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之上与界限之下
高振平
摘要:现代设计神话般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相关。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成功地鼓励了技术与艺术,给艺术家自由探索各种形式的冲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与保障。彼得·多默以敏锐的洞察力从界限之上和界限之下的关系进行探究,回顾设计史中的风格设计与技术进步和新材料的革新等关系,揭示了西方消费主义主导下的现代设计被神化后的意义。这一切都与自由经济模式有关,人们在消费中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因此产品的多样性催生了西方的过度消费。
关键词:界限之上界限之下自由消费过度消费可持续设计
引言
彼得·多默在他的《现代设计的意义》一书序言中,第一句话就直截了当地问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买那么多东西?这个需要大众扪心自问的问题被提到了设计史研究的台面上来70因此,必然会引发包括设计师、消费者、制造商等—系列有关的问题。那些以前被认为身外之物的东西成为了我们生存不可或缺的依赖。多默形象的形容:“现代物质文化机巧、复杂,就像热带雨林里的无数昆虫,相互依赖生存在一个表面奢华、错综复杂的综合性关系的状态中。”然而,时代赋予设计师的魅力就是他们的工作表现出形形色色的文化成就和人文追求,设计师是位于制造商、工程师、应用科学家之间的中间人,另—方面也是这一切与顾客之间的中间人。因此,设计师既是时尚风格的创造者,同时又是理念与价值观的经纪人。不同的社会角色,必须有共同性的东西才可以获得相互的支持性关系。在关于美、材料、技术等方面基本意见需要有所共识,对于价值观的判定等这些共同的观点表现出的文化特征,以趣味、等级和时尚习惯会呈现在文化发展史的每个阶段中。
彼得·多默没有就单个设计师进行设计史的叙述,而是关注设计与生产的经济背景,关注新技术在改变设计风格中所承担的角色,关注制造、消费与个人满足感之间的关系研究、关注设计更加广泛意义上的社会价值,包括健康、安全与环境问题。个人满足感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与伦理。这种突破设计师线性描述,关注围绕设计等社会关系的设计史描述很有可能是受到了阿德里安·福蒂的启发与影响。书中也多次提到了阿德里安福蒂的《欲望之物一一1775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1886年)一书中的某些观点。
彼得.多默开篇就把人造物的设计分为“界限之上”与“界限之下”,并以此贯穿全文,上下求索探究现代设计的意义。更加具体地说就是把设计置于政治经济学之中,把设计行为置于生产、消费行为之中,深入研究设计对于人的欲求与身份认同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其性质。
“界限之上”与“界限之下”不只在设计领域,而在政府领域:“界限之上”指的是能公开讨论的,而“界限之下”却是需要严格保密的事件。在室内设计中仍然有界限之上与界限之下的区分,界限之下是被隐藏起来的水电等工程系统,而展示出来的却是界限之上。
在彼得·多默的语境中,界限之上是风格设计,意指艺术设计而界限之下却是一般隐藏在后台的工程设计与技术。界限之上常被公众所关注,而界限之下却常被公众所忽略。因此,从事风格设计的设计师容易被公众追捧为明星,而从事界限之下的工程设计师与技术工作者却经常默默无闻不被人所知。彼得.多默以敏锐的洞察力从界限之上和界限之下的关系进行探究,回顾设计史中的风格设计与技术进步和新材料的革新等关系,揭示了西方消费主义主导下的现代设计被神化后的意义。这一切都与自由经济模式有关,人们在消费中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利,产品的多样性因此催生了西方的过度消费。
西方加之日本的设计神话般的兴起,与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经济相关。西方经济自由主义成功地鼓励了技术与艺术,给艺术家自由探索各种形式的冲动提供了社会基础与保障。现代设计曾经的一个原则是“形式追随功能”,这并不意味着同样的功能只有一种形式,在追随的过程中会诞生众多的形式,如果在考虑到功能的涵义与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是自不待言的。例如电吹风机通常设计犹如手枪一般,确实是“功能决定形式”的明显例证。可是设计师开始厌恶这个手枪的暗示后,就开始从另外的方面来诠释吹风的美感,比如吹风的时候使其感受犹如来自森林的清新自然风,跟随这个思路形式就发生了改变,吹风机可以设计成扇子形状的,或者形式感中蕴含了风的韵味。
“风格是一种视觉语言,它告诉文化,它正成功地安排着工作、休闲和习俗的生产模式。对事物的安排不仅确保一种文化可以延续,而且确保它将会发展壮大。”自1941年以来,美国统治世界经济,然而在设计上美国风格并没有统治设计,设计仍然表现出多样性的文化特征。美国设计具有明显的特征,多默精妙地把美国风格特征概括为“有机的风韵、地道式的乳房审美”。这让人自然会想起埃罗.沙里宁设计的郁金香椅与其系列广告,广告中美女的身体曲线与郁金香椅的造型与转折正好与美女乳房形成类比,郁金香椅纤细的腰身正好与美女的细腰形成同构。美国与斯堪的纳维亚的设计情史,铸就了美国丰饶角造型的出现。1940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主题为“家具中的有机设计”的展览,查尔斯.伊姆斯夫妇和沙里宁胜出,他们均受到了芬兰设计师阿尔瓦阿尔托的有机风格影响。
20世纪20到30年代的消费需求,使得第一代产品设计师脱颖而出,他们大都从橱窗装饰行业中转型而来。19世纪末百货商店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购买行为,逛商店已经成为了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商场的大型玻璃橱窗成为城市环境中新的景观,这些橱窗戏剧性的视觉展示是由新的广告设计师完成的。“这种展示形成呈现的鲜明商业角色预示了后来所谓的‘为工业而设计。19世纪的商店展示艺术家可视为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创意艺术家,即工业设计师的先驱,这些工业设计师继续改善着商品外观。”
流线型风格成为了美国汽车时代最深刻的浪漫记忆,尽管现在研究表明这种造型不一定就可以增加速度,但是却成为一种现代性的代表。美国的设计师比起欧洲的设计师来,没有那么多中世纪的学院风气,也缺少浪漫主义的理想,但是他们更多地具备商业性特征。德国设计具有明显的棱角几何风格,二战后乌尔姆设计学院进行了远离艺术寻求设计科学的大胆实验,1957年引进了数学、逻辑学、社會学课程,催生了一种以逻辑和理性为一贯隐喻的设计风格。最杰出的代表就是迪特.拉姆斯,他为博朗公司设计的电器纯;争到了一种不可言传的程度,不过日本的柳宗理还是用东方的诗意化语言对他设计“黑匣子”计算机进行了盛赞。这种国际风格的谱系可以追溯到埃克斯大师保罗.塞尚那里。这种风格虽然曾经引发过普遍的反感,可是直到今天还依然作为经典延续。目前,设计趋同于多元风格的趋势,在一个家庭的用具与摆设中能够发现很多不同的风格处在一室。这种风格并没有消散,而是作为一种经典的象征继续发挥着它的美学隐喻。苹果手机和无印良品都是这种风格的延续。
另外,不容忽视的是德国和日本的设计在品质与精密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些很多是界限之下的功夫。二战后意大利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经济开始腾飞,设计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意大利的设计以好的造型为最,只有你被一款意大利设计产品所吸引而神魂颠倒时,才真正可以明白什么是意大利线条的魅力。
现代设计为减轻人们日常繁重的劳动做出了贡献,这是现代设计的美德之一。大量家用电器的出现可以减轻家庭主妇的负担,对于男性来说家庭是港湾,而对于女性来说家庭是战场。沉重的家务劳动让主妇们不堪负重。如在好莱坞影片《复制新娘》中,就描写了一个这样的小镇,用电子技术植入女性头部,让其变成一个温顺勤劳的机器人,完全听命于老公手中的遥控器。这部影片揭示了一种家庭不可避免的矛盾。家用电器的出现是能够缓解一部分沉重的负担。例如洗衣机的出现大大减轻了体力并节约了时间。亨利.福特于1928年发表的文章《机器——新的救世主》中就大力肯定了一系列家用电器的开发与设计对现代生活的救赎。福蒂从另一个角度揭示大多数家用电器设计的美丽,让女性感觉从事这些劳动是高尚的,因此哄骗女性在家务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另—方面,还可以缓解用电高峰期与低峰期之间的巨大落差,避免发电厂不必要的浪费,有助于资源优化的经济学原理的实现。
新材料的不断使用在逐渐改变界限之上的设计面貌,产品逐漸向轻巧型、小型或者无形发展。塑料作为一种新材料被广泛地使用,在我们生活中已经离不开这种材料,塑料制品、塑料部件比比皆是。塑料已经代替了很多传统上的金属部件,不论是家庭用品还是飞机部件、医用器材都使用了塑料。塑料作为材质其品种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用途使用。例如耐高温塑料可以做锅子,不耐高温的可以做购物袋。塑料是一种具有波普性质的材料,随手可得、色彩鲜艳、方便使用、用后即弃。方便的背后也同时带来了后果,就是这种难降解的塑料制品的滥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另外,电子垃圾、废旧汽车等产品都成为了地球严重负担。这些垃圾严重污染了环境,滋生的蚊虫带有传染性病毒。人类的生存处境越来越恶化。这一切也都来源于过度的消费机制,“有计划的废止制”或者是“螺旋式增长的消费”刺激了消费,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环境的危机。
1971年,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而设计》一书出版,这本“讨人嫌”的书很快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帕帕奈克对虚假的设计现状和设计教育给予了深恶痛绝的批判,他提出要关注第三世界,为第三世界设计。为了人类的“需求”设计,不要为“欲求”去设计。并且,认为人人都是设计师,因为设计太重要了,单一地把设计交给设计师去设计,太危险了,需要包括各种相关学科的专家和用户代表参与到设计团队中设计。帕帕奈克的批评之剑刺痛了读者的心,同时也刺痛了设计史上的经典,他重新质疑设计史的价值观。
彼得.多默在1990年出版的这本书中指出,只要第三世界还处于贫困中或者中央主导的计划经济中,欧美发达国家的过度消费就可以延续。如果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也加入了消费主义经济的行列,就是世界的灾难。诚然,1990年,中国还处在计划经济模式中,可是今天的中国确实如多默所言已经加入了消费者俱乐部。海外旅游购物以及抢购风已经大大改变了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人的印象:好似T子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阔绰了起来。也正如多默说的不同国家的富人之间的相似性远远大于一个国家富人与穷人之间的相似性。西方流行的款式、时尚中国人好像都感兴趣。富人抢购团排着长队在机场退税,买不起的穷人子弟同样也向往有朝一日能尽情消费。同时,中国也是设计教育大国,高等设计教育的规模全球第一。设计专业留学学生也逐年剧增,中西方的距离好似越来越近了。鉴于这种情况,设计的史论建构对于世界与中国都相当重要。现代设计的意义何在?未来如何设计?等问题都需要研究思考。
结语
彼得.多默写道:“第三世界只要仍然保持贫困,就不可能影响西方消费者的自由和价值。”他还写道:“……但是如果中国人模仿西方消费者的过度消费,他们将进一步破坏我们的世界。”目前,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无形中也渴望这种自由。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并不像他的父辈那样坚守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方式,含辛茹苦地养家度日。西方的电影广告宣传影响着青年一代人的价值观,对时尚的追求和对物质的欲望毫不掩饰地展现了出来。加之,批露出来的腐败官员奢侈腐朽的生活,足以显示出作为人的欲壑难填。一切的物质享受所带来的快乐都围绕着美貌和与之相伴的肉体愉悦。
这一切都为设计教育提出了严峻的问题,设计与社会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设计师既要满足消费者,同时也要关注环境,关注社会和谐与文明的建设。在人人都是设计师的时代,大众创新的目标应该是为可持续世界的建设而创新。环保与公益的思想已经逐渐深入到了人们的观念中,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共识。
据说,阿西西的方济各年轻时候过着奢华的生活,物质丰富,美女如云,可是当他有一天看到了大街上的穷人时,他彻底悔悟了。他抛弃了一切财富,从此为了信念而修行传道。方济各的故事对这个世界如果有所启示的话,那就是过度的消费,就不会永不减弱地走下去,一直走到灭亡。文化的价值与精神世界的财富包括宗教的精神,都是通往未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