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报道技术热的成因与反思
孟庆波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传播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传统媒体在大型报道中开始利用新技术辅助报道,新技术成为近几年大型报道中的热点话题。技术迷思和技术审美是两个推动媒介报道技术热的重要因素,而技术本身也有倾向性,大众和媒体人对报道技术也有认识误区,这就要求媒体人正确认识报道技术与报道内容的关系,使技术正确地服务于内容,使媒介返回其本质和基础。
【关键词】媒介格局;技术热;技术审美;技术迷思;技术反思
一、技术重塑媒介格局与媒介报道技术热现象
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的阅读收视方式和新闻的采编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新闻理念和媒介格局。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媒介新技术赋予普通人新闻的采集和发布权力,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媒体为了巩固其传统业务,积极利用新技术进行新闻采集和传播,以满足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互动需求。
(一)技术形式热:以2016年VR技术热为例
当代著名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麦氏认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人类理解和思考事物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媒体传播出来的具体内容,而是当下人类在传播信息时所使用的传播工具,其中包括传播工具的性质、这种工具带来的可能性以及引起的社会变革。[1]在新媒体格局下,传统上主要使用文字符号的报刊和主要运用声音图像符号的广播电视相比,媒介新技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创新视觉呈现的平台,这些新技术使得“图像的组合、变异和翻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在当今这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时代”,图像对大众的吸引力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新媒体时代,大众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一直在探索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新闻呈现方式,而提供新颖刺激的镜头和图像呈现就是一种努力。近年来,VR技术(虚拟实境)从生活领域进入传播领域,引起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重视,传统媒体利用VR技术对大众的吸引力,主动把其嫁接到新闻报道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华社率先在2015年9月3日的“胜利日大阅兵”报道中使用了VR技术,之后在“深圳山体滑坡”等突发性事件中,传统媒体也纷纷运用VR技术,从而形成一股新闻报道中的“VR热”现象。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认为,新的媒介延伸了人的感觉与感官,在利用各种媒介的过程中,人们对空间有了新的感知。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人们无暇体验不同的经验,不可能直接接触自身之外的外部空间环境,而各种新媒介技术把人类的感官系统延伸出去,让人类通过新媒介去接触外部世界,从而形成新的空间感。例如,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给人最大的体验感是其“沉浸感”,VR技术将日常新闻视频视角从40度扩大到120度,这已经达到了观众亲自在新闻现场感受事件的程度,尤其是在一些现场感特强的新闻事件中,这种“沉浸感”是传统纸质媒介和视频媒介无法给予观众的。正是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媒体认识到利用VR技术进行延伸服务的必要。2016年被认为是我国的“VR元年”,在该年度里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60度全景拍摄技术和航拍技术被各类型媒体用于新闻报道和传播中。这些新的技术形式给观众带来崭新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开创了媒体报道的新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各类型媒体都在采用VR的技术形式,央视在2017年就打造了一场史无前例的VR春晚。春晚团队在演员入口、演员化妆间以及演员过道等关键位置安放了四台全景式摄像机。与此同时,在桂林、哈尔滨、上海等多个地方进行了VR全景视频的输入、录制与分发。在央视影音、央视综艺春晚和央视资讯3个APP终端,以VR的形式把节目内容展示给观众。在这种VR技术全覆盖的收视场域,观众被新技术带来的刺激所包围和吸引,而通过这些技术呈现出的信息反而退而居其次。
(二)技术话题热:以全国“两会”报道技术为例
传播媒介偏向理论的提出者哈罗德·英尼斯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偏向性,偏向时间的媒介技术可控制时间(历史)跨度,而偏向空间的媒介技术则可控制空间(地域)跨度。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向性主要来自于媒介技术,媒介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媒介的偏向性发生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传播的模式也随之不断改变。在这种传播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各类型媒体发布信息的通道和内容形态都在变化,因为传统媒体单一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报道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当代中国,能够全面调动传统媒体、新媒体参与的事件一般包括突发性自然或人为灾害、牵涉各阶层利益的大型会议或決策等,在这些场域中,媒体会利用尽可能新的传播技术和理念参与事件的报道、对话和互动,从而实现其媒介功能。而在这样的场域中,新的媒介报道技术也随之成为热点,在我国,全国“两会”就是新媒介技术全面亮相和PK的最佳场合。
媒介融合的传播手段近年来开始出现在全国“两会”报道上,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这种融合开始大量出现,而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媒介融合手段开始走向完善和成熟。随着媒介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出现了很多引人注目的媒介融合产物,不同形式的媒介融合作品让全国“两会”报道多了一些趣味和新意,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H5作品借助朋友圈,实现了其“病毒式传播”的目标。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H5作品《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不时进入大众的视线,该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红包等方式把大众拉进两会的话题中来。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光明网打造的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成为本次两会报道最吸引人的媒介融合产品。“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可以同时为16家平台提供高达3K画幅、4M码流的视频和VR信号,观众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即可通过手机裸眼观看高清VR直播。同时,通过光明网独有的多平台云适配技术,网友使用微博、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也可方便快捷地观看、分享、参与VR直播互动。[2]这些媒介融合技术在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和传播能力之外,本身也成为热点话题,这些新兴技术把大众的视线吸引到媒介技术的发展上来,从而使媒介报道技术本身成为一个热点。
二、媒介报道技术热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迷思
“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北美媒介环境学的代表性人物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向性能不完全由媒介的既有特征决定,人类往往会将社会规则强加于媒介之上,而使媒介表现出不同的偏向结果。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报道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由技术决定的。媒介技术的日益进步,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信息接收者感觉自己与事件或他者的距离缩短,感觉真正生活在“地球村”。不同类型的信息接收者被媒介报道新技术连接在一起,人们在这些报道新技术的感官刺激下,感觉自己和他人正在共同见证着历史。这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的,人类被“重新部落化”,每个人通过这种报道技术进入了“群众的时代”。这些技术激发了大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热情,大众通过电视、网络屏幕,关注突发事件的进展,就如同事件发生在身边一样,随时随地与事件经历者“同呼吸,共命运”。媒介报道新技术对时空界限的消除,使大众更为多样化地认知世界。在报道新技术带给大众多样化体验的同时,大众也对这些新技术产生了信赖,从而在接收信息的方式上对新技术产生依赖,并期待有更新的技术出现,进入一种“技术迷思”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媒介和大众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媒介在不断更新报道技术,大众在享受报道新技术带来的新鲜体验的同时,也用收视率、点击率、关注率等回应着媒介报道技术的努力。
媒介报道技术的“迷思”可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观大多还停留在“受众时代”,即受众被动接收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拥有了选择的主动权,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使用者,受众变成了用户,而用户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体验感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实现从“受众时代”向“用户时代”的过渡,必须注重信息接收者即用户的体验、参与和互动,因为这些用户是媒介所报道内容的主动使用者和体验者。VR技术满足了观众的“沉浸感”,两会上的H5产品满足了大众的“参与感”,“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让观众全景式参与到会议中来,传统媒体的报道技术通过满足观众来赢得市场。其次,媒介报道技术的更新,在不断地解放着用户的时空局限,给用户带来一种虚拟的现实感,使用户对不断创新的报道技术产生迷恋。正如马尔库塞所说:“技术的进步扩展到整个统治和协调制度,创造出种种生活(和权力)形式,这些生活形式似乎调和着反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并击败和拒斥以摆脱劳役和统治、获得自由的历史前景的名义而提出的所有抗议。”[3]因此,技术的政治和经济逻辑成为理解媒介报道技术热的一个重要入口。
(二)媒介报道技术的审美冲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传播力和媒介影响力空前强大。现代媒介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从物质方面延展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科技、传媒与艺术开始深度融合,现代传媒成为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大众对艺术的审美,也由侧重思想内涵转向注重形式和技巧。艺术在与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艺术过度趋附于媒介的现象,也即艺术对于媒介的无原则投靠,同时媒介对艺术也进行着破坏性的改造,以满足媒介的传播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媒介“技术审美”。而“现代技术审美奉行‘自娱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坚守的是‘娱乐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4]近年来,媒介报道新技术之所以火热,正是因为媒体想借助报道新技术的“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而这种注重“视听快感”的媒介报道技术又激活了传媒时代的大众文化需求,为大众创造了多层次的媒介信息消费需求,实现了大众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以VR技术、H5作品、微信直播等为代表的媒介报道新技术,给观众带来新闻体验的同时,也使视觉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现了“零距离”接触,这样就消解了艺术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提升了普通人生活的审美质量。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首次推出“全景扫描”,用实时、独特的全景式手机拍摄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外景的恢宏画面,给读者和观众全新的视觉审美感受。《新华每日电讯》在全国“两会”上创新性地采用了整体图片的排版方式,将提前制作好的精美大图直接安排上版,同时在页面的显著位置利用二维码技术引导读者通过扫码收听会议中代表委员们的讨论原声,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视觉审美和听觉审美诉求。近几年,传统媒体从新闻采集到编辑流程,从新闻呈现到生产模式,都把新的媒介技术融入媒体报道传播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满足着他们的审美需求,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正如有研究者所说:“从审美主体身份角色的建构意义上看,技术为审美主体开拓了新的审美向度,为其成为审美创造者提供了新的可能,为人类审美地把握世界增添了新的充满活力的方式,从而展示了一种技术影响下的超越性的文化进步。”[5]
三、技術的限制与迷惑:对技术热的反思
莱文森提出了媒介进化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媒介的进化进程中,人类的理性能够有效解决媒介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媒介自身的不足,使媒介新技术越来越完善和人性化。在媒介报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媒体正在不断迎接新媒体的挑战,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其报道,受众也在积极回应着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享受着更为丰富、立体和形象的信息呈现模式。但是,任何新技术都有两面性,媒介报道新技术也不例外。
(一)认识到媒介技术的倾向性
“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了更高价值的倾向;也就是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过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倾向”。[6]媒介报道技术同样不是“中性的”,它们是有倾向性的,这些倾向性决定了媒介的关注点和发展走向,从而也间接影响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报道技术注重的是尽可能多的人的消费体验,因此表现出明显的草根倾向,这与传统媒体多年的精英倾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前火热的报道新技术,吸引的大多是草根阶层,这些技术满足了草根阶层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娱乐福利。但是,从更为长远和更为本质的角度看,从维护媒介文化的多样性和有机性考虑,草根倾向的媒介报道新技术应与精英倾向的传统报道方式协调共存,相互补充,从而使媒介的功能得以实现。媒介报道新技术还有多个层面的倾向,媒体人必须正视这些倾向,及时纠正违背媒介本质的技术倾向。
(二)走出迷惑,重新调整媒介技术与媒介价值的次序
媒介报道新技术不仅仅是把新技术嫁接到传统媒体上,其实更是用新媒体思维对传统媒体的改造,也可以说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普遍处于技术焦虑和发展焦虑中,因此,对新技术存在一种膜拜的心态。当行业内的新技术开始被社会接纳后,媒体普遍陷入技术热中,这给大众带来一种假象,好像新技术才是媒介的出路和归宿,从而踏入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误区。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和代表人物雅克·艾吕尔认为:“用技术手段及其价值来取代批判性的道德话语的精神状态。技术先进的社会里固有的进程造成了追求效率的社会价值。(但是)一旦赋予技术问题优先考虑的地位,我们就失去了价值论的问题的视野,最终就会考虑纯技术性的问题。”[7]在媒介报道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当下,媒体人必须认清新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即新技术是服务于报道的,它本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媒介报道应该依靠内容吸引受众、留住受众和拓展受众,依靠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传播,协调好技术和内容的关系,让媒介回归传播,而不是被技术垄断。
四、结语
传统媒体在媒介新格局时代对报道新技术的大范围使用,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是媒介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体上的实践。而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是,这些报道新技术到底是真正为受众着想还是媒体在自娱自乐?丰富的媒介报道新技术本质上是报道内容的提升还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媒介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技术与内容同等重要的理念,正确认识技术的功用,積极利用媒介报道新技术的多元优势,扩大传统媒体在内容报道上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找到自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66.
[2]刘炼.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亮相[N].光明日报,2017-03-03.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欧阳友权.新媒体的技术审美与视觉消费[J].中州学刊,2013(2).
[5]付丽.试析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审美嬗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
[6]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7]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技术对传播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和深刻。传统媒体在大型报道中开始利用新技术辅助报道,新技术成为近几年大型报道中的热点话题。技术迷思和技术审美是两个推动媒介报道技术热的重要因素,而技术本身也有倾向性,大众和媒体人对报道技术也有认识误区,这就要求媒体人正确认识报道技术与报道内容的关系,使技术正确地服务于内容,使媒介返回其本质和基础。
【关键词】媒介格局;技术热;技术审美;技术迷思;技术反思
一、技术重塑媒介格局与媒介报道技术热现象
新媒体时代,新的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新闻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新闻的阅读收视方式和新闻的采编生产方式,某种程度上重塑了新闻理念和媒介格局。在新的媒介格局下,媒介新技术赋予普通人新闻的采集和发布权力,这彻底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垄断,给传统媒体带来了严峻挑战。传统媒体为了巩固其传统业务,积极利用新技术进行新闻采集和传播,以满足受众的参与感、体验感和互动需求。
(一)技术形式热:以2016年VR技术热为例
当代著名的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麦氏认为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人类理解和思考事物的习惯。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讯息”不是媒体传播出来的具体内容,而是当下人类在传播信息时所使用的传播工具,其中包括传播工具的性质、这种工具带来的可能性以及引起的社会变革。[1]在新媒体格局下,传统上主要使用文字符号的报刊和主要运用声音图像符号的广播电视相比,媒介新技术为大众提供了一个创新视觉呈现的平台,这些新技术使得“图像的组合、变异和翻新的可能性极大地提高了”。在当今这个“世界被把握为图像的时代”,图像对大众的吸引力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新媒体时代,大众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分散,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一直在探索吸引大众注意力的新闻呈现方式,而提供新颖刺激的镜头和图像呈现就是一种努力。近年来,VR技术(虚拟实境)从生活领域进入传播领域,引起我国传统新闻媒体的重视,传统媒体利用VR技术对大众的吸引力,主动把其嫁接到新闻报道中。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新华社率先在2015年9月3日的“胜利日大阅兵”报道中使用了VR技术,之后在“深圳山体滑坡”等突发性事件中,传统媒体也纷纷运用VR技术,从而形成一股新闻报道中的“VR热”现象。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认为,新的媒介延伸了人的感觉与感官,在利用各种媒介的过程中,人们对空间有了新的感知。在社会急剧变化的今天,人们无暇体验不同的经验,不可能直接接触自身之外的外部空间环境,而各种新媒介技术把人类的感官系统延伸出去,让人类通过新媒介去接触外部世界,从而形成新的空间感。例如,VR技术在新闻报道中给人最大的体验感是其“沉浸感”,VR技术将日常新闻视频视角从40度扩大到120度,这已经达到了观众亲自在新闻现场感受事件的程度,尤其是在一些现场感特强的新闻事件中,这种“沉浸感”是传统纸质媒介和视频媒介无法给予观众的。正是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媒体认识到利用VR技术进行延伸服务的必要。2016年被认为是我国的“VR元年”,在该年度里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360度全景拍摄技术和航拍技术被各类型媒体用于新闻报道和传播中。这些新的技术形式给观众带来崭新视觉体验的同时,也开创了媒体报道的新形式。在这种背景下,各类型媒体都在采用VR的技术形式,央视在2017年就打造了一场史无前例的VR春晚。春晚团队在演员入口、演员化妆间以及演员过道等关键位置安放了四台全景式摄像机。与此同时,在桂林、哈尔滨、上海等多个地方进行了VR全景视频的输入、录制与分发。在央视影音、央视综艺春晚和央视资讯3个APP终端,以VR的形式把节目内容展示给观众。在这种VR技术全覆盖的收视场域,观众被新技术带来的刺激所包围和吸引,而通过这些技术呈现出的信息反而退而居其次。
(二)技术话题热:以全国“两会”报道技术为例
传播媒介偏向理论的提出者哈罗德·英尼斯认为,任何媒介都具有时间或空间上的偏向性,偏向时间的媒介技术可控制时间(历史)跨度,而偏向空间的媒介技术则可控制空间(地域)跨度。该理论认为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向性主要来自于媒介技术,媒介技术的不断改进使媒介的偏向性发生变化。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信息传播的模式也随之不断改变。在这种传播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各类型媒体发布信息的通道和内容形态都在变化,因为传统媒体单一的、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很难满足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需求。拓展传播渠道、实现媒介融合发展,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报道发展的必然方向。在当代中国,能够全面调动传统媒体、新媒体参与的事件一般包括突发性自然或人为灾害、牵涉各阶层利益的大型会议或決策等,在这些场域中,媒体会利用尽可能新的传播技术和理念参与事件的报道、对话和互动,从而实现其媒介功能。而在这样的场域中,新的媒介报道技术也随之成为热点,在我国,全国“两会”就是新媒介技术全面亮相和PK的最佳场合。
媒介融合的传播手段近年来开始出现在全国“两会”报道上,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这种融合开始大量出现,而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媒介融合手段开始走向完善和成熟。随着媒介融合技术的快速发展,2017年的全国“两会”报道中出现了很多引人注目的媒介融合产物,不同形式的媒介融合作品让全国“两会”报道多了一些趣味和新意,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很多H5作品借助朋友圈,实现了其“病毒式传播”的目标。其中,《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的H5作品《两会喊你加入群聊》不时进入大众的视线,该作品通过微信朋友圈、发红包等方式把大众拉进两会的话题中来。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光明网打造的全媒体报道单兵设备——“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成为本次两会报道最吸引人的媒介融合产品。“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可以同时为16家平台提供高达3K画幅、4M码流的视频和VR信号,观众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即可通过手机裸眼观看高清VR直播。同时,通过光明网独有的多平台云适配技术,网友使用微博、微信等热门社交平台也可方便快捷地观看、分享、参与VR直播互动。[2]这些媒介融合技术在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和传播能力之外,本身也成为热点话题,这些新兴技术把大众的视线吸引到媒介技术的发展上来,从而使媒介报道技术本身成为一个热点。
二、媒介报道技术热的动因分析
(一)技术迷思
“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北美媒介环境学的代表性人物保罗·莱文森认为,媒介的时间或空间偏向性能不完全由媒介的既有特征决定,人类往往会将社会规则强加于媒介之上,而使媒介表现出不同的偏向结果。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报道技术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由技术决定的。媒介技术的日益进步,打破了传统的时空概念,使信息接收者感觉自己与事件或他者的距离缩短,感觉真正生活在“地球村”。不同类型的信息接收者被媒介报道新技术连接在一起,人们在这些报道新技术的感官刺激下,感觉自己和他人正在共同见证着历史。这正如传播学家麦克卢汉说的,人类被“重新部落化”,每个人通过这种报道技术进入了“群众的时代”。这些技术激发了大众参与公共活动的热情,大众通过电视、网络屏幕,关注突发事件的进展,就如同事件发生在身边一样,随时随地与事件经历者“同呼吸,共命运”。媒介报道新技术对时空界限的消除,使大众更为多样化地认知世界。在报道新技术带给大众多样化体验的同时,大众也对这些新技术产生了信赖,从而在接收信息的方式上对新技术产生依赖,并期待有更新的技术出现,进入一种“技术迷思”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媒介和大众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媒介在不断更新报道技术,大众在享受报道新技术带来的新鲜体验的同时,也用收视率、点击率、关注率等回应着媒介报道技术的努力。
媒介报道技术的“迷思”可从多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传统媒体的传播观大多还停留在“受众时代”,即受众被动接收信息,而在新媒体时代,受众拥有了选择的主动权,他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使用者,受众变成了用户,而用户最大的特征就是其体验感受。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必须实现从“受众时代”向“用户时代”的过渡,必须注重信息接收者即用户的体验、参与和互动,因为这些用户是媒介所报道内容的主动使用者和体验者。VR技术满足了观众的“沉浸感”,两会上的H5产品满足了大众的“参与感”,“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让观众全景式参与到会议中来,传统媒体的报道技术通过满足观众来赢得市场。其次,媒介报道技术的更新,在不断地解放着用户的时空局限,给用户带来一种虚拟的现实感,使用户对不断创新的报道技术产生迷恋。正如马尔库塞所说:“技术的进步扩展到整个统治和协调制度,创造出种种生活(和权力)形式,这些生活形式似乎调和着反对这一制度的各种势力,并击败和拒斥以摆脱劳役和统治、获得自由的历史前景的名义而提出的所有抗议。”[3]因此,技术的政治和经济逻辑成为理解媒介报道技术热的一个重要入口。
(二)媒介报道技术的审美冲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媒介传播力和媒介影响力空前强大。现代媒介对大众生活的影响,从物质方面延展到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科技、传媒与艺术开始深度融合,现代传媒成为一个综合的社会系统,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多个方面。在新媒介技术的影响下,大众对艺术的审美,也由侧重思想内涵转向注重形式和技巧。艺术在与媒介结合的过程中,出现了艺术过度趋附于媒介的现象,也即艺术对于媒介的无原则投靠,同时媒介对艺术也进行着破坏性的改造,以满足媒介的传播目标,这就是所谓的媒介“技术审美”。而“现代技术审美奉行‘自娱以娱人的功能模式,坚守的是‘娱乐至上的文化理念,用草根性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4]近年来,媒介报道新技术之所以火热,正是因为媒体想借助报道新技术的“视听快感实现消费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而这种注重“视听快感”的媒介报道技术又激活了传媒时代的大众文化需求,为大众创造了多层次的媒介信息消费需求,实现了大众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以VR技术、H5作品、微信直播等为代表的媒介报道新技术,给观众带来新闻体验的同时,也使视觉艺术与日常生活实现了“零距离”接触,这样就消解了艺术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提升了普通人生活的审美质量。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首次推出“全景扫描”,用实时、独特的全景式手机拍摄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外景的恢宏画面,给读者和观众全新的视觉审美感受。《新华每日电讯》在全国“两会”上创新性地采用了整体图片的排版方式,将提前制作好的精美大图直接安排上版,同时在页面的显著位置利用二维码技术引导读者通过扫码收听会议中代表委员们的讨论原声,同时也满足了受众的视觉审美和听觉审美诉求。近几年,传统媒体从新闻采集到编辑流程,从新闻呈现到生产模式,都把新的媒介技术融入媒体报道传播系统的每一个环节,在满足受众信息需求的同时,也满足着他们的审美需求,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正如有研究者所说:“从审美主体身份角色的建构意义上看,技术为审美主体开拓了新的审美向度,为其成为审美创造者提供了新的可能,为人类审美地把握世界增添了新的充满活力的方式,从而展示了一种技术影响下的超越性的文化进步。”[5]
三、技術的限制与迷惑:对技术热的反思
莱文森提出了媒介进化理论,该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在媒介的进化进程中,人类的理性能够有效解决媒介发展中的问题以及媒介自身的不足,使媒介新技术越来越完善和人性化。在媒介报道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媒体正在不断迎接新媒体的挑战,积极利用新技术拓展其报道,受众也在积极回应着这些新的信息传播手段,享受着更为丰富、立体和形象的信息呈现模式。但是,任何新技术都有两面性,媒介报道新技术也不例外。
(一)认识到媒介技术的倾向性
“每一种工具里都嵌入了意识形态偏向,也就是它用一种方式而不是用另一种方式构建世界的倾向,或者说它给一种事物赋予了更高价值的倾向;也就是放大一种感官、技能或能力,使之超过其他感官、技能或能力的倾向”。[6]媒介报道技术同样不是“中性的”,它们是有倾向性的,这些倾向性决定了媒介的关注点和发展走向,从而也间接影响了媒介的性质和功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报道技术注重的是尽可能多的人的消费体验,因此表现出明显的草根倾向,这与传统媒体多年的精英倾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前火热的报道新技术,吸引的大多是草根阶层,这些技术满足了草根阶层的审美取向和精神文化需求,让他们在接收信息的同时,也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娱乐福利。但是,从更为长远和更为本质的角度看,从维护媒介文化的多样性和有机性考虑,草根倾向的媒介报道新技术应与精英倾向的传统报道方式协调共存,相互补充,从而使媒介的功能得以实现。媒介报道新技术还有多个层面的倾向,媒体人必须正视这些倾向,及时纠正违背媒介本质的技术倾向。
(二)走出迷惑,重新调整媒介技术与媒介价值的次序
媒介报道新技术不仅仅是把新技术嫁接到传统媒体上,其实更是用新媒体思维对传统媒体的改造,也可以说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普遍处于技术焦虑和发展焦虑中,因此,对新技术存在一种膜拜的心态。当行业内的新技术开始被社会接纳后,媒体普遍陷入技术热中,这给大众带来一种假象,好像新技术才是媒介的出路和归宿,从而踏入技术决定论的认识误区。媒介环境学的先驱和代表人物雅克·艾吕尔认为:“用技术手段及其价值来取代批判性的道德话语的精神状态。技术先进的社会里固有的进程造成了追求效率的社会价值。(但是)一旦赋予技术问题优先考虑的地位,我们就失去了价值论的问题的视野,最终就会考虑纯技术性的问题。”[7]在媒介报道更加注重技术创新的当下,媒体人必须认清新技术的地位和作用,即新技术是服务于报道的,它本是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媒介报道应该依靠内容吸引受众、留住受众和拓展受众,依靠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传播,协调好技术和内容的关系,让媒介回归传播,而不是被技术垄断。
四、结语
传统媒体在媒介新格局时代对报道新技术的大范围使用,可以说是一种积极的尝试,是媒介融合发展在传统媒体上的实践。而我们需要继续思考的是,这些报道新技术到底是真正为受众着想还是媒体在自娱自乐?丰富的媒介报道新技术本质上是报道内容的提升还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噱头?媒介的融合发展必须坚持技术与内容同等重要的理念,正确认识技术的功用,積极利用媒介报道新技术的多元优势,扩大传统媒体在内容报道上的影响力、传播力和竞争力,使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找到自己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66.
[2]刘炼.光明网“钢铁侠”多信道直播云台亮相[N].光明日报,2017-03-03.
[3]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4]欧阳友权.新媒体的技术审美与视觉消费[J].中州学刊,2013(2).
[5]付丽.试析新媒介技术影响下的审美嬗变[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11).
[6]尼尔·波兹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
[7]林文刚.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