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

许燕装
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 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从而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对 历史学科有一定的注意力和探索精神,并且运用记忆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从多视 角看待事物,并作出判断、选择,提出自己新的认识。而这种新认识的提出,便是学生的创 新能力了。这样,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 培养。
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创设问题情境、传授提问技巧并鼓励质疑问难两方面做起。
1本心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1)从文物图中读出史学信息。
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想像和力所能及的论证,相对自主地探索历史形象背后的实质,发现历 史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真实。这需要学生通过历史形象的表征与其它有关知识的联系, 来揭示历史形象内在的历史真实。
例如讲"秦始皇陵兵马俑"这幅文物图时,学生可以将它严整宏伟的阵容这一形象表征,与 学过的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耕战"政策联系起来,读出秦始皇陵兵马俑反映的秦国 富国强兵的历史真实;可以将兵马俑严阵拱卫秦皇陵这一形象表征,与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制度联系起来,从而读出秦始皇陵兵马俑也是秦朝皇权至尊在陵墓仪制方面的反映; 还可以将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宏大规模及人力物力的耗费巨繁,与秦朝的苛政、暴政联系起来 ,从而读出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真实;还可以从栩栩如生的兵马俑,折射出秦朝雕塑艺术的 高超水平等等。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在活跃、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 性已蕴含其中。
(2)对历史材料的处理。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处理能力,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教师运用教材提供的史料,让 学生来还原历史真实。例如讲"氏族公社时代的居民"(初中)时,教师提供史料:"在河姆 渡、半坡原始居民的遗址里,发现有:磨制石器;成堆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一罐粟 粒;幼小的猪骨;房子遗址;五十多万件陶器和陶片;一口井。"然后问学生:"如果你是 考古学家,你能从上面的遗物推断出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吗?"
第二步,对教师提供的史料,学生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运用史料来说明某些观点或作出评 价。例如,教师提供:"史料一:义和团各坛场,均门前树立大旗,上书扶清灭洋等字 ,人皆耀武扬威。--摘自《庚子记事》""史料二:先拆电线杆,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 人 ,再与大清闹。--摘自黄曾源《义和团事实》"问:义和团对待清政府的态度应怎样理解 ?"拆电线杆和火车道"的行为应如何评价?学生回答:19世纪末,随着中华民族危机的加深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所以义和团斗争矛头首先指向帝国主义。然而," 灭洋"之后仍要反清。但是"扶清"口号的提出容易使义和团对清政府丧失警觉。史料也反 映了义和团笼统排外的狭隘的一面。
(3)设置历史情境。
教师设置一种历史情境,要求学生在此历史情境中,能够自主地以已学知识判断此情境的真 实性,考查或培养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例如:"宋朝时,有书生赴京赶考,途中遇 雨,避进一老翁家。老翁热情款待,又请抽烟,又请喝茶,临走还送书生一袋玉米饼做干粮 。"要求学生判断此情境是否真实。
(4)善做比较。
可通过相似点或不同点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如对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的成败进行比较,对 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起飞的相同原因进行比较等。或通过比较揭示历史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如比较第一、二次鸦片战争,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通过对 林则徐、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在向"西方学习"方面的比较,揭示面对西方列 强的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一代代"先进的中国人"提出过许多救国方案,并大胆尝试, 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5)从历史发展来说明现实问题。
例如:根据唐都长安的城市平面图和有关文字记载,谈谈这座城市规划建设的特点。从今天 城市规划或建设的角度看,你认为可以借鉴什么?
2苯谈学生提问技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有关专家认为,根据问题内容可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高级型三种。低级型问题是由 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是已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只需记忆。中级型问题也是由 他人呈现的,可解决的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解决这类问题,学生需运用推理。高级型问题 是由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解决这类问题,不仅靠记忆和推理,还须运用创造性思维。结合 历史教学内容,可在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中分别提出要求,使学生具有不同层次的问题 意识,并加以引导训练,使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步由模糊变为明晰。
同时,教师应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 间应达成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应给予表扬;学生提出的问 题即使很简单或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应认真解答,并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怎样问才 更有意义;对于学生提出的富有思考性的问题,可根据情况因势利导,及时组织大家讨论。
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应注意几方面问题。
1毖辖餍浴I杓莆侍馐保不能以追求表面的热闹为创新,也不能以个人臆测或道听途说的 材料,对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随意评说,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反而 会引起学生认识上的混乱。
2奔苹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不等于不用教师课前精 心筹划,更不等于课堂上不用老师的引导和指点,随便扔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去争论,无是 非、无结果而散。这样不仅不能让学生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反而会留下学生认识上的空洞 或缺陷。所以,实施创新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应注意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善于吸 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鼻笫敌浴2宦鄄捎檬裁捶椒ㄅ嘌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都应遵循教学 规律,结合历史学科本身的特征,实事求是,才能卓有成效。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教学经验,可以得出如下认识:第一,提高 教师素质是根本的和首要的。第二,课堂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的可行办法。第三,教师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最终目的,是要学 生在学习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和 能力结构。第四,应具体分析学生无"问题意识"的成因,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和鼓励学生 质疑问难。第五,在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中,合理增加创新能力的内容,这对鼓励教师的创 造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ぁ(作者单位:广州市 第五十九中学)ぁ≡鹑伪嗉:彭莘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