板报更换任务,但是画大幅图案非王世林莫属。记得1969年国庆节,为了装点节日气氛,使离家不久的战士们过好来兵团的第一个国庆节,我们商量在黑板上画大幅的天安门。王世林从报纸、邮票、笔记本上收集天安门的照片和图案,细心选择。考虑到天安门雄伟庄严壮丽,她选取了天安门正面的照片。先把照片打满正方形的小格,然后画一幅大约20厘米×30厘米的小稿,再在小稿上打格,然后再放大画。同时,准备了足够的粉笔,还购买了宣传画颜料。
国庆节前两天,我们在食堂门口墙下搭起四层台阶的梯子开始工作。王世林和孙晓真专门做了粉线袋,两人站在梯子上、爬到板凳上,一边拿一头,像木匠那样弹线、打格,把方寸大小的照片放大到高1.8米、宽2.5米的板报上,然后开始画。有的地方用粉笔,有的地方用宣传广告色,这样色彩丰富有过渡,描绘的天安门更富立体感和真实感。王世林拿着粉笔,拎着颜料桶,爬上爬下地画完一块,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看画得像不像,还请炊事班战友提意见……边画边改,大约用了半天时间才大功告成。孙晓真写好了通栏标题——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二十周年。标题蓝底白字寓意蓝天白云,天安门金碧辉煌,标语与图画浑然一体。这期非同一般的黑板报,对于全连特别是来自北京和到过北京的指战员来说,既感到神圣震撼又觉得亲切温暖,似乎一下子缩短了边疆连队与首都北京的时间与空间。
黑板报是统一思想的号角,是鼓舞斗志的战鼓,是凝聚力量的旗帜,是连队的一道风景。在兵团战友聚会时,杭州兵叶水珍带来了她珍藏40多年的老照片。那是1971年秋,她初中毕业到兵团穿着军装在黑板报前拍照的:年轻的脸庞上洋溢着微笑,手捧毛主席语录表达着守卫边陲的决心,身后黑板报上用大字写着“欢迎你来自江南水乡的新战友”,下边是用隶书体写的诗,放大照片能读出第一段的内容:“从锦绣如画的江南水乡,千里迢迢来到内蒙草原,欣闻咱边疆泥土的芳香。叫声新战友,此刻你们有何新的志愿……”
见到这幅照片,我们三个昔日的板报员感慨万千。搜遍大脑的角落,记不得出过多少期板报,连一篇简讯或诗歌也记不全。啊,少女的青春融入了巴彦淖尔的沉洼,时间的朔风吹散了遥远的过去,唯有近在眼前的这张老照片,唤起我们逝去的记忆,温暖新老战友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