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如璋驻日期间的外交活动

张雅晶
何如璋,字子诚(1838-1891年),广东大浦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乡试中举,同治七年(1869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以侍读出使日本。
何如璋1876年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日副使,但未赴任。1877年改任为公使。同年11月26日 往日赴任,1882年3月1日回国,任期长达四年之久。何如璋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公使,在近 代早期的中日关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初涉外交
何如璋早年经常往来于天津、上海,他留心时务,向两地的传教士了解、学习西方知识 。曾拜谒李鸿章,李"一见大异之,退语人曰:不图翰林馆中亦有通晓洋务者也"① 。 何如璋得李鸿章和沈桂芬的推荐②,才出任驻日公使。1877年11月26日,何如璋一行离开 上 海东渡日本,12月28日向日本天皇呈递国书。先住横滨的临时公使馆,后移东京芝山月界僧 院的中国公使馆,在那里度过了四年的外交生涯。
何如璋初到日本,受到了旅日华侨和日本人士的隆重欢迎。何如璋留心观察,感受颇多 。他把东渡扶桑的见闻和感想写成《使东述略》、《使东杂咏》供政府参考。何如璋对日本 的明治维新持肯定态度;对日本模仿德国兵制,甚为警觉,认为"不数十年将全境皆兵矣" ,敏锐地感到这是军国主义的苗头。何如璋参观外国兵舰后,深为其先进的设备所震动,并 由此联想到世界,以一个外交家的眼光去分析欧洲局势。他将当时的欧洲比作中国古代的战 国时期,何如璋认为:沙俄好比强秦,奥地利与德国好比燕、赵,法国与意大利好比韩、魏 ,英国则好比齐、楚,至于土耳其、波斯、丹麦、瑞士、荷兰、比利时等国,就好比作宋、 卫、藤、薛了。这些国家忽而联盟,忽而战争,故各国讲武设防,治攻守之具,制电信以速 文报,造轮船以通馈运,相互竞争,唯恐落后。相比之下,中国的处境就很危险。 "若必拘成见,务苟安,谓 海外之争无与我事,不及此时求己强,养士储才,整饬军备,肃吏治,固人心,务为虚骄, 坐失事机,殆非所以安海内,制四方之术也。"③何如璋的这些见解,表明他已从世界的 角 度去研究中国问题,也反映出他希望中国振兴的决心和勇气,这对于其外交活动有直接的影 响。
何如璋的外交才能,初到日本就有所显露。1878年1月的关于向各口岸派驻领事和1878 年4月的关于横滨华商请领游历护照的交涉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何如璋在1878年1月14日,根据《中日修好条约》,照会日本外务省,要求派领事分驻横滨 等地。日本政府在派驻中国领事后,却不愿中国在日本设置领事,行使领事裁判权。何如璋 同外务省大书记官宫本小一进行了多次交涉,绝不相让。
为何日本派驻中国领事后,对中国按条约对等派驻日本领事百般阻挠、拖延甚至拒绝呢?从 日本同中国立约和修约的经过,就不难弄清日本真正目的。
两国最初议订条约时,日本政府就想以西方列强和中国所签的条约为蓝本,日本也想从 中国获取片面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最惠国待遇等一系列不平等特权。这使清政府十分吃 惊并坚决反对。1872年3月,日本政府派柳原前光到中国,提出了要在交换正约文本之前, 对条约进行修改。日本声称将与西方国家修改条约,"欲令各国驻日本之洋人悉遵日本法约 束"④,"故昨与清所订条约,至他日我与欧西改定其约之后,则如国法讯断等事,必有 须 行更正者。"⑤ 也就是说,要取消中国的治外法权,但是,对日本在中国口岸的领事裁 判 权却不言放弃。李鸿章以国际惯例条约签订后至交换正式文本前不能修改为由,拒绝修改。 1875年,日本外务省命日本代理公使郑永宁照会清政府,对条约提出七项修改意见,其中明 确要求条约要写有"在我国的清民,无论词讼刑罪,皆按我国法律,由我地方官裁判处断 "⑥。清总理衙门同郑永宁几次交涉后,拟定了一个暂行章程,只同意在中国领事没进驻 日 本的前提下,允许日本地方官先为照料中国商民,与华帮司事会同秉公评断中日民间的涉讼 案件,日本地方官无权单独处理。中国派驻领事官后,即全权归属领事官。日本自知理亏, 收回照会。1877年8月,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大日本国、大清国特许案",森有礼奉命同 清政府达成协议:在日本的清朝官商和 在中国的日本官民都享有和其他欧美官民同样权利 。这表面上看似平等,但实际上 却是不可能平等的。因为中日两国不能同时修改同西方 诸国的条约,只要日本修改同西方条约,就等于日本收回治外法权,那样日本在中国就和西 方享有相同的领事裁判权。另外,日本政府认为,中国与西方改约是很难实行的,日本想片 面受惠。总理衙门又一次拒绝修约,驳回照会。
何如璋在与日本外务省的交涉中,熟练精确地引用条约,指责日方违约,申明按照对等 原则,中国在日本设立领事是正当的。日本以领事裁判权为由,阻止中国派驻领事,甚至以 华民历代皆由日本地方官治理为借口,要求中国沿用旧规,这就等于剥夺了中国设立领事管 理侨务、保护侨民等正当权益。何如璋郑重照会日本外务省,他出使日本是为中日修好而来 ,中日双方必须都遵守《中日修好条约》行事,所以他要求日本政府同意中国的合理要求。 何如璋据理力争,使日本很被动,也给日本很大压力。1878年1月22日,日本外务省同意中 国设立领事。短短几个月内,横滨、筑地两口岸和神户、大阪两口岸,还有长崎相继设立了 领事馆。到此,中日关于设立领事问题的交涉,以中国方面得到圆满的结果而告终。
关于华商申请游历护照被拒一事。何如璋为维护华商利益和清政府权益,直接和外务卿 寺岛进行了又一场交涉。寺岛对清政府这位公使很轻视,当寺岛提出《中日修好条约》中没 有此项规定时,何如璋明确指出在《通商章程》第13款有此内容;当寺岛以森有礼在总理 衙 门有所商议,欲要讨价还价时,何如璋正言声明,此事在中国已先行,现在请日本同理照行 ,如日本对华商不发护照,他将告知清政府,停发在华日商游历护照;当寺岛同意办理,但 又提出附加条件,要求清政府在通商口岸对待东人与西人相同时,何如璋义正辞严地回答: 中国和日本与中国和西方各国的条约原本就不同,所以,中国和日本两国"所办之事必两国 均可行者方办,断不能独占便宜。且我与泰西所立之约,随后亦将斟酌尽善,贵国不必再蹈 其故辙"⑦。在何如璋的据理力争之下,日本政府最终给华商发放了游历护照。 何如璋的外交才能初露锋芒。
二、琉球交涉
何如璋到任伊始,就受命对琉球问题"相机妥筹办理"。琉球交涉也是近代中日关系恶 化的开端。
日本政府在明治维新后,积极发展民族工商业,大力兴办教育,为了寻求工业发展的原 料和市场,更注重海陆军的扩充,制定出对外扩张侵略的计划。这就是,第一步侵占台湾, 第二步进攻朝鲜,第三步入侵中国满蒙地区,第四步占领全中国, 第五步称霸全球。日本 把吞并琉球作为侵占台湾的前奏。琉球地处日本九州岛和中国台湾之间, 历史上琉球深受 中国的影响。1372年琉球就同朝鲜结成了封建宗藩关系。1383年,明朝赐与当时的琉球国中 山王察度陀钮镀金银印一枚。从1415年算起,每位琉球"国王嗣立,皆请命册封"⑧,据 统 计,明清两代中国政府共册封琉球国王 23次,派出的正副册封使43名。中国对琉球实 行 厚往薄来的怀柔政策,琉球国也派遣庆贺使、谢恩使、留学生等到中国,学习中国的政治、 经济和文化,双方关系十分密切。虽说琉球与中国交往达五百多年,且琉球每年向中国称 臣朝贡,但" 中国对琉球并未进行过政治统治"⑨。19世纪中叶后,琉球先后同美国 、法国、荷兰签订了通商条约,清政府均无干涉。
缘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历史上琉球与日本也有往来。1435年日本足利义教将军致书琉球 国,1439年琉球国王遣使贡于日本,足利义教将琉球之地赐给萨摩岛津忠国。这里要说明的 是,以后两国朝贡关系基本中断。1609年岛津家久出兵三千侵占琉球,并劫持琉球国王尚宁 到鹿儿岛。两年后,尚宁被逼写下15条誓书才得以回国。自此,琉球沦为日本萨摩藩的属 国。这样,琉球逐渐成为中日两国的藩国。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急于侵占琉球,先是1872 年鹿儿岛县官奈良原繁到琉球干涉其内政,命琉球君臣"改革政治";后又借琉球难民漂流 到台湾被高山族人杀害为由,1874年出兵侵台,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中日北京条约》。其中 第一款为:"日本国此次所办,属为保民义举起见,中国不得指以为不是。"变相地迫使清 政府默认琉球人为日本人,这给中日关系留下了后患。
何如璋接手琉球问题时,就有日本政府强令琉球国王尚泰去东京,并停止对清政府朝贡 。尚泰不从,也不想同清政府断绝关系,他密派紫巾官向德宏、通事林世功、都通事蔡大鼎 等39人,驾乘小船,避开日本人,冒险出海北上,向闽浙总督何王 景、福建巡抚丁日昌递交 国王咨文,向清政府求援。何如璋到神户时,马兼才受琉球国王的指派,再次向中国使者陈 述,恳请中国帮助琉球脱离日本。为了查清日本阻贡的险恶用心,何如璋多次接见在日本 的琉球官员向笃忠、毛凤来等人,对他们送来的琉日来往文书的抄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正 确地判断出日本阻贡的目的是要吞并琉球。1878年5月,何如璋分别给李鸿章和总署写信, 就琉球问题详述 了自己的认识和建议。何如璋认为:"琉球寡弱不敌、势如累卵……四 年以来,未遽灭其国,绝其祀者,则以我牵制之之故。""日人……阻贡不已,必灭琉球 ;琉球既灭,行及朝鲜……又况琉球迫近台湾,我苟弃之,日人改为郡县,练民兵…… 他日日本一强,资以船炮,扰我边陲,台澎之间,将求一夕之安不可得。 是以台湾计 ,今日争之患犹纾,今日弃之患更深也。"⑩何如璋认为琉球不能放弃,保琉球就是保 台湾,保中国南境。这些看法颇具战略眼光。
何如璋向清政府呈上"琉球三策",供政府参考:"为今之计,一面辩论,一面遣兵舶 责问琉球,征其贡使,阴示日本以必争,则东人气慑,其事易成,此上策也。据理与争,止 之不听,约球人以必救,使抗东人,日若攻球,我出偏师应之,内外夹攻,破日必矣!东 人受创,和议自成,此中策也。言之不听,时复言之,或援公法,邀各使评之,日人自知理 屈,球人侥幸图存,此下策也。坐视不救,听日灭之,弃好崇仇,开门揖盗,是为无策。" 何如璋的上策意为:一面和日本进行外交辩理,一面出动兵舶对日施武力威胁,如日本不听 便交战;中策意为:先据理力争,使琉球人自救抗日,若日本敢攻入琉球,清政府便出兵援 助,中、琉夹攻日本;下策为:采取单纯的外交手段而没有军事行动配合。何如璋希望政府 能 采纳上策或中策,对日本能有一个强硬的态度,主张在武装力量的支援下对日本进行外交斗 争,这两策的成败还在于两国军事力量的强弱。除了"琉球三策"外,何如璋还提出了另外 几个方案,如模仿西方的"共同保护"等。由此可以看出,何如璋的外交知识已相当丰富, 能够且善于运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际惯例,为中国的外交服务。
清政府采纳了"琉球三策"的下策,即同日本进行单纯的外交交涉,没有军事上的协助 。李鸿章没有认识到琉球战略地位和阻日南进的重要,"淡漠相遭",一味主和,恐开边衅 ,消极应付,这是琉球交涉失败的重要原因。
三、保朝拒俄策
何如璋驻日期间,中俄关系十分紧张。早在1860年的《中俄北京条约》中,清政府把乌苏里 江以东的四十余万平方公里割让给俄国,朝鲜和俄国之间就有了国界。沙俄的野心是 要向 东发展,这样,朝鲜、日本、中国都受其威胁。在朝鲜,"1866年1月俄舰到朝鲜领海要求 给 俄商贸易和居住权,并暗示如得不到圆满答复,将越过边界"11。与日本,库页岛 一直是日俄领土纠纷所在。 何如璋驻日期间,对沙俄的动向非常关注,他认为沙俄是中、朝最大的威胁。在这样的历 史背景之下,何如璋和黄遵宪在日本发起和组织了"兴亚会",提出中韩日同心协力防犯俄 国的主张。何如璋研究了朝鲜面临的国际局势,在给总署和李鸿章的信中,揭露了沙俄试图 用武力打开朝鲜国门占为己有的阴谋,认为世界风云变幻,各国"环势而起",这样的 形 势下,"朝鲜终不能闭关而守",应主动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何如璋向清政府提出开放朝 鲜,把它变成国际市场,利用英美的力量来牵制俄国和日本的建议。因为在和平的环境下, 主动与各国签订条约,可以"熟思妥议","稍立自主 之权"。何如璋列举了主动外交的 "五利":1"美、法、英、德既与(朝鲜)结约,则俄罗斯不能遽遂鲸吞蚕食之志,我 得 乘时以自强"。2庇汕宄遣使劝朝 鲜"与万国结好,则属国之义益明,后来交涉之事益易 于措手"。3背鲜开放之后,"自能讲修武备",造船买炮,建设近代化国防。4苯枳徘 使朝鲜的机会,可以考察地形,并派兵船游弋,防俄防日。5背鲜在和平状态下建交,可 在条约中作出规定,"违禁之货绝其进口,稍杀领事自主之权,且可杜教士蔓延之祸"。将 来中国援此为例,可以要求西方各国修改先前强迫中国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12。
朝鲜虽与清政府是宗藩关系,但在行政上朝鲜是独立的。鉴于朝鲜的官员和学者对外部 世界了解甚少,外交经验不足,何如璋担心朝鲜在对外交涉上受损,命黄遵宪著《朝鲜策略 》一书,供朝鲜参考。该书就外交和内政方面详细论述了对付外来威胁以求自强的策略,劝 朝鲜"亲中国、结日本、联美国"共同对付沙俄。"此书由朝鲜金宏集携归呈递国王,在朝 鲜引起很大反响"13。国王和大多数大臣都倾向书中的开放政策。何如璋还另著一 文《主持 朝鲜外交议》呈交总署。其中"论中国今日之势,能于朝鲜设驻扎办事大臣,比蒙古、西藏 之例,凡其国内之政治及外国之条约,皆由中国为之主持,庶外人不敢觊觎,斯为上策"。 "不得已而思其次,莫若取俄国一国欲占之势,与天下万国互均而维持之,令朝鲜与美、德 、英、法诸国通商之为善"。有意要强化朝鲜李朝和清朝之间的传统的宗藩关系。何如璋企 图用"代为主持"、"饬令结约"的方式,向世界明确清、朝关系,如若朝鲜受侵略,中国 将会出兵保护。李鸿章称赞何如璋的"与美结约"的建议是"权衡至当",但不赞成派员代 为主持等方法。1882年5月22日朝鲜和美国签订了《朝 美条约》十四款。从条约内容上看,是维护朝鲜主权和利益的。这也使其他的西方列强在同 朝鲜订约时很被动,不得不基本照抄《朝美条约》而不能谋取更大的利益,以至这个条约被 许多西方国家认为是"草率的条约"。 《朝美条约》签约时,何如璋已卸任归国,他提出 了保朝抗俄策在当时具有积极意义。
应该说, 何如璋是位颇有建树的外交家,"他的步伐已经跟上了时代的潮流"14。
①②、温廷敬:《茶阳三家文钞 ·清詹事府少詹何公传》卷首。
③12、俞政:《何如璋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
④、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卷1,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55~56、58页 。
⑤、⑥、《日本外交文书》,外务省调查部编1937年版,卷5,第246页;卷9,第43 0页。
⑦、北京故宫博物院编:《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北京故宫博物院 1932年,第 202~205页。
⑧、⑨、高歧:《〈福建市舶提举司志〉考异》。《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3期 。
⑩《李文忠公全书·译署函稿》卷8,第2~4页。
11、郑海麟:《黄遵宪与近代中国》,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37页。〖ZK) 〗
13、Frederick Foochith : The opening of Korea, A Study of ChineseDiplomacy,pp.64~66.
14、(英)季南:《英国对华外交》(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83页。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历史系)ぴ鹑伪嗉:蔡世华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