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数字人体学的初步构想

周小青 曾逸笛 梁昊 周昊 吴岚 陈安
摘要:人类从未停止探索自身奥秘的脚步,作为当前生物医学研究热点的数字人体学亦在其中,但尚缺乏从中医角度认识人体的系统理论。鉴于此,本文提出中医数字人体学,并从基本内容、层次关系、未来发展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阐释,提出可能取得进展的方向,以期为精确认识人体提供更多的思路和可能性。
关键词:数字人体学;中医;内涵;框架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2.005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2-0015-03
Preliminary Conception of TCM Digital Somatology ZHOU Xiao-qing1,2, ZENG Yi-di1,2, LIANG Hao1,2, ZHOU Hao3, WU Lan2, CHEN An2 (1. TCM Diagnosis Discipline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2.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Diagnostics in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208, China; 3.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410000, China)
Abstract: We human beings have never stopped exploring ourselves. Digital somatology science, as the current biomedical research hot spot, is also part of the exploration, but lacking systematic somatology theory from the aspect of TCM. Therefore, this article proposed TCM digital somatology, and explained from the aspects of basic contents, hierarchical relation,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values, and put forward possi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s, with a purpose to provide more ideas and possibility in accurately knowing the human body.
Key words: digital somatology; TCM; connotation; frame
数字人体学是当前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但目前主要基于现代医学理论。笔者认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亦可实现基于中医理论框架的数字人体学。中医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可通过规范化、客观化、微观化,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地再现与分析。本文提出的中医数字人体学亦可称之为“科学数字人体学”。之所以称为“中医”数字人体学,因其从中医理论体系认识人体,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中医理论辨病和辨证的思维模式全面认识人体;之所以称之为“科学”数字人体学,因其是一种科学认识上的进步,与以往机械、片面地对人体认识不同,中医数字人体学研究服务的对象更接近于自然状态下的“活着的”人体。
1 中医数字人体学基本内容
1.1 中医解剖人体学
1.1.1 中医解剖之认识 中医解剖知识关于脾、肺、肾、肝、心、胃、小肠、大肠、胆、膀胱、脑、髓、
通讯作者:曾逸笛,E-mail:381481063@qq.com
子宫的毗邻关系和形态结构的描述与西医解剖学的同名组织器官是基本一致的[1]。如毗邻关系包括藏府的位置和与其他藏府的邻接关系,如“肾……当胃下两旁,入脊膂附脊之第十四椎,前后与脐平直”(《十四经发挥》);形态结构包括质量、形态、颜色、粗细和长度,如“肾……重一斤一两,状如石卵,色黄紫”(《十四经发挥》),“小肠大二寸半,径八分分之少半,长三丈二尺”(《难经》);内容物包括种类和容量,如“膀胱……盛溺九升九合”(《难经》)。据此,笔者提出“解剖人体学”概念,以有别于“人体解剖学”对于方法学的阐释,而更强调对人体各组织、器官在解剖学上的认识。
1.1.2 中西解剖之相异 相较于西医对人体解剖的认识,中医对于“脏腑”的概念更为宽泛。这与中西医对人体脏器的认识方法相关。虽然二者均由死亡后的人体获得了基本的结构认识,但西医更注重于“肉眼可见”的证据,中医强调的是动态中的人体脏腑关系。因此,中医对脏腑的认识一方面是实质脏器,更重要的是指脏器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表现,这些反应不完全代表实质脏器的活动与作用,而是指某一系统(非现代人解剖学所称系统)的活动与作用。如“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篇》)、“心藏神”(《素问·调经论篇》)等,这些均与西医人体解剖学有别,但从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及临床疗效而言,上述理论完全是正确的。可见,一个中医脏腑功能往往涉及多个现代医学脏腑的功能,而一个现代医学的脏腑功能又往往分散于数个中医脏腑功能之中,表明中西医对于人体认识有其相异之处。
1.1.3 中西解剖之相似 西医与中医的解剖人体学所研究的对象殊途同归,均从不同角度窥探、分析人体这一复杂的巨系统。因此,中医解剖人体学与西医人体解剖学并非泾渭分明,而是有相通之处。如阴阳学说和植物神经功能的诸多相似之处,体现在植物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是脏腑阴阳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2]。
中西医对人体认识的分歧和共识关系错综复杂,但正是有这样一个“和而不同”的基础,中医数字人体学在解剖人体学这一方面可与西医人体解剖学在某些层面上进行合作,充分利用其已有的相关研究,如可视人计划(visible human project,VHP)、中国可视人体(Chinese visible human,CVH)计划、虚拟人计划(virtual human project,VHP)、人类脑计划(human brain project,HBP)等[3],构建尚缺乏的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脏腑功能为核心的中医数字人体学。
1.2 中医体质人体学
遵从整体与个体相结合的辩证思维特点,中医很早就注意到人群之间在生理表现和病理症状上有一定的差异与倾向,并由此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体质学说。该学说对体质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体质研究的3个关键问题,即“体质可分”“体病相关”与“体质可调”,构建了中医体质理论的总体框架[4]。因此,可在整理体质学说基础上,考虑融入数字化技术,以形成应用前景更广泛、研究形式更多样的数字中医体质人体学。
1.2.1 古代中医体质分类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将人的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5大类,并各自再推演出5种亚类,共25种,即“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其后,朱丹溪提出痰湿体质,如《格致余论》“肥白人多痰”;张景岳将人划分为阴脏人、阳脏人、平脏人;章楠《医门棒喝》提出四分法,即阳旺阴虚、阴阳俱盛、阴盛阳虚、阴阳两弱。
1.2.2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 目前有不同的分类,如匡调元将体质分为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质[5]。
王琦将体质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6],田氏等[7]分为阴虚型、阴寒型、阳虚型、阳热型、气虚型、血虚型、血瘀型、津亏型、痰湿型、动风型、蕴毒型,何氏等[8]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阴阳两虚质、痰湿质、瘀滞质。笔者曾对阳虚体质进行了观察,发现基础代谢和血压与其关系密切。
1.3 中医状态人体学
吴氏[9]提出,在医学范畴中,人体某一时间的全身机能状况称即时状态,简称“状态”。即除体质外,其他对人体产生能反映在外表现的因素都归属于中医状态人体学,如情绪、饮食、疾病等,甚至可包括因年龄和性别不同所带来的人体状态上的差异。状态和体质之于人体,类似情绪与情感的关系、即时与长期的区别。体质的不同最终也将体现在不同的状态上。如《素问·移精变气论篇》对“今人”和“古人”的不同情志状态已有记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这是对古人情志状态的认识,认为古人在这样恬淡的情志状态下,外邪不易侵犯、深入人体;而“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这段文字描述了“今人”内忧外患的处境,认为情志状态影响了人的体质,导致容易外感。但目前相关研究开展甚少,无论基础概念的界定,还是未来演进大方向的开发,均有待充实和丰富。笔者在观察中注意到,体质人体学和状态人体学或将解释、揭示某些疾病的易感人群。
2 中医数字人体学的层次关系
中医解剖人体学、中医体质人体学与中医状态人体学作为缺一不可的砖木,共同构筑着中医数字人体学这一结构精密的大厦。一方面,三者是横向的并列关系,从不同角度诠释着人体。如中医解剖人体学侧重于对人体脏器、组织的结构认知,中医体质人体学侧重于先天条件或后天环境影响下人体生理、病理的倾向性,而中医状态人体学从即时状态的角度对影响人体的因素进行分析、调摄,三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不存在层次高低之分,体现一种横向并列、同等重要的关系。另一方面,三者在稳定程度上有着纵向的发展、囊括关系。具体而言,中医解剖人体学为稳态最高层,因其所描述的大多是现实可见的人体脏器、组织结构,除重大的疾病、手术等病史外,出生后一般难以改变。随后,中医体质人体学稳态次之,体质的形成既有先天条件差异,又有后天环境的影响,但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要改变人体的体质也并非一粥一饭可以实现。同时,相对于人身体解剖关系,人体质的可塑性又大得多,粥饭、方药、导引、情志等均可假以时日对体质造成难以磨灭的影响。因此,中医体质人体学的稳态次于中医解剖人体学。至于中医状态人体学,从上述不难看出,人体的状态可变、多变、易变是其明显特征。因此,在稳态的层次上,中医状态人体学又位于中医体质人体学之后。基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体质人体学必然有其物质基础,即基于解剖人体学的物质基础。同理,状态人体学也不例外。相关研究目前尚处于空白,值得进一步探索。
3 中医数字人体学的未来发展和应用价值
中医解剖人体学、中医体质人体学与中医状态人体学研究的最终成果均是为“中医数字人体学”服务,即中医数字人体学是结合了中医解剖、中医体质、中医状态的数字人体学。此处的“数字”可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将相关的研究资料尽可能数字化、计量化,以实现中医对人体研究的规范化、客观化与微观化,如关于最具挖掘空间的中医状态人体学,已有学者正在引入数据挖掘及信息处理等现代科学技术对每个表征信息进行整合量化的研究[10],以获得数字化的辨识参数,将不可割裂、难以琢磨的人体状态用客观的数字进行表达;二是指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紧随现代科技发展的步伐,利用计算机与网络,实现中医对人体认识的数字化、智能化再现与分析。
目前,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极为有限,特别是对病因研究、疾病诊断、疾病治疗及人体与环境复杂关系的研究,因缺少精确量化的计算模型而受到严重制约,采用中医学、信息学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中医数字人体学”,可为人类提供各种精确数据和依据,对医学发展有深远意义。中医数字人体学最终目的同其“母体”医学一样,均是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服务。如可为社区服务,协助医务人员开展预防、调理、治疗工作;为个人服务,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教育,监测特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中医学重视个体性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改进方式;为医学教育服务,特别是中医学,目前虽有不少学者针对实训环节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出多种利于实训的方法和手段,但均有过于割裂、不利于整体把握之嫌,这与中医学重视整体性相违背。而中医数字人体学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为中医学教育,甚至医学教育本身,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徐清华,张启明,张毅.中医解剖知识确认的藏府结构和功能[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11):1468-1469,1477.
[2] 刘克强,张重军.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的解剖生理学基础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11):2900-2901.
[3] 刘光久,张绍祥,谭立文.数字化人体解剖教学系统的构建[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2):114.
[4] 王琦.中医体质三论[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10):653- 655.
[5] 周狮驮,匡调元.匡调元辨质论治临诊经验实录(一)——总论[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2):247-250.
[6] 靳琦.发微于理论体悟于临证——王琦教授辨9种体质类型论治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6,21(5):284-288.
[7] 田代华,吕明伟.论体质与证候[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3,7(1):86-87.
[8] 何裕民,王莉,石凤亭,等.体质的聚类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5):7-9.
[9] 吴承玉.中医学对人体状态的探讨[J].中国医药学报,2000,15(6):25-26.
[10] 李灿东,甘慧娟,鲁玉辉,等.基于证素辨证原理的健康状态辨识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754-756.
(收稿日期:2015-02-07)
(修回日期:2015-09-11;编辑:梅智胜)
相关文章!
  •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李欣【摘要】目的 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方法。方法 选择50237例处方,分析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使用及不良反应特点。结果

  • 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

    王春妍丁莹莹吕凌楠郭东青[摘要]目的 探討个性化输液护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0例

  • 数字化正畸平台在正畸学临床教

    王菲 黄倩倩 李海振 郭昱成 王爽 侯玉霞[摘要]目的:探讨Ortholink优领数字化正畸平台对正畸学临床教学效果的影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