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转型”刍议

冯一下
就认知结构和教学工作的基本方式而言,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有以下几个共同 特点:第一,一般都经过历史专业学习,掌握了较系统较全面的中外历史专业知识。第二, 遵 循"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普遍以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为己任,重视历史学科成绩的提高 。第三,比较注意总结自己和借鉴他人的课堂教学经验,逐步改进教学的方法,力求向学生 传授更多的知识。如果要归入类型的话,可以说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师基本上属于"知识 传授型"或"知识-经验型",简称"知识型"教师。从教育史的角度看,知识型教师的 存在 ,如果从春秋时期第一批专职私学教师的出现算起,在我国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因 此,这是传统型的教师。应该承认,传统的知识型历史教师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承和一代又一 代青少年文化素养的提高,曾起了一定的作用。在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类型的 历史教师在教坛上仍可占一席之地。但是,我们必须正视一个日趋明显的严峻事实:传统的 知识型教师已日趋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演进的需要了。当前,尽快实现传统的知识型教 师向现代的智能型教师的转变,突出而紧迫地摆在我国广大历史教师面前 。
智能型教师是"智能开发型"或"智能-研究型"教师的
简称。与传统的知识型历史教师 相比,现代的智能型教师在认知结构和教学的基本方式上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知识广博 ,能力较强,且二者有机整合,融为一体。就其知识而论,不仅掌握较全面的人类社会发展 过程的知识,而且有较多的自然史、人与自然关系史等方面的知识;不仅掌握了史实性知识 ,而且有较丰富的理论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
就能力而论,不仅有较强的认知能力(狭义智 力),而且有较强的情感能力、动手能力、处理人与人关系的能力。第二,以促进学生素质 的提高为己任,既注意知识的传授,又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潜能的开
发,尤其注意以创新 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第三,既重视实践经验,又重视科学理论,注意探索历 史教学的规律,并用以指导教学活动,全面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实现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向现代的智能型教师的转变,应该成为21世纪我国历史教师队伍整体 建设和历史教师个体发展的基本策略。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个社会群体都存在"转型"问题,教师也不例外。这 是时代 的要求,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不同 时代对人才有不同要求。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人才,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 , 更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 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现阶段看,随着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教育教 学中培养创造能力的因素越来越丰富,培养创造能力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据《文汇读书 报》2000年6月24日一篇文章介绍,近一两年,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在高中学生中进行了论文 写作 和论文答辩教学试验。学生所写论文与历史直接相关的题目有《屈原人格探源》、《杜甫之 死献疑》、《郑和下西洋之吾见》、《比照中西方启蒙运动中的信仰危机》、《从两个角度 看中国禅宗兴盛之原因》,等等。论及范围之广、之深,令应邀参加答辩工作的北京大学等 著名 高校的教授们也"大吃一惊"。很难设想,没有摆脱传统束缚的知识型教师能设计这种极富 创造性的活动;也很难设想,缺乏创造思维的,甚至连论文也没有写过的传统型教师能指导 学生写出有创见的论文。类似的例子还可举出一些。这说明,历史教师的"转型",不仅是 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
要实现广大历史教师从传统的"知识型"向现代的"智能型"的转变,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 ,如国家的政策与措施、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划与管理、社会(包括史学界)的关心与支持,学 校的组织与安排等,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对历史教师自己来说,则必须奋发图"变",加 强学习,努力实践,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习和实践是历史教师实现"转型"的必由之路,舍此别无他途。学习有多种方式。如果说 ,青少年的学习是吸纳式学习,内容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主,目的是为将来的创造打 基 础、作准备的话,那么,历史教师则应采用探研式学习。探研式学习的特点是,首先,学习 与研究结合,学习过程与研究过程同步并行,且互相渗透。在学习过程中研究,在研究过程 中学习。学习的内容已不是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其重点是本领域内的前沿性的东 西 ,如新理论、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等。其次,学习、研究与实践相结合。为更 好地 实践而学,学了就要用于实践。实践的需要是学习和研究的动力,实践是检验学习与研究成 效 的标准。再次,吸纳与创造相结合。创造即创新。创新是探研式学习的灵魂。在吸纳式学习 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重复与模仿,在探研式学习中已无太多的意义,唯有创造值得追求。创新 包括新材料的发现、新问题的提出、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新观点新看法的提出、新成果的 获得等。最后,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并重。通过探研式学习,获得"物化"成果(如论文、 课件等) ,当然很重要。这是探研式学习与吸纳式学习的区别之一。但对于集学习与研究于一身的教 师来说,未获得"物化"的成果,不等于学习没有收获。在探研式学习过程中,教师有了体 验,有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都是收获。也就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的智能 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目的也就达到了。"物化"成果获得与否还在其次。这也是教师 的探研与专业科学工作者的探研的一个重要区别。
探研式学习对于历史教师实现"转型"有决定性的影响,值得提倡。我们之所以提倡这种学 习方式,主要基于以下考虑:历史教师的学历、经历和本职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应采用不 同于青少年的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在教学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书本上没有现存的答 案,只有通过探研式学习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教师是劳动者,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通过 探研式学习所获得的有形或无形的成果,是体现价值的重要方式。通过探研式学习,提高了 自己的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培养起创造的欲望,这些东西注入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必 将有助于智能型学生的造就。
那么,怎样进行探研式学习呢?
探研式学习的模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扬长式",一种"补短式"。所谓"扬长式", 是指历史教师把学习和研究的主攻方向确定在自己的长处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采用此 种方式成功的机会可能更大一些。所谓"补短式",是指把主攻方向确定在自己的薄弱环节 处。如自己对电脑一窍不通,可下决心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主攻方向,于是从头学起 ,在有了一定基础后,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这就是典型的"补短式"学习。采用这种方 式,获得成果的时间一般会长一些,但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很有意义,在进行探研 式学习时,两种模式可以结合起来,不过一般应更多地采用"扬长式"。
当立下"转型"之志,并决心通过探研式学习来达到自己的目标时,必须慎重地选择学习和 研究的领域,确定具体的课题。"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翔"。可供历史教师选择的领域很 广,研究的课题很多,每个人都可从实际出发加以选择。但对于大多数历史教师来说,以下 几个方面是较为适宜的,可供选择。
1弊芙岷吞嵘历史教学经验。
每一个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会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是教师的财富,值得 珍视。应该注意积累教学中的点滴经验,最好将其记载下来,以便总结。总结经验要由小 到大,由点到线,由个别到一般。总结经验时,还必须参照别人的经验(包括书本上介绍的 经验),从而发现并重点总结自己创造的新经验。
总结经验不是罗列点点滴滴的经验,而应该将经验系统化、条理化。如,如何使历史课上得 生动活泼,是历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有的老师从内容选择、过程安排、教具使用、师生 协调等方面加以总结,写出《试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一文,就使经验条理化了。
要使经验上升为理论。如有的老师注意到历史教材中有不少数据,恰当使用数据可以使学生 对某历史现象留下清晰准确的印象,于是注意总结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数据的方式、方法。不 仅如此,他还从定量分析的高度分析正确使用数据的意义,引导学生在认识和分析历史现象 时,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这就是经验上升为理论了。
结合总结历史教学经验进行学习和研究,是探研式学习最常用的方法,每一个历史教师无论 主客观条件如何,都可以一试。
2苯行应用性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对于历史教师来说,所谓应用性理论学习、研究,实质就是应用各种基本理论来解决历史教 学中的各种问题。如有的老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借鉴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识发 生论和德国康斯坦丁学派的接受理论,研究学生的历史学习心理,写出《历史学习心理论纲 》,力图揭示历史学习的心理过程和学科心理特征。又如有的老师察觉到历史教学内容中蕴 涵着美的因素,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于是运用美学和美育的一般理论,来研究历史 课中的审美教育问题,写出《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历史课的美育功能》等文章,丰富了 对历史教学目标的认识。又如,近年历史思维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研究中的热 点课题 。而此问题实际上是运用认识理论和思维理论来解决历史学习中的思维问题,属于应用性理 论研究。
选择这一领域,需要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对抽象理论思维的兴趣。当确定要应用某一理论解决 历史 教学中的问题后,应认真读几本介绍该理论的著述。如要运用思维理论研究历史学习过程中 的思维活动,钱学森对思维的论述及《思维学引论》等书可以认真读一读。在应用基本理论 于历史教学研究时,起初可能比较生硬,甚至有些牵强,这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真正将理论 与历史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逐步做到融会贯通。
3辈斡肜史教改实验课题研究。
历史教改实验课题分集体课题与个人课题两种。
参加集体课题研究,应按课题组的统一安排参加学习和各种实验活动。通过实验,教师可以 得到提高。在实验过程中,参加者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要满足于完成课题组分 配的任务。在确保任务完成的前提下,要努力多学一些,学得深一些,并努力多向课题组提 出创造性的建议。实验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要妥善保存,以供以后研究参考。
个人教改实验,课题要选小一点,如教堂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外活动辅导等, 较适宜个人进行。选择个人实验课题宜扬长避短,因地制宜。选题确定后,应及时向学校或 通过学校向更高一级的主管部门申报,争取立项,以便获得领导的支持。个人教改实验不要 关起门来搞,要多与同行交流。
4苯行史学问题探讨。
以史学问题作课题,实际上就是进行史学研究,这是历史教师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一种好形 式。但在选题上,宜结合教学内容来考虑,即尽可能选择教材涉及的、课堂教学中要讲述的 历史问题。我认为,这也许是历史教师的研究与专门史学工作者的研究的一个重要区别。
历史教师的研究,可以是对教材中某些问题进一步补充和深化。如有的老师在对张衡的地动 仪的各个部件的功用,以及《后汉书·张衡传》进行研究后发现,现行教材所持地动仪能够 测报地震发生的方位的说法不够全面,写成《地动仪功能新探》,指出张衡创制的地动仪不 仅可以测报地震的方位,而且还可以测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又如现行各种教材都说第三次世 界科 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有老师经研究认为,此说的缺点是时间区间过于宽泛,兴 起标志不明。在查阅了大量资料、比较了各种提法后,提出了如下观点:第三次世界科技革 命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其标志是电子计算机的正式诞生和原子弹试爆成功。应该说, 这样的研究既深化了历史教学内容,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很有意义。
历史教师的研究也可以是对某些观点或结论的质疑或修正。如有的老师发现教材上所标注的 班固、班超生年,同为公元73年,他对此产生疑问,写出《班固生年献疑》。又如有的老师 对新中国成立之初,人民政府没收和改造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后,所建立的新型经济和新型企 业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认为教材所说的建立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企业不妥, 应该是建立了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在此基础上,写成《国营经济和国营 企业:两个应摒弃的错误概念》一文。
历史教师史学研究的体会和成果可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采用这些成果时,一般 应注意两种情况:与教材观点基本一致,属补充、深化教材观点的成果,可讲得大胆一些; 与教材观点不同,甚至相反的成果,讲述或介绍要慎重一点。按传统作法,教师不能在历史 课堂上介绍与教材观点不同的其他观点,更不能发表自己的不同于教材的观点 。在改革开放 的今天,我们不必再受此约束。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敢于质疑的探索精神,教师可以 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一定要向学生讲明,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取代 教材的观点,更不能通过考试评分等方式强制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此外,对新观点或不同 观点(包括教师自己的观点)的介绍不宜过多,过多无益于教学。
历史教师进行史学问题的学习与研究需要一定的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必须占有一定的资 料,需要搜集较多的学术信息。一般来说,在大城市要方便一些。史学研究包括地方史研究 ,县或县以下学校的历史教师,接触地方史资料的可能性大一些,因此可以本乡本土的重要 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研究课题。
以上任何一个领域的学习和研究,都不是容易的事,尤其是起步阶段困难会更多一些。但世 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下定了决心,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多与同行交流,多向 能者请教,就一定会有收获,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潜能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提高。总之,通过 持久的探研式学习与不断提高的教学实践,实现从传统的知识型教师向现代的智能型教师转 变的目标一定能达到。
(作者单位:成都教育学院)ぁ≡鹑伪嗉:蔡世华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