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期望与现实的冲突及其化解

    郭婧

    [摘 要]2017年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使民办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而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也成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青年教师比例不断提高,承担着民办高校的主要教学与科研工作,其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未来职业前景与民办高校的良性发展息息相关,期望与现实间的冲突也将直接影响民办高校的发展前景。因此,合理化解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期望与现实间的冲突,是促进民办高校良性发展的最佳选择。

    [关键词]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期望与现实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8)11-0074-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8.11.014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分析

    在民办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组成中,绝大多数是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生,与其他年龄层次的教师相比,他们资质较浅、经验缺乏,高校工作中偏高的教学科研能力要求,无疑加重了青年教师的工作负荷量。就教学任务而言,大多数民办高校会对青年教师的课时安排加以要求,有的甚至每周安排10节以上的课时,如果是公共课,则课时安排会更多。这对缺乏教学经验、刚步入职场的青年教师而言,就需要将更多的时间、精力花费到课前准备中,无形中延长工作时间,增加工作量。此外,科研对于高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也尤其重要,同时也是提升职称的主要途径。因此,青年教师要在工作中同时兼顾教学与科研压力较大。此外,民办高校教师收入水平相对不高,常常面临赡养父母、养育子女、房贷、车贷等经济压力,未婚青年教师还要面临结婚生子等生活压力。在民办高校教师的离职率调查中,青年教师的离职率普遍偏高,薪资低、压力大,是造成青年教师离职的主要原因。而面对工作、生活的种种压力,使其在期望与现实中形成较大反差,身心备受困惑。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一)职业预期与实际期望相偏离

    职业预期,是未就业者对即将所从事职业的预期设想,以及进入职场之前对所从事职业的社会认知。就民办高校而言,招聘时对青年教师的学历背景有着硬性条件规定,学历要求至少为硕士研究生学历,有些甚至强调“211”“985”等重点院校或有留学经历。因此,这些年轻教师大部分都是高知识分子,比较重视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身份感、成就感、尊重感等较为看重。但就民办高校本身而言,受办学层次所限,仅有学士学位授予资格,各项教学设施、条件、规章制度等方面等都有待进一步完善。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加强,教师进修、培训等机会有限,使青年教师受制于有限的发展平台,达不到所期望的职业预期,跳槽现象屡有发生。同时,民办高校的发展尚不成熟,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还不完善,无法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内在心里失衡。当个人所持的价值观与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发生错位时,就会降低其对学校的认同度,青年教师便很难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切实融入到工作中。当职业预期与实际期望相偏离时,青年教师的职业期望值降低,职业倦怠、离职等就会发生,这也是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的主要诱因。

    (二)心理归属感和职业选择间的偏差

    归属感,即个人与他所属的群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个人对特定群体及其隶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护[1]。通俗而言,就是个体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早在1943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就指出,“归属与爱的需求是人们心理上的重要需求,只有满足这种需求,人才能实现自我实现。”[2]在对归属感问题的研究中,大量研究表明,归属感的缺乏会影响个体对工作的热情,也会对所处的生活環境产生消极影响。据调查,民办高校师资队伍不稳定已逐渐成为制约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3]。其中,青年教师流动率较高,缺乏归属感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相当数量的年轻教师会利用民办高校的工作经验作为未来职业规划的跳板,花费更多精力准备其他就业路径。如积极参加公务员考试,或者进一步备考博士研究生等。在传统观念中,教师岗位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传统职业,也是高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大部分青年教师将民办院校作为职业选择的首选,其原因更偏向于教师岗位的相对稳定性。而实际上,民办院校恰恰处于企、事业单位两者间的尴尬境地,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对青年教师的考核更为严格,考核时既参照教学指标,又兼顾科研任务,势必从心理上增加青年教师的压力。而青年教师也会因达不到考核的标准而面临解除合同的危机,民办高校与青年教师间的关系极易被理解为简单的雇佣关系,工作环境的相对不稳定又会导致青年教师利己心重,从而对学校没有归属感。民办高校的教师流动性大,待遇保障相对较差,这就使得青年教师在学校与职业二者之间做选择时,更倾向于职业本身,也使青年教师对民办高校的工作环境从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容易将对未来的忧虑夹杂在日常的工作中,与当初倾向于工作稳定性的职业选择发生偏差,从而对自身职业的选择产生怀疑与困惑,增加心理负担。

    (三)社会期望与现实困境相矛盾

    “国将兴,必尊师而重傅”。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师自然承担着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的重任。因此社会各界对教师形象的期望值比较高,像其他教师一样,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也会对自身的职业角色认同产生较高的期望。但当青年教师真正从事这一行业时,才会发现自身对教师职业的期望与现实中的实际期望存在明显反差,内心自尊感的无法满足,会进一步诱发社会期望与现实生活困境之间的冲突。具体而言,青年教师处于教师队伍行列的最底层,既缺乏足够的教学经验又没有丰硕的科研成果,在行业竞争中学术地位相对较低。而实际工作中,青年教师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往往与工作回报不相匹配,与其他年龄层次段的教师相比,晋升职级难度较大、提高教学科研水平还尚需时日,这些都会打击青年教师的自信心,挫伤其自尊心。与现实中薪资水平较高的教师行业相比,民办青年教师的薪酬偏低。而当今社会中,薪酬是最能显性体现个人价值与社会身份、地位的象征,民办青年教师高投入却得不到高回报的现实困境,又从物质层面加重了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

    (四)自我认同与公众认知不相符

    相对公办院校,民办高校在公众的认知中认同度普遍偏低,对教师的认同度相应也低。当青年教师选择民办高校教师岗位时,大部分家庭会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选择满意度降低,而青睐于事业编、公务员等有编制的岗位。在公众视角中民办高校入学门槛低、学费昂贵,有些甚至认为其为非正规院校,这些偏见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化解。当高知识分子选择民办教师行业时往往不会被社会大众所看好。虽然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但公众常常将行业划分为三六九等,甚至认为特岗类岗位也优于民办教师岗位。就民办青年教师自身而言,类似铁饭碗等有编制的工作对他们择业时的选择影响并不大,相对老一辈,他们比较不易受传统观念束缚,择业时主要侧重于职业发展的未来前景与自身职业的喜好。因此,对自我职业认同的满意度一开始都比较偏高,而且将自我职业规划与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但在实际工作中伴随时间的推移,外界因素的干扰会使青年教师逐渐降低对职业的自我认同度。民办高校处于企业与高校的中间边缘,从薪资待遇、社会福利等方面远不如私企;从工作强度、工作压力等方面又远不如公办高校教师轻松,这些因素使青年教师认识到民办教师行业的劣势。除此以外,民办高校尚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教师流动性大,一岗多责、一岗多职的情况是民办高校教师中的常态。工作的忙碌使青年教师无法平衡家庭、工作,当青年教师意识到民办教师与公办教师之间的差异时,自我认知与公众认知就会存在分歧,自我认同度也会随之逐渐降低。

    三、化解期望与现实冲突的路径选择

    (一)关注民办教师权益保护,解除青年教师的工作顾虑

    与民办院校教师相比,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传统的相关权益保护。无论是薪资、社会保险还是医疗保险,民办高校教师都很难接受与公共机构相同的待遇。随着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国家开始关注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护问题,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私立学校教师和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由学校、个人和政府合理分担”。并指出“私立学校教师在资格、工作评估、培训和评估方面享有与公立学校教师相同的权利”、在此法规之后,在各省颁布的民办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中,也开始逐渐注意到民办教师的权益问题。甘肃、浙江、云南、湖北等地除了按照国家规定为教职工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外,还增加了企业年金制度,但完善民办教师的相关权益仍道阻且长。随着城市基础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工资待遇处于民办教师岗的最底层,有的甚至连基本的正常生活水准都难以达到,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实际投入与工作回报间差异性明显。政府关于民办高校的相关管理制度尚未完善,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又缺乏对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的保护,对民办教师的权益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因此,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民办高校教师的各项权益。具体而言,教育行政部门应完善相关制度,努力确保民办高校教师享有同公办院校般的平等待遇。政府可以适当加大对民办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资助力度,可以给予民办教师一定的政策鼓励,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中。此外,还应建立健全高校教师身份认定制度和高校教师社会保障制度,营造民办高校教育与公立高校教师公平竞争的氛围,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4]。

    (二)民办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帮助青年教师以共同愿景成长

    学校管理行政化是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弊病。民办高校的教师自由度较低,有着严格的上下班时间,强调控制与秩序,缺乏教学和研究的氛围。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重物质环境建设,对大学精神的培育重视度低,使民办高校整体氛围较为缺乏亲和力,既影响教师群体的归属感也影响教师对民办高校价值体系的认同感。同时,民办高校在对青年教师的规划培养方案目标模糊,没有从青年教师职业成长的发展方向制定全面的培养方案,只是一味强调青年教师的教学实际能力。却未提供相應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等专业技能训练,单方面强调使用,忽视学校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使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困惑。因此,民办高校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措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业发展机会;另一方面也应结合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长远发展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给予青年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比如,民办高校要制定多种有益于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培训、进修计划。可以合理安排入职培训,帮助青年教师尽快熟悉教学环境,掌握简单的教学技能;也可以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开讲座的方式向青年教师介绍教学经验。与传统高等院校相比,民办高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更应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这就需要青年教师以企业为平台,通过实地考察、顶岗锻炼,或者取得行业资格证书等,加强自身实践能力,使青年教师能够开展产学研合作,促进产教融合。此外,民办高校也应尽量降低民办高校教师与公立高校教师薪酬差距,建立高效可行的工资计算体系[5]。从民办高校内部体制建设中,给予青年教师与公立高校一样的待遇。必要时,努力解决青年教师的住房问题,以增添青年教师的归属感。不少青年教师都是大龄青年,面临着择偶、结婚的现实压力,应格外关注青年教师的生活幸福感。积极营造民办高校与青年教师双向发展的共同愿景,既助力青年教师自身职业成长,又为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续航稳定的师资队伍。

    (三)理性看待民办教育发展,营造青年教师发展的有益环境

    截止教育部最新教育统计数据:2016年民办高校742所(含独立学院266所),占全国高校的28.6%,已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17年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已开始正式施行,国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各省市探索如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相关配套文件、政策也逐渐出台,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正逐渐走向正轨并不断法制化、规范化。相比公办院校,民办院校办学机制较为灵活,可以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设置专业,更容易面向社会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引导社会大众理性看待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突破公办高校好、民办高校差的局限性思维,摈弃传统对民办教育的歧视还应加大对民办高校的宣传力度,以新媒体为中介,加深对民办高校的认识,提升民办高校在公众心目中的知名度。以西湖大学为例,秉承“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的办学定位,对标哈佛、耶鲁,剑指一流大学,对深化教育、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等教育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有着深远影响。伴随民办高校的深度发展,社会公众对其认知也将逐渐改观,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公众认可度也会随民办高校社会地位的提高而逐渐提升。社会对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认可也会倒逼民办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工作待遇。如提高教师薪资、保障教师各项福利等。

    (四)青年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学会理性调整自己的心理

    青年教师作为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是其自身专业成长的基础。专业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技能不够娴熟、教学经验欠丰富、科研成果较少,是民办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通病。因此,青年教师应立足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既要加强理论学习,也要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汲取优秀教师的经验,并能够学以致用地应用于实际教学课堂中。可以通过典型的课堂,如MOOC和微课教学等来加强自我反思和促进自我发展。同时,也要提高学术科研水平,敢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新的教学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致力于学科建设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青年教师还应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在不断学习与教学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学术成果。

    此外,青年教师应积极调整心态,铭记作为教师的基本职责是教书育人,不忘初心,坚守选择教师道路的初衷,保持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热衷于自己的教育事业,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都应积极投身教学与科研。正确认识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群体,客观评价民办教育的发展现状,坚定从事教育事业的决心,以愿景引领,投身于未来民办高校的发展中。随着国家民办教育法律法规的颁布,分类管理下的民办教育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好。青年教师应将视野放宽,积极投身于民办教育事业发展中,在不断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教师职业的自豪感,以及未来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张丽.民办学校教师归属感问题及策略探讨[J].广州:现代教育论丛,2011.2.

    [2][美]马斯洛.人美动机理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郭江槐.江西大宇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贵州大学,2010.

    [4]杨树兵.民办高校发展战略和政策需求研究: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之视角[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2009.3.

    [5]宋宏福.民办高校教师权益保障问题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10.

    (责任编辑:邹曌)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