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和理论超越

董四代
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20世纪是世界风云变幻、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世纪。站在时代前列的三位伟人,坚持以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提出自己的建国主张,使社会主义成为一个世纪来中国发展的主线。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以各自独特的理论风格和创新精神,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实现着对前人的超越,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高度展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一、20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20世纪初期,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空前加剧,如何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走上独立和富强的道路,成为进步思想家积极探索的问题。适应这种要求,产生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其中的民生主义为中国社会发展规划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目标。
1901—1904年,孙中山远涉重洋,奔走欧、美、亚三大洲,一方面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另一方面考察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状况。1905年,他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要采取民生主义。他说:“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而况追逐于人已然之末轨者之终无成耶!”
孙中山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发展造成了贫富两大阶级,于是革命风潮涌起,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是必然的。中国由于经济不发达,欧美所积虑难返的问题中国还受病未深,必须防患于未然。他说:“在我国大资本家尚未发生,似可无庸言及社会革命,然而物质文明,正企业家纵横筹展之时,将来资本大家之富,必有过于煤油、钢铁大王者。与其至于已成之势而思社会革命,何如防微杜渐而弭此贫富战争之祸于未然乎?辟诸欧西各国,疾已缠身,不得不投以猛剂。我国尚未染疾,尤宜注意卫生之道,社会主义者,谓之疗疾之药石可也,谓之卫生之方法亦可也。”
怀着对社会主义的向往,孙中山曾于1905年访问第二国际执行局,提出中国要利用西方的大机器,从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避免资本主义的弊端。后来,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他看到了中国革命的艰巨性,又积极寻求新的理论,确立新的社会发展道路。他热情支持俄国十月革命,高度评价五四运动,接受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进而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在国民党一大宣言中,孙中山对民生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此则节制资本之要旨也。”同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耕者有其田”。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他曾经提出,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其宗旨是:“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
孙中山批判西方“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认为它是资产阶级压迫平民的工具。他宣布:“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并且提出:“我们的民生主义,要做全国大生利的事,要中国像英国、美国一样的富足,所得富足的利益,不归少数人,有穷人、富人的大分别,要归多数人,大家都可以平均受益。”
新三民主义曾是中国革命的旗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蒋介石在中国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领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任务,历史地落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个理论不仅阐明了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阐述了革命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而且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
毛泽东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就是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并指出:“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家所有”,“但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这个共和国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在此基础上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在建国前夕,他又指出:“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加上私人资本主义,加上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这些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
毛泽东还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独立探索中国革命问题中提出的,具有很大独创性。新中国建立后,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新民主主义建设没有全面展开,而是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毛泽东发现了这一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一系列新见解,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础,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没有正确把握中国社会主义与世界文明的关系,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但又不切实际地强调阶级斗争,致使中国社会主义走了一些弯路。
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市场经济向全球发展,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化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追求的目标。适应这种变化,邓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与社会主义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也是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联系在一起的。
邓小平破除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打破静态概念性思维方式,树立动态实践性社会主义观念,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全面创新。他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抓住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确定了主要任务和目标要求。邓小平提出,“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反对单纯追求公有化程度,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他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
邓小平打破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旧观念,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这一方面为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提供了社会经济背景;另一方面又可以打破经济封闭状态,为使中国汇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创造条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据此,邓小平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改革中是非的标准。这就可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探索社会主义的实践形式,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
邓小平还提出了对外开放主张。他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这样邓小平就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为在21世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理论超越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提出了“振兴中华”的伟大口号,主张学习西方,以实现中国的富强。他以进化论为武器,吸收西方民主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从中国实际出发,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目标。他把中国古代大同思想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提出“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B20!K从中国文化传统中发掘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从语境上把社会主义与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联系了起来。这就使社会主义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特色,又使中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体现出了新的时代精神。
应当肯定,民生主义、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内容上是有继承性的。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目标“是和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张完全一致的”B21!5诵∑皆谟敕短┛迪壬谈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时也说:“三民主义有各种解释,真正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新三民主义的是我们。”他在提到毛泽东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地位时也说:“我们现在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
同时,我们还应当看到,这三种社会主义思想的依次发展又体现着一种理论上的超越。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建立在西方资产阶级“抽象政治”基础上的。因而,他对阶级的划分不科学,用“人同人争”代替阶级斗争理论,以抽象道德分析人的本性。认为“先知先觉”的英雄人物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从理性主义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论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规划中国社会发展方案。虽然其中许多内容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关键问题。由于理论上的局限性,人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三民主义。他的民生主义表达了实现中国生产力发展和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但在实践中并没有能够阻止官僚资本主义的发展;他批判“三权分立”,主张建立“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国家政权,但蒋介石却在中国建立了法西斯独裁专制。
毛泽东曾经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国情,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社会主要矛盾、阶级结构和阶级矛盾,确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道路,还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建设理论,并领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他没有脱出计划经济的影响,混淆了社会主义和过渡时期的区别,把阶级斗争视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他强调社会主义公有制,但却导致了“一大二公”,没有探索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他主张按劳分配,反对两极分化,但又导致了平均主义;他主张人民当家作主,反对官僚主义,但在“大民主”下造成了对社会主义法制的破坏;他主张坚持马克思主义,但在实践上又形成了“灭资兴无”,进行“革命大批判”。
由于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与马克思当年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有巨大差别,再加上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趋势认识不足,毛泽东主张通过人民公社化和“五七”道路,建立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也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在一段时间里不能适应世界现代化发展潮流。
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是现代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说过:“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上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正确分析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把社会化与市场化联系起来,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赋予了社会主义新的时代涵义。运用现代社会主义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就把中国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境界。
首先,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实现了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准确定位。在科技革命推动下,经济社会化通过市场化走向全球,国际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主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而必须正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根据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改革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一方面使自己的经济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跟上迅速发展的世界,步入现代化发展潮流。
其次,在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传统社会主义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因而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关系是一种历史发展的纵向继承关系。现代社会主义重视对资本主义的横向借鉴和吸收。在世界经济走向一体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不仅要吸收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而且要根据现代经济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走向,把国际分工与合作,作为我们生产要素发挥优势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广阔场所。用现代社会主义认识中国社会发展,就是要打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非此即彼”的对立封闭意识,树立“亦此亦彼”的借鉴开放意识,吸收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文明成果,同时按照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原则,探索和建构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有效形式。
再次,在世界性现代化浪潮中,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制度选择。能否有效地推进现代化进程,又取决于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有没有正确认识。现代化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开放化的过程,也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国现代化恰恰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一致。邓小平说:“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现代化既赋予了中国社会主义新的时代要求,又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