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与过渡时期总路线

王墨君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努力,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在此基础上,党 和国家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这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左的或右的错误。 "①这条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的战略思路是一致的,是新民主主义在新条件、新形势下的 继续和发展。下面,就此谈几点看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的过渡思想是一致的。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就明 确指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以后,所要建立的国家形式,只能 是 "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这种国家形式"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但 是不可移易的必要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中国必将经过 新民主主义过渡到将来的社会主义。可见,新民主主义是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和建立社会主义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的这种过渡思想是 一致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惫赜诠渡的时限。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指出,"在中国为民主主义奋斗的时间还是 长期的"。否则,"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 完全的空想"②。在建国前又明确提出了"相当长"这个时间概念,并做了具体解释。建 国时,毛泽东对党外人士讲是二三十年;在党内场合,包括194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七届 二中全会和建国初年的多次干部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都说过,到底什么时候搞 社会主义,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
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也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1952年9月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 泽东在中央书记会上讲到: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1953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书 记会议上又讲到:在10年到15年或者还多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及对农业、 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第十三次会议上又讲到,实现过渡时期总路线"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 打下一个基础"③。刘少奇、周恩来等也都先后对总路线的时限做过与毛泽东基本一致的 解释。这与新民主主义的"相当长"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2惫赜诜⒄股缁嵘产力。新民主主义要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毛泽东在"七大"上就指出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 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 放生产力的。"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又强调,各项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 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同样强调"必须有步骤地解决工 业化问题"。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抓住恢复经济和发展生产这个中 心,取得了明显成效。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也体现了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思想。总路线首先提出要逐步实现中国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工业化是总路线的主体,工业化标志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然 后 提出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是生产关系上的变革。这正反映了随着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改变生产关系,以适应 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1953年12月,《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 提纲》中讲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逐步完成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 改造",三大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条件"。它深刻阐述了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以及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这也说明了新民主主 义与过渡时期总路线"战略思路"的一致性。
3惫赜诓欢显黾雍突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新民主主义时期,就是不断增加和积累社会主 义经济成分的时期,以便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创造条件。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首先肯定 了个体经济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接着又提出对个体经济采取合作社的办法,即发展" 以 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 单有国营经济而没有合作社经济,我们就不可能领导劳动人民的个体经济逐步地走向集体化 ,就不可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巩固无产阶级在国家中的领 导权"④。1951年9月,中共中央做出《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示全 党把农业互助合作当作一件大事去做。同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也开始了国家资本主义 的探索。这样,在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成分中,社会主义所占的经济成分比重将逐步增加 ,从而为实现过渡创造条件。
过渡时期总路线也提出不断扩大积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思想,即在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 化的同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 要分阶段进行,逐步增加和积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如对农业的改造,经过了互助组、初级 社 、高级社,即由低级到高级农业合作化的形式。前两种形式主要是扩大和积累社会主义经 济成分,到了高级社阶段,才基本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农业。(手工业改造亦如此,这里从略)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经过委托加工、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 、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前五种形式也是 逐步增加和积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基本过渡到社会主义。可见 ,新民主主义和过渡时期总路线都主张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是用渐变的形式,而不 是突变的形式。
4惫赜谥饕矛盾。新民主主义国家中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毛泽东在 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指出:"限制和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 式。"又说:"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两种基本矛盾 。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 家的矛盾。"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打倒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以后,中国内部的 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⑥。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亦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 义道路的矛盾。
从上述内容看,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在基本思想上是一致的。1953年9月,周恩来 在全国政协会议总结发言中强调:"……过渡时期就是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就是逐步过渡 到社会主义时期,也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比重中逐步增长的时期。"⑦这对 过渡时期总路线与新民主主义过渡思想的一致性,给予了精确的概括。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发展。建国前,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 义的阐述,只是理论和原则的概括,具体如何过渡,由于没有建国,新民主主义没有在全国 实现,客观形势还没有提出如何具体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建国 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客观形势和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创造了过渡的必然和可能的条 件,因此,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以具体解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当时中国形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
1迸┐逶谕恋馗母锖螅广大农民摆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农业生产曾出现相当大的发 展。然而,由于中国农业是极度狭小的小生产经济,这种发展又受到极大的限制,主要表现 为:这种小农业经济很难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农民分散的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 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不断增长的需要;农村又面临着贫富分化的危险……这就使 得共产党人不能不考虑个体经济究竟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
2背鞘芯过"三反"、"五反"运动,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本质充分暴露出来 ,资本主义工商业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方面日益明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国 营经济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国家如何限制资本主义经济,使它朝着更 加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发展,逐步解决日益尖锐起来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然 要求做出明确的回答。在当时情况下,如果先搞新民主主义建设,然后再实行过渡,使"社 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相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国家里互不干扰地平行发展,是不可能的" ,这也不符合新民主主义社会本身的过渡性要求。实现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规 律。
3毙轮泄脱胎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这就决定了新中国要想 用较快的速度进行建设,必须扩大世界性的交往,争取外援。在当时条件下,主要的资本主 义国家不可能帮助我们,只有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可能对中国援助。"我们在国 际上是属于以苏联为首的反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的,真正的友谊的援助只能向这一方面去找 ,而不能向帝国主义战线一方面去找。"⑧可是,苏联从多方面流露出愿意帮助社会主义 的中国,但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很不理解,因此,中国必须明确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
4绷硗猓经过建国初期三年的经济恢复,中国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有了一定的条件。抗美 援朝战争初步稳定下来,和谈在主要问题上已经达成协议。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国防力 量日益强大,各种社会改革基本完成,尤其是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基本 结束,全国出现了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由于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工作胜 利完成,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比重一天天增加,国营经济的力量逐 渐加强。三年的经济恢复工作,国家初步积累了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
上述新情况、新矛盾,要求中国共产党明确回答新民主主义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过 渡时期总路线就是顺应这种形势的发展要求提出的。正如周恩来指出:"现在开始五年计划 经济建设,国际国内形势都是有利的;提出过渡时期的问题,也是适时的。"⑨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不仅顺应了这种形势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新民主主义过渡思想的 深化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新民主主义过渡思想的具体化。1953年12月,《为动员一切 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 宣传提纲》分析为什么要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讲到:"在头三年中,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巩固了,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增长了,它的领导作用确立了而且增强了, 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了,从1953年起,我们已经从经济恢复阶段进入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阶 段,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就有更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的必要。"
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解决了如何由新民主主义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新民主主义的 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但需创造条件逐步朝这个方向迈进,并最后到达这个目标。过渡时期 总路线提出经过"一化三改"逐步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解决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建 国前提出的而不可能具体解决的问题。
第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建国初期,对于如何由新民主主义 过渡到社会主义,党的一些领导人并不明确。1953年6月,毛泽东曾经对"确立新民主主义 社会秩序"的看法提出过批评,认为"逐步提出过渡到社会主义",是比较好的。薄一波解 释说:"因为我国革命胜利以后虽然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但这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时期, 是要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所以,毛主席适时地提出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批评 了确立的观点之后,党内高层领导同志,包括少奇同志,大家都是心悦诚服接受的。全 党很快统一到毛主席的正确思想上来。"10

从上述情况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与新民主主义的思想在战略上是一致的,而且是新民 主主义过渡思想在新形势下的深化和发展。再从事实上看,在贯彻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几 年 中,中国的经济建设逐年发展,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邓小平提出:"建国头七年的成绩是大家一致公认的。我们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搞得 成功的,很了不起。这是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今天我们也还需要 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当然缺点也有。"11这就生动地表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 路线是完全正确的"12。
但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也出现了失误(即邓小平所讲的缺点),主要是急于求成,生产资 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 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 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化一,以至在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失误,不能归罪于过渡 时期总路线,从而否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因为,正确的路线是要人去贯彻执行的,由于主、 客观因素的变化或影响,可能会出现一些失误 ,但绝不能因为出现失误,就全面否定了这 条路线。在贯彻实施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后期出现的失误,实际上也是与新民主主义和过渡时 期总路线的战略思路相背离的。
那么,当时出现的"过急""过快"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苏联模式的影响。中国如何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只有苏联的经验可 资借鉴。而苏联的"合作化的主要工作是在1927年-1934年这6年时间内完成的"。事实上 ,苏联所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过急""过快"的道路。苏联半数以上的地区,集体化只 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其余大部分地区,也只用4~5年的时间。从中国实际出发,中国共产 党 总结出一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在苏联"快速"经验影响下,也 难以在实践中充实和发展,原计划15年(从1953年算起)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结果仅4年就基 本完成了。
当时就中国的思想状况看,很易受"快速"经验的影响。旧中国长期处在帝、官、封的压迫 之下,社会极端贫困落后。中国人民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一代接一代前赴后继,英勇奋斗, 结果都失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振兴中华民族才有了希望。如何尽快建 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的新中国,的确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因此,很容易在苏联 经验影响下而重蹈其覆辙。
第二,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影响。新中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在经济建设中资金 、物力和技术力量不足。三年经济恢复之后,中国逐步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管 理体制。这种体制便于集中各方面的力量。然而,它在决策上又具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易 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市场调节,人为地、主观地去加快发展速度,这一点深深影响了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5年7月到1956年1月,人为地几次改变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计 划:1955年7月,在省、市(区)党委书记会上,提出到1960年实现初级形式的合作化,高级 形式的合作化于1960年以后再开展;10月,中共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三个冬春"、"三个浪 潮",即到1958年春基本完成半社会主义和合作化;12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社会主义 高潮》一书中提出,1956年的一个年头基本实现初级形式的合作化,到1959年或1960年基本 完成合作社由半社会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956年1月,在《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 展纲要(草案)》中,要求各地于1956年基本完成初级合作化的同时,又要求把高级形式的合 作化提前到1958年完成。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对社会主义改造的" 过急""过快"无疑起了重要影响。事实上,到1956年高级形式的合作化就已基本完成。
由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加快,也推动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的加快。
第三,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脱胎于战争年代,这 在当时是必要的。但在建国后,面对错综复杂的任务和形势,如何改变这种体制,更好地适 应变化的情况,显得更加必要。可是,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统一的政治体制不但没有改变,反 而进一步加强。1953年,中央作出加强中央集中领导的决定。毛泽东在有关指示或谈话中, 讲到民主集中制时,也主要是强调集中的一面,批判"分散主义"或"违反纪律"的一面, 忽视了民主制度建设的一面。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逐步建设高度 民 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建国以来没有重视这一任务。" 实际权力集中于个人。1955年上半年,毛泽东与邓子恢研究合作化运动的发展速度时,还比 较慎重,主张发展要符合实际;但到1955年7月,毛泽东改变了想法,主张加快步伐,不断 调整发展计划,结果出现了"过急""过快"。
这种体制,也容易用旧的经验和方法,解决新问题。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就用了以前进行政 治斗争的群众运动的方法,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经济规律,这也是导致"过急 ""过快"的重要原因之一。お
①《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八),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4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下同),第1060页。
③⑥、《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30、65页。
④、⑤、⑧、《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77、1433、1475页。
⑦、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291页。
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⑩转引自沙健孙:《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几点思考》。《当代中国史研 究》1994年第2期。
11、《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2页。
1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 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47页。
(作者单位:天津师大历史系)ぁ 责任编辑:林屹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