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面向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研究

    高贺 杨淘

    

    

    摘要:研究面向新时代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发现我国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教育优势,探讨能够应对社会需求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体系,提出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制订课程模块,以及“阶段性、多层级、分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为21世纪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关键词:社会需求 景观设计 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景观设计学科在数年间以突破传统之势向具有更强综合性、实践性的方向迅猛发展,同时带动了国内该专业教育的蓬勃兴起。目前,在国内的学科教育中,“景观设计”在专业名称上仍存在诸多争议(本文以“景观设计”名称代指该专业),但就专业定位以及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而言,无论是何名称,依托哪一类专业背景并无多大差异,而开设本专业的各层级院校能够始终明确社会需求,并根据自身特色不断优化专业培养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专业教育启示

    景观设计,这一被认为是新兴的专业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逾百年的教育历史。早在1863-1865年,就以“花园园艺”(Landscapegardening)课程开设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该校于1889年设立了世界上第一个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在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始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科的教育,如奥姆斯特德(被认为是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其子F.L.Olmsted.Jr和A.A.sharclif于190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开设了LA(Landscapearchitecture译为“景观建筑”)专业课程,并在全国创立了四年制LA专业学士学位,因此哈佛大学也普遍被认为是第一个采用LA专业学术教育的机构。随后,LA专业教育在美国诸多知名大学开始开设并逐步成长,如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1906年)、乔治亚大学(1912年)、康奈尔大学(20世纪20年代专业不断壮大并相当具有影响力)。上个世纪中叶,随着英国的几所高校,如伦敦大学、纽卡斯尔大学、雷丁大学等开始了景观设计专业的教育,至20世纪末英国的许多高校也都设立了该学科的专业教育。

    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大致被认为是上个世纪初由一批留学海外的进步学者引进回国,并且在最初也大体借鉴并沿袭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科教育方法。然而发展至今,由于该学科在国内各类层级高校开设呈遍地开花的局面,并且依托的学科背景也纷繁复杂,因此有必要不断对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的教育进行思考、梳理和改进。通过对世界几所著名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进行分析,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值得借鉴。

    (一)始终将“服务精神”与社会责任作为专业教育的宗旨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任哈佛大学的校长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Ellot)先生就曾提出“服务精神”的教学理念,面对经济发展给城市带来的众多负面问题,以哈佛大学为引领,美国许多知名院校都审视时度地应对社会变化,将专业发展与教育始终致力于服务社会。

    例如,美国在经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和经济萧条,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之后,致使美国社会变化并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针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现实问题,美国LA教育界对景观设计师的培养始终与时俱进,将其职责定义在改善人类环境的、最直接的、职业化的贡献者。而面对21世纪全球第一次出现的城市膨胀与人口过剩问题,美国LA教育界则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可持续的场地设计等,生态学的完善也不断应用到了城市设计中。近年来,在欧美城市的更新运动中,对后工业“棕地”重新利用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打通壁垒,整合一切优势资源

    以哈佛大学为引领的美国LA教育始终奉行着整合一切优势资源的,极其开放的教学模式。正如为哈佛大学的LA学科带来革命性变化的佐佐木英夫教授所说:“哈佛大学的LA学科是不同力量与思想的共生。”他们倡导包豪斯多学科交叉的教育理念,不仅整合建筑、LA、城市规划为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而且提倡LA学科与科学、人文、艺术之间的交融。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LA的专业教育由麦克哈格教授引入了如生态学、人类学、地形学、水文与土壤学等课程。同时,美国很多优秀院校中的LA的课程设置还始终与社会需求衔接。在教育实践方面,众院校会与国内知名的设计事务所联合,将课程、工作室、实践平台始终协同配合,并从国内外聘请不同学术背景的教授参加到教学工作中,真正做到打通所有教育壁垒,整合一切优势资源。

    二、我国的专业教育现状

    (一)学科教育层级的现状

    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教育历史悠久,名称不一,规模庞大。学科教育依托的背景纷繁复杂,各教育层级的定位也十分不明确。据统计,至2008年我国开设本专业的各类院所已高达1200处以上,以学科背景划分可以分为传统建筑理工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师范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甚至商学院、文学类院校也有开设。

    学科以农林类院校为背景开设历史悠久,从传统造园学演化而来,学科名称多以“园林学”、“风景园林”等命名,教学更偏向于传统园林的教学框架,课程设置也以传统园林的理论及植物学为主,如植物学、园林树木学、花卉学等,构成其核心课程的较大比重。学科以工学建筑类院校为背景开设,其名称多为“景观建筑学”,专业教育的优势是可以整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等“兄弟學科”的教学资源,并且更注重工程技术与应用性。学科依托文科、艺术设计的专业背景开设,一般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范畴下划分为室内设计与景观设计两个方向。专业教育的优势是可以依托人文、艺术的教学背景,特点是更注重空间在造型、艺术创作层面上的探索,在课程设置中也更加注重美学基础的训练(见图1)。

    这样的教育现状致使目前我国该专业从业人员的层级也比较复杂,受到不同学科背景教育的专业人才优势与劣势共存,往往需要毕业后在实践的工作平台上相互补足。另外,在不同层级的教育中,学科定位与培养目标不明确。如研究生、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中职生,不同教育层级的培养目标与专业差分不明确,致使从业人员一股脑地流向市场,但专业层次不能达到预期或自身优势不足所以适应性不强。

    (二)学科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

    景观设计学科在我国的教育高潮追随城市发展的快速进程,同时也带来该学科教育蜂拥而至,盲目发展的负面问题。特别是循迹近年来蓬勃兴起的艺术类招生途径,各类本科、专科院校几乎都有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这也导致大批从业人员迅速冲击、占领市场,致使2000年之后,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就已经开始出现爬坡。然而,国家却真正缺乏该专业具备高素质的从业人员。

    探究其原因,很多院校是在师资力量不足、教学环境不完备,培养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就开始跟风前进,大量招生。专业建设跟不上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盲目跟从。本着综合性、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却越来越与社会需求背道而驰。事实上,不管专业背景有何差异,学科层级、归属如何划分,教育层次有何差距,社会对该专业优秀人才的需求是有统一评判标准的,并且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比如,21世纪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正值经济水平增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如何在现实条件下协调土地、资源与环境,这些问题都会对新时代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出新要求。如前文所述,欧美国家一些优秀的院校在此方面早已做出表率可为我们所借鉴。毫无疑问,我国未来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学科教育应该不断向综合性、边缘性发展,以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能够应对时代变化的专业人才。

    三、面向社会需求的专业教学方法探讨

    景观设计学科是一个极其具有历史性、广泛延伸性的专业学科,它的职责是始终处理人与“第二自然”之间的关系。它从传统的花园园艺中走出来,目前其职业范畴不仅包括花园和其他类小尺度空间的工程设计,还涉及大地的生态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历史风貌保护等,专业内涵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意义上的园林。2005年3月,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风景园林相关行业内的高度专业化的应用型人才为总体目标。同时,教育部也提出了专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特别指出专业发展应该在“美丽中国”构想指引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职业化、规范化、体系化的发展道路。2013年,全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初稿)也对专业能力培养做出了明确规定,其范畴已经涉及城乡绿地系统、生态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设计、建设与管理,风景资源的规划、保护、建设与管理等多方面。

    面对社会需求的新挑战,景观设计学科内涵不断拓展,专业教育也应该不断进行自我更新的同步化,探讨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教育方法。

    (一)首先,应该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制订完整的课程模块

    在我国,景观设计学科发展至今,课程体系一方面不断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一方面依据学科内涵和职业实践不断调整。目前,该专业课程体系的模块设置,特别是在本科教育阶段,提倡“厚基础、宽口径、专门化”的能力培养要求。因此,科学的专业课程模块应该包括以下四个部分(见图2、3、4:专业课程模块设计)。

    1.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此模块包括美术基础、设计基础、绘图基础与理论基础等几方面。课程内容各院校名称有所不同,但基本包括素描、色彩等绘画类课程,三大构成等设计基础类课程,专业手绘与制图规范、计算机设计等基础绘图类课程、设计史与美术史等基础理论类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一般位于本科教学阶段的一、二年级,属于专业学习的带入阶段,使同学在夯实专业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2.核心专业课程模块。此模块是专业教育当中最重要的部分,包括核心理论课与核心设计课。核心理论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专业史论、设计原理与工程技术大类;核心设计课则从小地块初步设计逐渐向大区域综合性设计过渡。核心专业课程模块一般位于本科教学阶段的三四年级。此课程模块是专业教学分向培养的主要部分,目的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并且初步具备综合设计的能力。

    3.专业实践课程模块。此模块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实践设计能力的环节。一般包括专业实践的认知考察环节、专业实习环节、毕业设计环节等,各院校也会根据各自的优势资源建立不同类别的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平台等。

    4.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此模块以配合专业内涵不断向综合性、边缘性发展而设置,在此模块中不同学科背景的院校也会体现自身特色。但课程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等。此模块课程容量较大,一般放置在设计专业任选课程目录中,贯穿整个专业教育阶段,以培养学生宽广的专业知识面为目的。

    (二)其次,应该借鉴阶段性、多层级、分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

    由于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不断拓展,传统教学体系存在口径窄,缺乏对新问题、新技术、新领域的关注,因而越来越无法满足要求。面对这样的情况,国内的学科教育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以“厚基础、宽口径、专门化”为培养宗旨,在专业教学上应该借鉴更为科学的方法,而采取“阶段化、多层级、分方向”的培养策略则有助于解决学科教育中存在的人才层级划分不明确、特色不足、就业人员与社会需求缺乏衔接等矛盾。

    1.首先,采取“阶段化、多层级、分方向”的培养策略可以借鉴目前国内外建筑学专业所采取的学制及方法。学科教育的前半阶段以“厚基础”为主旨,建立建筑、景观、规划等关联学科的互通平台,同时融合人文、艺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学科教育的后半阶段则体现“宽口径、专门化”的宗旨,以分方向教育、形成专业优势与特色为目标。这样的教育模式有利于拓宽就业面,提升就业人员的社会适应能力。

    2.其次,采取“阶段化、多层级、分方向”的培养策略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筑学专业所采用的本硕贯通教育模式,明确划分本、硕不同阶段的专业教育层次。在本科教育阶段强调专业基础教育,打实专业的深度与广度,而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则强调专业扩展、提升与分向,从而形成本、硕完整,递进式的学科培养体系。目前国内很多院校景观设计专业的硕士阶段培养仅以水平参差不齐的学位论文作为要求,缺乏深度,不能很明确地与本科教育层次进行区分。

    3.再次,采取“阶段化、多层级、分方向”的培养策略可以借鉴欧美国家的专业教育,以不同学位划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及类型的方法。例如,在法国很早就实行以职业人才为导向的专业化文凭,教学重点放在第二阶段(硕士),根据人才培养的不同层次和方向对应不同文凭的授予。同样在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生院,景观专業学生有机会在不同方向和多个层次上接受教育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学位。这样的方法有利于拉开专业层级与方向,形成人才特色与优势,使就业更具针对性。

    总结

    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城市、生存与环境问题,为传统园林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专业学科不断向综合性、交叉性、边缘化方向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师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也需要更加广泛、系统而深入。因此,现代景观设计学科的教育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综合性、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为目标,突破传统学科教育的局限,不断探讨科学、完整、适应性强的教学体系与方法。

    我国的景观设计学科教育存在众多问题,必须在认清不足的基础上采取优异化借鉴,弘扬学科背景优势,取长补短,强化教育层级、特色与人才培养的专门化,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努力探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学科教育方法,这对新世纪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意义重大。

相关文章!
  • 融合正向建模与反求计算的车用

    崔庆佳 周兵 吴晓建 李宁 曾凡沂<br />
    摘 要:针对减振器调试过程中工程师凭借经验调试耗时耗力等局限性,引入反求的思想,开展了

  • 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研究

    罗琦史冰芸摘要:风廓线雷达有源相控阵天线可以显著避免来自地杂波的干扰,非常适用于气象领域。文章从系统整体设计、天线辐射模块方案、

  • 基于MATLAB 的信号时域采样及

    唐敏敏 张静摘要:频率混叠是数字信号处理中特有的现象,发生频率混叠后,信号会分析出错误的结果。而采样过程中,由于频率不够高,采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