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教材分析
○赵利剑
1992年6月15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奥克兰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讲演时提到:“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则是苏联的解体。以美苏对抗为标志的两极结构随之终结,国际上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各种力量开始了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进入向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这是对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国际战略局势的一个精辟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以两极对峙为基本特点的世界格局中,苏联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当时只有它才能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力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持续。它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它已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各种其他力量的挑战。美苏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均衡化趋势,美国主要盟国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的挑战,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及其进行的反对两霸的斗争,都日益动摇着两极格局。到8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已经远不像战后初期那样完整了。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标志着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两极格局的解体所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更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文拟就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说明。
一、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各种力量造成的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总体形势所造成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孕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而此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同,具有更大的历史进步性。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雅尔塔体系所建立的联合国相比。凡尔赛会议反苏、反共,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就明确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而雅尔塔体系则较之包含着更多的和平、民主因素,它维系了战后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即为明证。今天尽管雅尔塔体系已不复存在,但这笔宝贵的遗产必将继续影响当今世界。
另一方面,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83·
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以来,双方为争夺世界霸权,都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仅以前苏联为例:1980年,苏联总兵力为366.8万人,拥有洲际导弹13098枚,坦克5万辆,主要水面作战舰只289艘,攻击潜艇和巡航导弹潜艇257艘,作战飞机5000架。如此庞大的力量,足以毁灭整个世界。尽管这两大集团彼此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但在双方存在着极大的敌意及不信任感的前提下,任何偶然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不夸张地说,人类是在刺刀边缘维持了战后半个世纪的和平。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目前在军事上尚没有力量可与美国抗衡。因此,较两极格局解体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在减小,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可能性在增长。
然而,建立在东西方力量平衡基础上的世界格局一旦瓦解,东西方力量失衡,则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失衡、紊乱、矛盾和冲突。原苏联的版图上出现了15个主权独立国家;南斯拉夫一再分裂,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一些地区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从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山脉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一条危险的“地震带”。在这些传统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条件下爆发出来,并和侵略扩张欲望、领土争端、政治经济利益、宗教纷争相互交织。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引人注目的是,危险的“地震带”有向非洲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7年全球局部战争中,非洲几乎占一半。几乎所有这些战乱中均有西方殖民统治和冷战期间大国争夺势力范围遗留矛盾的印记。
因此,总体说来,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的局面。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有的只限于内战,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2.两极格局结束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所造成的影响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无疑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强盛一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到1997年3月,其成员仅有中国、古巴、老挝、朝鲜和越南。在许多人看来,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决定性胜利,等于社会主义的终结。西方国家正进一步介入原苏联和东欧的内部事务,企图使那里的演变“不可逆转”。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正在加压,公然以是否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以“推进民主化”、“尊重人权”为附加条件,竭力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强制改变其社会性质。
苏东剧变尽管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但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现代资本主义仍然矛盾重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并未根本改变。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葡萄牙、希腊,共产党认真总结了苏东剧变的教训,坚持社会主义目标,稳定了队伍,社会支持率有所回升。在俄罗斯和东欧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经过混乱、动荡和分化,目前已经表现出某种复兴的势头。如俄共在1995年12月俄罗斯大选中,获得22.31%的选票,在国家杜马中的席位约占1?3,成为新议会第一大党。而在第三世界中,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综合国力正在稳步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显示出社会主义正在获得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因此,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两极格局结束对第三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苏东剧变后,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在过去东西方对抗时,双方都有求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在东西方中间周旋,以求形成有利于己的结果。苏东剧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变成了与西方直接对阵。第三世界已无东西方矛盾可以利用。原苏联为扩大自己的影响,曾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各种经济优惠。苏联解体后,不仅不再提供这类援助,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反而同第三世界国家争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大搞“人权外交”,加紧干涉、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将进行经济贸易合作同“人权”状况改善相联系,附加政治条件。而且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为摆脱困境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这些都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发展进一步受到制约,一些国家出现内乱,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由20世纪70年代的36个增至1992年的46个。
但是,第三世界国家在逆境中团结自强的意识在提高,它们更加重视南南合作,反对强权政治和不合理的经贸关系。东亚发展中国家以比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极,给整个第三世界以鼓舞。尽管1997年7月以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接连发生金融危机,但不致影响东亚作为世界一个新增长中心的地位。非洲经济自1994年以来连续回升。拉丁美洲经济亦稳步增长。目前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三世界已不复存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多极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世界经济就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解体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苏联的消失,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但是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发展中国家深受国际旧格局之害,认为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是旧格局的翻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优势正在丧失,外贸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因此,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以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是不可能的。其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如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目前仍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近二十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等等。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两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政界人士的探讨,为人们提供了某些有参考价值的论点和论据。中国学者中比较多的看法是:从综合国力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仍是美俄两极。两家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的核武器和世界军费支出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日、中5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内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
(1)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越出自身疆界的产物。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生产力的质变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垄断极大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能力增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也不断密切。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无一例外地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转型,中国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大胆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这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矛盾已不再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这就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由国际投资迅速增长带来的资本的国际化;由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带来的市场的国际化;由国际金融的迅速增长及国家间在金融政策上的合作与协调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的国际化;由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产生的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等等。
(2)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并不排斥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要求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的实现和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因而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合作与协调,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结构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或地区首先开始合作与协调。而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东西方对立不复存在,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欧盟东扩、东盟扩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为发展自身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都会采用区域集团化的形式。
当今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存在和合作程度有由低到高的四种形式,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但有全球性影响的只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日本力图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亚太经合组织。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面临的机遇
第一,两极格局瓦解,美俄关系缓和,我国与美、俄、日关系正常化,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
第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走向多极化,苏美两霸,一个已经解体,一个相对削弱,而其他力量则在上升,这就增加了我国外交的回旋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较以前相比明显增大。在多极格局中,谁也不能不重视中国的存在。12亿人口的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较过去增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地位正在提高,要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低估的。
第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首先意味着巨大机遇。它有利于我国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外资,扩大国外市场,并多方位地学习外国的优点和长处。在信息革命空前加速,全球经济活动正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意识到抓住全球一体化机遇的极端重要性。
2.中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如前所述,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这种集团化经济本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国际结合的一种形式,反映着各成员国垄断资本的国际竞争和联合的利益及要求。它是现阶段垄断资本争夺和分割世界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另一种性质的国际经济联合体,其基本职能是加强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由于力量悬殊,它们不可能同大国及其主导下的集团相对抗,有些组织还不能不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加之保护主义盛行,西方的大垄断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正通过资本输出、国际信贷、国际贸易、技术转让等各种途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支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再分配,这使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当前日益明显的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有不利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既不能借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盲目崇拜西方,又不能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某些传统观念上。要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尊重在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国际惯例,以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作者单位:北京四中)责任编辑:彭 莘
1992年6月15日,中国外长钱其琛在奥克兰国际事务研究所发表讲演时提到:“近年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影响较为深远的则是苏联的解体。以美苏对抗为标志的两极结构随之终结,国际上原有的平衡被打破,各种力量开始了新的分化和组合,世界进入向多极化发展的转折时期。”这是对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国际战略局势的一个精辟概括。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以两极对峙为基本特点的世界格局中,苏联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因为当时只有它才能成为与美国抗衡的世界力量。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持续。它一方面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另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开始,它已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各种其他力量的挑战。美苏力量的相对衰落,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的均衡化趋势,美国主要盟国向美国的“领导”地位提出的挑战,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壮大及其进行的反对两霸的斗争,都日益动摇着两极格局。到8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已经远不像战后初期那样完整了。1991年12月下旬苏联的骤然消失,标志着两极中的一极自行坍塌,终于导致支配战后世界国际关系四十多年的两极格局的最后崩溃。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两极格局的解体所造成的冲击波不仅震撼着欧洲,更对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本文拟就现行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教材(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的若干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说明。
一、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各种力量造成的影响
1.两极格局结束对世界总体形势所造成的影响
雅尔塔体系孕育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而此次世界大战具有反法西斯的正义性,因此,作为这场战争产物的雅尔塔体系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所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同,具有更大的历史进步性。虽然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把维护战后世界和平问题摆在首位,并建立了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但事实上,国际联盟就其普遍性、广泛性和有效性来说,远不能与雅尔塔体系所建立的联合国相比。凡尔赛会议反苏、反共,直接导致了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和经济封锁;而雅尔塔会议则将苏联与美英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纳入了国际关系体系。这对战后苏联、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是十分有利的。雅尔塔体系提倡和平、民主的原则,在雅尔塔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中就明确提出“致力于全人类的和平、安全、自由与普遍幸福”,要“用民主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这些并非只是空洞的口号,在对战败国的处置、使之完成民主化的任务以及给予被压迫民族、特别是被托管地区的独立和自治等方面都体现了这一精神。如果说凡尔赛体系是孕育了另一次世界大战的体系,而雅尔塔体系则较之包含着更多的和平、民主因素,它维系了战后世界近半个世纪的和平即为明证。今天尽管雅尔塔体系已不复存在,但这笔宝贵的遗产必将继续影响当今世界。
另一方面,自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中期·83·
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以来,双方为争夺世界霸权,都不遗余力地扩军备战。仅以前苏联为例:1980年,苏联总兵力为366.8万人,拥有洲际导弹13098枚,坦克5万辆,主要水面作战舰只289艘,攻击潜艇和巡航导弹潜艇257艘,作战飞机5000架。如此庞大的力量,足以毁灭整个世界。尽管这两大集团彼此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但在双方存在着极大的敌意及不信任感的前提下,任何偶然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不夸张地说,人类是在刺刀边缘维持了战后半个世纪的和平。而随着苏联的解体,目前在军事上尚没有力量可与美国抗衡。因此,较两极格局解体前爆发新的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在减小,世界和平得以维护的可能性在增长。
然而,建立在东西方力量平衡基础上的世界格局一旦瓦解,东西方力量失衡,则导致国际关系中一系列新的失衡、紊乱、矛盾和冲突。原苏联的版图上出现了15个主权独立国家;南斯拉夫一再分裂,捷克和斯洛伐克一分为二。东欧一些地区政治、经济危机深重,民族分裂,领土争端加剧,武装冲突迭起,难民潮涌现,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欧洲的安全、稳定和发展受到威胁。从巴尔干半岛到高加索山脉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一条危险的“地震带”。在这些传统多民族杂居的地区,长期积累的矛盾在新条件下爆发出来,并和侵略扩张欲望、领土争端、政治经济利益、宗教纷争相互交织。海湾战争和南斯拉夫内战就突出说明了这一点。引人注目的是,危险的“地震带”有向非洲转移的趋势。据统计,1997年全球局部战争中,非洲几乎占一半。几乎所有这些战乱中均有西方殖民统治和冷战期间大国争夺势力范围遗留矛盾的印记。
因此,总体说来,两极格局瓦解后,世界总的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的局面。只是在可预见的将来,这些动荡和冲突尚属局部性质,有的只限于内战,不会导致国际局势的全面紧张,不会引发世界大战。
2.两极格局结束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所造成的影响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无疑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强盛一时的社会主义阵营,到1997年3月,其成员仅有中国、古巴、老挝、朝鲜和越南。在许多人看来,冷战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意识形态上的决定性胜利,等于社会主义的终结。西方国家正进一步介入原苏联和东欧的内部事务,企图使那里的演变“不可逆转”。美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对继续坚持社会主义的国家正在加压,公然以是否接受西方的价值观,以“推进民主化”、“尊重人权”为附加条件,竭力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强制改变其社会性质。
苏东剧变尽管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峻的考验,但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必须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僵化模式划清界线。但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因为现代资本主义仍然矛盾重重,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条件并未根本改变。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如法国、葡萄牙、希腊,共产党认真总结了苏东剧变的教训,坚持社会主义目标,稳定了队伍,社会支持率有所回升。在俄罗斯和东欧地区,共产主义运动经过混乱、动荡和分化,目前已经表现出某种复兴的势头。如俄共在1995年12月俄罗斯大选中,获得22.31%的选票,在国家杜马中的席位约占1?3,成为新议会第一大党。而在第三世界中,中国、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高度集中的传统体制,综合国力正在稳步提高,人民生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显示出社会主义正在获得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因此,当今国际社会主义力量正在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两极格局结束对第三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苏东剧变后,第三世界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在过去东西方对抗时,双方都有求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可以借此在东西方中间周旋,以求形成有利于己的结果。苏东剧变后,广大发展中国家作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的“中间地带”的地位已不复存在,而变成了与西方直接对阵。第三世界已无东西方矛盾可以利用。原苏联为扩大自己的影响,曾向一些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各种经济优惠。苏联解体后,不仅不再提供这类援助,独联体和东欧各国反而同第三世界国家争要西方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态度逐渐强硬起来。政治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大搞“人权外交”,加紧干涉、控制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将进行经济贸易合作同“人权”状况改善相联系,附加政治条件。而且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为摆脱困境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这些都使发展中国家民族经济发展进一步受到制约,一些国家出现内乱,南北差距扩大的趋势有增无减。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由20世纪70年代的36个增至1992年的46个。
但是,第三世界国家在逆境中团结自强的意识在提高,它们更加重视南南合作,反对强权政治和不合理的经贸关系。东亚发展中国家以比世界平均增长水平高出一倍的速度向前发展,并正逐步形成世界经济的第四极,给整个第三世界以鼓舞。尽管1997年7月以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接连发生金融危机,但不致影响东亚作为世界一个新增长中心的地位。非洲经济自1994年以来连续回升。拉丁美洲经济亦稳步增长。目前认为随着两极格局的结束,第三世界已不复存在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二、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
1.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根源在于经济多极化。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世界经济就已经出现多极化趋势。两极格局的解体则加速了这一进程。
苏联的消失,使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他们力图领导未来的国际秩序,建立“美国统治下的和平”。但是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赞成美国领导下的世界单极格局:发展中国家深受国际旧格局之害,认为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是旧格局的翻版;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反对美国霸权主义的世界格局;即使是美国的盟国,也不赞同美国领导下的世界格局。而美国自身正面临西欧、日本等国的激烈竞争,高科技领域的某些优势正在丧失,外贸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加之当代国际事务日益复杂,人类面临诸多公共问题,如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环境恶化、艾滋病等,这些问题单靠一个国家是解决不了的,而有待于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因此,美国尽管实力强大,但以此建立单极格局,形成美国独霸是不可能的。其他国际力量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如欧盟由于其经济实力强大(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而成为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正力图以整体形象出现于国际舞台,与美国竞争;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的日本提出了走向政治大国的对外战略;目前仍处于经济困难中的俄罗斯地大物博,自然资源丰富,重工业、军工企业实力雄厚,正力图重振大国雄风;中国近二十年来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外交上取得巨大成就,等等。多极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多极化的形势下,各极相互制约会产生均衡,而均衡客观上有利于世界的稳定;在当前多极化的趋势下,一两个大国不能随心所欲地控制世界,各国相互制约,谈判和协商已成为大国解决问题和争端的主要手段。
目前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政界人士的探讨,为人们提供了某些有参考价值的论点和论据。中国学者中比较多的看法是:从综合国力看,当推美国一家;从军事上看,在一个相当时期内仍是美俄两极。两家仍拥有经过裁减后的绝大部分的核武器和世界军费支出的一半以上;政治上将出现美、俄、欧、日、中5个力量中心。在过渡时期内还可能出现某些地区强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
(1)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指国家之间通过设立一套机构,在经济方面打破国界,实行不同程度的合作和调节,使各国在生产、流通、分配等领域向着结成一体的方向发展。世界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经济关系跨越自身疆界的显著变化,是生产力发展越出自身疆界的产物。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发了生产力的质变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垄断极大发展,国家对经济生活干预能力增强,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合作与协调也不断密切。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后,无一例外地开始了以市场经济为目标的经济转型,中国和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也大胆引进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这使得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的矛盾已不再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主要矛盾,这就为全球范围内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由国际投资迅速增长带来的资本的国际化;由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带来的市场的国际化;由国际金融的迅速增长及国家间在金融政策上的合作与协调的发展推动了金融的国际化;由国际分工的深入发展及跨国公司的大量涌现产生的生产和销售的国际化,等等。
(2)当今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并不排斥区域经济集团化。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要求在某一地区范围内的实现和最终实现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具体步骤和途径,因而是其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技术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要求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合作与协调,那些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结构相似、地理位置接近的国家或地区首先开始合作与协调。而苏东剧变,冷战结束,东西方对立不复存在,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与发展、欧盟东扩、东盟扩大提供了可能。无论是发达国家抑或发展中国家,为发展自身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都会采用区域集团化的形式。
当今国际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存在和合作程度有由低到高的四种形式,即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和经济同盟。但有全球性影响的只有以美国为首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以及日本力图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亚太经合组织。
三、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中国面临的机遇
第一,两极格局瓦解,美俄关系缓和,我国与美、俄、日关系正常化,从根本上改善了我国的国际环境。
第二,两极格局瓦解,世界走向多极化,苏美两霸,一个已经解体,一个相对削弱,而其他力量则在上升,这就增加了我国外交的回旋余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位和作用较以前相比明显增大。在多极格局中,谁也不能不重视中国的存在。12亿人口的中国对国际战略平衡的影响,已较过去增强。特别是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地位正在提高,要在亚太地区建立新的政治、经济合作体系和战略平衡,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可能的。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是任何国家也不能低估的。
第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际分工发展的新阶段。这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而言,首先意味着巨大机遇。它有利于我国更多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外资,扩大国外市场,并多方位地学习外国的优点和长处。在信息革命空前加速,全球经济活动正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今天,我们更应充分意识到抓住全球一体化机遇的极端重要性。
2.中国面临的挑战
第一,如前所述,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这种集团化经济本质上是国家垄断资本国际结合的一种形式,反映着各成员国垄断资本的国际竞争和联合的利益及要求。它是现阶段垄断资本争夺和分割世界市场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是另一种性质的国际经济联合体,其基本职能是加强成员国的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由于力量悬殊,它们不可能同大国及其主导下的集团相对抗,有些组织还不能不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加之保护主义盛行,西方的大垄断资本特别是跨国公司正通过资本输出、国际信贷、国际贸易、技术转让等各种途径,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剥削和支配,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再分配,这使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第二,当前日益明显的世界经济国际化趋势,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变化,与中国的发展密切相关,它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有不利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地、实事求是地了解和掌握现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既不能借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盲目崇拜西方,又不能将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停留在某些传统观念上。要结合中国国情,认真地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尊重在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所接受的国际惯例,以利于我国的对外开放。
(作者单位:北京四中)责任编辑:彭 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