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交通枢纽安全标识系统影响因素研究
滕学荣+冷一楠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城市交通空间中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越来越多。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地理特征,人们的寻路行为只能参考标识标线。如果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安全标识能够引导乘客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区域,减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完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安全标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对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安全标识系统展开研究,从人对安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人的视觉因素、标识制作技术因素三方面对影响识别安全标识系统的关键性因素进行分析。以期对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安全标识设计提供理论的支持。
关键词: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安全标识 空间认知 视觉因素 空间照明
前言
随着地下轨道交通线网的不断建设,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空间出现,用以连接火车、出租、飞机、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成为地下公共交通的重要空间节点,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但是,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间具有复杂性、密闭性等特点,乘客在这样的空间内很容易迷失方向,产生压迫感、急躁、慌张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人们对方向的辨识,减慢乘客的行走速度。另外,地下空间不同于地上空间,缺乏辨别方向的参照物,乘客无法根据一般寻路经验来判断所在位置及行进方向,这样无形之中也为乘客寻找目的地增加困难,所以在地下空间增设完備的安全标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安全标识系统可以帮助乘客对自己的位置进行快速定位,并且确定行进方向,有效地缩短寻路时间。在出现意外状况时安全标识可以快速引导乘客到达安全区域,是疏散时重要的“参照物”。但是,影响安全标识识别的因素有很多,这就要求设计者进行全方面的考虑,才能保证安全标识作用的最大化。
一、人的行为因素对安全信息的感知和识别
(一)人对地下空间的认知能力
空间认知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个人在此过程中通过对所处环境进行分析,来获取位置信息,并对该信息进行加工、获取的过程。
人在地下空间进行寻路行为,是依靠自身对空间的认知度来进行的。这其中包含两方面,一个是对所处空间的环境认知;一个是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的空间认知。在寻路行为发生的过程中,需要两种认知相互配合,才能到达目的地。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验不同,认知能力也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实际的寻路过程中,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另外,空间对人的心理影响,也会影响人的寻路效率。
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空间封闭性是影响人心理的最大特点,当人们进入这一空间的时候,会产生暂时与外界隔离的心理,随之而来的就是焦躁、缺乏安全感等情绪的出现。
(二)人的步行速度对信息识别的影响
鉴于人们对于安全标识的识别多是步行中读取,因此在设计时应该考虑到步行的移动速度对于信息内容读取的影响程度。
人在步行时很少或者不会影响对于静止的安全标识系统信息的接收。正常人的步行速度大约为1m/s,步距大概为60~75cm,而在地铁站内的标识牌长度范围在800~1600mm。在这个范围内,乘客是可以清晰地接收到安全标识上的有效信息的。也就是说人的自然视力适宜步行速度。
乘客对于地铁站内安全标识的认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对安全标识的感知、对安全标识信息内容的判断、收到安全标识传递信息后的行动。如图1所示,F点为安全标识设置的位置,当乘客向安全标识设置的位置方向行进时,在A点开始发现安全标识,B点开始对安全标识的信息内容进行认知,到达C点的时候乘客可以完全获得信息内容,这一个阶段为第一阶段,即对安全标识的感知阶段;乘客在第一阶段了解安全标识的传递信息后,针对内容决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即到达E点,这个过程称之为对安全标识信息内容的判断阶段;从E点到G点为行动阶段,乘客接收到安全信息后要完成相应的行动。
由于乘客的步行速度有限,因此在整个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这个步行系统中,设置安全标识数量要比一般城市标识系统数量多,频率大。因为在整个行进过程中,乘客需要连续不断地获去方位信息,以保持前进的连续性,否则,容易使乘客产生迷失感。
二、人的视觉因素对安全标识辨识度的影响
(一)社会老龄化影响安全标识的识别
随着社会的发展,北京已经发展成为老龄化城市,老年人成为参与公共交通的重点人群,而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老年人出行的目的、方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老年人出行多数是为了锻炼身体、访亲会友,以此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由于不再需要为谋生而四处奔波,其时间成本大大增加。因此,在选择交通工具方便,会更多考虑公共交通。
影响老年人出行的最重要的生理指标是视觉不断地退化,导致对文字、颜色的识别能力也相应下降。如果在进行地下交通枢纽安全标识时,没有针对老年人考虑的特殊设计可能会导致其对安全标识的误识、漏识。因此在设计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安全标识系统时,应该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和心理的诉求,对于可能影响老年人视觉识别的因素,应该针对性地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二)视觉缺陷影响安全标识的识别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我们了解外界信息的工具。但是,世界上没有任何缺陷的眼睛却是非常罕见的,每个人的眼睛都或多或少存在缺陷。有些问题是先天遗传的,也有一些是随着我们成长,由后天生活环境造成的。地域对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有些区域,甚至一个国家都会有显而易见的视觉缺陷。设计师无法预先估计受众群体的视力状况,因此在设计标识系统的时候,就需要设计师进行周全的考虑。
大致来说,一般每20人中就有一个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色视力缺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色弱。“色盲”一词通常指区分红色和绿色方面的障碍,而不是指辨别不了颜色。
因此在设计标识的时候要注意颜色的组合,表格1中为常见的色彩组合对比度的百分比数,在进行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安全标识的设计中,推荐使用百分比超过70的组合,可以使标识上的信息内容更好地呈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进行安全标识颜色的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文字符号与标识背景色的对比关系,更要考虑标识作为一个整体在设置环境中的对比关系,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标识的同时与枢纽空间设计相结合,使得安全标识可以与空间更好地结合。
三、技术因素对安全标识辨识度的影响
(一)安全标识的材质选择影响安全标识辨识度
安全标识的材质多种多样,常见的材质有聚氯乙烯(PVC)、蓄光型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亚克力)、发光二极管(LED)、铝合金等,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用途,进行材质上的选择。大多数的材料可以通过后期的加工,制作出设计师满意的纹理效果。每种材质都有其固定的属性,有些材料不需要后期加工已经可以达到惊艳的效果,有些材料则需要通过加工者的超凡技术去发掘其美丽的一面。因此,设计师要熟悉每一种材料的特点,进行合理利用。选择材质的原则除了要与标识周围环境相协调外,还要符合相关的建筑法律法规以及地方规范,很多建筑法律法规中会对标识使用材料的安全性做出明確的规范,包括材料的易燃性、耐用性等。
(二)空间照明对安全标识辨识度的影响
安全标识的照明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身光源型标识,如LED标识牌、灯箱标识牌、蓄光型标识牌,这些标识自己可以为自己提供光源,无需外界进行另外的照明设置。另一种是需要外部照明的安全标识,这类安全标识自身不能发光,需要靠标识外部设置的光源对其进行照明。无论何种照明方式,都要保证安全标识可以被均匀照亮,不要出现过亮或者过暗的区域,这样才能让安全标识的信息被完整传递,让乘客准确识别。安全标识的整体亮度要适中,光线太强容易刺激眼睛,也不节能环保;光线太弱,则会影响乘客对安全标识的内容识别。
在进行光环境设计的时候,要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中强制性条文规定:
(三)安全标识的后期维护
安全标识在使用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出现自然老化,信息内容模糊等问题。有些地下公共交通枢纽可能还会在投入使用后,根据需求进行空间功能的调整,这些都会影响安全标识的使用。作为大型公共场所的公共设施,人为损坏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由于枢纽空间日客流量大,乘客文化素质良莠不齐,公共设施经常会被人为故意破坏,如果不得到及时的修复,会为其他乘客的使用造成困扰。
同时,很多安全标识在最初的设计时,由于设计师考虑不周,或者具体安装环境的个体差异,从而导致位置的设定不符合人的寻路习惯,安全标识的真正作用没有得以发挥。这种情况就可以根据后期安全标识投入使用的情况,乘客反馈的意见等因素对标识牌进行增减或位置挪动。
安全标识如果长期得不到维护,不仅仅会出现影响美观的问题,还有可能出现一些安全隐患,比如螺丝松动、牌体倾斜等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安排专业的负责人定期的对安全标识进行检查和维护,应建立照明运行维护和管理制度。对于没有存在问题的安全标识要定期清洁、保养,规定相应的擦拭次数;很多自身光源的标识牌本身就是一种耗材,要定期进行更换,在更换光源的时候,应该注意与原光源尽量保持一致,过亮或者过暗都会影响乘客对安全标识的使用效率。
在一些大型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站中,还应设立定期的巡视机制,及时检查照明设施的使用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才能及时解决问题,不给乘客的使用带来麻烦。
结语
现有的地下交通枢纽安全标识的设计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由于目前安全标识的设计在整个地下交通枢纽的设计工作中占比重较少,所以还不能得到设计者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者的追求也有所提高,安全标识作为与使用者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的标识系统,越来越得到使用者的重视。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影响安全标识识别度的因素,对使用者的需求全面分析,进行人性化的设计,为使用者带来更好的交通体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