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

教育部在2000年3月颁发了新制定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为了体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新大纲特别强调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提出在历史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励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的精神"。并且在新大纲的最后,附有"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列出了与学习中外历史相关的22个研究性课题,作为在教学实际中开展历史研习活动时选题的参考。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的内容,需要我们历史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和进行实践。本文拟就研究性课题的有关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期望引起更广泛的探讨。
一、开展历史研习活动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三项教学目的,不仅是针对教育者的角度所提出的任务,而且是针对学习者的角度所提出的要求。只有通过历史教学,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发展了学习能力,提高了思想素养,历史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这就是说,中学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是要体现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上。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在教学关系上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性的地位,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历史教学亦是如此。学生学习历史,其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在于使他们只是知道和记住过去所发生的事情,更不应该只是让他们学会重复老师或课本对历史的叙述,而是要通过历史教学的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受历史的境况和氛围,体会历史人物的心态和想法,而且逐步学会怎样对历史进行认识,如何对过去所发生的事情进行解释,从而掌握认识历史和了解社会的方法,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观察、思考和探究的经验。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活动,而在教学过程和活动中更加注重学生思维的展开、方法的运用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是对现成知识的死记硬背。因此,目前在历史教学中越来越提倡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学习,力图改变以往学生被动的和机械的学习模式。从教师教学的角度上讲,也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共同探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注重学生对历史的解释和理解,注重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即使是传授历史知识的教学任务,也应该是在学生识记历史知识的过程中,注重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综合理解和掌握,尤其是注重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实际运用。
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属于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研习活动,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了思考历史、探究历史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理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的阐释和表述,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此外,还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
二、历史教学中研究性课题的类型
新大纲中所附的22个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是选择了中外历史的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对这些课题开展研究和探讨,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来说是有益处的。因为从这些研究性课题的类型上讲,题目的设计侧重在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特别是历史思维能力。例如,"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等课题,是属于分析型的,需要对课题所涉及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的贡献"、"中国古代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中美关系"等课题,是属于综合型的,需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课题进行综合研究;"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等课题,是属于比较型的,需要进行比较或对比,找出两者的特点和区别;"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课题,是属于归纳型的,需要将重要的历史问题进行归纳;"近代历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形成的特点"、"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等课题,是属于概括型的,需要提炼和概括出历史发展的特点;"我国古代史上著名政治家的评价"、"评价拿破仑"等,则是属于评价型的课题,需要对历史人物进行评述,评论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这些研究性课题,就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来说,具有明显的特点。
1.开放性。即课题的结论并不是预设的,而是开放性的,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要由学生展开他们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
2.探究性。这些课题的研究多是围绕着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原因、特点、影响、评价等方面,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3.实践性。有的课题的研究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
4.现实性。即课题的研究与现实社会的问题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对于认识和理解当今事务是有帮助的,如"巴尔干问题的由来"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认识科索沃的问题就有现实意义。
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对学科能力的表述,一是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二是对历史资料进行搜集、整理、解读、判断和运用的能力;三是历史思维的能力;四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从研究性课题的类型和特点看,正是要体现这四个层次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对课题的研习,使学生的学科能力得以进一步的发展。
三、开展历史研习活动的方式方法
在教师和学生选定与历史内容相关的研究性课题之后,教师如何组织和开展学生的研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研究或合作研究,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了。教师首先要在准备的过程中研究选定课题所涉及的内容、解题的思路和可能的结论,在备课时要对研究性课题心中有数,然后再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研习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应该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什么形式的探究活动,教师都需要使学生对研究的课题具有一定的背景性知识,了解和把握课题所涉及的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如阅读有关的历史读物,并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接触到相关的研习材料,尤其是文献材料,以使学生把材料作为研究的对象和论证的证据,通过对材料的运用,如整理、辨析、比较、判断、推论等,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讨,从而使研习活动扎实有效,避免空谈。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活动时,教师还应当介绍一些研究的方法,亦可以帮助学生制定研究的计划,商讨研究的步骤,使学生能够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研习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
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方法,下面介绍一些研习活动形式,供教师参考。
1. 搜集历史资料并撰写历史小论文。首先是要选定论文的题目,确定论文写作所涉及的范围。在学生对相关材料进行收集、整理、辨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并指导学生拟订论文写作提纲,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小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应包括课题的提出及其研究和意义、对课题的分析论证及得出的结论,并附有资料来源或参考书目。
2. 开展读书活动并编写读书报告。根据所要研究的课题,选择阅读的有关书籍,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与思考,并作必要的读书笔记。读书报告的编写应该包括对所读书籍的重要内容及其观点的介绍与分析、读后个人的体会和看法,并将阅读书籍的内容与研究性课题的解决联系起来,作出评述。
3. 开展社会调查并撰写调查报告。有些涉及近现代史的研究性课题,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实地考察、参观访问等活动进行研究。在组织调查活动之前,教师和学生应当根据选定的研究性课题,拟订调查的主题和目的,选择调查的对象和范围,确定调查的方法和过程。通过实际的调查,整理调查的材料和数据,对事实进行分析,作出结论,形成调查报告。
4. 撰写历史人物小传。有些研究性课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评价,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搜集材料,对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行专门的研究,然后以人物传略的形式,概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分析和评价。
5. 编写报章的社论和报道。在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可以让学生模拟报纸的记者或编辑,对重大事件进行报道和评论。这种形式既可以模拟当时的情景,对重大事件进行即时报道和评论,也可以从今天的视角撰写纪念性的报章社论。
6. 组织讨论。将研究性的课题设定为讨论的题目,在收集相关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还可以对以上一些活动方式的研究成果,如小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等,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以讨论的形式使研究进一步深入。讨论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除了常见的课堂讨论外,还可以模拟成人的讨论形式,如圆桌会议式的讨论、论坛式的讨论、专家咨询式的讨论、论文答辩式的讨论,等等。
7. 组织辩论。即对研究的课题或研究的成果进行辩论。但这种辩论不是在两个人之间,而是一种集体式的辩论形式,可将全班的学生分为三方:正方、反方、评论方,模拟大专辩论会的形式,既有正、反方的陈述性发言,又有双方的对抗性答辩,最后有各自的总结性发言。还可以模拟法庭辩论的形式,将学生分为原告及辩护律师团、被告及辩护律师团、法官及陪审团三方,展开辩论,进行评判。
此外,还可以采用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开展活动,使学生在更为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展示自己的研习成果。
不论采用何种方式开展研习活动,都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由学生独立或合作进行活动,完成研究性课题。但教师对学生进行研习活动的引导、组织和帮助是不可缺少的,教师要对学生研究的过程进行必要的监控和调控,及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同样重要的是,教师要注意学生研习情况的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题的研究。在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方面,教师应该做出诊断性的评价,即和学生一起分析他们研究的成就、进步、特色等,找出不足之处,提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在开展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中,还要特别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尤其是学生之间的互动,经常进行交流,这既包括研习过程中的交流,又包括研习成果的交流,并可以用墙报、专栏、刊物等形式展示学生的研习成果。另外,新大纲中所列出的研究性课题,是参考性的,并非是指定性的,大纲中也特地说明"教师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拟订更具体的研习题目"。还需要说明的是,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是要占用一定时间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学期教学计划中进行合理和细致的安排,事先把研习活动列入计划之中。当然,这种研习活动在实际教学当中不大可能经常开展,一般在一个学期中安排一至两次,还是比较合适的。
研究性课题的教学活动能否在实际中开展,关键还是教师要更新观念,深入研究,努力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从而使历史教学的研习活动对学生的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更为有效和有意义。
(叶小兵,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系主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从事中学历史教育方面的研究,编写《历史学科教育学》等十多部著作和教材,发表近50篇论文、译文。从1983年起,在《历史教学》杂志上发表过14篇文章。)
责任编辑:彭莘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