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中学历史教材应有的性能

纪念《历史教学》杂志创刊50周年,撰写此文,以为祝贺。从我的中青年时代起,《历史教学》就给我提供了一块阵地,可以同历史教师、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学习,获益匪浅,直到今天。我对此十分感谢,并祝杂志在新的世纪里为历史教学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历史教材的时代性历史教材的时代性要从两个层面去看。一是,历史本身具有时代特征。历史是在时光流逝中形成的,所以,它的时代感很强,具体表现在:随着时间推移,历史不断向后延伸,现代史逐渐变成了近代史,近代史又逐步成为古代史,而新的现代史又逐步形成了。历史的内容总是越来越多。为此,历史教材内容就要不断地变革,增加新的现代史,削减古代、近代史(当然,也不能削减过多,否则会影响人文素养的提高)。这一变革永无止境。
随着时间推移,历史范围不断扩大。人类由生活在本乡本土本国,到与邻国交往,到走向世界,走向海底,走向天空,走向宇宙;从人类写史的角度来说,先是写政治史,继而扩大到经济、文化(包括社会生活)史。总之,历史和写史的涵盖面不断扩大。这就影响着历史教材所含的内容也会不断增多。有增必然有减,这一变化也是无止境的。
随着时间推移,历史文献公之于众的越来越多,对它的研究会不断产生新的认识;考古发掘出的新成果越来越多,对它的研究也会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史学理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认识会有发展,产生新的解释、新的观点,等等。正如李大钊所说,对历史研究得出的“真实的事实和真理的见解并不是固定的,乃是比较的”(《李大钊史学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历史教材自然要不断吸取这些新成果,这个变化更是无止境的。
二是,历史教育也具有时代特征。历史教育随着事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以我国为例,古代的历史教育强调以史为鉴,作为统治者的借鉴,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帝王将相及其子孙。近代虽仍然是资鉴作用,但因王朝的被推翻,民众地位的提高,在一些进步史学家眼里,资鉴的对象就不同了,是“国民资治通鉴”、“人类资治通鉴”(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同时,国家面临外来入侵,历史教育更成为救亡图存、革新变法以至革命的舆论工具。新中国成立以来至70年代,适应经济建设和政治运动的需要,历史教育重基础知识和思想教育,舆论工具的作用也更明显;80年代,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教育开始提出能力培养问题,知识、思想、能力三项并重;进入90年代,适应世界现代教育潮流和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需要,历史教育更加重视能力培养,又提出提高心理素质和人文素养的目标;面向21世纪世界的竞争局面,急需增强综合国力,发展高科技,历史教育也提出了重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教育的任务在不断充实,历史教材也应随历史教育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历史教材的方向性在世界上还有不同国家存在的时代,中学历史教材依据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在政治上应鲜明地代表国家观点,具有明确的方向性,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
一、历史教材涉及的政治内容广泛。首先,疆域问题。我们今天的疆域是怎样形成的,有个历史过程。达赖在国外策划西藏独立,李登辉等处心积虑地在台湾搞两个中国,国外还有的文章说长城以北历史上不属于中国的范围,等等。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历史教材里向学生讲清楚,西藏、台湾、东北等地,为什么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了解了这些历史过程,每个公民才能对祖国有历史的认同。这也是每个公民树立正确国家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的统一,边防的巩固,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怎样形成发展的,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我国历史上都起了怎样的作用,民族之间的关系怎样,民族凝聚意识是怎样形成的,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对上述过程应有初步的认识。为此,我们在历史教材里要讲清这个过程,并通过讲述这个过程,将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和维护民族团结的观念,深深地印在每个学生的脑海之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
第三,宗教问题。宗教问题本来属于文化范畴,但从历史上到今天,往往与民族问题联系紧密,交织在一起,常会因为宗教问题引起地区冲突、国家冲突,而成为政治问题。历史教材虽然主要是从文化领域讲到主要的宗教及其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对社会的影响等,但也必然涉及到一些政治问题,应引导学生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是无神论者,对宗教的分析,要用正确的观点,要体现党的宗教政策。通过讲述宗教,还要提高学生对邪教的认识和分辨能力。
此外,中国近代现代史和世界近代现代史里涉及的政治问题就更多,下面还要讲到,这里不再赘述。
二、历史教材的编写,必须按照正确的观点,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要符合当前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如,社会发展阶段,无论从生产力还是从生产关系的发展来看,以五种社会形态发展为依据,历史进程的线索比较清楚,也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前途教育;对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应作具体分析,对冲击和推翻腐败封建王朝的,基本上应予肯定;对西方列强,在充分揭露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同时,要注意介绍西方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对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就其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方面,应充分肯定;对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教材仍应给予一定地位,并肯定其世界影响,等等。由于学生年龄小,分辨能力有限,一些明显的错误观点,不宜不加批判地进入教材。
三、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要注意重政治方向,如爱国主义教育在今天主要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还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等等。同时,又要注意形成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唯物史观教育、国情教育、正确的国际意识教育,以及良好的道德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历史思维能力。包括正确的政治鉴别能力,对封建腐朽思想和封建迷信的初步分辨能力,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初步分辨能力,等等。
历史教材的科学性历史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即便有想象,也是一种经过训练的想象,其目的是为了寻求事实真相。历史的结论是依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文献资料加之正确的观点分析得出来的,也就是具有较强的科学依据。有关历史教学的科学性可从以下几个层面来谈。
首先,历史教材应当是立体地反映历史。我们这里所说的历史仅指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要讲人和自然界关系的发展过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过程,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过程,概括来说,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几方面。这里附带说一句,社会就是人与人组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就包括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一些人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列,是不太科学的。上面说的文化,包括的内容很广,科学技术、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等等,均在内。所谓立体,就是三方面内容根植于大地,形成三角体,不能强调了一方面就忽视了另外两方面,而写成一部平面的历史。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将历史这几方面内容的关系,比喻为人体的骨骼、血肉、灵魂,要我们“写出一部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历史”(《对处理若干历史问题的初步意见》,见1961年12月22日《光明日报》)。我以为这意见至今还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科学的、鲜活的历史。
其次,历史教材的内容,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一是文献史料依据,包括原始资料、当代的文献或稍后的史书等。二是历史文物遗址的依据,包括考古发掘出来的文物、遗址、遗物等。不过,由于时代的久远,历史文献、文物、遗址、遗物的众多,不同的文献、史书对同一件事记载也不尽相同,对文物遗址和考古发掘出来的东西看法也不一致。为此,历史教材还要有史学研究和考古学研究的依据。这就要充分利用前代和现代的史学研究成果,如几部著名的通史(范老《中国通史》、郭老《中国史稿》、翦老《中国史纲要》、白寿彝先生的《中国通史》等),以及当代史学研究的众多新成果等。
第三,强调科学性不等于求全责备。中学历史教材,受到的限制很多,如课时、篇幅、学生接受能力等,总之内容要少而精,简明扼要。因此,教材的许多地方要采取概括的手法,或选取最重要的一两点来讲,人物、地名、年代等,也尽可能少出一些,不能像大学教材那样系统、完整,否则就与师生过不去了,也与当前的“减负”唱对台戏了。
第四,历史教材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稳妥性。中学生的年龄小,理解力有限,而且所学的仅是基础知识。因此,教材里也只能讲授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具有公认性,就是说教材里所讲的基础知识,只能根据公认的文献史料,公认的考古成果,公认的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成果。这里所说的稳妥性,就是指对史实上不同的解释,对学术观点上不同的意见,教材只能采取为多数学者所公认的一种解释、一种意见,而不能用某个人的解释或意见。对新观点、新成果的选取,更要慎重,要等它为史学界、考古学界广泛认可以后,才能采用,这样编写的教材,才能既科学,又稳妥。
历史教材的启发性历史本身具有启发性,司马迁的“述往事,思来者”(《史记·太史公自序》),杜佑的“至于往昔是非,可为来今龟镜”(上《通典》表),都是说,学了历史,能启发人们“从历史的宝库中提取那些为时代所需要的财富以服务于时代”(瞿林东:《论史学的时代精神》。《中国史学散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由此不难看出历史教育启发性的现实价值。历史既然本身就具有启发性,作为历史教材应当发展历史的这一性能,使它对学生更具有启发性。目前人教社教材采取的办法在于,课前提示里提出了一些问题,便于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中间安排了思考题,也是这个作用,还有课后的练习题、注解里介绍不同观点,高中的阅读与思考,等等,都对学生有启发性。今天看来,这样编写还不够,特别是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要很好地研究。我以为在教材里多介绍一些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对教材中所述说的内容提出不同见解,是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但是,介绍不同观点,为不至于造成误导,应限于仅指学术观点;而且,由于中学历史教材里给学生的知识仅限基础知识,课本仍以讲一种公认的观点为主。
历史教材的研讨性和实践性前面说到,中学历史教育,只能教给学生基础知识,但如何使学生接受基础知识呢?以往的教材基本是正面叙述,教师根据教材在课堂上向学生讲解。从现代教育来看,则要学生参与教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能进行自主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既学到基础知识,又提高了思维能力和思想认识。这就要求,教材中也要有研讨式的内容,让学生在自主的参与研讨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2000年秋季使用的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中国近代现代史》教科书(试验修订本 必修),就安排了一节具有研讨性质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体现了历史教材的研讨性,这是很好的开端。
同时,教材里还应安排一些实践活动,如能与研讨活动结合起来,效果将会更好。像通过调查,了解自己家乡的解放过程,再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研讨新中国诞生的过程。又如,通过调查,了解自己成长过程中家乡有哪些新的建设成就,再结合课文内容,在课堂上研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哪些成就,这些成就是怎样取得的。教材增加了研讨性和实践性,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
历史教材的生动性有关历史教材的生动性,我在以往的文章里谈的较多,还有专门的文章论述,不再重复。这里仅就几个问题谈谈我的看法。一是对标题的生动,有人机械地理解标题的内容,认为采用生动的标题,就不能准确地体现课文的内容。其实,标题并不一定概括全部的内容,只要体现这一节或一目内容的精神,或反映主要内容,就可以了。如讲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往来,用“海内存知己”作标题,还是确切的。作为中学教材,总不应板着面孔说教,那样就引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对图和表的生动,我过去不同意在教科书上用连环画的形式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看到新的香港历史教材里,有一些连环画和用连环画加表格的形式来解释较难懂的制度,使我改变了看法。看来,只要画的内容比较符合历史时代,其效果还是不错的。三是教材中应安排生动的研讨活动和生动的实践活动,也是增加历史教材生动性的一个方面。这是以往欠缺的。
历史教材的教学性历史教材是供中学历史教学用的,因此它要适合中学教学。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教材首先是学生的学本,因此,教材的内容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是否是学生所需要的;与小学“社会”中历史内容是否衔接,有无简单重复;与高中历史内容应如何分工;体例、结构是否便于学生学习;分量和篇幅、深度和难度,是否适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承受能力;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等等。同时,教材又是供教师用的,所以,它的内容和体例、结构、分量等,又应当适用于课堂教学。如何恰到好处地安排教材内容,使教师在学生参与教学的情况下,一课时里能完成一课书或一节的内容,作为教材的编者是要煞费苦心的。
历史教材的弹性现代教育承认学生在体力、智能、爱好以及成长史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要想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就要实行区别教育,也就是一方面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质、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另一方面,因需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适应现代教育的这一要求,历史教材要做到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教材的内容就要有弹性,即,有全体学生都需掌握的基本内容,和不做统一要求的内容。后一部分内容,供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的学生选学。这样做既有利于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又在高中有利于学生为今后的发展做准备:晋升高一级学校,选择文科专业的,应当多学一些;准备选择与历史知识相关职业的,如旅游业等,也需多学一些。
以上仅是个人在多年编写教材中所想到的,随着教材建设事业的发展,现代中学历史教材应有的性能会更多一些。
(王宏志,1937年出生。1961年于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分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曾任编委、副总编辑、课程教材研究所副所长。职称编审、研究员。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社会科学专家。现为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图等出版社顾问、洪承畴学术研究会名誉会长、《历史教学》杂志编委等。学术著作有《洪承畴传》、《旧史新谭》、《吴晗传》,还著有通俗读物数种,主编过多部丛书,并在《历史教学》等杂志上发表多篇文章。)责任编辑:彭 莘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