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护理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化护理策略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绿色通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绿色通道中的治疗患者90例,在2016年3月份到2018年3月份予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划分为对照组(45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45例,标准化护理策略),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急救反应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在护理质量、急救反应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的各个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呈现的差异化显著,符合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绿色通道中,应用标准化护理策略十分必要,能促使护理工作更标准,为患者的后期治疗奠定基础,也适合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绿色通道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7X(2019)17-0132-021临床数据资料和方法
1.1临床数据资料
在2016年3月份到2018年3月份我院选取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机械取栓绿色通道中的治疗患者90例,予以随机数字表法的形式划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为45例。
纳入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完全;存在的护理记录完整。
排除标准:转院患者;病案资料不全患者;精神疾病患者。
对照组:男性为30例,女性15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年龄83岁,中位年龄(54.23±2.12)岁。
观察组:男性为31例,女性14例,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84岁,中位年龄(54.24±2.13)岁。
经过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比对,发现患者的基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但可比价值较高。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
观察组:标准化护理策略。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分析出患者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在护理管理人员积极引导下,成立护理质量评价小组,并且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分析患者的疾病特点、质量评价标准等,结合实际给予调整,促使护理质量评价标准的形成。
第二,标准化策略的实施。在标准化体系形成下,对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引导他们掌握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具体的准则标准、管理方法等,基于多媒体的方式给予演示。同时,要对患者的就诊绿色通道进行掌握,加强各个绿色通道标识的分析。在对患者进行静脉溶栓的时候,要加强药物的使用、并发症产生情况的分析。还需要对急救护理措施、抢救方案等有效掌握,结合实际进行培训,具体的培训内容需要更为全面和具体,以突出其中的重点。还需要对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确保在疾病掌握基礎上能满足一定的质量标准。
1.3效果指标
在对患者的护理质量考核期间,总分为10分,在基本护理、物品准备以及病情观察方面予以考核。对于急救反应时间的比较,通过节段式时间分割比较。在护理满意度分析中,主要划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三个维度,满意度为满意+一般的百分比。
1.4统计学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的信息均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处理。尤其是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考核情况、急救反应时间和护理满意度,均分别执行t数值检验和卡方检验,以此来判断统计学研究意义符合为p<0.05。2结果
2.1患者的护理质量考核
如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在基本护理、物品准备以及病情观察方面的考核分数高于对照组的基本护理、物品准备以及病情观察方面的考核分数,两组经过比较,呈现的差异十分显著,符合p<0.05的意义。
2.2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
如表2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急救时间反应普遍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后的差异化显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
2.3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如表3所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3.3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77.77%。观察组患者指标高于对照组,组间呈现的差异化明显,符合p<0.05的统计学意义。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因为灌注时间延误和临床不良症状的发生,不利于后期的康复治疗,会严重增加并发症。所以,给予标准化的护理策略,能加强不同内容的控制,严格控制护理时间。在急诊内,加强绿色通道的设置,在病人急诊后,通过绿色通道的启动,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检查。当接到通知后,为患者提供抢救用品,加强和医生之间的联系,对患者的病情情况全面分析,所有的仪器设备都需要维持在待机状态。在接诊完成后,对患者进行基础性评估,加强通道的执行,全面分析患者的生命体征。
综上所述,在标准化护理策略有效应用下,医护人员的思想意识更为规范,能加强重点内容的分析,人员也充分发挥主动性,实际的操作更规范,促使护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同时,护理工作人员在较短时间内也能加强各个信息的掌握,为标准化护理工作的实施提供强大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