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幸会在宣南
张宝申
数年前,原宣武区作协成立了“宣南诗社”,不定期编辑出版《宣南诗刊》,吸引了京城许多诗人参加。笔者亦应邀参加过 “陶然亭菊花诗会”、“法源寺丁香诗会”等活动。宣南诗社承袭了宣南的历史文脉,成为京城诗人幸会的一个文化品牌。
宣南一带,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从清初到晚清,成为诗人幸会和诗歌社团云集之地,引领风骚数百年,留下诸多佳话。清顺治五年(1648),颁布“凡汉官及商民人等尽徙南城”的谕令。宣南一带就成了全国游宦士子的聚居区。著名诗人王士禛、朱彝尊、吴梅村、龚鼎孳、孔尚任等都寓居在宣南,结社吟诗。
王士禛(1634—1711)居琉璃厂东街火神庙西夹道,系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他著述颇丰,有诗词集《带经堂集》、《渔洋山人精华录》、《池北偶谈》、《渔洋诗话》等。清康熙帝曾征其诗300首,汇编成册,题名“御览集”。其诗论“神韵”说,传承至今。
朱彝尊(1629—1709)有“布衣诗人”之称,被授翰林院检讨,受康熙帝宠眷,入直南书房。他居住在海波寺街的顺德会馆内,因屋前种植有青藤,故名“古藤书屋”。《顺天府志》记载,顺德会馆“庭有藤二本,柽树一株,旁帖湖石三五,可以坐客赋诗”。当时诗人常来此赋诗唱和。王士祯做客古藤书屋时曾写道:“古藤书屋花未放,主人爱客招吾徒。”《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也住在海波寺街“岸堂”寓所,与朱彝尊比邻,是古藤书屋的常客,曾作诗云:“藤花不是梧桐树,却得年年引凤凰。”《日下旧闻》就是朱彝尊在这里编著的,成为研究北京的珍贵文献。
清初曾把著名诗人钱谦益、吴伟业和龚鼎孳称为“江左三大家”。
钱谦益(1582--1664),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东涧老人。作为诗人,他被赞为“其学之淹博、气之雄厚,诚足以囊括诸家,包罗万有,其诗清而绮,和而壮,感叹而不促狭,论事广肆而不诽排,洵大雅元音,诗人之冠冕也!”他的诗集《初学集》、《有学集》和《投笔集》等,开创了明末清初的新诗风。钱谦益仕途颇有意思。他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中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到了清朝,他竟然又做了礼部侍郎。做了清朝的大官,他还写诗抒发反清复明的情绪,终于在乾隆时诗文集遭到禁毁。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明崇祯年进士,清顺治时任国子监祭酒,寓居在骡马市大街路北的魏染胡同。他的诗大多以明清之际的史实为内容,自成流派,著有《永和宫词》、《圆圆曲》、《乐府杂剧》及《梅村集》四十卷等,有“文彩风流,映照一时”之誉。
龚鼎孳(1616—1673),字孝升,号芝麓,祖籍江西临川(今抚州),后迁安徽合肥。他的一方闲印曾署“临川二十七世孙”。“自幼资质颖慧,诗文并工”。崇祯七年(1634)中进士。 清顺治元年(1644)任礼部给事中。清世祖曾称赞其“下笔千言,如兔起鹘落,不假思索,真当今才子也”。 康熙三年后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曾两任会试主考官。他惜才爱士,“穷交则倾囊橐以恤之,知己则出气力以授之”。著述颇丰,留有《定山堂诗集》43卷等著作。“江左三大家”对清朝和后世的古体诗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蒋士铨(1725—1784) ,字心余、苕生,号藏园,又号清容居士。江西铅山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顺天府乡试同考官。蒋士铨是乾隆、嘉庆时期颇有影响的诗人、剧作家。他主张“文章本性情,不在面目同”;诗要“性灵独到删常语,比兴兼存见国风”。 蒋士铨的诗现存两千余首,题材广泛。他的《饥民叹》、《禁砂钱》、《乞人行四首》等诗,敢于揭露社会矛盾,表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实属难得。他还著有杂剧、传奇戏曲多种,其中《临川梦》、《冬青树》等9部合称《藏园九种曲》。后人曾把他和赵翼、袁枚称为第二代“江左三大家”。
清嘉庆、道光年间,聚居于宣南的诗人陶澍、顾莼、朱珔、夏修恕、黄安涛、吴嵩梁、李彦章和吴椿等,结成“宣南诗社”。这一诗社曾活跃了数十年,先后有近百位诗人参加诗社的活动,是京城最著名的诗人社团。清代杰出的诗人吴嵩梁是宣南诗社的组织者和骨干成员。吴嵩梁(1766—1834),字子山,号兰雪,别号莲花博士,江西东乡人。嘉庆五年(1800)举人,授国子监博士,十年(1805)由内阁中书转任贵州黔西知州。《清史稿》中曾记载:“江西自明以来,称诗者众,而无卓然杰出号大家者。自蒋士铨后20余年,嵩梁继之。”吴嵩梁在故乡时曾拜师蒋士铨学诗,诗名渐著。中举后来到京城即成为宣南诗社的中坚,与诗社成员或在家中或到陶然亭、龙树寺等地“间旬日一集,集必有诗”。吴嵩梁诗名远播海外,日本商人曾重金购其诗扇,朝鲜使臣得其所著诗,以梅花龛供奉之,稱为“诗佛”。有《香苏山馆全集》等。他曾居宣南的下斜街,有诗《移居下斜街》:“古寺清游遍,幽居此闭关。春愁无著处,独夜不胜闲。出谷莺声暖,营巢燕力孱。杜鹃红十里,作梦又京山。”
这一时期出现了龚自珍、林则徐、黄爵滋、魏源等一批爱国诗人。他们忧国忧民,有强烈的变革意识,是宣南诗坛的代表人物。嘉庆二年(1797),龚自珍六岁时随父母来到北京,曾在宣南的菜市口、下斜街、南横街等处居住了30多年。他从清王朝表面的升平盛世,已经预感到“日之将夕,悲风骤至”,力图改变清代腐朽的官僚政治,变法革新。他的那首“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成为不朽诗篇。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后,在京期间曾多次参加宣南诗社的活动。龚自珍为勉励林则徐赴任广东禁烟,还专门写过《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龚自珍的诗曾被柳亚子推崇为“三百年间第一流”。
道光年间,被称为“上书禁毒第一人”的黄爵滋,曾寓住在菜市口的烂漫胡同。《清史稿》载:“禁烟之议,创自黄爵滋。”黄爵滋,字德成,号树斋,江西宜黄人。道光三年(1823)中进士,官至礼、刑部侍郎。道光初年,英国人把鸦片大量运销中国,流毒日甚,全国嗜食者数百万之众,国民身心健康遭严重摧残。林则徐、黄爵滋、龚自珍、魏源等士林精英,耳闻目睹鸦片“渐成病国之忧”,痛心之至,激于忧患,奋起疾呼禁烟强国。黄爵滋在宣南诗社,广集众议,于道光十八年(1838)六月二日,呈上奏折《严塞漏厄以培国本疏》(即禁烟疏)力主严禁鸦片,成为上书禁毒第一人,一时震动朝野。黄爵滋在奏折中力陈:“运烟入口,运银出洋,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 ,“耗银之多,由于贩烟之盛,食烟之众”。他主张“宜先重治吸食,断绝鸦片的销路。”黄爵滋的主张得到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等鼎力支持。林则徐不计个人利害,八次力陈,促成道光皇帝决定禁烟。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三日,林则徐开始在虎门销烟。黄爵滋与林则徐齐名成为清代的禁烟名臣。黄爵滋生平著作甚丰,有《黄少司寇奏疏》、《仙屏书屋诗集》、《仙屏书屋文录》等。
叶圣陶先生在《清诗鉴赏词典》中评述:“有清一代,文学大昌,诗人辈出,其作风兼有唐人之神韵,宋人之清新。”宣南诗社这一清代著名的诗人社团,如今又被当代诗人们所继承,诗人幸会在宣南,正在书写新时代的灿烂诗篇。
作者单位:中国评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