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微信公益活动传播特征及问题的思考
陈静静 丁国华
摘 要:自2011年1月微信问世以来先后经历了原生阶段、开放阶段、生态阶段,以其全球领先的用户规模和发展速度成为国内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深度植入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截至2015年底,微信及WeChat合并月活跃用户数达到6.97亿,其用户以年轻人为主,大学生、白领占多数,这恰好是慈善公益事业参与度最高、最有公益热忱的群体。通过微信平台寻求帮助或传递爱心成为继微博的微公益之后新的公益思维。本文分析了微信公益传播的特征,传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
关键字:微信公益;特征;问题
一、微信公益传播特征
(一)成本低、受众广
传统公益活动是有一定行政成本和管理费用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据此,国内传统公益慈善组织一直以来都有在接收的捐款中提取不超过10%的“管理费”的“明规则”。除此,移动信息化办公时代,企业和组织普遍面临应用软件开发、运营、推广成本高,开发周期长、升级困难,安装率与活跃率低等困境。而免费的微信软件极大地降低了公益传播的成本,克服了运营商、软件、硬件等诸多技术和经济壁垒,也无需设岗聘人长期进行基金的招募、管理以及网站的建设和维护,就可以达到同样的公益传播效果,真正实现公益的平民化、大众化、直接化。
(二)终端个性化、公信力较高
微信平台基于手机应用,更符合当下人们获取信息及参与互动的习惯,而且更加富有个性及亲和力,更容易从情感上获得人们对公益事业的认同。比如“壹基金”公益微信致用户的问候语就非常动人:“亲爱的壹家人,您好,欢迎关注壹基金,谢谢你把壹基金‘装进手机里,让公益融入生活里。”最重要的是,微信是基于熟人关系产生的系列人际网络,它将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与虚拟的移动网络连接,产生了公益事业发展最为稀缺的资源--信任。而公益项目一旦与真实的朋友圈对接,基于对公益发起者本人及其友人的信任,其执行时往往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服务功能多样化,公益效率高
公益微信传播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动画、文字等多种形式,出现在电视、电脑、手机等媒介,选择多样化灵活化。微信支付为公益募捐提供了即达的支付通道,使得小额捐款容易实现,调动了公众募捐的积极性。各地涌现 “益行家”运动捐步、为盲胞读书、“爱心圆梦行动”、“青年就业创业帮扶”、“V爱驿站”、“特困青少年特病救治绿色通道”等微信认领和爱心捐助活动,使得公益微信从传播到落地,从号召到募集,到后续公众监督,一条完整的公益传播生态链条,已经在微信模式中初具雏形。
二、微信公益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公益微信公众账号用户黏性不高
受众是信息传播的最终接收者,也是组织的服务对象,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是为了建立一种用户黏性。虽然学术界没有统一的界定,大众的理解黏性指向的是公众号的“粉丝质量”,一般可理解为用户对公众号的认可度和依赖度。微信公众号以发布公益慈善信息、组织话题讨论、进行公益募捐、传播慈善文化为主要内容,但是信息失真、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缺乏互动机制的公众号很难获取读者的认同,加上信息轰炸的时代人们很容易“朝三暮四”、“见异思迁”,出现审美疲劳、注意力下降、信任力降低,退订率上升。
(二)存在技术隐患,监管难度大
微信是以手机为载体的即时通讯工具,在技术上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手机支付时木马类病毒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财产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一些不良企图的人通过伪装 APP、发送微信图片、二维码等方式把木马植入用户手机,诱使用户的二维码扫描,窃取手机信息、账户资料、绑定银行卡的资金。随着网络组织的发展,任何个人及机构都可建设微信公益平台,良莠不齐的资质增加了对公益微信的监管难度,在缺少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光靠公益组织自身的警觉、净化能力,善款监管处于真空状态久必生变。
(三)专业程度低,缺乏长效机制
由个人或明星发起的公益活动往往缺乏专业化的指导,很难维持公益事业的正常化运转。公益组织在公益慈善方面虽有一定的专业性经验,但信息不透明、善款不公开等时有发生。随着技术的进步,微信公益众筹成为开展微信公益的主要方式,但由于互联网和公益都具有公开性,这使得全国性公募、地区性公募、私募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如果缺乏专业的团队,将会给后期筹款监管带来巨大挑战,款项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决定着公益众筹能否在微信平台上健康的实现。
三、相关建议
(一)创新形式,增强用户黏度
目前微信营销成为全新的社交业态,很多企业和个人做实店铺前台宣传、宝贝详情展示、促销活动以及客户意见反馈,想方设法留住老客户拓展新客源。公益搭上微信的便车也应研究用户的阅读和使用习惯,不断创新形式,提高微信公众号的粘性,让用户产生认可度和依赖度。例如青岛银行从业者孙中华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拓展个人慈善的新思路,发起“今夜请随我做慈善”活动,推出了原版CD以物易物为贫困学生募集电脑等文具的“慈善九宫格”活动,一周筹集善款和物品近2万元;腾讯公益和微信运动合作推出了“益行家”公益项目,号召公众通过线上公益捐赠,线下徒步行走,将公众的微信运动步数,兑换公益基金进行捐助,让公众运动的同时也能做公益。第二届腾讯“益行家”移师甘肃张掖古长城,融合公益和户外,集快乐公益和健康运动于一身,旨在为全民提供磨砺自我、突破潜能、探索世界的机会,激励他们改变自己,改变世界,重建内心。
(二)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加强微信支付安全防护
公益只有以信任为基础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微信的准入门槛低,远不及传统公益组织建立的标准严格,所以其权威性并不高,这给微信支付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因此,要建立严格的公益类微信公众账号的审核制度。对于将要开通微信公众号的公益发起者实行实名制,加大对微信公众账号的跟踪管理,不但要审核公益组织发起公益项目的资格,还要充分核实公益财务的具体流程和资金管理者、使用者的身份。同时针对微信支付存在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要不断完善支付安全防护,提高大数据安全的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能力,实时拦截给用户带来风险的恶意软件、木马病毒、钓鱼网站等,建立检测、控制风险的相关制度,做好用户认证管理,强化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责任和义务。
(三)政府加强微信公益的管理和引导
2015年初,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公布了50家网站、频道(栏目)以及微信公众账号被依法关闭,又以“后台实名、前台自愿”为原则,全面推进网络真实身份信息的管理,包括微博、贴吧等均实行实名制,加大了监督管理执法的力度。2016年初国家网信办出台《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征求意见稿)》,共7章49条,但是从讨论、筛选到落地实施还有很长时间,其中直接针对微信公益的条款很少,必须通过立法,明确微信公益项目的组织构成、运营方式和资金等内容;加快出台公益组织对善款的使用和管理办法,确保筹款流向的正常化;对有资格进行公益活动的账号实行严格标准划分,对以公益之名实行诈骗的不法分子予以严厉打击。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发现破坏公益的谣言后及时报案,引导网民充分行使自己的监督权,让网民参与协助网络公益组织的管理中。
参考文献:
[1]马卉.李宛平.浅谈微信公益传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传媒时代,2015
[2]郭枫.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公益传播[J] 新闻与传播,2012
[3]金恒江.孙子悦.郭枫中国公益组织微信传播策略研究[J]新闻与传播,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