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

欧阳永志

陈章良,1961年2月生于中国福建省。1982年毕业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获学士学位。1983年至1987年在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物及生物医学部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4月起担任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教授。现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
陈章良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生物学系副教授、系主任,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院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任全国青联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委员、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生物技术项目主席、中国生物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北京党外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等。
陈章良教授主要从事生物技术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尤其在植物蛋白质工程和基因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在国内外发表200多篇论文,申请和获得专利16项。
陈章良教授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共青团“五四奖章”、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五一”劳动奖章、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100位青年带头人之一等。2006年10月,被世界粮食奖大会授予特殊荣誉奖。此外,还获科技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共同颁发的“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入选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等。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教育管理科学卓越成就奖”。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是核心,本科教学是关键。近日,记者就如何“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教授。
记者: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办学条件、社会声望等都在逐年提高。请您谈一下学校领导班子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办学理念、办学思路等方面是如何研究思考的?
陈章良: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是现代教育规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著名大学持续进步的重要源泉。我们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坚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不断提升办学理念,明确发展定位,不断丰富和完善办学思路。
百年来,学校秉承“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的优良传统,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以服务“三农”、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为宗旨,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坚持“一个根本、两个中心、三项职能”,即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培养人才、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项职能。
回顾学校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认识到:一所大学的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与民族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这是大学生存之本、发展之源。我们始终践行“解民生之多艰”的历史责任,走出了一条“以农立校,兴教为民”的发展之路;牢记“育天下之英才”的神圣使命,建立了研究型农业大学“教研结合,以研促教”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不仅是我们矢志不渝共同遵循的校训,而且也是学校百年来形成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应统一于培养人才的实践之中。在各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学校始终认为本科教育是基础,研究生教育是提高,成人教育是活力,即本科教育在研究型大学各类人才培养中处于基础地位,研究生教育水平代表研究型大学的育人水平,注重社会效益的成人教育是学校发展的活力,并着力处理好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教学与科研、规模与质量、全面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五个方面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全面落实国务院对学校提出的“要努力把该校办成既是农业教育中心,又是农业科研中心,多出人才,多出成果”的批示,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持。对于教学工作,我们确保本科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着力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在资源配置上,学校充分利用自身的综合优势、科研资源和开放环境打造高质量的本科教育,使本科生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在管理服务上,努力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保障教学、投入优先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办学氛围。与此同时,学校坚持“顶天立地”的科研指导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科研工作,使学校科研实力和水平大幅度提升,促进了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
近年来,学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服务“三农”的需要出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发展潜力,承继历史,不断创新,通过广泛深入的民主讨论和科学决策,在第一次党代会上确立了建设以农学、生命科学和农业工程为优势和特色,农、工、理、经、管、法、文、医、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总体定位。
2003年,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总体奋斗目标,确定了未来20年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和“十五”期间的“1231”工作思路。“十五”期间跨越发展的实践证明,这一发展思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了国家的战略需求,符合学校当时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实事求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目标,对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发挥了巨大指导作用。
学校在经历“十五”期间的高速度、大规模、高增长的发展之后,认真总结“十五”期间的经验,顺应经济、科技、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学校的新形势,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决定“十一五”期间继续坚持“1231”工作思路,但在具体内涵上赋予了新的内容,即“以发展为主题,以学科建设与和谐校园建设为重点,加强创新,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千方百计保障资金投入”。在继续加快办学基本条件、学生规模、论文成果、人才引进等数量型指标合理扩大和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特别是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论文水平、成果级别、学生就业率等一些办学质量的可比指标。学校将更加注重和谐发展,努力抓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统筹;抓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三大建设的统筹;抓好办学经费、内部管理、对外交流三件大事的统筹,促进重点学科与新兴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和谐发展。
记者:本科教学在高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请您谈谈贵校是如何高度重视并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
陈章良:学校的各项工作概括起来,都是围绕着本科教学中心地位展开,并且完全是为这一中心地位服务的。近几年来,我们牢固确立并不断巩固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致力于追求高水平的本科教育,努力为科技进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进入新世纪之后,学校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紧密围绕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以“研究型”、“学分制”两条主线为导向,按照“宽口径、厚基础、个性化、研究型、学分制”的整体思路,持续稳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校主要从五个方面入手,牢固确立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培养高质量、高水平人才。
一是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教师是高校第一人力资源,是高校的第一生产力。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加强校内人才培养、大力倡导院士和名师为本科生上课等制度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积极扩大教师队伍规模,不断优化队伍结构,已形成了一支支撑本科教学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近年来,学校引进了大批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讲座教授等优秀人才,对新进教师实行“三三制”,即1/3来自高层次引进人才,1/3来自留学回国人员和博士后,1/3来自应届博士毕业生。新引进教师的95%以上充实到了本科教学岗位;创造条件加强校内人才培养,通过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层次到国内外研修,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国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双语学习,为青年教师提供科研启动基金以及建立学术休假制度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素质;严格执行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大力倡导名师为本科生上课,学校领导、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教学名师”等知名教授带头为本科生上课或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在全校教师中积极倡导“爱岗敬业、厚德博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求是创新、强农兴国”的师德风尚。
二是强化完备先进的条件保障体系。完备先进的教学条件保障体系是构建一流本科教学的前提。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条件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多渠道筹措基本建设经费,努力改善教学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条件,拓展实践教学基地,为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奠定了基础。学校通过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丰富校园网和图书资源,持续增长教学经费等措施,实现了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数字化,极大地改善了本科教育教学条件。
三是完善教育培养体系。近年来,学校以调整专业结构为导向,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点,以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为突破口,着力构建与一流农业大学相适应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深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能力;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一系列措施,使我校的学生在国内外的各类学科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生们的综合竞争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四是加强管理监控体系。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学校坚持全面的质量管理,从体制、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上构建系统、优化的本科教学管理与质量监控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校在目标管理、过程控制等教学管理环节,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创新。学校在认真总结长期教学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补充、修订、完善,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如《中国农业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中国农业大学关于教师教学效果学生评价工作的暂行规定》等,保证了教学运行的规范有序。
学校建立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三阶段、三环节、三层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即学校在开学初、学期中、考试周三个关键阶段组织教学检查和考试督查;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毕业实践三个环节进行全面监控;通过校院领导、视导组专家和学生信息员三个层次进行监控,确保了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特别是对毕业论文(设计)实施全过程监控,促进了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形成,提高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五是建立素质拓展体系。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通过全面实施“学生党建工程”、“学风建设工程”和“基础文明建设工程”,建立了完善的素质教育体制与机制,努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身心和谐、富于创新、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
学校坚持把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根本,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教育引导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建立健全了在党委领导下,党政群齐抓共管、“校院两级管理,以学院为主”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机制;坚持把培养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作为基础,通过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科技活动,努力提高创新人才的文化素养;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作为核心,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方针,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社会实践组织体系完备,活动范围覆盖全国各地,成果丰硕;坚持把培养学生的身心素质作为保障,通过课堂体育教学、课外群体体育活动、高水平运动训练项目等形式,培养学生锻炼习惯,增进学生体质,给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引导、激励学生自信、自强、自立。
[责任编辑:包和春]
相关文章!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性评

    摘 要:激励性评价作为小学常用的教学方式,在教师日常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各小学学科中都有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需要与学

  • 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研究综述

    奥拉夫·扎瓦克奇-里克特 维多利亚·艾琳·马林【摘要】多种国际报告显示教育人工智能是当前教育技术新兴领域之一。虽然教育人工智能已有约

  • 生活引路,作文随行

    周海波【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如何让学生更加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