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拼布艺术在服装再生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范子午 杜冰冰

    

    摘要:中国传统拼布是中国传统女红中的一种手工艺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敬畏物质、崇尚节俭的传统思想和朴素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服装再生设计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有积极意义。本文试图从废旧衣料再生、生产余料利用和可再生设计三个角度阐述传统拼布在服装再生设计中的应用形式。

    关键词:中国传统拼布艺术 服装再生设计 旧衣再造 零废料利用 可再生设计

    一、中国传统拼布艺术

    (一)中国传统拼布的概念与发展现状

    现代拼布的定义为:按照一定的设计和目的,将各色规则或不规则的布片缝合连缀的过程。而中国传统拼布则是中国传统“女红”的一部分,其工艺和特征与现代拼布有类似之处,主要有百纳和布贴补花两种形式。

    目前,拼布在中国更多被当作是一种现代手工艺术来对待,其主要引导力量来自于美国和日本。与之相对的是,由于长期以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的封建思想作祟,中国传统的拼布艺术并未受到上层土族阶级的重视,而是更倾向于一种民俗艺术,或者说是一种民间实用技艺的范畴。

    而这也导致了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拼布基本淡出公众的视野,甚至不少拼布爱好者也对其知之甚少,误以为拼布仅仅是外国的“舶来品”。

    (二)中国传统拼布的历史源流与主要工艺形式

    实际上,中国传统拼布历史流传甚久,目前最早明确出现拼布形式的实物资料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如图1所示的是一件1996年于新疆且末县扎滚鲁克一号墓地出土的战国时期套头裙衣。其款式与今天的连衣裙类似,而特别之处在于此款连衣裙的上身部分是由红、藤黄和蓝紫色的三色毛布拼合缝制而成的。由此可见,至少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地区已經出现了类似拼布的工艺形式了。

    中国传统拼布中的“百衲”和“布贴补花”两种基本工艺形式,正好分别与当今国际拼布艺术中的“拼布”与“贴布”这两种工艺形式对应。其中“百衲”这种工艺形式的称谓正式确定下来是汉代时期的争睛。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地区,佛教律典对僧人服装加以约束,僧人服装为“三衣”,既三种由不同数量布片拼接而成的法衣,也既是当今我们所熟知的袈裟。制作僧衣的拼布工艺则称为“百衲”,“百衲”这一称谓也自此确立下来。明代时兴的水田衣、为儿童祈福的百家衣以及传统戏剧头一件吉祥衣服的富贵衣皆属百衲工艺之列。

    而“布贴补花”则是到了唐代才正式出现的。布贴补花指将其他织物裁剪为一定的形状,并通过贴、缝或刺绣等工艺覆着于底布之上的拼布工艺形式。唐代出现的贴绢与堆绫便是其中代表,随着时间发展,布贴补花发展出多样化的工艺形式,宋时贴绢堆绫与刺绣结合形成补花工艺、元代的贴罗绣以及至今日仍然流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新布贴”皆属其列。

    二、服装再生设计

    (一)服装再生设计的概念

    资源短缺,环境破坏,人类在享受工业化进程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地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越来越严重的负担,即便是最简单的一件棉质T恤的生产也涉及到棉花种植中的农药喷洒,染色中的水源污染,以及遗弃时的焚烧填埋等种种环境问题。如何减少服装的生产消费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的破环,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时尚设计已经愈来愈成为摆在服装设计师眼前的重要课题。

    而服装再生设计是可持服装续设计的一个重要实践方向,与简单的旧衣再造不同,服装再生设计并不仅仅将目光局限于废弃服装纺织品的再造过程,而是对服装从设计生产,到销售使用,再到废弃再生的整个系统加以思考,对这整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可能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影响进行考量,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从而减少服装生效消费带来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例如服装生产所用的原材料是否能够降解,设计是否耐穿,是否易于回收,如何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如何减少服装生产过程中的浪费,如何设计服装的回收再利用机制等一系列课题都属于服装再生设计所研究的范畴。

    (二)中国传统拼布与服装再生设计的契合点

    再生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服装再生设计的核心,既著名的“3R原则”,所谓3R原则分别指:Recycle,为循环再生而设计;Recovery为回收而设计和Reuse,为再利用而设计。

    其实,中国传统拼布早已在朴素的循环再利用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实践了。拼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物尚俭的传统思想。劳动人民深知养蚕缫丝、纺纱抽线到织布成衣的不易,也倍加珍惜每一寸布头,即使是一个小小的零碎布片也不愿丢弃,搜集起来用拼布的方式连缀缝合成服装、肚兜、香囊等生活用品。

    服装再生设计是较前沿的可持续设计理论的实践探索,可以说原本与中国传统拼布这种民间手工艺并无直接联系,但当我们审视两者的思想主旨和精神内核是,我们不由得发现,两者在资源环境的责任意识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契合行。此外,在实践方面,底蕴深厚的传统拼布艺术有着非常多的案例与丰硕的成果,是服装再生设计宝贵的经验先师和灵感源泉。

    三、中国传统拼布在服装再生设计中的应用

    (一)对废旧衣物的再利用

    拼布和废旧衣服的再利用有着天然的契合性,不论是西方拼布还是中国传统拼布,在这一点上都是相当一致的。实际上,拼布形式的产生与物质短缺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物质生活的艰辛,人们开始收集利用废旧纺织品中仍然可用的部分,并将其拼合成缝制成衣被等生活用品来补贴家用。可以说,对废旧衣物纺织品的再利用是拼布产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前文中曾提到僧人所穿用的袈裟(百衲衣),其实传统的袈裟就是对废旧衣服再利用的典型案例。旧时传统的袈裟是由废旧布片缝缀而成的,与今天的一些袈裟已有所不同。星云大师主编的《佛光大辞典》中是这样定义袈裟的:“也叫衲衣,即僧衣。系以破旧布之修补缝缀而成。”从这段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传统意义上的袈裟应该是由废旧衣料制成的。而《释氏要览》中则进一步对废旧衣料的来源进行了规定,既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此五种。

    佛教对僧人衣物的这些戒律固然与佛教戒除欲望,指引修行的宗旨有关,但也一定程度上与再生设计中回收利用废旧物料的思想不谋而合。

    时至今日,一些设计师仍能透过拼布重新发现其中蕴藏的对物质的珍借之睛,设计师张娜与她的旧衣再造银行项目就是一例。通过拼布,张娜不仅成功地实现了废弃服装的分解再生,而且组织起了一批下岗女工成立了同心互惠合作社,使得这些女工能够依靠拼布劳动谋取报酬。

    张娜通过拼布回收再造的首批12件风衣(图2)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仅除了自留的一件外均被抢购一空,更重要的是她在设计中传递的再生设计思想也受到了公众的肯定和支持。如今,舊衣改造项目已经开放性地面向社会接受旧衣捐赠,并且设有专门的拼布设计师来对收集来的旧衣进行统筹规划,而张娜所思考的下一步则是如何使更多的人参与到拼布再造中,以期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从传统的袈裟到现代的拼布再造衣,其拼布的形式、配色与工艺均有不小的差异,但其中不变的是对资源环境的珍惜与保护的思想精神与文化内涵,这种对物质的敬畏之心正是当代人所缺乏的,而这也是传统拼布这门古老手工艺术在当代生活中能够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认可,焕发新生的一个内在原因。

    (二)对服装生产中零碎废料的再利用

    在服装裁剪的过程中,由于板型和面料幅宽的局限,服装面料往往并不能够物尽其用,再加上一些面料疵点所造成的浪费,工业生产制作一件成衣大致会损耗15%-20%的面料,考虑到服装生产的巨大规模,这种浪费其实是非常惊人的。并且这些零碎的边角料不仅形状并不规则,而且面积有限,无法在面料裁剪中得到再利用。

    针对这一面料浪费现象,再生设计先驱们提出了零浪费设计这一概念,既从最大限度地利用全幅面料的板型设计这一角度来较少服装生产中的面料浪费。

    而同样是针对零碎边角料的浪费现象,传统拼布文化中的智慧同样对我们有所启迪,比如中国传统拼布中的“百家衣”,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通过利用生产剩余的边角料来减少布料浪费的可行思路。

    在传统社会,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儿童在婴幼年时期容易早天,因此,民间家中长辈多四处讨要其别家的边角料及零碎布头为新生儿缝制百家衣,取其百家庇佑之意。百家衣不仅包涵了禳灾祈福的寓意,也是中华民族敬畏物质,崇尚节俭这一传统文化的体现。用四处收集的零碎边角料拼合连缀制作而成的百家衣不仅美观实用,更是为原本无法再利用的零碎边角料提供了出路,变废为宝。

    河南南阳的王玉先老人是为数不多的,至今仍在制作百家衣的民间手工艺人。王玉先老人制作百家衣所的用料是收集于城区的各个裁缝铺的零碎废料,这些别人眼中的无用之物却是王奶奶眼中的珍宝。王奶奶按照纸板将清洗、晾晒干净的零料裁剪成规则的形状,再经过折叠、粘贴、熨烫、拼接的等若干工序,将各色碎布组成一个八角图案,这便构成了百家衣的一个基本单元,再将若干这样的八角单元拼合,一袋袋碎布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件件色彩缤纷而又意涵福祉的百家衣(图3)了。

    百家衣的制作利用了服装生产中废弃的零碎废料,不仅向人们传递着手工的温暖,更是节约了物质资源,为生态环境奉献了一份绵薄之力。

    (三)在可再生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通过设计思考,延长服装产品的使用年限,减缓纺织品的废弃速度,使得资源被更有效地、更大限度地利用是服装再生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通过巧妙的结构及造型的改变,使得一件衣服拥有多种造型形态的可再生设计就是针对延长服装产品的使用寿命而提出的设计概念。一衣多穿、部件化设计、可拆卸设计等均是在这一概念下进行的服装设计实践。

    可再生设计固然是一种新兴的服装理念,但笔者在对传统拼布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的传统拼布作品中也蕴含着朴素的可再生设计思想,其中不乏一些值得借鉴的拼布设计案例。

    阿昌族的拼布服装就是一例。在衣物穿用的过程中,往往在服装整体还较为完好时,上衣中的门襟、袖口、肘关节和下裤中的脚口及膝关节等一些活动较多,较易接触尘土的部位却早已损坏。这些局部的损坏却造成了整件衣物的丢弃,这是非常浪费的。智慧的阿昌族人则通过拼布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延长了服装穿用的寿命。如图4是一件阿昌族的拼布服装,这件衣服的前襟和下摆处以布贴补花的方式覆上了拼布的贴边。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保护加固这些易于磨损的部位,二是可以在弄脏或者磨损后通过更换新的拼布边的方式来使得整件衣服像全新的一样。三是虽然只是一件衣服,却可以任意搭配不同的拼布花形组合,产生新的图案装饰效果,让人在心理上也不会产生喜新厌旧穿腻了的情绪。

    阿昌族服饰巧妙地利用了拼布的特性,使其服装在物质层面(衣物穿用的使用寿命)和精神层面(迎合人对衣物的多样化需求)均做到了可再生,是利用传统拼布实现可再生服装设计的优秀范例。

    结语

    中国传统拼布艺术是中国传统女红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在敬物尚俭的传统思想指导下,很早就开始利用拼布这一手工艺形式对废旧服装衣料和服装制作中的零碎废料进行再利用,并在服装的可再生实践探索中有一定的成果,不论在设计手法、形式美学还是在思想内涵方面都对现代服装再生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研究

    罗琦史冰芸摘要: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可以显著避免来自地杂波的干扰,非常适用于气象领域。文章从系统整体设计、天线辐射模块方案、

  • 基于MATLAB 的信号时域采样及

    唐敏敏 张静摘要:频率混叠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特有的现象,发生频率混叠后,信号会分析出错误的结果。而采样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够高,采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