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谧逸韵见真情
李绍忠+殷圣尧
摘 要:当下是一个经济和科技等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是一个全方面多元文化的时代,艺术也不例外。纵观中外上千年的艺术发展史,各种主义流派不胜枚举,固有封闭的思想被新的文化猛烈冲击,进入21世纪以后,各种艺术风格琳琅满目,百家争鸣。文化多元起来,艺术圈变得像大锅乱炖一般,架上绘画也不可避免的被西方所谓的“当代艺术”逐渐边缘,人们已开始不再强调划分艺术上的主张,应该归为哪一派。而我分明从李绍忠先生的绘画作品中,看到了浪漫主义色彩。在这个艺术观念错综复杂和主旋律作品横行的时代里,先生独善其身,坚信绘画就是将自己认为美好的理想化的东西表达出来呈现给别人的理念,并且秉承着东方美学精髓,与观者一起共同分享这份美,他也将这个过程简称为两个字,“同乐”。
关键词:气韵;雅致;水彩;美学
先生从小受其父亲影响,父亲喜欢水彩,书法,并擅长多种美术字字体。父亲曾送与先生一本李剑晨的《水彩画技法》。也算是先生绘画之路的启蒙书。李先生从初中开始跟随当地文化馆李朝信老师学习油画。73年高中毕业后以工农兵学员身份,进广西艺术学院学习三年时间。毕业后留校从事工艺美术以及色彩基础等专业的教学课程,期间还承担多门新增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因课程需要,先生早期一直运用水粉进行创作。而后经过在绘画上不断的尝试和学习,先生从不透明水彩逐渐转为运用透明水彩颜料,尝试更多的画面效果,而至今,先生画水彩画已有三十多年之久。
水彩画顾名思义以水为媒介剂,并能根据水的特性使颜料色彩在纸上因运用不同的方式而产生丰富的画面效果。所以在分析一幅水彩作品水平如何,对水的把握便是着重考虑的衡量标准。先生在接触水彩的之初便尝试了各种不同的材料技法和表现风格,但到后来先生还是一心回归到了传统的水彩表现方法上来,单纯的在水与彩上面去探索和拓展水彩的表现空间。先生洒脱的性格决定了他在绘画之路上从不去刻意的追逐风格的独特,但一直秉承着严谨周全和脚踏实地去进行各种尝试。在一些自己想要的效果没有出来的时候,先生从不会因此苦恼,他认为事情在做,画在画就够了,成不成功那是未来的事,只要还在努力的路上就不去因为大大小小的挫折来折磨自己。先生一路几十年时间摸索下来,不仅熟练掌握了水彩多种技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独树一帜的风格。
一、先生独具诗意的绘画语言
先生在用笔和用色上倾向主观意象,且已建立了属于自身清新秀气、明快淡雅的风格特点。意象的表露是艺术家自身的主观思想和情感抒发下的产物。先生的水彩画将中西方的理念融合在一起,使具象的物象抽象呈现。所以说先生的的水彩画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尤为看中一个画家的笔墨运用,因为画家的一笔一皴一墨一染都无不包涵了画家本人的学识修养,更是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品性、气魄和风韵。中国传统哲学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心理结构和审美修养,而它决定着本土绘画艺术的评判标准,那么不言而喻,“气韵生动”则成为了本土绘画中首要一点。先生一直为东方美学精神的传承做出不懈的努力,在他作品中表现的技巧和语言充分证明先生秉承“气韵生动”,全面营造属于本土的东方意味。那么在语言方面便具体体现于用水、用笔、用色、构图、肌理和意境六个方面:
(一)用水
对水的自如运用是每一个水彩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但只有去接触水彩的画者才知道,对水的熟练掌控并不是一朝一夕便可达到的。现在很多水彩画画家打着风格多元技法多元思维多元的幌子,毅然放弃了对水性的探究和坚守,湿画法的作品也逐渐稀少。而李绍忠先生并没有“随大流”,先生的很多作品都充分的显示了他对水高超的控制力。作品《家住漓江边》便是大面积的运用了湿画法完成的。先生通过趁湿衔接的方法来完成树丛的描绘,在被打湿过的纸面上从浅开始着色,在纸面干透之前逐渐添加重色,画出大概的黑白和色彩关系,最后待快要干透之前在树叶的部分稍加细节,并把近处的树木画出来,这样树木的边缘线便实而不会突兀,画面尽显水雾景象。
南方风景苍翠湿润、清秀婉约,而先生利用湿画法来描绘再适合不过,更是将南方景色的雨雾朦胧表现的淋漓精致。在先生的笔下,漓江山水、黄姚古屋、三江侗寨、融水风情都笼罩在朦胧之中,水淋淋,雾蒙蒙。整个画面中罕见大黑大白的激烈色彩,用色淡雅和谐,虚实相生。在先生的作品中,隐约可见晾晒的衣物、红色的对联和劳作村民透出的生活气息,活如一片澄澈平和、风月无边的世外桃源,让人不由对其神往。
(二)用笔
古时张彦远曾说过,“画面中若可达到气韵生动,‘笔致乃重中之重”。其实千百年来,人们赏画都是从用笔来体会画家的内在精神气质。先生的绘画非常讲究用笔,在他的笔袋里有大小不一平圆尖各种笔,且多为羊毫,在作画之时驾驭节奏快慢不骄不躁从不以花俏笔法示众,但也从不受制于物象的客观细节,一幅作品下来,敢于将笔触痕迹尽显于画面之上,一皴一点,一勾一扫,真挚肯定,虚实浓淡,却又浑然天成。在其作品《石上人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先生在80年代初有一段学习国画的经历,从那以后作品中便特别讲究用线。先生的画面中常以线勾勒树木房屋,线条多为断而似连连而不钝,看似潇洒随意,实则为作画之时胸有成竹,无不蕴含其深厚的作画功底和美学积淀。作品《石上人家之五》便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先生在用笔语言上所谓精致、娴熟、以少见多、不刻意不做作不拖泥带水,看他的作品,感觉画面中没有一丝废笔,每一个笔触每一次晕染每一个色块每一次用线都是那么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三)用色
中国传统绘画从不注重对客观自然的刻意模拟和再现,在色彩方面则讲随类赋彩。西方绘画重物象因环境影响而发生色彩变化,丰富斑斓,强调光影,以色彩来表达体积和空间;而中国绘画从来没有将色彩的丰富以及其造成的空间感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讲究体现画面上色彩的素雅和谐美。表面上来看,这给中国绘画的丰富性上增加了很多局限性,但同时也是中国绘画的独特之处,即便如此,中国绘画仅凭少量的色彩使艺术性超越自然之上,呈现出纯粹清雅含蓄清逸的单纯美。作为一位接受过严格西方色彩训练的画家,在绘画过程中先生并没有延续西方的写实色彩,更没有把色彩夸大化,而是将色彩始终介于客观与主观之间,画面主要概括大的色彩关系,注重在和谐的色块之间找变化。在先生的作品中,色彩并不是用来表现和刻画自然物象的,而是起到营造氛围、传达情感的作用,特别是在他的作品《林溪古镇》中,先生通过自身在色彩方面的修养,将木楼和树木原有的色彩精心提炼,在淡雅的橙褐色中添加细微的冷暖变化,使画面充分和谐的同时又不失丰富,先生的色彩传达给观者的是他内心那份澄澈舒缓的心境。
(四)构图
中国传统绘画中平面性的视觉思维决定了构图在其中的重要地位。先生作品的画幅一般不会太大,画面场景以简洁的中近景和中远景组合居多,且继承了中国绘画虚实相间的布局原则,在和谐中追求变化,近观画面中的山石树木屋瓦飞禽,看似随意洒脱寥寥数笔,但却相得益彰和谐统一的融合在一起,这其中暗含先生在构图上精湛的造诣和丰富的修养内涵,画面编排直叫人赞叹不已沉醉其中。如在《杨堤风光》作品中的布局,画面是一幅难以把握的细长横构图,其中几棵树木和画幅右面中间的山石在位置和大小的组合上达到一种巧妙的左右平衡,而远山则多为处理成三角状,巍峨端庄的肃立在江面上,山石的大小疏密、颜色的冷暖深浅、线条的连贯相交都达到了和谐而不失变化,丰富也不失统一的效果。先生的部分作品远观之时,只可见淡淡的几个色块组合,这种构图方式使其画面显得恬静空灵、含蓄幽远。
(五)肌理
西方绘画中的肌理,注重表现物体的真实质感,通过运用可塑造的油画颜料来模拟物体肌理的变化以求达到视觉上的真实,但中国绘画则重感悟重传神重灵性,是超然物外的,不求形至,重意到。先生画面中的肌理具体体现为用各种不同的皴法和水痕的运用来表现不同的山石屋瓦。如在作品《漓江情》中,山石被长年风化形成难以单凭直接用笔可以描绘出的天然纹理,所以先生在画山石的第一遍时,笔上水量和色彩浓度适中,在纸上以小色块的形态大约画出深浅关系,并同时在纸面上留出空白,在颜色未干时用喷壶往上喷水,这样每一个小色块都可以很自然的衔接在一起,并且色块的边缘因为喷了水而根据纸的纹理形成了神似岩石的粗糙效果。最后通过画面需要和山石肌理特点完善画面,先生这一方法妙就妙在巧借自然而在画面上达到了自然随心的效果,呈现出了意象形态。
(六)意境
“意境”是东方美学特有的灵魂。以意显境,由境抒意,是情景交融的产物。先生的作品中,观者可明显看出,意境尤为凸显。先生平时喜欢独处和安静,很少去阅读艺术相关的书籍,喜欢大自然,也喜欢自然的状态。他说过一句话:“照着对象完全画下来,并不足以表达出对象真正的美,和理想中对象的美”。 在先生的众多作品中,明确的体现了先生以意境美為重的艺术主张,是一种不失客观的同时从主观内心出发去抒发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先生就是凭借这样的感悟,以有形之形化无形之意,将观者引入到画者宁静与安详的精神境界中,这就是东方意象美学之精髓。从而可见,这片诗意的唯美意象世界,他既是创造者,也是这其中的栖居者。
二、与先生在一起
在跟随先生外出写生时,发现先生作画时有一特点。他总会给自己选择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里作画,因为先生认为作画时心必须要静,如果有太多外界影响会将作画状态大打折扣。而且先生也不会将时间浪费在背着画袋到处寻找漂亮的地方实地写生。但他不用去太多地方而可以出很多作品,则取决于他很善于去发现一个平凡的事物中他人不可见的美,或许说平凡的东西经过他的处理出现在画面上就变美了。所以说先生作画时很少去描绘实景,但却又很真实。有一次跟先生在西江苗寨写生,住所位于山腰,先生大多时间都在阳台上一个固定的位置来取景作画,然后进行视点转移,看到不一样的地方,先生就可以做出一幅画作,并且仅仅是取材于实景中的一个小小局部,便可画出多种面貌。
生活中的先生,就犹如他的画一般,淳朴平和,低调内敛。他从不是一个时尚的画家,就连微信也是前不久才开通的,而且也并不像很多画家一样常常发状态公布自己在哪儿画画画了几幅。在穿着上先生在退休以后更是不修边幅。先生是一个很节俭的人,之前先生有说起,在物质方面他觉得过得去就行,所以从不会从先生身上看到一件价格很高的东西,当然他对用纸和颜料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但别看他对自己节省,对他人可是十分慷慨。
三、人世中的他和他的作品
在工业化商业化推进下的城市,物欲横流,人生来具有的质朴逐渐遗失,更多的是浮躁与欲望的侵占。而先生并没有随波逐流,被物欲驱使,而是在众多潮流下独善其身,一直潜心沉浸于自己的艺术天地之中,默默地探索着自我艺术价值的取向。先生自学画一路走来,从未故步自封。几十年来涉及多种风格,过程中勇于不断的否定自己去尝试新的实验,他如此并不是迎合大众,也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带着对美的热爱,以传统意象美学为本源在为如何表现出内心中大自然应有的美而孜孜不倦的去探索。欣赏先生的作品,你必须去用心灵和情感去品尝去感受,如此才能因作品中的那一丝细腻一份清新一份静谧一份美所感动所陶醉。画面中似乎可以看到我们生活中早已失去的那份宁静和平和,让你忘却生活的压力、人性的冷暖、城市的喧嚣,那是我们苦苦寻觅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