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曾、洪相争的文化意义
蔡世华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不仅面临着西方殖民者政治、军事的侵略,同时还面临着以 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挑战。 "用夏变夷"还是"用夷变夏"是近代中国文化思 想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冲突的双方- -太平军和湘军,分别高举"上帝"和"孔孟"的思想大旗,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地进行厮杀 。这种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之争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 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
太平天国的发起人--洪秀全在香港偶然所得《劝世良言》,做梦升天,创立拜上帝会后 ,他的第一个革命行动就是打碎孔子的牌位。他还在《太平天日》中编造了孔子在上天 受到上帝惩罚的谎言。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太平军从广西到南京,一路上,逢庙砸庙,遇坛 砸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无一不在毁坏之内,开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全盘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这正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所说:"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 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所过郡县,先 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 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①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军又掀起了焚烧孔孟之书的高 潮。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②,"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③ 。有人记载当时天京搜禁"妖书 "的情况时说,"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书苟满家法必犯,昔用撑肠今破胆"。"敢将孔孟横称 妖,经史文章尽日烧"④。有关这方面的史料曾被人们大量地引用,比比皆是。太平军 对以孔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若寇仇,必欲灭之而后快,当是不争的事实,是不容 争辩的。
当然,应该说,太平军与湘军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主观上并不是为基督而战,也不是对中 国传统文化有多么刻骨的仇恨,根本的和主要的是为了推翻清王朝。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首 先是一场伟大的农民运动,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对太平军来说,信奉基督教 和信奉白莲教、五斗米教或什么其他教,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不会改变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的本质和性质。然而,太平军既然以基督教为自己的旗帜,基督教的宗教本质就决定了它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和全盘否定。在这一点上,太平军不过是做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异质文化。这一点,西方的传教士们说得很清楚 ,分析得也很透彻。这里不妨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传教士深深地、不可避免地坚信这一主张:只有从根本上改组中国文化,才符合中国人民 的 利益。""天主教和新教徒、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全都有这种信念。""不论是新教 和天 主教,绝大多数传教士都不能容忍中国文化。""虽然,有些传教士集中力量抨击中国的古 老制度,而另一些传教士则比较强调建立新制度,但是按照其使命的性质来说,所有传教士 都向传统文化提出了革命的挑战。使许多中国人感到受威胁的正是这个原因,而不是任何其 他原因。"⑤ "对于大多数与现状仍然像鱼水一样和谐的中国人来说,基督教不仅缺乏 号召力,也好像是一种明显的威胁。在各个社会阶级中间,消极和积极的抵制都大量存在。 "⑥
一位传教士曾这样评价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他说:"中国人是我所见到的和了解到的最不 关心、最冷漠、最无情、最不要宗教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圣人、自己的哲人、自己的学者 。他们以拥有这些人而自豪,把这些人当作神明来崇拜,认定上帝远远比不上孔子和其他中 国哲人。基督教的宗旨不论从深度和高度,都无法同他们自己圣人和智者的说教相比。中国 人沉浸于唯物主义,可见之物就是一切。要他们用片刻功夫考虑一下世俗以外的、看不见的 永恒东西,那是难上加难的。因为至圣先师说过,要敬鬼神而远之。欲把福音的真理灌输给 这样一个民族,是何等的困难啊!"⑦
早在明末清初,在来华的传教士中,以利玛窦为代表,为了便于在中国传教,极力把基督教 中的上帝的观念与中国儒学中的"天"的观念联系起来。利玛窦的作法虽取得很大成功,但 并不被罗马教皇认可。教皇格勒门德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1月20日颁布了《七条禁约》 ,彻底否定了利玛窦的传教方法。
《七条禁约》的中心内容是:信教中国人不准尊孔、敬天、祭祖,否则就属"异端",大逆 不道。如:"敬天二字之匾……不许悬挂","不许入孔子庙行礼","不许入祠堂 行一切之礼" 等等。本来康熙皇帝即位之初虽实行禁教政策,但 并不严厉。特别是由于传教士如利玛窦等采取的传教方式,将西方的"上帝"与中国人"天 "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当时不少官员对他们产生好感,甚至康熙皇帝也误认为,天主教与儒 家 思想是一致的,认为"西洋人自利玛窦到中国,二百余年并无贪淫邪乱,无非修道,平安无 事,未犯中国法度"。但这次《七条禁约》的颁布,使真相大白,天主教教皇对中国儒家文 化的攻击,使康熙皇帝十分愤怒,上谕道:"此次乱言莫甚如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 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⑧
这件事,史称"礼仪之争",表明了基督教和中国儒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 虽然有人将太平天国反孔批儒,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看成是中国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封建文化,认为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但一个鲜明的事实是,他们决不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也不是站在农民阶级的(李自成、张献忠就与洪秀全不同)立场上,而是站在西方基督教 一神论的立场上和反对偶像崇拜的立场上,全面反对、否定、毁灭中国传统儒、道、佛等文 化,这里表现的不是阶级斗争色彩,而是文化斗争的色彩。
二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既然站在西方基督教的立场上,否定和反对以儒、佛、道为代表 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他们这一作法不仅遭到封建的清王朝的反对、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 子的反对,同时也遭到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的反对、乡村士绅的反对,而且太平军同一战壕的 农民起义军如天地会、捻军等也不赞成,成为他们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最先、最坚决起来反对太平军用拜上帝教攻击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以 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是大家熟悉的:"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代圣人 扶 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 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 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 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 年 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 孟子之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⑨曾国藩说洪 秀全"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与中国数千年礼义名教相对峙,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也抓 住了人心,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广大士绅阶层的心。曾国藩不仅在公开的 檄文中这样大肆宣扬,而且在行动中也用此来动员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镇压太平军的战争 ,用孔孟之道来武装湘军,使之与太平军对抗。
曾国藩在给郭嵩焘的信中曾慨然陈词:"逆匪崇天主之教,弃孔子之 经,但知有天,无所谓君也,但知有天,无所谓父也,蔑中国之人伦,从夷狄之谬妄;农不 能自耕以纳赋,而师贾氏官田之法,以谓皆天主之田,商不能自运以取息,而借王氏贷民之 说,以谓皆天主之货。"又说:"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尧舜以来之奇变,我仲尼之所痛哭 于九泉也。"这就是说,曾国藩认为湘勇与太平军之间开展的大规 模战争,不只是军事斗争,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战、两种精神意识之战、两种社会制度之战 。 因此,当他写信给"肥遁以鸣高,疏食以自足,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郭嵩焘, 动员他入幕时,便以这样的理由去打动他:"今以天主教横行中原,而儒者或漠然不以关虑 ,斯亦廉耻道丧,公等有所不得而辞也。"劝他不要以为入幕"为下走之私聘,而以为国家 之公义,不以为兵家讨伐之常,而以为孔门千古之变"⑩。曾国藩的这封信,典型地说明 他是靠竖起孔门"忠义"大旗,来聚集那些崇尚名教、尊重名分的知识分子的,用他们的力 量来镇压太平军起义。
曾国藩编练湘军,用大刀、长矛、火枪、大炮等来武装湘军,而且还用孔孟之道从精神 上来武装湘军。他选将注重"忠义",成军后还不断向将勇灌输"忠义"。他说:"练者其 名,训者其实。"王鑫更明确说"练固不可废,而训尤不可缓","训"重于"练",将封 建说教放在首位。曾本人每次操练时,总是"反复开说千百语",重点是"训做人之道"。 至于以下湘军的大将,如罗泽南,平时"所著皆性理书","穷年汲汲,与其徒讲氵兼、洛、关、阁之绪",在湘军大营也"日登将台,与 官兵讲宋五子之学,时或作布帛菽栗之谈"(11)。 他的弟子王鑫也如法炮制,"以训练为急,所部壮丁习刀矛火器,暇则训以《孝经》《四子 书》,转向传颂,营门夜扃,书声琅琅出壕外,不知者疑为村塾也"(12)。据罗尔纲 《湘军 志》第四章统计,湘军的重要将领,连同曾、胡的幕僚共182人,其中可考者179人,而文生 104人,占58%,武夫75人,占42%。儒生占了湘军将领中的绝大多数。
曾国藩就是依靠这些崇尚理学,以忠君报国的"真诚、血诚"为精神支柱的人来统率湘军的 。这也是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对着干的鲜明例证。李秀成在《自述》中曾感概太 平天国崇拜上帝,因而得不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支持。孙中山在评论太平天国成败时 也说:"历朝成功,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读书人不赞成,太平天国奄有中国大半,终亡于 曾国藩与儒生之领兵。"曾国藩就是靠着儒生领兵,打败了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
三
洪秀全读《劝世良言》,让传教士罗孝全给他洗礼,到他宗教觉悟,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 打碎孔子的牌位,从而遭到村民的反对,乡塾中的学童一哄而散,使他丢了饭碗。而且他创 建的拜上帝教在家乡中传教也不顺利,仅是村里的几家近亲接受了他的新宗教。
其后,他到广西传教,发动革命,这里令人惊奇的是,他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清政府的镇 压,而是乡村中广大士绅阶级反抗。"考吾国之士绅阶级,有两个特征。一则其人素质具文 化的傲性,常以继续中国的道统及维持传统的礼教为己任,而极端反对洋化--使中国 变为夷狄。次则,此辈把握着特殊的力量--上交官府,中结同类,下则领导民众;而于此 时期则更主办团练,拥有武力,故其力量充实,诚为不可辱者。此辈自始至终,皆为太平军 之劲敌死敌,卒至整个的太平天国运动覆灭于此一阶级之手"(13)。过去,我们对中 国乡村 的士绅阶级多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它与太平军的关系,而从文化上分析、重视不够。其实, 洪秀全和士绅阶级的冲突首先是从文化上开始的。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前,拜上帝会组织 产生与发展,清官府开始并不干涉,以为天主教之类不足为奇。倒是乡村中士绅阶级不能容 忍,双方冲突不断,太平天国史上的所谓"冯卢讼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当时,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传教,因砸了在地方很有影响的甘王庙而名声大震,于是更以 毁 庙为快事。当他们砸了蒙冲三圣庙(即雷庙)和左右二水神坛社稷,桂平县秀才王作新终于 起来了,以冯云山"集会结党,图谋不轨,宣传邪教,破坏神像,惑众愚民"为由,将冯云 山、卢六二人告到了官府。其呈文说:"拜上帝妖书,践踏社稷神明","要从西番旧遗诏 书 ,不从清朝法律,胆敢将左右两水社稷神明践踏,香炉破碎"。为了加重冯云山的罪名,还 将冯云山在书馆所贴对联"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篡改为"聊将紫水活金龙" ,指其"阳为传教,阴为谋反"。而冯云山的以"一切上帝当拜,古今大典,观广东礼拜堂 悬挂两广大宪奏章,并皇上准行御批移文可查"(14)来为自己辩护。但奇怪的是官府 不仅不 站在地主、士绅王作新一边,反而嫌他多事,王作新不得已向官府行贿,才把冯、卢二人押 了 起来。但即使这样,到最后王作新还是没有打赢这场官司。显然,官府并不认为冯、卢二人 是要造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而认为是一场民事官司。而其实它们确确实实是一场" 文化"官司,至少也是由文化引起的官司。对此,一位外国人士曾说:"他们之毁坏偶像神 庙实惹起大多数民众至强烈的仇恨。"(15)
这大概不是无中生有。
四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文化"和"阶级"并不是一回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 属于哪一个阶级所独有。如果我们把秀才王作新反对洪秀全、冯云山的拜上帝教,看作是地 主阶级反对农民起义,还可以理解,那么,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农 民起义,原准备响应太平军,一起去推翻清王朝,可他们一旦知道了太平天国的基督教信仰 ,都纷纷离它而去,又怎么解释呢?
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曾收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大大小小农民起义军檄文12份,简 又文就此说明道:"此种文告多在太平军奠都天京后一二年间出现,以会党大概不知其独立 性质,故则认为一家;其后,真相明了,咸认为太平天国不特不是洪门一家,而且因宗 教、政治、道德、社会的种种理想迥不相同,以至根本不能合作,此风乃息。"12份檄文虽 不少,但其主要内容却比较一致,其主旨无非是:一严"华夷之辨",二倡"反清复明"。 下面特录一份供参阅:
"盖闻唐虞揖让,因(固)上下(古)之圣人;汤武征诛,亦中天之景运。汉鼎既迁于王莽,刘 文叔(光)复 中兴。徽钦并虏于金人,宋康王依然返国。惟我大明太祖,曾开国于南京,传至季世,怀宗 虽葬身于北阙。恸帝位于难留,奈天心已去。闯贼大乱于中华,皇子奔逃于异域,吴卿失计 ,误为拒虎进狼。摄政不良,且似蛇封豕。虽然,成功者退,以身殉国亦何妨?有德者君, 以位让贤亦何恨?独思蛮夷僭窃,华夏腥膻;胡蝎称尊,夜郎自大。屈真才而鬻爵,朝野之 珠玉皆空。纵贪吏以虐民,闾阎之脂膏尽竭。钱粮重创(?),今日免而明日收。…… 父老苦 秦苛法久矣。黎民望我创业复甚专?今幸明王有佐,故主尚存。仰观天象,历数在躬。俯 察舆情,民心易变。爰举义旗,以靖妖孽。惟望普天率土,持孺子于咸阳,戮力同心,歼商 辛於牧野。其全才全德者,授以万户侯;一技一能者授以千户长。躬耕者免税三载;犯法者 宥罪十条。上有恤刑之主,下无冤枉之民。不俨然汤武之行,而复观尧舜之世也屿?"
显然,这是一篇中国传统农民起义式的檄文。这些农民起义者虽然和太平军有着共 同的推翻清王 朝的目标,但他们以传统的"辨夷夏之防"为宗旨,根子里"信奉"的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 的孔孟文化。太平军信奉西方基督教,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 ,太平军起义定都南京之初,他们纷纷起来响应,一旦发现彼此信仰大相径庭、泾渭分明, 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乎又纷 纷偃旗息鼓,四哄而散。当然,也有一部分会党接受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教义而加入起义军 ,著名的如天地会罗大刚、苏三娘等等。而他们加入太平军的首要条件,即是同意遵守拜上 帝会教义。而相当一部分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军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就是宗教、文化上的分 歧。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虽曾与太平军有过多次军事上的配合, 但最终还是没有和太平军汇合成一军。这里除了别的原因外,信仰的不同恐怕是重要的一个 原因。有人曾分析道:"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总号召描绘了一个被压迫的少数派最后得救的 图景。但是关于救世主的宣传和教义的排他性,在中国传统这个背景中是有些实际困难的。 首先,它们妨碍了太平军与其他叛乱集团的合作,他们所崇奉的纯粹主义和奥秘思想体系不 利于太平军同那些无论怎样反满,但仍然立足于传统信念和传统组织形式的团体去结成联盟 。""捻军牢固地植根在农业社会中,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太平军则不是这样。--太 平军的宗教从未成为民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客家人改信基督教和使用暴力打出老家,期间仅 有六七年时间,太平军运动与白莲教和三合会传统有这种显著的差别,这可以部分地解释它 为什么作为一个世俗制度,甚至作为一个信仰结构,为什么会如此有效地被消灭。在确定太 平军运动的真实性质时,观念形态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起了主要的和互为补充的作用。"又 说 :"不论太平军运动有着怎样的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它在宗教上影响看来在19世 纪60年代中期随着运动的失败而消失了。"(16)著名的维新派梁启超在总结太平军失 败的原因时,也这样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 最重要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作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可以 说一语中的。
总之,反对洪秀全用西方基督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仅有曾国藩,而且有中国整个的知识 分子、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起义军、维新派。当然,更包括相当数量不信仰上帝的广大老百姓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洪秀全反对、甚至要拔掉这个根,违背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心理。他的失败应该说是必然的。
五
我国最负盛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在谈到中国近代史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时曾这样 说:"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 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 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17)又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 实输入 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庄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 ,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说 ,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 径。此二千年吾民族与它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18)陈先生的意思很明确 :第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已不可避免,谁也挡不住。第二,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结果,并 不是谁压倒谁,而是两者在不忘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融合。这已为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证 明。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的失败向人们表明:企图用西方文化全盘否定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是 不可取 的,也是必然要失败的。因为它不能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可。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又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来一 番改造(如"三纲五常"观念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时期曾、洪文化之争,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环。 它没有改变太平天国农 民起义阶级斗争的性质,但还是有它意义的。お
①⑨《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二。
②《太平天国》(一),第313页。
③《太平天国》(三),第232页。
④《太平天国》(四),第735页。
⑤⑥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84 ~585、602页。⑦汤普生:《杨格菲传》,伦敦1908年版,第57~64页。转引董丛林:《龙与 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8页。
⑧《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第十四,《教王禁约释文》。《鸦片战争前中 西关系记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⑩《曾文正公全集》书信(1),第473页。
(11)(12)朱德裳:《续湘军志》第277,453、369页。
(1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一册,猛进书屋1962年版,第118页。
(14)《中兴别记》卷1。《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 版。
(15)《太平天国》(六),第924页。
(16)(19《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343、342,602页。
(17)《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陈寅恪诗集》,第11页。《冯友兰中国哲学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2页。
责任编辑:林屹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不仅面临着西方殖民者政治、军事的侵略,同时还面临着以 基督教文明为中心的西方文化的挑战。 "用夏变夷"还是"用夷变夏"是近代中国文化思 想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中国近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冲突的双方- -太平军和湘军,分别高举"上帝"和"孔孟"的思想大旗,在战场上你死我活地进行厮杀 。这种以战争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之争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历史意义,是中 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极其重要的一环。
一
太平天国的发起人--洪秀全在香港偶然所得《劝世良言》,做梦升天,创立拜上帝会后 ,他的第一个革命行动就是打碎孔子的牌位。他还在《太平天日》中编造了孔子在上天 受到上帝惩罚的谎言。太平天国起义以后,太平军从广西到南京,一路上,逢庙砸庙,遇坛 砸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佛、道,无一不在毁坏之内,开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全盘否定 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这正如曾国藩在《讨粤匪檄》所说:"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张献 忠至梓潼亦祭文昌。粤匪焚郴州之学宫,毁宣圣之木主,十哲两庑狼藉满地。所过郡县,先 毁庙宇,即忠臣义士如关帝、岳王之凛凛,亦皆污其宫室,残其身首。以至佛寺、道院、城 隍、社坛,无庙不焚,无像不灭。"①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军又掀起了焚烧孔孟之书的高 潮。宣布"凡一切孔孟诸子百家妖书邪说者尽行焚除,皆不准买卖藏读也,否则问罪也" ②,"凡一切妖书,如有敢念诵教习者,一概皆斩"③ 。有人记载当时天京搜禁"妖书 "的情况时说,"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 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书苟满家法必犯,昔用撑肠今破胆"。"敢将孔孟横称 妖,经史文章尽日烧"④。有关这方面的史料曾被人们大量地引用,比比皆是。太平军 对以孔孟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视若寇仇,必欲灭之而后快,当是不争的事实,是不容 争辩的。
当然,应该说,太平军与湘军进行你死我活的战争,主观上并不是为基督而战,也不是对中 国传统文化有多么刻骨的仇恨,根本的和主要的是为了推翻清王朝。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首 先是一场伟大的农民运动,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对太平军来说,信奉基督教 和信奉白莲教、五斗米教或什么其他教,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也不会改变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的本质和性质。然而,太平军既然以基督教为自己的旗帜,基督教的宗教本质就决定了它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对立和全盘否定。在这一点上,太平军不过是做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异质文化。这一点,西方的传教士们说得很清楚 ,分析得也很透彻。这里不妨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传教士深深地、不可避免地坚信这一主张:只有从根本上改组中国文化,才符合中国人民 的 利益。""天主教和新教徒、自由主义者和保守主义者,全都有这种信念。""不论是新教 和天 主教,绝大多数传教士都不能容忍中国文化。""虽然,有些传教士集中力量抨击中国的古 老制度,而另一些传教士则比较强调建立新制度,但是按照其使命的性质来说,所有传教士 都向传统文化提出了革命的挑战。使许多中国人感到受威胁的正是这个原因,而不是任何其 他原因。"⑤ "对于大多数与现状仍然像鱼水一样和谐的中国人来说,基督教不仅缺乏 号召力,也好像是一种明显的威胁。在各个社会阶级中间,消极和积极的抵制都大量存在。 "⑥
一位传教士曾这样评价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他说:"中国人是我所见到的和了解到的最不 关心、最冷漠、最无情、最不要宗教的民族。他们有自己的圣人、自己的哲人、自己的学者 。他们以拥有这些人而自豪,把这些人当作神明来崇拜,认定上帝远远比不上孔子和其他中 国哲人。基督教的宗旨不论从深度和高度,都无法同他们自己圣人和智者的说教相比。中国 人沉浸于唯物主义,可见之物就是一切。要他们用片刻功夫考虑一下世俗以外的、看不见的 永恒东西,那是难上加难的。因为至圣先师说过,要敬鬼神而远之。欲把福音的真理灌输给 这样一个民族,是何等的困难啊!"⑦
早在明末清初,在来华的传教士中,以利玛窦为代表,为了便于在中国传教,极力把基督教 中的上帝的观念与中国儒学中的"天"的观念联系起来。利玛窦的作法虽取得很大成功,但 并不被罗马教皇认可。教皇格勒门德于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11月20日颁布了《七条禁约》 ,彻底否定了利玛窦的传教方法。
《七条禁约》的中心内容是:信教中国人不准尊孔、敬天、祭祖,否则就属"异端",大逆 不道。如:"敬天二字之匾……不许悬挂","不许入孔子庙行礼","不许入祠堂 行一切之礼" 等等。本来康熙皇帝即位之初虽实行禁教政策,但 并不严厉。特别是由于传教士如利玛窦等采取的传教方式,将西方的"上帝"与中国人"天 "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当时不少官员对他们产生好感,甚至康熙皇帝也误认为,天主教与儒 家 思想是一致的,认为"西洋人自利玛窦到中国,二百余年并无贪淫邪乱,无非修道,平安无 事,未犯中国法度"。但这次《七条禁约》的颁布,使真相大白,天主教教皇对中国儒家文 化的攻击,使康熙皇帝十分愤怒,上谕道:"此次乱言莫甚如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 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⑧
这件事,史称"礼仪之争",表明了基督教和中国儒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 虽然有人将太平天国反孔批儒,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看成是中国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封建文化,认为是阶级斗争的表现。但一个鲜明的事实是,他们决不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也不是站在农民阶级的(李自成、张献忠就与洪秀全不同)立场上,而是站在西方基督教 一神论的立场上和反对偶像崇拜的立场上,全面反对、否定、毁灭中国传统儒、道、佛等文 化,这里表现的不是阶级斗争色彩,而是文化斗争的色彩。
二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太平天国既然站在西方基督教的立场上,否定和反对以儒、佛、道为代表 的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他们这一作法不仅遭到封建的清王朝的反对、遭到地主阶级知识分 子的反对,同时也遭到中国普通的老百姓的反对、乡村士绅的反对,而且太平军同一战壕的 农民起义军如天地会、捻军等也不赞成,成为他们起义失败的重要原因。
首先,最先、最坚决起来反对太平军用拜上帝教攻击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是以 曾国藩为代表的湘军。曾国藩的《讨粤匪檄》是大家熟悉的:"自唐虞三代以来,历代圣人 扶 持名教,敦叙人伦,君臣、父子,上下尊卑,秩然如冠履之不可倒置。粤匪窃外夷之绪,崇 天主之教,自其伪君伪相,下逮兵卒贱役,皆以兄弟称之;谓惟天可称父,此外凡民之父皆 兄弟也,凡民之母皆姊妹也。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 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 年 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 孟子之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⑨曾国藩说洪 秀全"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与中国数千年礼义名教相对峙,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也抓 住了人心,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中国广大士绅阶层的心。曾国藩不仅在公开的 檄文中这样大肆宣扬,而且在行动中也用此来动员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参加镇压太平军的战争 ,用孔孟之道来武装湘军,使之与太平军对抗。
曾国藩在给郭嵩焘的信中曾慨然陈词:"逆匪崇天主之教,弃孔子之 经,但知有天,无所谓君也,但知有天,无所谓父也,蔑中国之人伦,从夷狄之谬妄;农不 能自耕以纳赋,而师贾氏官田之法,以谓皆天主之田,商不能自运以取息,而借王氏贷民之 说,以谓皆天主之货。"又说:"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尧舜以来之奇变,我仲尼之所痛哭 于九泉也。"这就是说,曾国藩认为湘勇与太平军之间开展的大规 模战争,不只是军事斗争,同时也是两种文化之战、两种精神意识之战、两种社会制度之战 。 因此,当他写信给"肥遁以鸣高,疏食以自足,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的郭嵩焘, 动员他入幕时,便以这样的理由去打动他:"今以天主教横行中原,而儒者或漠然不以关虑 ,斯亦廉耻道丧,公等有所不得而辞也。"劝他不要以为入幕"为下走之私聘,而以为国家 之公义,不以为兵家讨伐之常,而以为孔门千古之变"⑩。曾国藩的这封信,典型地说明 他是靠竖起孔门"忠义"大旗,来聚集那些崇尚名教、尊重名分的知识分子的,用他们的力 量来镇压太平军起义。
曾国藩编练湘军,用大刀、长矛、火枪、大炮等来武装湘军,而且还用孔孟之道从精神 上来武装湘军。他选将注重"忠义",成军后还不断向将勇灌输"忠义"。他说:"练者其 名,训者其实。"王鑫更明确说"练固不可废,而训尤不可缓","训"重于"练",将封 建说教放在首位。曾本人每次操练时,总是"反复开说千百语",重点是"训做人之道"。 至于以下湘军的大将,如罗泽南,平时"所著皆性理书","穷年汲汲,与其徒讲氵兼、洛、关、阁之绪",在湘军大营也"日登将台,与 官兵讲宋五子之学,时或作布帛菽栗之谈"(11)。 他的弟子王鑫也如法炮制,"以训练为急,所部壮丁习刀矛火器,暇则训以《孝经》《四子 书》,转向传颂,营门夜扃,书声琅琅出壕外,不知者疑为村塾也"(12)。据罗尔纲 《湘军 志》第四章统计,湘军的重要将领,连同曾、胡的幕僚共182人,其中可考者179人,而文生 104人,占58%,武夫75人,占42%。儒生占了湘军将领中的绝大多数。
曾国藩就是依靠这些崇尚理学,以忠君报国的"真诚、血诚"为精神支柱的人来统率湘军的 。这也是曾国藩与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对着干的鲜明例证。李秀成在《自述》中曾感概太 平天国崇拜上帝,因而得不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支持。孙中山在评论太平天国成败时 也说:"历朝成功,谋士功业在战士之上。读书人不赞成,太平天国奄有中国大半,终亡于 曾国藩与儒生之领兵。"曾国藩就是靠着儒生领兵,打败了洪秀全创建的太平天国。
三
洪秀全读《劝世良言》,让传教士罗孝全给他洗礼,到他宗教觉悟,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 打碎孔子的牌位,从而遭到村民的反对,乡塾中的学童一哄而散,使他丢了饭碗。而且他创 建的拜上帝教在家乡中传教也不顺利,仅是村里的几家近亲接受了他的新宗教。
其后,他到广西传教,发动革命,这里令人惊奇的是,他首先遇到的问题不是清政府的镇 压,而是乡村中广大士绅阶级反抗。"考吾国之士绅阶级,有两个特征。一则其人素质具文 化的傲性,常以继续中国的道统及维持传统的礼教为己任,而极端反对洋化--使中国 变为夷狄。次则,此辈把握着特殊的力量--上交官府,中结同类,下则领导民众;而于此 时期则更主办团练,拥有武力,故其力量充实,诚为不可辱者。此辈自始至终,皆为太平军 之劲敌死敌,卒至整个的太平天国运动覆灭于此一阶级之手"(13)。过去,我们对中 国乡村 的士绅阶级多从阶级的角度来分析它与太平军的关系,而从文化上分析、重视不够。其实, 洪秀全和士绅阶级的冲突首先是从文化上开始的。在太平天国金田起义之前,拜上帝会组织 产生与发展,清官府开始并不干涉,以为天主教之类不足为奇。倒是乡村中士绅阶级不能容 忍,双方冲突不断,太平天国史上的所谓"冯卢讼事"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当时,洪秀全、冯云山到广西传教,因砸了在地方很有影响的甘王庙而名声大震,于是更以 毁 庙为快事。当他们砸了蒙冲三圣庙(即雷庙)和左右二水神坛社稷,桂平县秀才王作新终于 起来了,以冯云山"集会结党,图谋不轨,宣传邪教,破坏神像,惑众愚民"为由,将冯云 山、卢六二人告到了官府。其呈文说:"拜上帝妖书,践踏社稷神明","要从西番旧遗诏 书 ,不从清朝法律,胆敢将左右两水社稷神明践踏,香炉破碎"。为了加重冯云山的罪名,还 将冯云山在书馆所贴对联"暂借荆山栖彩凤,聊将紫水活蛟龙"篡改为"聊将紫水活金龙" ,指其"阳为传教,阴为谋反"。而冯云山的以"一切上帝当拜,古今大典,观广东礼拜堂 悬挂两广大宪奏章,并皇上准行御批移文可查"(14)来为自己辩护。但奇怪的是官府 不仅不 站在地主、士绅王作新一边,反而嫌他多事,王作新不得已向官府行贿,才把冯、卢二人押 了 起来。但即使这样,到最后王作新还是没有打赢这场官司。显然,官府并不认为冯、卢二人 是要造反,是所谓的"阶级斗争",而认为是一场民事官司。而其实它们确确实实是一场" 文化"官司,至少也是由文化引起的官司。对此,一位外国人士曾说:"他们之毁坏偶像神 庙实惹起大多数民众至强烈的仇恨。"(15)
这大概不是无中生有。
四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 "文化"和"阶级"并不是一回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不 属于哪一个阶级所独有。如果我们把秀才王作新反对洪秀全、冯云山的拜上帝教,看作是地 主阶级反对农民起义,还可以理解,那么,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爆发的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农 民起义,原准备响应太平军,一起去推翻清王朝,可他们一旦知道了太平天国的基督教信仰 ,都纷纷离它而去,又怎么解释呢?
简又文在《太平天国全史》中,曾收集太平天国起义时期大大小小农民起义军檄文12份,简 又文就此说明道:"此种文告多在太平军奠都天京后一二年间出现,以会党大概不知其独立 性质,故则认为一家;其后,真相明了,咸认为太平天国不特不是洪门一家,而且因宗 教、政治、道德、社会的种种理想迥不相同,以至根本不能合作,此风乃息。"12份檄文虽 不少,但其主要内容却比较一致,其主旨无非是:一严"华夷之辨",二倡"反清复明"。 下面特录一份供参阅:
"盖闻唐虞揖让,因(固)上下(古)之圣人;汤武征诛,亦中天之景运。汉鼎既迁于王莽,刘 文叔(光)复 中兴。徽钦并虏于金人,宋康王依然返国。惟我大明太祖,曾开国于南京,传至季世,怀宗 虽葬身于北阙。恸帝位于难留,奈天心已去。闯贼大乱于中华,皇子奔逃于异域,吴卿失计 ,误为拒虎进狼。摄政不良,且似蛇封豕。虽然,成功者退,以身殉国亦何妨?有德者君, 以位让贤亦何恨?独思蛮夷僭窃,华夏腥膻;胡蝎称尊,夜郎自大。屈真才而鬻爵,朝野之 珠玉皆空。纵贪吏以虐民,闾阎之脂膏尽竭。钱粮重创(?),今日免而明日收。…… 父老苦 秦苛法久矣。黎民望我创业复甚专?今幸明王有佐,故主尚存。仰观天象,历数在躬。俯 察舆情,民心易变。爰举义旗,以靖妖孽。惟望普天率土,持孺子于咸阳,戮力同心,歼商 辛於牧野。其全才全德者,授以万户侯;一技一能者授以千户长。躬耕者免税三载;犯法者 宥罪十条。上有恤刑之主,下无冤枉之民。不俨然汤武之行,而复观尧舜之世也屿?"
显然,这是一篇中国传统农民起义式的檄文。这些农民起义者虽然和太平军有着共 同的推翻清王 朝的目标,但他们以传统的"辨夷夏之防"为宗旨,根子里"信奉"的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 的孔孟文化。太平军信奉西方基督教,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是他们所不能接受的。所以 ,太平军起义定都南京之初,他们纷纷起来响应,一旦发现彼此信仰大相径庭、泾渭分明, 不是那么一回事,于是乎又纷 纷偃旗息鼓,四哄而散。当然,也有一部分会党接受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教义而加入起义军 ,著名的如天地会罗大刚、苏三娘等等。而他们加入太平军的首要条件,即是同意遵守拜上 帝会教义。而相当一部分农民起义军和太平军分道扬镳的根本原因,就是宗教、文化上的分 歧。这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虽曾与太平军有过多次军事上的配合, 但最终还是没有和太平军汇合成一军。这里除了别的原因外,信仰的不同恐怕是重要的一个 原因。有人曾分析道:"太平天国神权政治的总号召描绘了一个被压迫的少数派最后得救的 图景。但是关于救世主的宣传和教义的排他性,在中国传统这个背景中是有些实际困难的。 首先,它们妨碍了太平军与其他叛乱集团的合作,他们所崇奉的纯粹主义和奥秘思想体系不 利于太平军同那些无论怎样反满,但仍然立足于传统信念和传统组织形式的团体去结成联盟 。""捻军牢固地植根在农业社会中,受到传统观念的限制。太平军则不是这样。--太 平军的宗教从未成为民众文化的组成部分。客家人改信基督教和使用暴力打出老家,期间仅 有六七年时间,太平军运动与白莲教和三合会传统有这种显著的差别,这可以部分地解释它 为什么作为一个世俗制度,甚至作为一个信仰结构,为什么会如此有效地被消灭。在确定太 平军运动的真实性质时,观念形态和社会两方面的因素起了主要的和互为补充的作用。"又 说 :"不论太平军运动有着怎样的长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它在宗教上影响看来在19世 纪60年代中期随着运动的失败而消失了。"(16)著名的维新派梁启超在总结太平军失 败的原因时,也这样说:"洪秀全之失败,原因虽多, 最重要的就是他拿那种四不像的天主教作招牌,因为这是和国民心理最相反的。"可以 说一语中的。
总之,反对洪秀全用西方基督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不仅有曾国藩,而且有中国整个的知识 分子、相当一部分的农民起义军、维新派。当然,更包括相当数量不信仰上帝的广大老百姓 。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洪秀全反对、甚至要拔掉这个根,违背中国最广大 人民的心理。他的失败应该说是必然的。
五
我国最负盛名的史学家陈寅恪,在谈到中国近代史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历史时曾这样 说:"近数十年来,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社会经济之制度,以外族之侵迫,致剧疾之变 迁;纲纪之说,无所凭依,不待外来学说之掊击,而已消沦丧于不知觉之间;虽有人焉,强 聒而力持,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17)又说:"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 实输入 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庄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最高之地位 ,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外来之学说 ,一方面不忘本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 径。此二千年吾民族与它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18)陈先生的意思很明确 :第一,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已不可避免,谁也挡不住。第二,中西文化冲突融合的结果,并 不是谁压倒谁,而是两者在不忘本民族文化基础上的融合。这已为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证 明。
信奉基督教的太平天国的失败向人们表明:企图用西方文化全盘否定或替代中国传统文化是 不可取 的,也是必然要失败的。因为它不能得到大多数中国人的认可。但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又不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后来的历史证明:随着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来一 番改造(如"三纲五常"观念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时期曾、洪文化之争,是中国近代文化发展史中的一环。 它没有改变太平天国农 民起义阶级斗争的性质,但还是有它意义的。お
①⑨《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二。
②《太平天国》(一),第313页。
③《太平天国》(三),第232页。
④《太平天国》(四),第735页。
⑤⑥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584 ~585、602页。⑦汤普生:《杨格菲传》,伦敦1908年版,第57~64页。转引董丛林:《龙与 上帝--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218页。
⑧《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第十四,《教王禁约释文》。《鸦片战争前中 西关系记事》,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2页。
⑩《曾文正公全集》书信(1),第473页。
(11)(12)朱德裳:《续湘军志》第277,453、369页。
(13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一册,猛进书屋1962年版,第118页。
(14)《中兴别记》卷1。《太平天国资料汇编》第二册,中华书局1979年 版。
(15)《太平天国》(六),第924页。
(16)(19《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第343、342,602页。
(17)《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陈寅恪诗集》,第11页。《冯友兰中国哲学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2页。
责任编辑:林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