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学者对“门户开放”政策研究述评

仇华飞
十多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门户开放"问题不断进行研究,对"门户开放"政策的成因、历 史背景、政治目的等展开讨论,也曾有过激烈的争论,发表过不同的见解。从已有的学术成 果来看,学者们所持的观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从本质上 说是美国保障和扩大其在华经济和政治利益的政策,但在客观上对抑制或延缓帝国主义对我 国的侵略起过一定的作用"①。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为这些因争夺势力范围搞得 焦头烂额的列强提供了一项能为它们基本接受的原则,即重新建立列强在华侵略势力再次平 衡或基本平衡"②。另一种观点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强权外交的体现, 其 目的在于保持、扩大美国对中国的控制与对中国人民的剥削",是"彻头彻尾的帝国主义政 策"③。强调"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实现独霸中国的第一步--垄断中国市场"④ 。指出,该政策"无论从制定者的主观动机上看还是从政策的客观效果上看,都没有,也不 可能在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进程上设置任何障碍"⑤。这些观点仍影响中国学术界对 这一问题的认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至今已有一百年历史,而事实上对这一问题 的认识不仅曾引起中国学术界的强烈反响,即使在美国也引起很大注意。美国学者们从未停 止过对这一政策的讨论和研究,他们之间同样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见解。30年代美国学术 界对这一问题的激烈争论,可以证明即使今天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未超出当时的理解。
一种观点强调"门户开放"政策的正面作用。主要论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认为"门户开放"政策是打破列强瓜分中国的政策。理由是,甲午战争后,在列强企 图瓜分中国时,美国如果不提出这个政策,中国主权就要破碎分裂,不能保持完整。日俄战 争后,美国斡旋议和,在"门户开放"原则下,向两国提出撤退满洲驻兵的要求;在欧洲大 战日本占领胶州湾时,美国对日提出通告,要求尊重中国领土完整:"如果中国发生变乱时 ,日本在胶州以外所有行动必须事先与美国商议。这实际上维护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在日本 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时,美国声明,如果条件对中国领土的完整和门户开放主义有 害者,美国一律不承认。"⑥
第二,《在兰辛-石井协定》中,美国虽然承认日本在满洲的特殊利益,可是也曾声明" 须保全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凡侵害中国主权的独立,和工商业均等机会等,美日两国应 协同对付"⑦。美国主张中国参加欧战,更是为了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在巴黎和会中, 美国虽然因为欧洲复杂的国际关系,没有极力帮助中国,可是这个遗憾,已被华盛顿会议所 弥补。那次会议中,在美国极力维护"门户开放"的原则下,促成中日山东问题的解决。
第三,华盛顿会议签订的《九国公约》,规定"尊重中国主权独立,领土和行政完整;给中 国以完全无碍的机会,以发展维持有力巩固的政府,施用各国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护各 国在中国境内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不得利用中国情况,乘机营谋特别实利"⑧。正 是美国竭力维护这个原则,各列强才不得不承认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即使是"九一八"事 变后,美国也丝毫没有放弃这一原则。美国曾根据《非战公约》,一再促日本觉悟,这种道 义上的制裁,当时曾发生不小的影响。
第四,"一·二八"日本进攻上海时,美国竭力在不损害中国主权的原则下议和,而在事实 上,淞沪协定中也没有足以损害中国主权完整的条文。关于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美国 已经明确向中日两国政府表示,"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任何事实上情势为合法,凡中日两国政 府或其他代表所订立的任何条约和协定,足以损害美国或其人民在华条约上的权利,或损及 中国主权及领土及行政完整,或违反国际间关于中国的制裁,即通常所谓门户开放者, 美国政府都无意承认"⑨。又凡以违反1928年8月27日中、日、美三国在巴黎签字的非战 公约的方法而造成的情势,或缔结的条约或协定,美国政府也无意承认之。这正是美国维护 门户开放原则的最有力的证明。国联通过不承认满洲国的决策,也是美国努力的结果。
以上这些论点,不难看出,强调"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有利的美国学者们把"门户开放主 义"作为一种正义的象征,认为这种政策的提出是为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这个政策不 是纸上空文,实际上已经产生实际效果。如果这个政策还没有能尽力发挥它的作用、产生应 有的效用,那不是这个政策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日本违反了这个政策,英国没有坚定地和 美国共同执行这个政策,而中国还没有坚强统一的政府。美国提出这个政策,单靠美国去执 行还不够,一定要靠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中国具有最大利益的英国和有坚强统一政府的中 国的合作。虽然如此,"门户开放"原则对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起过不可忽视的作用。
另一种与之相对立的论点是否定"门户开放"政策的正面效应,强调这一政策的损人利己的 本质。主要论点有三个方面。
第一,"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和美国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美国和远东新兴帝国主义的日 本的利益冲突日益尖锐化有密切联系。美国在中日战争前,已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它要寻 找适当的市场、原料供给和投资场所。这时候,未被占领的"自由地"只有中国,但是中国 也已被划分为各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美国虽然借不平等条约,获取了不少在华利益,可是 比起英国来,还是望尘莫及,加上中日战后日本的势力大大扩张,其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入 侵中国。对这个劲敌,美国十分地忧虑,美国要想在中国取得经济利益,就要打入已经划分 了的势力范围,就要设法阻止日本在华势力的膨胀,这就需要保持中国的"门户开放",使 美国也能自由进出;就要求机会均等,美国也能参加。只要看美国所提出的"门户开放"宣 言,是向侵略中国的各国提出的,就知道"门户开放"就是"分一杯羹"政策。美国在"门 户开放"宣言中所要求平等享受的权利,本身就是以不平等地位享受在中国的特权。这些权 利已经破坏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第二,日俄战争后,美国政府奔走日俄议和,也是怕日本独占满洲,使美国不能分润。在中 日《马关条约》签订后,美国借口利益均沾要求在中国设立工厂。日俄军队退出满洲,将该 区行政权归还中国以后,美国曾经提出日美共同管理和经营南满铁路,主张满洲铁路归国际 银行团管理和建设。所有这些不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削弱日本势力,增强美国的地位。第 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的确反对过日本占领山东,反对过"二十一条"。但美国同样表示" 如果中国发生变乱,日本在胶州湾以外有所行动,必先与美国商量"。美国为什么同意将日 本在胶州湾的行动除外,而且中国有变乱一定要日本"有所行动";美国还要求日本行动时 ,一定要和美国先商量,这将中国主权置于何地?美国反对"二十一条",仅仅是反对第5条 ⑩,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条件。这实际上等于承认日本的侵略行为。此外,《兰辛-石井协 定》 承认日本在中国有特殊的利益,承认日本在中国"得享有种种特别权利"(11)。如果美国以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己任,在巴黎和会上,当中国代表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 、归还租界地、撤消领事裁制权、要求关税自主、减少驻华军警、退还庚子赔款时,就应给 以最大援助,而无须等到华盛顿会议时才给中国一些利益。如果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 以维护中国主权领土完整为目的,那么当中国革命发展到南京时,美国为什么要开炮轰击南 京?很明显"门户开放"背面刻着"分一杯羹"几个大字。
第三,巴黎和会时,美国不积极帮助中国,那是因为中国提出的问题太大,影响美国在华利 益太多,它不能轻易答应。而且,欧洲问题复杂。意大利闹着退出和会,日本提出人种平等 ,更加上美国国内对于国联等问题意见异常分歧,所以美国只有不开口。和会以后日本积极 侵华,势力日增,而中国的反日怒潮极为高涨,美国感受日本势力的压迫、反帝运动的危险 。也就是说,日本继续"一战"时在华所得的利益而又向前进了一步,使得英美不得已而采 取措施加以制止,这样才召集了华盛顿会议。这正是战后帝国主义力量重新组合到了一个新 阶段,帝国主义间的矛盾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结果。《九国公约》等固然给了中国一 些利益,但是,何曾满足中国的主权领土完整的要求:不平等条约还在,领事裁判权、关税 不自主也还存在。所谓"门户开放"政策不是为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完整,只是美国为了寻求 向远东地区尤其是中国经济扩张的一种借口。炮轰南京只是证明"门户开放"是要使中国一 切利权让给美国和其他列强。至于说"九一八"以后美国的态度,那是因为美国当时还没有 实力,而且也不愿在这个时候,去和日本进行一场战争,所以才以"不承认主义"做为惟一 的最后武器。但是不承认仅仅是不承认,日本并不因为美国不承认就会退兵,日本占领东三 省后,积极向华北进逼。当然也不否认"门户开放"政策,对中国尽过一些表面上维护领土 主权完整的作用,但这也是用牺牲更多的利益换来的。实质上,"门户开放"并没有真能做 到这点。
应该看到,30年代美国学者对"门户开放"问题研究和认识的正反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尤其是后者,指出了"门户开放"政策损人利己的动机。列举事实理由极为充分。如果我 们联系今天美国的对外政策,不难看出国家利益至上依然是美国政府坚持的原则。从这个意 义上讲,美国不可能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又要兼顾他国利益。从历史上看,"门户开放" 是美国推行远东经济扩张政策的依据,不可能为维护中国利益服务。关于"门户开放"政策 利己主义的动机,连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都曾作过评价,称"美国大谈要在中国实 行门户开放,但它只要求中国人做到,而不要求美国人做些什么"(12)。美国舆 论 称"我们要中国对美国的商人、铁路建筑者、矿业主、传教士门户开放,但同时,我们 却把中国商人、旅行者和学生关闭在美国大门之外"(13)。所以,如果"门户开放" 政策在客观上真的起过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的某些作用,那它只能是在实现美国利己主义 动机之前,在美国同列强争夺在华利权相互妥协后产生连带反应。因此,相比较而言,前一 种论点虽然能自圆其说,但没有论述"门户开放"的真正目的;而第二种观点真正揭示了美 国推行"门户开放"的实质。
仔细阅读20世纪30年代美国对外关系文件,可以清楚地看出美国政府在同中国进行外交谈判 中的态度和立场。中美"宁案"赔款问题、中国关税自主、取消领事裁判权、美国人在华财 产以及中美债务问题等,每一次交涉,美国都尽量使中国满足其提出的要求,但始终把美国 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在此基础上才会对中国作出一点点让步。中国人民自巴黎和会以 来就一直要求关税自主,美国等西方国家以种种借口加以阻挠,直到1928年,美国才勉强同 意中国关税自主,但拒绝取消在华治外法权。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成为列强任意划分势力 范围的场所,美国虽未参与瓜分中国,但美国在1898年占领菲律宾后,将发展的战略转向远 东和太平洋地区,在向世界各地寻求新的市场时,也将中国作为美国进行经济扩张的重要目 标。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时,美国在中国没有租界地或势力范围,所以,从战略上考虑 ,美国有必要在两种选择中择其一不可。一是依然坚持其传统的孤立态度与列强相抗争,但 此种举动有失掉在华势力的危险。二是与欧战列强采取协调政策,提出门户开放主张,共享 在华利权。此种政策既可以对于列强产生一种牵制作用,扩大美国在中国的影响,为美国资 本在华寻求更多的投资场所,也可以实现其在对外政策中刻意标榜的道德理想主义,从而赢 得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好感。这就是美国两次发出"门户开放"照会的真正目的和动机。
最后,本文以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曾担任过国务卿、驻华公 使詹森(Nelson T. Johnson)的一段话作为结束语。詹森指出:"海约翰通牒的各国政府 是我们要合作的政府。在通牒中他说明根据何种条件可以合作,那就是我们不作任何土地的 要求,不建立租界割让等。由于这些条件的规定就有人说,门户开放就是保障中国领土完整 ,其实这和门户开放在实际上是两回事。"(14)
①汪熙:《略论中美关系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历史》1979年第3期。
②邹明德:《美国"门户开放"政策起源研究》。《中美关系史论文集》第2辑 ,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③丁名楠、张振鹄:《中美关系史研究:向前推进还是向后倒退?评〈略论中美 关系史的几个问题〉》。《近代史研究》1979年第2期。
④向荣:《论门户开放政策》。《世界历史》1980年第5期。
⑤杨令侠:《试析美国"门户开放"政策》。《历史教学》1984年第12期。
⑥Paul Clyd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 China, Diplomatic and Publi c Documents 1839-1939, Durham, 1940, p.259.
⑦Walter V. Scholes, ed. Lansing-Ishii Agreement, United States Dipl omatic History, Vol.2,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p.55.
⑧Westel Willoughby, China at the Conference, Baltimore, 1922, p.371.
⑨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1931-1932, Vol.1, p. 75.
⑩1915年1月18日,日本政府向中国北洋政府提出独霸中国的"二十一条",其 中第5条内容很多,包括的面很广,共有7款:一、中国政府聘请日人充当政治、财政、军事 顾问:二、在中国内地的日本医院、寺院、学校享有土地所有权;三、若干地方的警察由中 日合办,或聘用多数日人;四、中国所需军械的半数以上须向日本采购,或在中国合办军械 厂,聘用日本技师,购买日本材料;五、从武昌经九江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的 铁路建造权;六、福建省内建设铁路、矿山、海口(包括船厂),日本有提供贷款的优先权;六、福建省内建设铁路、矿山、海口(包括船厂),日本有提供贷款的优先权 ; 七、在中国内地的布道权。见丁名楠等著《帝国主义侵华史》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474页。
(11)alter V.Scholes, United States Diplomatic History Vol.2,p.55.
(12)Theodore Roosevelt, "Annual Message", Dec.5, 1905, U.S.Cogres s , A Compilation of)the Message and Papers of the President, 20 Vols. New York 19 02-1908, 15:7009.
(13)Luella Miner, "American Barbarism and Chinese Hospitality", O utlook 72,
Dec. 27, 1902, 988.
(14)转引张永贵:《詹森与中美关系》,(台湾)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61 页。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ぴ鹑伪嗉:蔡世华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