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研究(上)
综合考试研究课题组
按语
回顾高考改革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考试科目的变化多与宏观的教育、招生体制改革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观念的变化,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并不完全以考试科目的变化为依据,它主要反映了学科能力要求在考试中的操作。事实上,无论考试科目怎样变化,考试内容的改革始终以探索能力考查为其基本线索,这也是应对考试科目改革的唯一途径。综合考试科目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拓宽基础和通才教育的需要,并不意味着学科教育的削弱或变形,相反,它强化了学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因此,综合科目考试只能是对学科能力提出更高、更精确的要求,而不是降低了学科能力要求或者出现什么新的能力要求。考试中心制定的"综合能力测试目标"实际上是对各科能力要求的一个宏观概括和全面体现,各科能力要求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内容。总而言之,注重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科的能力水平,以前、现在和今后都是适应考试科目改革的核心。当然,综合科目考试要求体现各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这只要在各科教学中注意引导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综合教学。作个比喻,学科是井,综合是渠,井深才有水,有水才成渠。舍井而求渠,岂非缘木求鱼。我以为解决综合科目考试的办法只有十二个字:加强学科教学,提高综合意识。下文选编了有关专家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阐述,读者可从中体会。
刘凡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积累了不少经验。历史学科的能力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识记--准确地识别和记忆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的历史结论。理解--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以及基本的历史概念、结论和观点;理解历史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理解历史材料的内容、要旨。运用--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论证。识记、理解、运用这三个层次符合学习规律,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内容包容低层次内容,彼此有密切的关系。
一、识记
谈到历史学科的记忆范围就不能不谈到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历史知识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但就形式而言,却并非混沌无序,使学习者无从入手。大致说来,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换句话说,不论学习哪一时期、哪一地域的历史时,都可以从上述这五个角度来进行把握。
1.人物。
对于杰出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属于哪一历史时代。如对于商鞅,要知道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对于曾国藩,要知道他是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对于罗伯斯庇尔,要知道他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家;对于威尔逊,要知道他是本世纪早期的一位美国总统。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业绩。如对于商鞅,要知道他曾领导进行了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对于曾国藩,要知道他曾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创办近代军工业;对于罗伯斯庇尔,要知道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是雅各宾派的领导人;对于威尔逊,要知道他曾出席巴黎和会,曾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事件和事态。
对于历史事件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时间或背景。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并不需要记住其发生的年、月、日等具体的时间,但须知道它们发生的历史时期,或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时;对于瓦尔密大捷,应知道它发生于法国大革命中。不过对少数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事件),须掌握它们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二,简单经过或内容。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其主要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对于瓦尔密大捷,应知道它是法国武装力量击败普鲁士军队进攻的一次战役。
第三,结果或影响。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虽然没能上达,但却标志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对于瓦尔密大捷,应知道它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且鼓舞了法国人民的信心,之后不久外国干涉军被赶出法国。
3.群体和组织、机构。
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对于历史领域的这种群体和组织、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存在或创立的时间、背景。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设立于西汉时期;对于强学会,应知道它成立于戊戌维新运动中;对于公安委员会,应知道它设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第二,性质或功能、职能。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是西汉政府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的机构;对于强学会,应知道它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的组织;对于公安委员会,应知道它是雅各宾专政的工具。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对于南京临时政府,应知道它的成立体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方面,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对于历史上的各种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应从以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产生的时间或背景。如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是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物创立于隋;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知道它颁布于辛亥革命时期;对于马歇尔计划应知道它提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第二,主要内容和沿革变化。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其考试在明清时期采用八股文;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形式和公民权利;对于马歇尔计划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援助欧洲各国复兴经济。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如对科举制应知道它打破了选任官员的门第限制,但八股取士使得士人脱离实际;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知道它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对于马歇尔计划应知道它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对于西欧经济的复兴和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历史上各种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是人类动态文化创造的静态成果,是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予以重视。对于这些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成果,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这些文化成果的产生时代或年代。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修建于战国时期;对于《红楼梦》,知道它创作于清代前期;对于京剧,应知道它的最后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对于蒸汽机,应知道它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这些文化成果的创造者、总结者(他们有可能是一些知名的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些可知或不可知的群体)。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是当时秦国蜀守李冰父子所组织修建;对于《红楼梦》,应知道它的作者是曹雪芹;对于京剧,应知道它是由传入北京的徽、汉两个剧种逐渐融合而成;对于蒸汽机,应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英国的机械师瓦特。
第三,这些文化成果的内容或价值。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是一项防洪灌溉工程,它使岷江水流由激转缓,既可免除水患,又能灌溉田地;对于《红楼梦》,应知道它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京剧,应知道它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蒸汽机,应知道它作为动力机在纺织和其他许多工业部门被广泛采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如前所述,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和业绩、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组织机构、文物制度和文化成果,构成了历史学科的主要知识内容,与它们相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相互关系等,需要准确记忆。历史学科的试题以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对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
二、理解
所谓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求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而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
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中表述的理解,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
(一)历史学科的一般理解能力
作为具体要求,可以根据理解对象的不同,把历史学科的理解分为以下几个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1.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没有经过较多的人为加工,是单纯的对历史的描述,例如唐朝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等。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是历史学科中基础层次的理解,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记忆性的成分较多,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的理解,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2小题"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兼并战争B.铁器使用C.各国变法D.商业繁荣"。
试题的中心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一个客观历史事实,它涵盖的内容包括春秋战国以前的民族状况、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民族融合的具体进程、民族融合的结果等内容。单纯地记忆民族融合的这些内容只能是零散的知识,且难以完全记住,需要对民族融合这一历史事实在记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性的理解。试题通过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的判断,考查了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理解。
2.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更概括集中,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需要掌握它所包含的特定含义和构成基本要素。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28小题"热月政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雅各宾派专政已成为过时的政治体制B.埃贝尔派被镇压削弱了革命政权的社会基础C.罗伯斯庇尔派陷入孤立D.资产阶级反对最高限价进行反扑"。
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事件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个历史概念,需要掌握的构成要素与其他历史事件和法国大革命期间其他事件相同,但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参加者、基本进程、历史作用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本题列出的四个选项都与热月政变发生有关,但真正反映热月政变本质特征的是第一个选项。
3.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历史结论是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一般高度概括、内涵丰富。例如,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一历史结论,是总结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后得出的,同时要有一定的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理论素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历史结论,是从二战的起因、二战的进程,以及二战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历史现象总结出来的。因此,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既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也需要一定的抽象理论思维。
如,2000年文科综和能力测试第一大题第17小题"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D.没有进步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三个国际关系体系所作的历史结论的理解。在教材中,对这三个国际关系体系的性质、作用分别作出了结论。对于这些历史结论的理解包括了三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背景、内容、影响以及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的具体历史史实,也包括理论上的抽象推理判断。本题的第二、三、四个选项都属于历史结论,要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依靠对这些历史结论的理解,特别是第四个选项包含的对历史进步作用的理解。判断是否具有历史进步作用要从三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容、影响等历史事实出发,而且在理论上需要明确判断是否有进步作用的标准,不是依据有没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等性质,而是看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历史阶段特征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总结,是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性。因此,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也就是对历史阶段之所以成为一个历史阶段与其他历史阶段相区别的特性的理解。历史阶段的划分有多种方法,包括社会形态的划分方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划分方法等。在大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还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小的历史时期,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分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小的阶段。因此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19小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大阶段中又分为几个小阶段。1949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是第一个小阶段,即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比,最主要的历史阶段特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而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本题所考查的就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这一重要阶段特征的理解。
5.对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事物的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同时又有创新性。对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主要是理解事物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征,又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什么创新发展,具有什么新的特征。在考查时,需要理解的历史发展线索的对象是影响重大的、主要的历史现象,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线索、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思想文化的发展线索等,而并不是涵盖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的事物。
如,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省试卷第一大题第13至第16小题,是考查对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的一个例子。本题以科举制为中心,第13小题考查对科举制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特征的理解,并为理解第14小题"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作了准备,第15小题是科举制的发展,第16小题是关于科举制的废除。通过系列选择题,考查了对选官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6.对基本历史进程的理解。
基本历史进程是宏观上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较长时段历史发展的经过,例如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等。对它的理解首先是指向性,即发展的方向,其次是与指向性相关的历史事实,如原因、途径、方式等构成基本历史进程的要素,第三是基本历史进程呈现出的阶段性。对于基本历史进程的理解要能够辨别出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哪些与基本历史进程有关,哪些与基本历史进程无关。例如,在世界近代史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历史进程表现为产生和发展,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都反映了这一历史基本进程,而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复辟则不代表历史基本进程。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三大题第43小题"18世纪末世界上只有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半个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原因和途径"。
本题考查的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的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具有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过程,纵向发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横向发展是由个别国家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外扩散,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至今这个世界体系仍处于发展之中。本题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横向发展的一个阶段,即对资本主义由个别国家发展到世界体系的阶段进行考察,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加以理解的要求。首先考查考生能否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过程,其次考查对横向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第三考查了对横向发展的原因和途径的理解。
7.对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的理解。
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教学内容,但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和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之中,需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理解。基本历史理论包括生产力标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基本历史分析方法包括阶级分析方法,把历史事件、人物、思想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等内容。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32小题"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本题主要考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四个选项中C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评价历史作用时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国内战争时期,帝国主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能不顾时代背景,仍然以能否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标准,而需要把它置于上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用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保卫苏维埃的战争为判断标准。
8.材料的解读理解还包括对材料的解读。
解读材料是分析历史现象的基础,在解读材料时,首先需要对文字的理解,掌握从文字上正确了解材料原意的能力,特别是古代汉语材料原意的能力。其次,需要理解材料中所涉及的基本史实,例如在材料中出现的时代背景等历史事实和人物、典章制度等历史概念。
9.图表的解读。
图表用直观和数字的形式代替文字的描述反映历史现象,这就需要首先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史实,并从图表包含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上述九项内容是历史学科对理解的基本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内容既包括教材中的表述,也包括教材外的表述。教材中的表述比较规范严谨,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它的理解。但是,教材中的表述只是历史表述中的一种,而且完全重复教材中的表述,有时难以考查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是否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因此,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也是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是以对教材内表述的理解为前提的,只有对教材内表述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扩展到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
考查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较多地利用材料解析和图表的解读,但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例如,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卷中第一大题第8小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C.实行计划经济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本题采用的是用教材外的表述方式考查对教材内表述的理解。教材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的表述使用当时的语言对有关法令进行归纳,需要对这些政策的精神实质和作用加以理解,而且一些政策在二战后被普遍采用,使用的概念已与当时不同。例如,"举办公共工程"战后一般称为"扩大政府投资"。因此,本题列出的四个选项没有采用教材中的表述,而是使用了现在通行的表述,以此考查是否真正理解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HTH〗(二)综合能力测试的历史学科理解能力
〖HTSS〗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单科考试的区别在于综合性。这种综合以各学科的内容为基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由于综合试卷的目标是测试能力,而且一份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每科所占比例有限,不可能比较广泛地覆盖所学知识,因此理解可以说成为综合能力测试的中心。因为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综合能力测试虽然命题思路、角度、立意与单科有很大不同,但单科学习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仍然是基础。
1.学科内综合。
学科内的综合在单科考试中已经出现,但没有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注重考查在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基础知识相互联系的理解。因为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某一历史现象的特性。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如,2000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第一卷第二题是考查对纵向联系的理解的一个例子。该题由五道小题组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纵向的联系上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线索,最后总结出制定国家政策时的规律性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事实的理解之上的。
而2000年历史高考试卷第一大题第36小题"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是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引外国投资C.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D.接受国外大量军事订货"是考查对横向联系的理解的例子。二战后,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迅速是引人瞩目的历史事实,值得全面总结。本题采取了横向比较的方式,要求选择促使韩国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考查对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迅速的理解,从中可以总结出共性的经验提供借鉴。
2.跨学科综合。
这种综合要求对所学知识能够有开放性的理解。学科的界限只是根据学习的需要而设定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历史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发展的,又与一定的政治关系相联系。上述中美关系的试题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由于中学教学内容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相关联的内容分别在各学科内全部讲授,因此跨学科的综合只是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点,仍然以对学科内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达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
如,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卷第二大题第37小题,第一问从地理学科的识图入手,首先需要判断出所示的地理区域是哪里,并掌握该区域的特点,由此转入第二问历史学科的"以色列在该区域建国及其原因"问题,第三问"美国为什么在该地区插手和如何插手",既需要有第一问的知识,也涉及到时事政治。
在跨学科综合中,既有文科综合,也有文理科的综合。例如,2000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第一大题第3小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提出自然界存在优胜劣汰规律。材料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等人把进化论运用于人类社会研究领域,客观上却成为殖民主义弱肉强食的理论根据。材料三:19世纪末期,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英人著作,并加上自己的思想写成《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与天争胜"。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生存斗争主要是在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进行
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2)对比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进化论正确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共同规律
B.他们都只强调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的法则
C.严复的目的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生物进化理论
D.严复强调"物尽天择"是要警示国人因循守旧就会亡国灭种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科学理论是有阶级性的
B.自然科学理论在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C.社会生活遵循与自然界同样的规律
D.自然科学观念的重大变革会引发社会意识的改变
该题首先给出三段有关进化论的历史材料,考查了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属于生物学科知识,考查对生物进化、特别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第二问考查了对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概念和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文理科的综合测试,达到第三问,即总结出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测试更要求开放性理解的能力。
责任编辑:林屹
按语
回顾高考改革的经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考试科目的变化多与宏观的教育、招生体制改革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观念的变化,而考试内容的变化并不完全以考试科目的变化为依据,它主要反映了学科能力要求在考试中的操作。事实上,无论考试科目怎样变化,考试内容的改革始终以探索能力考查为其基本线索,这也是应对考试科目改革的唯一途径。综合考试科目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拓宽基础和通才教育的需要,并不意味着学科教育的削弱或变形,相反,它强化了学科教育的基础性和科学性。因此,综合科目考试只能是对学科能力提出更高、更精确的要求,而不是降低了学科能力要求或者出现什么新的能力要求。考试中心制定的"综合能力测试目标"实际上是对各科能力要求的一个宏观概括和全面体现,各科能力要求在其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内容。总而言之,注重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科的能力水平,以前、现在和今后都是适应考试科目改革的核心。当然,综合科目考试要求体现各科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这只要在各科教学中注意引导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没有必要再搞什么综合教学。作个比喻,学科是井,综合是渠,井深才有水,有水才成渠。舍井而求渠,岂非缘木求鱼。我以为解决综合科目考试的办法只有十二个字:加强学科教学,提高综合意识。下文选编了有关专家对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阐述,读者可从中体会。
刘凡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能力,积累了不少经验。历史学科的能力可概括为三个层次,即识记、理解和运用。识记--准确地识别和记忆基本的历史事实及其相关的历史知识、主要的历史结论。理解--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特征以及基本的历史概念、结论和观点;理解历史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理解历史材料的内容、要旨。运用--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将历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所掌握的知识相结合进行论证。识记、理解、运用这三个层次符合学习规律,三个层次由低到高,高层次内容包容低层次内容,彼此有密切的关系。
一、识记
谈到历史学科的记忆范围就不能不谈到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历史知识就内容而言丰富多彩,领域广阔,但就形式而言,却并非混沌无序,使学习者无从入手。大致说来,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换句话说,不论学习哪一时期、哪一地域的历史时,都可以从上述这五个角度来进行把握。
1.人物。
对于杰出历史人物应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要知道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属于哪一历史时代。如对于商鞅,要知道他是中国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对于曾国藩,要知道他是中国近代的政治人物;对于罗伯斯庇尔,要知道他是法国大革命中的革命家;对于威尔逊,要知道他是本世纪早期的一位美国总统。
第二,要掌握他们的主要活动和业绩。如对于商鞅,要知道他曾领导进行了一场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对于曾国藩,要知道他曾镇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创办近代军工业;对于罗伯斯庇尔,要知道他在法国大革命中是雅各宾派的领导人;对于威尔逊,要知道他曾出席巴黎和会,曾提出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
2.事件和事态。
对于历史事件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把握:
第一,时间或背景。对于大部分历史事件并不需要记住其发生的年、月、日等具体的时间,但须知道它们发生的历史时期,或它们发生的时代背景。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发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时;对于瓦尔密大捷,应知道它发生于法国大革命中。不过对少数重大的历史事件(尤其是中国和世界近现代史中的事件),须掌握它们发生的具体时间。
第二,简单经过或内容。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其主要内容是康有为、梁启超领导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反对签订《马关条约》,要求变法;对于瓦尔密大捷,应知道它是法国武装力量击败普鲁士军队进攻的一次战役。
第三,结果或影响。如对于"公车上书",应知道它虽然没能上达,但却标志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对于瓦尔密大捷,应知道它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而且鼓舞了法国人民的信心,之后不久外国干涉军被赶出法国。
3.群体和组织、机构。
人类的历史活动不仅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更重要的是以群体形式进行的。对于历史领域的这种群体和组织、机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第一,存在或创立的时间、背景。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设立于西汉时期;对于强学会,应知道它成立于戊戌维新运动中;对于公安委员会,应知道它设立于法国大革命时期。
第二,性质或功能、职能。如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是西汉政府对西域进行政治、军事管理并保护商旅往来的机构;对于强学会,应知道它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的组织;对于公安委员会,应知道它是雅各宾专政的工具。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对于西域都护,应知道它的设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对于南京临时政府,应知道它的成立体现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方面,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
对于历史上的各种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等,应从以下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产生的时间或背景。如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是作为九品中正制的替代物创立于隋;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知道它颁布于辛亥革命时期;对于马歇尔计划应知道它提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第二,主要内容和沿革变化。对于科举制,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其考试在明清时期采用八股文;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定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政府组织形式和公民权利;对于马歇尔计划应知道它的主要内容是援助欧洲各国复兴经济。
第三,在历史上的影响。如对科举制应知道它打破了选任官员的门第限制,但八股取士使得士人脱离实际;对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应知道它是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件;对于马歇尔计划应知道它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对于西欧经济的复兴和资本主义体系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历史上各种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等,是人类动态文化创造的静态成果,是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结晶,在人类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予以重视。对于这些人类历史文化活动的成果,应从以下几个角度加以把握:
第一,这些文化成果的产生时代或年代。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修建于战国时期;对于《红楼梦》,知道它创作于清代前期;对于京剧,应知道它的最后形成是在19世纪中期;对于蒸汽机,应知道它出现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第二,这些文化成果的创造者、总结者(他们有可能是一些知名的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些可知或不可知的群体)。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是当时秦国蜀守李冰父子所组织修建;对于《红楼梦》,应知道它的作者是曹雪芹;对于京剧,应知道它是由传入北京的徽、汉两个剧种逐渐融合而成;对于蒸汽机,应知道它的发明者是英国的机械师瓦特。
第三,这些文化成果的内容或价值。如对于都江堰,应知道它是一项防洪灌溉工程,它使岷江水流由激转缓,既可免除水患,又能灌溉田地;对于《红楼梦》,应知道它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京剧,应知道它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戏剧领域也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蒸汽机,应知道它作为动力机在纺织和其他许多工业部门被广泛采用,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
如前所述,历史上重要人物的活动和业绩、重要的历史事件、重要的组织机构、文物制度和文化成果,构成了历史学科的主要知识内容,与它们相关的时间、地点、内容、影响、相互关系等,需要准确记忆。历史学科的试题以选择题、问答题等形式对考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查。
二、理解
所谓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求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而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
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中表述的理解,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
(一)历史学科的一般理解能力
作为具体要求,可以根据理解对象的不同,把历史学科的理解分为以下几个既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次。
1.对历史事实的理解。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历史现象,没有经过较多的人为加工,是单纯的对历史的描述,例如唐朝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等。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是历史学科中基础层次的理解,涉及范围较为广泛,记忆性的成分较多,需要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性的理解,从总体上加以把握。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2小题"春秋战国时期,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A.兼并战争B.铁器使用C.各国变法D.商业繁荣"。
试题的中心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是一个客观历史事实,它涵盖的内容包括春秋战国以前的民族状况、春秋战国时期促进民族融合的因素、民族融合的具体进程、民族融合的结果等内容。单纯地记忆民族融合的这些内容只能是零散的知识,且难以完全记住,需要对民族融合这一历史事实在记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性的理解。试题通过对促进民族融合起直接作用的因素的判断,考查了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的理解。
2.对历史概念的理解。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包含着特定的含义。历史概念的种类有人物、事件、文献、典籍、法律、制度、著作、会议、党派、思想、学说,等等。构成历史概念的基本要素根据类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构成历史人物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人物的时代背景、他的思想和重要活动、他的阶级属性和历史地位等;构成历史事件概念的基本要素主要有事件发生的原因、时间、参加者、基本进程、性质、对历史发展的影响等。对历史概念的理解比对历史事实的理解更概括集中,更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对历史概念的理解需要掌握它所包含的特定含义和构成基本要素。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28小题"热月政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雅各宾派专政已成为过时的政治体制B.埃贝尔派被镇压削弱了革命政权的社会基础C.罗伯斯庇尔派陷入孤立D.资产阶级反对最高限价进行反扑"。
本题考查的是对历史事件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热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期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为一个历史概念,需要掌握的构成要素与其他历史事件和法国大革命期间其他事件相同,但每一个历史事件的原因、参加者、基本进程、历史作用不相同,具有自己的特定含义。本题列出的四个选项都与热月政变发生有关,但真正反映热月政变本质特征的是第一个选项。
3.对历史结论的理解。
历史结论是对历史现象的总结性认识,主要包括对历史现象的性质、意义、历史地位等所作的总结。历史结论是从大量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来的,一般高度概括、内涵丰富。例如,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一历史结论,是总结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后得出的,同时要有一定的社会形态发展演进的理论素养;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这一历史结论,是从二战的起因、二战的进程,以及二战中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历史现象总结出来的。因此,对历史结论的理解既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为基础,也需要一定的抽象理论思维。
如,2000年文科综和能力测试第一大题第17小题"近代以来,国际关系中先后出现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关于这三个体系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战争后建立起来的B.重新划分了国际关系格局C.带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D.没有进步作用"。
本题考查的是对这三个国际关系体系所作的历史结论的理解。在教材中,对这三个国际关系体系的性质、作用分别作出了结论。对于这些历史结论的理解包括了三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建立背景、内容、影响以及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演变的具体历史史实,也包括理论上的抽象推理判断。本题的第二、三、四个选项都属于历史结论,要作出正确的选择需要依靠对这些历史结论的理解,特别是第四个选项包含的对历史进步作用的理解。判断是否具有历史进步作用要从三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内容、影响等历史事实出发,而且在理论上需要明确判断是否有进步作用的标准,不是依据有没有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等性质,而是看是否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
历史阶段特征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总结,是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性。因此,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也就是对历史阶段之所以成为一个历史阶段与其他历史阶段相区别的特性的理解。历史阶段的划分有多种方法,包括社会形态的划分方法、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划分方法等。在大的历史发展阶段中还可以根据不同标准划分为若干小的历史时期,例如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历史阶段,又可以分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小的阶段。因此对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是多层次、多角度的。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19小题"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成分包括A.国营经济B.合作社经济C.个体经济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本题考查的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的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历史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大阶段中又分为几个小阶段。1949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前是第一个小阶段,即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比,最主要的历史阶段特征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不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而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所有制形式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本题所考查的就是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阶段的这一重要阶段特征的理解。
5.对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事物的历史发展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同时又有创新性。对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主要是理解事物是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什么特征,又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在继承的基础上有什么创新发展,具有什么新的特征。在考查时,需要理解的历史发展线索的对象是影响重大的、主要的历史现象,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线索、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思想文化的发展线索等,而并不是涵盖历史上出现的所有的事物。
如,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山西省试卷第一大题第13至第16小题,是考查对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的一个例子。本题以科举制为中心,第13小题考查对科举制前的选官制度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特征的理解,并为理解第14小题"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作了准备,第15小题是科举制的发展,第16小题是关于科举制的废除。通过系列选择题,考查了对选官制度历史发展线索的理解。
6.对基本历史进程的理解。
基本历史进程是宏观上具有一定指向性的较长时段历史发展的经过,例如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独立运动的发展等。对它的理解首先是指向性,即发展的方向,其次是与指向性相关的历史事实,如原因、途径、方式等构成基本历史进程的要素,第三是基本历史进程呈现出的阶段性。对于基本历史进程的理解要能够辨别出同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哪些与基本历史进程有关,哪些与基本历史进程无关。例如,在世界近代史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历史进程表现为产生和发展,英国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都反映了这一历史基本进程,而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后欧洲一些国家出现的复辟则不代表历史基本进程。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三大题第43小题"18世纪末世界上只有荷、英、美、法四个资本主义国家,而半个世纪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试说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原因和途径"。
本题考查的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的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基本历史进程具有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过程,纵向发展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横向发展是由个别国家的资本主义逐渐向外扩散,形成了一个世界体系,至今这个世界体系仍处于发展之中。本题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的横向发展的一个阶段,即对资本主义由个别国家发展到世界体系的阶段进行考察,体现了对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进程加以理解的要求。首先考查考生能否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具有横向和纵向两个过程,其次考查对横向发展的阶段性的理解,第三考查了对横向发展的原因和途径的理解。
7.对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的理解。
基本历史理论和基本历史分析方法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分析历史现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虽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教学内容,但贯穿于整个历史教学过程和对具体历史现象的分析评价之中,需要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理解。基本历史理论包括生产力标准、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等内容;基本历史分析方法包括阶级分析方法,把历史事件、人物、思想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等内容。
如,2000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大题第32小题"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历史作用时,首先应看它是否有利于A.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B.把革命理想变为现实C.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D.维护新生政权的权威"。
本题主要考查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的理解。在一般情况下,四个选项中C项"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是评价历史作用时最重要的标准。但是,国内战争时期,帝国主义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不能不顾时代背景,仍然以能否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标准,而需要把它置于上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用是否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投入保卫苏维埃的战争为判断标准。
8.材料的解读理解还包括对材料的解读。
解读材料是分析历史现象的基础,在解读材料时,首先需要对文字的理解,掌握从文字上正确了解材料原意的能力,特别是古代汉语材料原意的能力。其次,需要理解材料中所涉及的基本史实,例如在材料中出现的时代背景等历史事实和人物、典章制度等历史概念。
9.图表的解读。
图表用直观和数字的形式代替文字的描述反映历史现象,这就需要首先掌握读图的方法,理解图表涉及的基本史实,并从图表包含的各种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
上述九项内容是历史学科对理解的基本要求。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内容既包括教材中的表述,也包括教材外的表述。教材中的表述比较规范严谨,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它的理解。但是,教材中的表述只是历史表述中的一种,而且完全重复教材中的表述,有时难以考查出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是否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因此,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也是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是以对教材内表述的理解为前提的,只有对教材内表述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扩展到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
考查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较多地利用材料解析和图表的解读,但也可以采取其他形式。例如,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卷中第一大题第8小题"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C.实行计划经济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本题采用的是用教材外的表述方式考查对教材内表述的理解。教材内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经济政策具体内容的表述使用当时的语言对有关法令进行归纳,需要对这些政策的精神实质和作用加以理解,而且一些政策在二战后被普遍采用,使用的概念已与当时不同。例如,"举办公共工程"战后一般称为"扩大政府投资"。因此,本题列出的四个选项没有采用教材中的表述,而是使用了现在通行的表述,以此考查是否真正理解了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HTH〗(二)综合能力测试的历史学科理解能力
〖HTSS〗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与单科考试的区别在于综合性。这种综合以各学科的内容为基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由于综合试卷的目标是测试能力,而且一份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包括政治、历史、地理三个学科,每科所占比例有限,不可能比较广泛地覆盖所学知识,因此理解可以说成为综合能力测试的中心。因为具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前提是必须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综合能力测试虽然命题思路、角度、立意与单科有很大不同,但单科学习中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仍然是基础。
1.学科内综合。
学科内的综合在单科考试中已经出现,但没有作为重点考查的内容。作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注重考查在对历史学科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对这些基础知识相互联系的理解。因为历史现象本身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在相互联系中确定某一历史现象的特性。相互联系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纵向联系,例如因果关系、历史发展线索、基本历史进程等。一种是横向联系,例如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相互影响作用,同类事物比较异同等。通过纵向和横向的联系,可以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规律。
如,2000年高考综合能力测试广东卷第一卷第二题是考查对纵向联系的理解的一个例子。该题由五道小题组成"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从纵向的联系上概括了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线索,最后总结出制定国家政策时的规律性结论。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建立在对各个时期中美关系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事实的理解之上的。
而2000年历史高考试卷第一大题第36小题"二战后,促使韩国、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是A.采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B.利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吸引外国投资C.利用了西方国家经济转型的有利时机D.接受国外大量军事订货"是考查对横向联系的理解的例子。二战后,东亚的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迅速是引人瞩目的历史事实,值得全面总结。本题采取了横向比较的方式,要求选择促使韩国和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相同因素,考查对日本和韩国经济发展迅速的理解,从中可以总结出共性的经验提供借鉴。
2.跨学科综合。
这种综合要求对所学知识能够有开放性的理解。学科的界限只是根据学习的需要而设定的,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纯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历史是在一定的空间、时间中发展的,又与一定的政治关系相联系。上述中美关系的试题实际上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由于中学教学内容有限,不可能对所有相关联的内容分别在各学科内全部讲授,因此跨学科的综合只是有关内容的有机结合点,仍然以对学科内知识的理解为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关系,达到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思考,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
如,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测试试卷第二大题第37小题,第一问从地理学科的识图入手,首先需要判断出所示的地理区域是哪里,并掌握该区域的特点,由此转入第二问历史学科的"以色列在该区域建国及其原因"问题,第三问"美国为什么在该地区插手和如何插手",既需要有第一问的知识,也涉及到时事政治。
在跨学科综合中,既有文科综合,也有文理科的综合。例如,2000年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试卷第一大题第3小题: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提出自然界存在优胜劣汰规律。材料二: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等人把进化论运用于人类社会研究领域,客观上却成为殖民主义弱肉强食的理论根据。材料三:19世纪末期,中国启蒙思想家严复翻译英人著作,并加上自己的思想写成《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与天争胜"。
(1)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A.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B.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C.生存斗争主要是在不同的生物种群之间进行
D.生物新类型的形成是有利变异定向积累的结果
(2)对比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达尔文的进化论正确地解释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发展的共同规律
B.他们都只强调优胜劣败、自然淘汰的法则
C.严复的目的是向中国人介绍西方生物进化理论
D.严复强调"物尽天择"是要警示国人因循守旧就会亡国灭种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然科学理论是有阶级性的
B.自然科学理论在社会领域中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C.社会生活遵循与自然界同样的规律
D.自然科学观念的重大变革会引发社会意识的改变
该题首先给出三段有关进化论的历史材料,考查了对教材外表述的理解能力。第一问属于生物学科知识,考查对生物进化、特别是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第二问考查了对历史学科中的历史概念和生物学科的基本概念的理解,通过文理科的综合测试,达到第三问,即总结出自然科学理论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的规律性认识。这种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测试更要求开放性理解的能力。
责任编辑:林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