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城乡之门关键在“放活”
郭林涛
今年5月31日,天津市将实施户籍新政,停止外省市户籍人员通过购买商品住房办理蓝印户口。除天津市外,厦门市去年12月也出台政策,自2016年1月1日起,购买该市商品住房不再享有“购房入户”政策。自2004年起,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等特大城市已相继取消了购房入户的政策,多推行积分制,包括“积分入户”、积分入学、积分申请公租房等。那么什么是积分制?怎样推行“积分入户”?从深圳这个先行试水“积分入户”的城市看,已做了很好的回答。
“不设入户指标限制、不设报名时间限制,全年滚动办理;打破单位申报模式,实现个人申报途径无阻碍;取消高中学历限制,取消干部工人身份差别,只要积分达到100分,即可申请入户……”深圳“积分入户”政策强调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除文化程度、技术技能外,还着重考虑了发明创造、技能竞赛、投资纳税、社保缴纳、居住条件、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更能适应企业用人需求,凸显人才社会价值。无论是具有一技之长的专才还是各方面均衡发展的通才,都有机会入户深圳。目前已有10余万外来务工人员入户深圳,还有更多的外来打工者正在为实现成为深圳人的梦想而打拼,积分每增加一分,入户的希望就近一步。
可以说,深圳近年来在全国首创的人才引进机制,就是一条“放活”之路,这条路来源于2003年的 “多予、少取、放活”。十多年过去,这六字依然是农村改革的 “六字真经”。 这六字今年再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被提起,依然弥久留新,有许多现实意义,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十多年来,改革从“多予”“少取”起步,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人口新农合参合人数2013年达到8.02亿,参合率99%。政策范围内的报销比例提高到75%,最高的支付限额达到8万以上, “多予” “少取”确实做了不少,但唯有“放活”还做得远远不够。依笔者看,下一步农村改革的突破寄望于“放活”, “放活”的源头活水则在“统筹城乡”。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明确确定:“进一步解放思想,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其实,这就是“放活”的延伸。“放活”是相对于对农民和农村生产力的束缚而言的,就是要在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和城乡关系调整上做文章。而要破除种种阻碍统筹城乡发展的羁绊,当前户籍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1.7%的人认为户籍改革“太有必要了”。而不久前,由国务院组成的6个调研组,分赴全国12个省市进行综合调研后认为,当前进一步深化户籍改革,已经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时机基本成熟。应当说,深圳、广州、上海等城市的“积分入户”政策,尽管也不完美,甚至有着种种争议,可毕竟让漂在这些城市的外来人口,看到融入城市、安家落户的希望。这种敢为人先,敢破敢立的“放活”精神值得鼓励,值得学习。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不进则退,农民进城变市民,是一场重塑城乡结构、平衡城乡利益的深刻变革,需要的不仅是热情和口号,更多的是观念更新、制度变革和操作上的切实可行,敢作敢为。
而近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不仅要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也要放宽大中城市落户条件。这为户籍改革又提供了新的动力。我们应看到“二元”户籍制度正逐渐被打破,“城乡一体化”之门正徐徐向我们开启。总之,“积分入户”政策是城市管理者必须挑战的命题。让统筹城乡的“金钥匙”真正打开农村改革“放活”之门,需要勇气,需要决断,需要耐心。让各有所长的人都有机会一圆入户梦,是中国梦的一部分,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