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研究
丛俊萍
摘 要:西藏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组织游览、度假、探险等多种活动的绝佳选择。从当地旅游现状和发展前景角度出发,针对开发过程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区位条件差、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等问题,应采取以政府为主导的保护性开发;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联动;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等措施进行应对。
关键词:生态旅游;旅游资源;存在问题;开发建议
生态旅游不仅以普及生态知识、保持生态平衡为目的,同时又将观赏、感受、洞悉自然融为一体,是保护环境和促进资源持续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据WTO统计,生态游的年度增长率保持在20%~25%,堪称旅游产业中增速最快的佼佼者。
西藏的旅游资源颇为丰富,但是当地生态系统的脆弱程度也众所周知。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让广大游客能够感受到西藏的神秘和魅力,“西藏生态旅游”的概念由此提出。
一、西藏生态旅游资源分析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当地居民以藏族为主,是我国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在山脉林立、湖泊众多、冰川广布等奇异自然风景,深邃大峡谷、茂密原始森林以及有高原特色的野生动植物群之外,还孕育着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虽然西藏旅游资源非常广泛,但按照属性主要可分为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
(一)自然旅游资源
1.崇山峻岭
西藏以高原地形为主,地表分布着众多山脉,据统计拥有8000米以上的高峰5座, 7000米以上的高峰40多座。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东西走向的昆仑山脉,横亘在藏北高原北缘,气势磅礴,这些高峰是登山、探险、科考等专业旅客的理想场所。
2.河湖众多
流经西藏的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都具有极佳的旅游价值。西藏地区的湖泊也十分密集。大小湖泊共计1500多个,占全国湖泊面积的1/3以上。其中,羊卓雍湖、纳木错等被藏族同胞视为圣湖。周围草场肥美,各种野生动物在此栖息,是游客亲近野生动植物、垂钓的好去处。
3.物种丰富
西藏独特的区位和自然环境为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据统计,西藏地区的植物中,有146种苔类、50种裸子植物、5246种被子植物、2376种藻类。动物中,有2300种昆虫类、有61种鱼类、有473种鸟类、有44种两栖类、有49种爬行类。此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惜动物占全国的1/3以上。
(二)人文旅游资源
1.宗教文化
严酷的高原环境对人类生存提出了极大挑战,人们无法摆脱自然束缚,只能求助于精神寄托。佛教传入后很快和当地的原始宗教—苯教文化融合,藏传佛教由此诞生。这一文化在此后的一千多年中,对西藏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形成了众多的寺院建筑,辉煌的宗教艺术等。
2.民族服饰
藏袍在藏族服饰中具有典型代表,结构宽大肥长,用带子系在腰间,腹部形成的空间可装物品。牧区的藏袍采用优质羊皮缝制,而农区的藏袍多用黑色氆氇缝制。对游牧的藏族同胞而言,藏袍既是服饰又是被褥。
3.饮食
藏族食品极具特色,牛肉、羊肉、奶制品及糌粑是藏族的常见食品,食用糌粑时需加水或茶,牛羊肉多进行风干处理。酥油茶是奶制品中的一种,制作时需在放入砖茶熬制的茶中不断搅拌,香味四溢。
4.节日
西藏的节日颇多,涵盖了祭祀、农事、纪念等多种主题。藏历新年是藏族同胞最重视的节日。农区有为庆祝丰收举办的望果节、牧区的赛马会较为盛行。雪顿节,原意是吃酸奶子的节日,现在逐步演变成以表演藏戏为主。
二、西藏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西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历经30多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观光游览为主,多种专项旅游并存的生态游格局。
据统计,二零零六年西藏共有71家星级饭店,535家非星级饭店;旅游车辆1127辆,接待游客251.21万人次,同比增长39.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235.73万人次,同比增长40.4%;接待海外游客15.48万人次,同比增长27.6%。全年旅游总收入27.71亿元,同比增长43.2%;实现外汇收入609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2%。二零零七年共接待游客402.94万人次,同比增长60.4%;旅游总收入48.52亿元,同比增长75.1%;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66.40万人次,增长55.4%;接待国外旅游者36.5万人次。西藏旅游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环境污染
西藏被认为等同于南极和北极,是世界上最干净的地区之一,现在却面临着被污染的威胁。珠穆朗玛广场道路两旁已布满经营帐篷,人们从事的活动包括开饭店和商店等,帐篷周围污水横流、垃圾满地,这些生活垃圾已经严重影响了周边环境。
2.区位条件差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远离人口密集的东南沿海地区,加之海拔高、地貌复杂,游客进入难度大且耗时长。虽然新藏、川藏、滇藏公路及青藏铁路已经开通,但阻碍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交通问题仍然突出,尤其是连通西藏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以及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通道没有打通。一直以来,往来西藏的交通方式单一,主要靠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空运速度快但运力有限且费用昂贵,而公路运输方式灵活但速度和运力有限。
3.资金短缺
受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影响,西藏是我国发展缓慢的地区之一,经济基础薄弱致使旅游配套设施跟不上,给投资环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多数生态旅游资源处于未开放或半开放状态,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资源,抑制了外界对当地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投入和动力。
4.人才匮乏
在西藏有很多旅游从业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水平有限。导游、翻译、司机、宾馆服务人员等未经过系统、正规地培训,综合素质较低;加上,西藏培训旅游专业人才的意识觉醒较晚,培训速度远远赶不上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制约了西藏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三、西藏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一)以政府为主导,采用“可持续开发”战略
生态旅游是将可持续性发展作为目标的一种旅游方式。在今后的发展当中,西藏必须在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树立生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合理有序的开发与建设。在筹划旅游规划及资源开发时,将“可持续开发战略”作为第一要义,切勿重蹈 “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
(二)扩大投资渠道,实施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战略
西藏应转变观念,贯彻“靠旅游养旅游”的发展思路。加大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的同时,制定优惠的投资机制,扩大投资渠道,逐步增加对生态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
公路方面,将公路的主干道作为开发基点,采用基点延伸战略。航空方面,增加航班航线,实现与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地区的网络化。铁路方面,以青藏铁路为轴线,尽快将川藏铁路融入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进行调整规划。
(三)吸引专业人才,实施生态旅游服务满意战略
合理规划生态旅游的开发、建设和管理等环节,是实现西藏生态旅游发展的根本。要全方位加快引进旅游专业人才的速度。 “借外脑”构建旅游人才培训体系。此外,要推行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并重的“双证上岗制度”。坚持培训上岗的原则,力争建成一支综合素质高,通过旅游服务让游客满意的专业队伍。
(四)建设旅游精品,构建有竞争力的产品体系
旅游精品是旅游产业形象的核心。要科学合理地加大西藏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突出地区特色,树立“打造旅游产品品牌”的理念;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具有国内外吸引力的专项生态旅游产品;加大景区景点的资源密度,深度挖掘生态旅游产品与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上述措施,才能真正构建起具有竞争力的生态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世聪,张秀敏.浅议西藏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开发.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
[2]朱普选,西藏旅游资源的地域特色及其开发评价[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1):28-31.
[3]拉琼,欧珠朗杰,扎西次仁.探讨西藏自治区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战略[J].西藏大学学报,2007,(2):73-76.
[4]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07[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40-246.
[5]戴小华,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8[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8:162-172.
[6]黄杨华,西藏旅游业“井喷”式发展[N].南方日报,2009-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