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上的希腊文化

刘小荣
“丝绸之路”一词,19世纪末由德国著名地理学家里希霍芬首先提出,如今早已为国内外学术界和普通读者所熟悉。“丝绸之路”原指的是东起中国的中原腹地,西至地中海之滨,横跨欧亚大陆,绵延七千余公里的一条陆上商贸大道,后来有的学者又提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说法,本文只谈陆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的公元前5世纪就已形成①。在古代“丝绸之路”沿途各地,有着众多的国家和民族,他们在这条商贸大道上,从事过各种商业贸易活动,发展了本国和本民族的经济。经济的交流必然导致文化上的沟通,各国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在大量吸取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也创造、丰富了自己的历史文明②。本文拟将丝绸之路上希腊文化对一些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作一探讨。

通常人们根据《汉书·西域传》中关于自玉门阳关去西域的道路记载,以为所谓的古代“丝绸之路”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形成的,只经过绿洲葱岭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殊不知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中国史籍《穆天子传》中③,所述周穆王西征的旅程是从洛阳出发向北,涉漳水,越硎山而至河套以北的蒙古草原,再向西从阿尔泰山中段的东麓越过山口,经该山西麓再沿黑水(喀剌额尔齐斯河)西进,到达有无数大鸟和鸟羽的西王母之国———斋桑泊,即“自西王母之邦,北至于旷原之野,飞鸟之所解其羽,千有九百里”④。这段记述表明,在先秦时期,中西之间就可能有一条经过北方草原游牧地区,即经过蒙古草原到西伯利亚草原,然后南去伊朗,西去南俄草原的商路。
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前苏联戈尔诺阿尔泰省乌拉干区乌拉干河畔,卡通河与比亚河的上游发现了一批古墓群。发现的巴泽雷克墓,时间定为公元前5—公元前3世纪。在这些墓葬中出土了许多精致的中国丝绸制品和刺绣着凤凰图案的茧绸,中国的玉器、漆器以及“山”字纹的青铜镜等⑤。根据这些考古资料,我们也完全可以设想,从公元前5世纪之前开始,中国的丝织品已沿着《穆天子传》所描述的道路运往中亚、以至欧洲。这条中西商路,要经过阿尔泰山区和额尔齐斯河上游。
由此可知,古代“丝绸之路”不仅早在公元前5世纪就已形成,而且更有路经北方草原之丝绸之路与路经南方绿洲葱岭之丝绸之路的分别。关于北方草原之丝绸之路的沿途地区,早在公元前7世纪后期,希腊诗人阿利司铁阿斯(Aristeas)就根据他的中亚之行所见所闻写了一篇题为《阿里玛斯佩阿》(Ari瞞aspea)的长诗。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又将此诗中反映的情况和他自己收集的材料写入他的著作《历史》中⑥。据他的记载,在中亚的东北部,分布着秃头的阿尔吉派欧伊人(Argippaei)、伊塞多涅斯人(Issedones)和独目的阿里玛斯佩阿等三个不同的部族⑦。国内学者马雍认为,阿尔吉派欧伊人分布在哈萨克丘陵地带,伊塞多涅斯人分布于楚河至伊犁河之间⑧,而独目人则分布于斋桑泊附近的额尔齐斯河流域,东至阿尔泰山山麓。法国学者保罗·佩迪什说:诗歌《阿里玛斯佩阿》的地理意义,在于它描述了从顿河到阿尔泰山的商路所经过的这个草原走廊⑨。
《庄子》一书曾提到一个“穷发”之国⑩,《山海经》中也提到“一目国”灛伂嫞这些与希罗多德书中谈到的“秃头的阿尔吉派欧伊人”和“独目人”都可能反映的是同一传说。由这些中外文献史料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条途经北方草原游牧地区的丝绸之路是确实存在的。
从公元前7世纪后期希腊诗人阿利司铁阿斯曾游历过中亚独目的阿里玛斯佩阿部族的事实不难分析出,早在此时,希腊人在经商和求知的过程中,曾经到达了中亚,并可能将自己的民族文化带到了这些草原游牧部族地区。但因有关这条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情况较少见于文字记载,所以在下文所论述的“丝绸之路上的希腊文化”将只针对天山以南的丝绸之路。

天山以南的丝绸之路,是由中国的中原腹地经河西走廊到高昌、鄯善,从这里向西南,又分为南北两条路。南路从鄯善经于阗、莎车,逾葱岭南到大夏、安息;北路从鄯善经龟兹、疏勒,逾葱岭北到大宛、康居、安息,在安息木鹿与南路汇合,进入地中海之滨。这条经由绿洲农业地区的丝绸之路,在公元前4世纪以前还是偏僻和比较封闭的地区,因此谈不上什么文化交流。只是在公元前330年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以后,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才多了起来,同时也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了所征服的各地区。
公元前4世纪后半期,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崛起,取得了对希腊的霸权。接着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和希腊大军东侵,征服了波斯统领的小亚细亚、叙利亚和埃及;向东达到了两河流域、东伊朗、希尔克尼亚、阿列亚、呼罗珊、俾路支、锡斯坦,占领了中亚的重镇巴克特拉(Bactra)。继而,亚历山大又攻克了马拉坎达(撒马尔罕),向中亚北部草原游牧地区与南部农业地区的分界线锡尔河进军,建立了新城亚历山大厄什哈特(意即最远的亚历山大城,约在今列宁纳巴德之地)。亚历山大在他征服的地区建立了希腊人的统治机构,进行殖民,大量的希腊人、马其顿人、伊朗人就在这个时期迁移到了中亚,涌入东方,并在当地定居,与当地居民通婚。他们带来了希腊的文化和习惯,特别是希腊的艺术。希腊人修建的城堡大多数在商道附近,它们使中亚各地区、各民族比以前更多地从事商业活动与国际贸易,这对于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无疑起了积极的作用,开创了局面。
亚历山大死后,他所建立的庞大帝国虽然分裂,但他的后继者继续推行希腊化政策,其希腊化统治措施对东伊朗、中亚西部以及印度西北部地区的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塞琉古在亚洲部分建立了王朝,积极地推进希腊化,实行殖民,建立希腊人定居的村庄和城镇。在这些新建的城镇中,建造希腊神庙。塞琉古王朝的希腊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更是需要东方出产的各种物品,如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等。当时的商路,从爱琴海沿岸起,经过两河流域、米底、波斯到巴克特里亚,又从巴克特里亚往南通印度,往东通中国,往北则可通中亚和西伯利亚。塞琉古王朝的统治者,将这些商路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从中得到巨大的利益。各民族的商人来往于这些商路,贩运东西方的货物,给塞琉古王国带来了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灛伂尅U如德拉簿曾经说过的:如果说,欧洲的思想是通过巴克特里亚传到远东,那么,亚洲的观念也是通过这里和经过同样的渠道传到欧洲的灛伂崱9元前250年,巴克特里亚宣布脱离塞琉古的统治,成立大夏王国。其鼎盛时期领有今天阿富汗大部分领土、前苏联中亚的一部分和巴基斯坦的大片土地。大夏王国的第一个国王狄奥多托斯就是希腊人。攸提德谟斯为大夏国王时,大大地扩张了领土,他曾东征占据了费尔干纳、印度西北等地,并把巴克特里亚的领土扩展到中国西部边境的塔什库尔干地区。他所发行的钱币在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帕洛帕米萨代、阿列亚、阿拉霍西亚、德兰吉亚那和玛尔吉亚那等地区都有发现。大夏国建立了许多希腊化城市,城中建有剧场,显示了希腊文化对当地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攸克拉提德斯身为大夏国王时,便是一个地道的希腊人,比前人更加积极地推行希腊化政策,使希腊文化广泛深入地渗透到中亚各地。
巴克特里亚土地肥沃,农牧业较兴旺发达。而且巴克特里亚处在东西南北交通要道的汇合处,商业也很兴盛。无论来自中国的丝绸,来自中亚、西伯利亚的黄金,来自印度的香料、象牙以及中国南方各地的特产,都要从这里转运到西方去。商队络绎不绝于途,沿途城镇不可胜计,巴克特里亚的国王为了商业流通的需要,铸造和发行了银制钱币。正面铸国王像,背面铸其保护神之像。钱币上有希腊文铭文,都是国王的名字和称号。巴克特里亚钱币采用希腊量制———德拉克马(1∶4保常犊耍。希腊人把中亚的地方神,如阿拉喜特神、奥尔穆神、兹德神、米特拉神与希腊的古典神阿芙洛狄特、宙斯、阿波罗等混而为一。希腊的神癨不仅在神庙中供奉,而且通过铸币的流通而广泛流行。大夏的艺术品也溶入了浓重的古希腊文化,如金银錾花制品、象牙小雕塑、石雕、银碗碟等制作都极为精美。特别是历任巴克特里亚国王的钱币,实际上是希腊古典时代和亚历山大时代所铸钱币推陈出新的翻版,而且其上铸造的国王像,线条逼真,形象生动,充分表现了造像者的匠心,加上铸造技术高超,使每一枚钱币都成为一个精妙绝伦的艺术品,令人想起最美的希腊雕刻灛伂帯I桃得骋椎姆⒋铮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文化的交流带来了有利的条件。巴克特里亚官方用的都是希腊文;希腊语也是商业上和上层社会中通用的语言。
在巴克特里亚独立的同时,帕尔提亚也从塞琉古王朝独立出来。公元前248年属于萨迦种族的达赫人首领阿尔撒西斯建立了安息王朝。安息王朝早期的统治者虽不是希腊人,但他们对希腊人十分友好,“是根深蒂固的希腊文化爱好者,他们时常以其希腊式文化引以为荣,安息国内拥有众多的希腊臣民,并和地中海沿岸保持着密切的商业交往”灛伂彙T诎蚕⑷说耐持蜗拢原先的那些希腊城市继续繁荣。安息国王密特里达提二世在他的铸币上,不仅把他自己称为“王中之王,正义与道德之人”,而且直截了当地自称为“希腊之友”。一些安息国王还精通希腊语言,了解希腊文学。从密特里达提一世起,安息国王就开始任用希腊手工工人铸造硬币,而且是具有神人同形的希腊风格的硬币。移居到这里的希腊人,依然保留着他们在家乡时的习惯,在城市里建造他们的神的塑像,把希腊神与当地神等同起来。安息人几乎是全面仿效希腊的文化习俗,他们的国王和贵族是吸收和传播希腊文化的主要人物,不过同时,安息人在全国也有自己的拜火寺,他们没有放弃祆教,安息僧侣们在宗教生活上仍起着领导作用。
根据现代考古对安息人最古的都城尼萨的发掘来看,出土了大量来自遥远国家的进口艺术品,除了塑像之外,还有刻着希腊神的印玺、古希腊时期里海沿岸城市的硬币,以及很有艺术价值的带有希腊风格的兽角形的酒壶。这是一种圆锥形的酒壶,其弯形的出口的末端刻有兽形的纹饰,而其上沿则刻有一圈希腊式图案。可见古希腊文化在古代安息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以上所论及的是希腊文化对丝绸之路西段的影响情况。下面让我们看一看希腊文化对印度次大陆北部佛教的影响。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到了摩揭陀国时的印度,佛教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至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极盛。其时大夏独立,佛教在大夏得到传播,而希腊文化也就进入了佛教领域。首先,佛的最初形象是来自古希腊的阿波罗神,在犍陀罗,最初出现的佛的雕像有明亮的眼睛,波浪似的头发,被认为是集中了希腊太阳神的一切优点。犍陀罗的浮雕石柱“最好的石柱是由希腊雕刻家或已波斯化的希腊雕刻家们制作的”灛伂悺K固挂蛟谥醒强疾炻眯辛酱魏螅曾说:佛寺画像的“题材是佛教的,而美术表现的细微处全是得之于希腊的模型。这里只要指出那师徒们大而直的眼睛,同后来中亚以及远东所表现的一些图画上面长而歪斜的眼睛不同,便已足够了”灛伂憽H渭逃先生在他的《中国佛教史》一书中提到:“印度佛教在吸收希腊和波斯宗教文化的基础上,才逐渐有了佛像的制作和崇拜。”灛伂挸H蜗老壬也说:佛像雕塑开始后,“这些遗存的艺术品,带有希腊、罗马的雕塑风味……”灛伂摯送猓在佛教石窟建筑的处理和浮雕绘画的结构上,我们也能看到许多从西方传来的装饰母体。例如,佛像下的须弥座、卷草、科林斯式的柱头、爱奥尼亚式的柱头,等等。因此,随着希腊文化的东渐,佛教艺术中也溶入了希腊文化的成份。
在丝绸之路的东段,新疆龟兹的石窟艺术中,也可寻到希腊文化的踪迹。佛教于公元一二世纪传入龟兹灛偓姡最早的一批龟兹石窟可能也是出现于这一时期灛偓嫛T诠曜仁窟的早期壁画中,以人为本的艺术特征是明显的,无论是在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说法图、涅磐图中,突出的是人物,是释迦牟尼,佛及众徒,而不是景物。而且在早期壁画中,即使出现了一些动物的形象,也只是次要角色。例如,在摩诃萨太子舍身饲虎本生故事画中,饿虎只起一种陪衬作用,即衬托太子伟大的舍身精神,用以达到描写人的美的高度。所以它与古代希腊文化以人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灛偓尅T诠曜仁窟壁画中,还有一个形象来源于古希腊的神话传说,这就是人面鸟身的金翅鸟。在库木吐拉石窟58号窟拱形顶的中心部位,画有一个人面鸟身的金翅鸟神,它张开大鸟的翅膀和羽尾,却长有一个人的面孔。常任侠先生曾论述过这个形象,他说:“在公元后初年康迦黎的带状雕饰上,在希腊神话中女面鸟身形的金翅鸟和半人半马兽形的紧那罗,希腊神话和印度神话交织在一起,显出了从交流到模仿的痕迹。”灛偓嵨颐谴酉@肮诺渖窕袄纯矗人面鸟身的怪物有两个,一个是哈耳庇斯,它是人面、鹰身、尖爪,丑陋,长有翅膀的妖怪,时常帮助神癨惩罚坏人与野兽灛偓帲涣硪桓鍪枪糯希腊的旋风女神哈耳菲,长着女人的头,鸟的身子,代表着一种不吉祥的意思。其角色和佛教传说中的金翅鸟相近。在荷马史诗《奥德赛》中,人面鸟身的金翅鸟塞壬是古代希腊神话中专以美妙歌声诱惑水手的海妖灛偓彙K们上身是美丽的少女,胸部以下则是鸟的形状,长着双翅、羽尾和鸟脚。塞壬的角色和金翅鸟大相径庭,但不能否认的是,人面鸟身的金翅鸟形象的出现是有希腊神话渊源的。
按照古代希腊人的信仰,神作为最完美的人,是不需要穿戴的,裸体的表现具有最神圣的意义。艺术家们通过四年一次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体格完美的运动员,塑造了许多完美的裸体艺术形象。古希腊文化中这种裸体艺术的传统在龟兹石窟壁画中也有反映,那里的裸体人像的数量之多,在全国石窟中是首屈一指的,特别是男性裸体人像几乎随处可见。例如,克孜尔石窟188号、244号。除了男性裸体人像外,还有女性裸体人像,如克孜尔8号、193号石窟。
总之,早期的龟兹石窟艺术受到希腊艺术的影响,尽管此影响是通过佛教的传播而传入,但在石窟壁画中留下了深刻的痕迹,可见,希腊文化对丝绸之路东段的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丝绸之路上的希腊文化,在不同时期其影响是不同的。早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北方草原游牧地区的中西商路上就已出现希腊文化的传播;马其顿亚历山大东侵后,为希腊文化向东方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此,西亚、中亚、伊朗、印度、中国的商人们,在这条由亚历山大东侵而拓宽的丝绸之路上往来不息,促进了各地、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各自的物质文明,丰富了各自的精神生活。随着希腊化的推行,希腊文化溶入到了中亚、西亚和印度各地的文化中,也溶入到佛教艺术里灛偓悺5搅斯元前2世纪,中国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往来于绿洲葱岭地区这条丝绸之路的商人、外交使节、取经传道者更是络绎不绝,进一步丰富了沿途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公元前1世纪匈奴帝国强大时,在其君侯墓葬的艺术品上,也能看到希腊文化的影响,以后就不见于文献记载了。到了公元3世纪以后,希腊文化的影响才渐渐淡化以致慢慢消失。定居在西亚、中亚的希腊人后裔,他们的外貌与内心、思想与言行、风俗与习惯完全接受了当地的一切,希腊文化的痕迹才完全消失。
丝绸之路上的希腊文化,在不同的地区,其程度也是不同的。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1世纪这一段时期内,小亚沿岸的一些原先的希腊城邦,它们的文化特点可以说是欧洲型的;两河流域、安息、大夏的文化特点可以说是欧亚混合型的;再往东,龟兹的文化基本上是东方型。这几种文化类型互相融合,互相流传于“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和民族之中。在这一历史时期,总的来说,丝绸之路沿途的国家,希腊文化的影响是越往西影响越深远,时间越长,越往东影响就越小,时间也较短。
丝绸之路沿途各地区,历史上虽然曾一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但各地区渐渐以本地文化融合了希腊文化,改造了外来文化,把包括希腊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与本地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结合起来,从而造就了自己的新的文化。因此,我们不能因希腊人曾在西亚、中亚的丝绸之路沿途采取过希腊化措施而否定这些地区本民族的主体文化。
丝绸之路沿途各地区之所以曾一度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其原因不外乎:一是因为上古亚欧各国人为商业贸易的便利,先后探通了由地中海到西亚、中亚、中国的陆上交通要道和从中亚到南亚次大陆的索帕特马再到塔科拉,过南海直达中国番禺的海上交通要道。中西海陆交通要道的探通,大大地便利了亚欧两洲各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希腊文化向东方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公元前5世纪,希腊政治、经济、文化达到全面繁荣,成为当时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加上希腊的哲学家、文学家、商人们喜好求知、游历和经商的特点,他们自然会把自己的先进文化传统带到东方各地,加以传播;三是公元前4世纪后期,马其顿亚历山大东征,通过军事征服、移民等措施,在其征服各地推行希腊化政策,这也使得希腊文化在西亚、中亚的丝绸之路沿途各地传播开来。
总之,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各民族,由于居住在东西文化交流的中枢要道,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多,社会比较开放,人们思想约束较少,因此,对来源于希腊文化传统的一些优秀的东西采取了容纳、吸收的态度,这就使丝绸之路沿途各地曾一度存在过希腊文化,并对当时当地的文化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①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中国生产的丝绸已见于波斯的市场;公元前4世纪末,亚里斯多德已明确地描写过中国的丝织品。见王治来著:《中亚史纲》,第44页,关于东方的“赛里斯国”(即Sereas—中国)的记载。
②JerryH.Bentley,01dWorldEncounters,OxfordUniversityPress,1993,p.26.
③《穆天子传》作者不详,其内容为记录东周时期周穆王西游行程及其见闻。成书于战国时代。出土于战国后期的魏王墓中(见马雍、王炳华《阿尔泰与欧亚草原丝绸之路》一文,载张志尧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有人认为此书是伪书,笔者不这样认为。一部具有行程、日期、山川、方向、地名、里距以及部落、物产等事实的书籍,是不容易伪造的,并且伪书必定漏洞百出,而该书叙事井然有序,毫不混乱,实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商队西行贸易情况,只不过作者假托那流传已久的周穆王游巡故事罢了。见岑仲勉:《穆天子传西征地理概测》,载《中山大学学报》1957年第2期。
④《穆天子传》卷四,清道光年间陈逄衡:《穆天子传注补正》。斋桑泊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⑤S甭辰鹂疲≧udenko):《论中国与阿尔泰部落的古代关系》(RelationsbetweenAncientAltaiTribesandChina)(汉文),载《考古学报》1957年第2期。
⑥希罗多德著,王以铸译:《历史》第4卷,第13~14章,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⑦同上书,第4卷第27章,“阿里玛”当“一”讲,阿里玛斯佩阿即“一目人”或“独目人”。
⑧见马雍、王炳华:《阿尔泰与欧亚草原丝绸之路》。张志尧主编:《草原丝绸之路与中亚文明》,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⑨[法]保罗·佩迪什著,蔡宗夏译:《古代希腊人的地理学———古希腊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2页。
⑩《庄子·内篇·逍遥游》。《庄子》,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版,第31页。
瑏瑡《山海经·西山经》。灛伂將灛伂帯⊥踔卫矗骸吨醒鞘犯佟罚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第70~71、84页。
瑏瑣DraperJohnWilliam,AHistoryoftheIntellectualDevelop瞞entofEuropeI,ii.London,G.Bell&SonsItd;.,1919p.45.
瑏瑥灛伂悺。塾ⅲ菰己病ぢ硇尔著,王冀青译:《犍陀罗佛教艺术》,甘肃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6、4页。
瑏瑧[英]马克·奥里尔·斯坦因著,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上海书店、中华书局联合出版,1987年,第85页。
瑏瑨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64页。
瑏瑩灛偓崱〕H蜗溃骸队《扔攵南亚美术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19页。
瑐瑠[日]羽田亨著,耿世民译:《西域文化史》,新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7页。
瑐瑡朱英荣:《龟兹石窟研究》,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3年版,第57页。
瑐瑢威尔斯:《世界史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47页。
瑐瑤[古希腊]赫西俄德著,张竹明、蒋平译:《神谱》,商务印书馆1991年11月版,第34页。
瑐瑥[古希腊]荷马著,陈中梅译:《奥德赛》第十二卷,第39行,花城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
瑐瑦克林凯特著,赵崇民译:《丝绸古道上的文化》,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作者单位:新疆大学历史系)责任编辑:倪金荣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