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影响机理及应对策略研究
王莹 胡超君
摘 要:统一战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等各个时期的关键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寓于社会转型之中并深受社会转型的影响。迄今为止,中国近现代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三次社会转型的主题不同,产生的动因不同,对我国统一战线产生的阶段性影响也有所差异。我国现处于第三次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在价值体系、经济环境、组织基础、利益格局等方面的转型造成了我国统战阶层的多元化、统战结构的复杂化、统战地位的强势化及统战力量的分散化,也使得我国统战工作面临新的问题。对此,我国各级统战部门在开展统战工作的过程中,必须积极创新统战工作理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搭建互动沟通平台。
关 键 词:社会转型;统一战线;影响机理
中图分类号:D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4)04-0053-08
收稿日期:2013-12-10
作者简介:王莹(1978—),女,浙江理工大学讲师,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
一、引论
“社会转型”(social transformation)一词来源于西方发展社会学理论和现代化理论,是对生物学“Transformation”概念的转用,它强调的是以社会自身结构为主体的整体性发展和结构性变动。[1](p66)我国学者对于“社会转型”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李培林在《“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一文中就指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也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还是一种数量关系的分析框架。[2]
广义的“统一战线”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组成的政治联盟。[3](p12)而狭义的“统一战线”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原理中界定的统一战线,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国内部及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并最大限度地联合广大同盟者,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我们通常所讨论和研究的“统一战线”便是狭义的“统一战线”。[4](p13-16)
统一战线凸显了政治合法性的人民根源性,是任何执政党执政合法性的现实社会基础,[5]始终关乎着一国的政治稳定。因此,统一战线也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等各个时期的关键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党中央更是进一步深化了对统一战线重要性的认识。[6]
纵观我国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统一战线是寓于社会转型之中的,每一次的社会转型往往都伴随着统一战线的深刻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新一轮的加速转型期,面临着社会价值体系重新构建、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社会利益重新界定等新情况,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时期,要加强和改善统一战线工作,就必须认识到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期与以往转型期的不同,研究当下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机理并制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对我国近现代史上三次社会转型的比较分析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依据四个尺度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社会转型。一是社会体制转变,主要是指政治、经济等宏观制度的明显转变,“社会转型本身则是社会体制的转变,是社会制度的创新。改革是从制度转变开始的,因此制度解释是根本性的解释。”[7]二是社会结构重塑,表现为各个社会阶层内部出现明显分化,这些分化的产生常常是因为原本处于同一社会阶层中的成员在身份、价值观、文化素质和利益需求等方面的差距极度扩大。社会结构是整个社会的载体,因而社会结构重塑必然会导致社会转型。三是社会形态转型,即社会从一种类型向另一种类型过渡,[8]主要是指社会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过渡。四是发展模式变迁,也就是指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即由粗放型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科学化、工业化方式的转型。
当然,从现实角度看来,这四个尺度往往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例如社会形态转型可能促使社会制度构建者对社会体制进行调整,而社会形态转型和社会体制转变也会拉大各社会阶层内部成员间的差距,从而导致社会结构重塑。
迄今为止,中国近现代共经历了三次大的社会转型。[9]三次社会转型的主题和产生的动因不同,对我国统一战线产生的阶段性影响也有所差异(如表1所示)。
(一)我国近现代三次社会转型的主题
我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社会转型始于1840年。从1840年到1949年建国,再到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经历了列强入侵、民族革命、阶级斗争等一系列历史转变,专制的封建社会形态逐步消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开始兴起和发展。这一时期,革命与暴力成为社会转型的主题,阶级对立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脉络。在中国近现代的所有转型中,第一次转型是最为激进、极端和曲折的。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近现代的第二个转型期。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社会体制的转型特别是经济体制的转型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国以后,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相对稳定,阶级矛盾逐渐缓和,革命与暴力不再是中国社会解决问题的必要手段。然而,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并没有找到促进社会发展的正确途径,仍然惯性地推崇着革命与暴力的发展思路。直到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将发展的主题转向了经济建设,实现了中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
“由粗放的发展向科学的发展转变、由经济体制的转变向社会全面转变是中国的第三次转型”,[10]当下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这一新的转型期之中。现阶段,中国社会的发展主题不再局限于经济建设而开始转向追求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本关怀成为当下社会发展的题中要义。这也使得我国社会开始从粗放发展走向科学发展,从经济体制转变走向社会的全面转变。
(二)我国近现代三次社会转型的动因
中国近现代第一次社会转型的直接动因是西方列强的入侵。1840年,西方列强开始疯狂掠夺和侵略中国,激化了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了抵御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中国社会进行了无数次改良尝试,却都归于失败。在民族危亡的形势下,腐朽的传统封建旧体制显得越来越脆弱不堪,阶级矛盾也越发激烈,革命与暴力便成为中国社会追求独立解放和化解阶级矛盾的必由之路,由此,中国社会被动地进入了转型期。建国之后,巨大惯性使得以革命和暴力为主题的第一次转型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前期。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主要是源于我国急需发展经济、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动力。在革命胜利之后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没有从一个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革命党”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执政党”。对于怎样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学习苏联,采取了“一大二公”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关系也走向了自我封闭的道路。然而,低效的经济体制和封闭的经济环境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仍放在巩固政权的革命斗争之上,使得我国的社会发展举步维艰。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国际地位大大降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才真正深刻认识到了转变工作重心、大力发展经济的重要性,从而实行了改革开放,再一次改变了我国的历史进程。[11]
“重视和满足人的需要是当下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动力”,[12]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树立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当下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国在改革开放的30年中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产生了不少问题,比如经济生态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增多等。这些社会新变化使中国共产党意识到了除经济发展以外的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意识到了处理好当前与长远、整体与局部、经济与社会、人类与自然间关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并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实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化。[13]由于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科学发展观的制度化自然就促成了社会整体价值观的全面转变,也推动了社会体制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从而将中国社会带入了新的转型期。这便是我国近现代第三次社会转型期的产生路径(如图1所示)。
(三)三次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
我国的统一战线产生于社会转型时期并深受社会转型的影响。总的来说,任何转型期的社会变化都会或多或少地对当时的统战阶层、统战结构、统战地位以及统战力量的凝聚程度等产生影响。但是,我国近现代三次社会转型期对统一战线各个维度的影响程度却有所不同(如图2所示)。
我国的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政治联盟。近现代第一次社会转型时期的内忧外患形势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促成了中国统一战线的产生。在第一次社会转型期的历史背景下,为了实现救亡图存和维护政治稳定的共同目标,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联合起来,加入了统一战线,成为了当时中国的统战阶层,体现了强大的统战凝聚力。然而,由于当时的中国并未脱离传统的社会经济体制,并且中国共产党还处于成立初期,发展并不成熟,使得中国统一战线长期处于“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简单局面,社会转型难以对统战结构和统战地位产生明显影响。[14]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对外交往日渐频繁。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展开、非公有制经济的兴起和国家对科学技术及人才培养工作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工农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规模日益扩大,各阶层内部也产生了一定的分化,使统战结构变得复杂化;另一方面,我国统一战线中各个阶层追求的共同目标不再是救亡图存和维护政治稳定,而是推动经济发展。然而,较为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使得各阶层追求经济发展的诉求弱于第一次转型期追求救亡图存的期望,因此,虽然这时的统战力量凝聚力仍旧较强,但与第一次社会转型期相比却有所减弱。此外,在国家权力仍然高度集中于政府的环境中,统一战线各阶层难以真正发挥影响力,所以统战地位也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
当下中国正在经历的社会转型是三次转型期中最为复杂多样的。新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发生了比以往更为复杂的变化,这些新变化更是深刻影响着我国当前的统战阶层规模、统战结构、统战地位及统战力量的凝聚程度。首先,新时期,我国被纳入统一战线的阶层进一步增多;其次,统一战线各阶层之间的差距被拉大,甚至各阶层内部成员间的差距也更加明显,当前我国统一战线的结构再一次面临调整;第三,现阶段,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力增强,统一战线的功能不断扩展,统战地位更是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第四,统一战线各阶层乃至阶层内部各成员追求的利益和目标不再唯一,而是变得越来越多元化,统战力量开始趋向分散化。
三、当下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机理
当前,我国统战阶层规模、统战结构、统战地位和统战力量的凝聚程度都与以往大不相同,这主要是受到了当下社会转型期中价值体系重塑、经济环境变迁、组织基础弱化及利益格局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当下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机理(如图3所示)。
(一)价值体系重塑推动统战阶层多元化
为了有效应对和解决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彻底颠覆了党在第一个转型期中的暴力革命价值观和在改革开放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价值认同,系统性地重塑了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加大了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步伐。[1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6]因此,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工作中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实现人民的利益为中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广泛而强大的社会支持。
价值体系的重塑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包容性,也提升了党的统战工作理念的包容性,使党在统战工作中开始注重广泛动员和整合各种原有社会阶层及新生社会阶层,尊重各个阶层的“人”,最大化地团结人、凝聚人和关心人,从而推动我国统一战线形成了阶层众多、“立足大陆、三个面向”(面向台湾、面向港澳、面向世界)的多元化开放型新格局。现阶段,除“两个阶级,一个阶层”以外,我国统一战线还包括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原工商业者、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等15个阶层。[17](p23)
(二)经济环境变迁导致统战结构复杂化
恩格斯曾强调:“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18](p617)也就是说,社会变迁和经济环境的转变常常如影随形。可以说,在新时期,经济环境的变迁也是影响我国统一战线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所有制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深入,我国经济体制越发趋向市场化,发展方式也日益走向科学化,国家再也不能完全主导经济走向,市场中的产业类型和经济主体也越来越多且复杂。这就使得我国统一战线中各阶层内部成员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部分阶层甚至发生了分化,从而增加了统战结构的复杂化程度。首先,工人阶级内部分化明显,过去工人阶级的来源主要是农民,工人彼此之间的身份差异不大,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我国工人阶级内部已明显分化为蓝领阶层、白领阶层、管理者阶层和专门从事文化教育与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阶层。其次,农民阶级内部结构也不同于以往,原来的农民阶级基本都是从事农林牧渔工作的体力劳动者,但随着经济现代化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如今的农民阶层中还包括农民工、个体劳动者与个体工商户、私人企业主、农民企业家、农村知识分子和农村管理者等。再次,知识分子阶层中成员间的差距也被拉大,一部分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因为能为社会直接创造经济效益而成为阶层中的强势群体,另一部分从事人文科学的知识分子则相对被边缘化了。[19]此外,经济环境变迁还催生了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中介组织从业人员等大批社会成员,导致了其他社会阶层的内部结构也日益复杂化。
(三)组织基础弱化导致统战地位强势化
在当下的社会转型期,我国传统的国家一元化格局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的功能变得越发多样且强大,进而使统战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国家完全垄断了经济、社会等各种资源,每个单位都依赖于国家,每个成员都依附于单位,整个社会处于高度整合状态,党和国家控制着统一战线中的各个阶层。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已深刻认识到,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应充分放权于市场、放权于社会,让国家权力退出对社会资源的分配领域,保障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发挥。因此,新时期的党和政府进一步推进了旨在实现国家与社会相分离的行政体制改革,开始较大规模地向社会下放权力,使得以往统一战线的组织基础弱化了,社会资源不断向传统体制之外的各个领域分散和转移,各个统战阶层也就不同程度地聚合了部分权力和资源。[20]同时,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要持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党和政府就必须借助各统战阶层的力量,联合各阶层来共同应对和解决社会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着资源、功能强大的统一战线得到了党和政府的更多重视,统战地位自然也就更为强势化。
(四)利益格局变更促使统战力量分散化
当前,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变更,使得统一战线中各阶层追求的利益目标走向多样化,最终促使我国的统战力量向分散化发展。
第一个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处在内忧外患、矛盾抗争的环境之中,民族利益是整个社会利益格局的核心,驱逐列强、保卫国土、维护民族尊严是1949年以前的中国社会所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1949年以后的这一时期,在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利益格局的核心演变了阶级利益,整个社会重点追求以阶级斗争为纲,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巩固政权。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社会一切以经济发展为前提、以经济效益为导向,经济利益在社会利益格局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两次转型期中的中国社会可被归纳为“总体性的社会”,社会利益分化不明显,多样化的利益在政治化、集体化的活动进程中被同化,社会的利益格局始终呈现的是在某一个核心利益统领下的利益形态。[21]
然而,新时期的中国社会,国际地位已相对固定,经济快速增长,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随之增长,虽然社会各阶层的根本利益仍具有一致性,但社会利益格局已经开始由聚合化走向多元化,利益分配方式也越发多样化和差别化。[22]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促成了社会成员利益意识的觉醒,唤醒了社会各阶层实现各自不同利益目标的诉求。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目标,各个阶层会分别形成不同的力量去参与政治过程、影响政府政策、表达利益需求。因此在新时期,我国统战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被分隔开来,变得相对分散化。
四、社会转型期统战工作的应对策略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在当下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在促进我国社会和谐方面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度重视和深入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消除一切能够消除的分歧。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不仅能够为中国共产党凝聚人心、搜集民意提供重要通道,也能够帮助党和政府协调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23]
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和推进统一战线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下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发现现阶段统一战线的新变化,解决统战工作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从而系统地制定出应对策略。具体而言,各级统战部门可以从创新统战工作理论、建立利益协调机制、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搭建互动沟通平台等方面入手来完善我国当下社会转型期的统战工作。
(一)创新统战工作理论,理性引导新兴阶层
当前,数量庞大的新社会阶层已经成为我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新生阶层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中成长壮大,没有受到过组织的严格约束,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异,使得我国原有的统战工作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统战阶层价值多元化的新形势,大量新生阶层对统一战线的归属感过弱。因此,要保证统战工作的科学有效发展,就必须系统创新统战工作理论,理性引导新兴阶层。[24]
首先,要客观、理性地将新生阶层纳入到统战工作理论体系之中。面对数量不断增长的新生阶层,我国的统战工作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及时调整战略布局,将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的新生阶层纳入理论视野,作为新阶段工作的战略重点和新的增长点。其次,要坚持“求同存异”,尊重和吸收新生阶层多样化的价值观。“没有‘同就不可能有统一战线;没有‘异,就不需要有统一战线。”[25]因此,一方面,需要尊重和承认新生阶层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将多样化的价值观吸收到统战工作理论体系之中,并将统战理论创新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统战理论内涵逐步趋同于社会文化,从而引导各阶层形成一致的价值观。再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统战工作的系统思维方法。在当下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纲领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注重科学性、全面性和统筹性,强调社会的整体性。这就要求党在发展统战工作理论的过程中,要强化系统的思维方法,将统一战线中的各个阶层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分隔开来看待。
(二)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合理缓解阶层矛盾
在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内部各主体间的差距特别是贫富差距过大。当然,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各主体间的差距如果被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内,将会对各主体产生激励作用,推动社会的长远发展。但是,当下我国统一战线各主体间的差距却大大超过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度”。行业与行业之间、职位与职位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加大,激化了统一战线的内部矛盾,阻碍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和统战工作的推进。对此,统战工作必须建立起利益协调机制,合理缓解阶层矛盾。
首先,必须建立起顺畅有序的人员流动机制,保证统战内部各成员都能够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在阶层与阶层间的流动或在同一阶层内部的流动。其次,必须建立起系统完善的利益均衡机制。首先,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监督功能,建立一整套对我国利益分配制度的监督机制,全面推动决策和执行部门兼顾效率与公平,遵守合理的利益协调原则和利益分配原则,并保证各阶层、各层次的成员都有机会被纳入到监督机制之中;其次,要通过支持政府加强宏观监管建立利益整合平衡机制,不仅要在运行机制和制度设计上保障新的社会阶层成员能公开公平地投身市场竞争,也要注意对弱势成员给予合理的政策倾斜。再次,必须建立起全面、周到的统战工作服务机制,寓统战于服务之中,立足于各阶层、各层次成员的真正需要,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此外,还应建立起科学、有效的社会矛盾疏导机制,为统一战线中的各成员提供宣泄不满情绪的机会,并为统战工作者了解社会矛盾症结所在、彻底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可能。[26]
(三)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统战功能
虽然当前我国统一战线的功能越来越多样且强大,统战地位也明显提升,但是,我国统一战线应有的影响力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一方面是因为各阶层参与政治过程的渠道较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统战工作中现有的政治参与渠道还很不通畅。因此,对于当前我国的统战工作而言,拓宽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统战功能,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应该建立新的社会阶层代表性人士参加的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和重大事项恳谈会、座谈会、听证会制度,并最大化地为他们接收信息、参与会议、发表意见提供方便,同时保证会议信息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党委、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其次,要提升统战阶层人士在国家机关中的影响力,比如可以根据统战阶层人士的专业结构和职业分布,挑选出政治素质高、参政能力强的成员,向各级人大常委会推荐作为立法顾问和财经委员会的顾问人选;向各级人民法院推荐作为司法陪审人员;向各级检察院和政府监督检查部门推荐作为特约人员的聘任人选,参与重要的专项检查。再次,应建立健全统一战线的组织依托,除了要进一步发挥人民政协、党派、工会和社团这些传统组织的影响力之外,还要帮助统战阶层及成员建立各种企业行业协会、社区、自治性组织,以拓宽统战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
(四)搭建互动沟通平台,全面整合统战力量
统一战线是一个集合体,是不同力量组织起来的联盟。若要最大化地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就必须团结各种统战力量。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统战力量却呈现出了分散化的特点,各统战阶层之间缺乏经常性的互动沟通,这就在无形中增加了统战工作的难度。因此,我国当前的统战工作不仅要重点推进国家机关与统一战线间的交流,也要搭建起统一战线各阶层间的互动沟通平台。而改善统战方法和统战手段,是搭建统一战线互动沟通平台的有效途径。
首先,要利用好网络工具,在统战阶层间搭建起规范的互动网络平台。如今,统战工作的基本对象是运用网络最多的人群,网络技术无疑可以为各类人群间的交流互动提供空间。因此,利用好网络工具,已成为我国统战工作必须承担的任务。具体而言,一方面,可以建立规范的统战工作网站,并在网站中设置成员互动交流版块,供各阶层成员上传信息、表达观点,以便各阶层间的相互了解;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开发出一系列互动软件或程序,由各地的统战部门或党组织在各个阶层成员中推广使用。其次,要建立起常态化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将各阶层中的成员组织起来,共同讨论社会重大事项,并鼓励各阶层成员自由互动。再次,可以倡导和帮助其建立跨阶层的协会、社团或其他组织,以促进统战对象之间跨阶层的交流,让处于不同阶层、不同层次的成员能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方便各成员相互的理解,以增强各阶层、各成员间的凝聚力,全面整合统战力量。
五、结论与展望
总之,社会转型与统一战线密不可分。在任何年代,任何国家或地区,只要存在统一战线,社会转型都会对统一战线产生深刻影响并遵循着一定的影响机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未来我国还会经历社会转型期,而每一次转型也势必会促使我国的统战阶层、统战结构、统战地位以及统战力量凝聚度发生更大转变,甚至还会赋予统一战线新的特征和内涵。面对每一次转型期统一战线发生的新变化,各级统战部门如果能够成功应对,无疑会为党和政府团结到更为强大的社会力量,为巩固政权、维护稳定、推动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保障。但是,倘若各级统战部门无法适应这些新变化,不能积极作出相应的工作调整,那么后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因此,对于我国将来的统战工作而言,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针对学术界现有相关研究仅仅局限于定性研究的情况,我们今后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即围绕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这一主题开展实证研究,通过数据分别对社会转型与统一战线进行合理描述并进行相应的定量分析,从而建立起社会转型对统一战线的影响机理模型。这将有利于统战部门对某一时期的统一战线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准确的预测,有利于统战部门根据统一战线的变化及时调整工作重点,更有利于为我国统战工作的科学、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及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蔡明哲.社会发展理论—人性与乡村发展取向[M].台湾巨流图书公司,1987.
[2]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05).
[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党政干部统一战线知识读本[M].华文出版社,1999.
[4][17]李小宁.统一战线新论[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梁念琼.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建构[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5).
[6]梁晓宇.新阶段党的统战理论的新发展[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01).
[7]宋林飞.中国社会转型的趋势、代价及其度量[J].江苏社会科学.2002,(06).
[8][21]何卫平,胡启南.社会转型期农民利益表达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求实,2010,(05).
[9][10]郑佳明.中国社会转型与价值变迁[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
[11]周天勇.三十年前我们为什么要选择改革开放[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12]邱耕田.需要的变化与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J].天津社会科学,2010,(05).
[13]祝福恩,林德浩.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最宝贵的执政资源[J].求实,2011,(04).
[14][19]周秋光,孙中民.社会转型期统一战线内部结构的变迁与政治稳定[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15]刘永瑞.科学发展观与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工作[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01).
[16]王文波.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探讨[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0,(01).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C].人民出版社,1995.
[20]吴胜家.社会转型期利益变化对统一战线带来的影响[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11).
[22]张景先.社会转型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0,(01).
[23]卢忠萍,郜影.论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求实,2008,(01).
[24]程凯,毕德.对加强新阶层人士政治引导的理性思考[J].甘肃理论学刊,2010,(01).
[25]余源培.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思维方法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26]李蓬.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载体的创新[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05).
(责任编辑:牟春野)
Abstract:The key issues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n Revolution,reform and construction period is United Front.It'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socialist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United front by the impac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So far,China has experienced in modern three of great social transformation,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ree different themes,dynamic generated by different stages resulting impact on China's united front also vary.Our country is now in the third period of social transition,Transformation of the value system,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the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benefit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pattern caused by the complexity of the united front of the status of the United Front class diversification,strong united front structure and the united front of decentralized power,but also makes our country is facing new United Front Work problems.In this regard,In the work of various departments,departments must actively innovate the theory of united front work,benefit coordination mechanism,exp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channels, buil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platform.
Key words:social transformation;united front;the mechanism of influ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