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卷与文科综合卷历史命题的比较

姚锦祥
2001年我国将继续试行文科综合科目的高考改革,参加改革的省份将由今年的4个省扩大到16个省,了解和研究文科综合考试的内容和特点已成为高中教学的热点问题。本文试以2000年江苏、吉林、浙江三省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以下简称文科综合卷或综合卷)和全国“3+2”高考历史学科的试卷(以下简称历史学科卷或学科卷)为例,就两卷历史命题的异同点作一比较,以进一步明确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内容和特点。
文科综合科目考试与历史学科考试的性质一样,都是由高中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都要求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但是,由于考试类型不同,它们在试卷结构、历史知识的考查内容和能力要求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一、试卷结构
表1:2000年“3+2”高考历史学科试卷题型结构与知识内容结构题型

内容结构上,从表1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卷为单一结构,是历史学科内各部分知识的比例分配;而文科综合卷则为双重结构,它首先表现为综合的两个结构,在每个综合的结构中又表现为各个部分的结构。在这个双重结构中,历史学科的内容在学科内综合部分中有自己的独立结构,大体上也按照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一定比例组题,它约占试卷总量的30%,位于各科榜首。在跨学科综合部分,历史学科的内容与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组成了各种形式的综合结构,如政史综合、史地综合、政史地综合等。在这一结构中,历史学科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如此,综合卷所考查的历史内容远远抵不上历史学科所考查的历史内容。这从两卷历史题的绝对分数上可以看出。学科卷中历史有150分,而综合卷中两部分加起来才100分左右。学科内综合的纯历史题只有70多分,只有学科卷的一半。
题型结构上,从表2可以看出,历史学科卷和文科综合卷都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个部分,两个部分的比例也基本相同,约5:5。但两卷题型的赋分值是不同的。同为单选题,学科卷每题只有2分,而综合卷达4分;同为问答题,学科卷为14分左右,而综合卷达30分。由于赋分值不同,因而题量也不同。学科卷历史有43题,而综合卷中涉及历史学科的试题只有17题,数量不到学科卷的1/2。
二、历史知识的考查

历史学科卷与文科综合卷中涉及历史部分的试题,在确定历史知识考查的范围和特点方面均有所不同。
从理论上讲,历史学科卷以现行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为依据确定历史知识的考查范围。实际上学科卷从90年代以来,每年一直以考试中心颁发的《考试说明》作为命题的依据,每年《考试说明》所列的知识范围与现行教学大纲所列的知识范围相比要小得多,如今年《考试说明》就有几十处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被排除在学科卷范围之外。
文科综合卷今年首次在江苏等四省试行,没有颁布《考试说明》。有关知识考查的规定在教育部1999年颁发的6号文件中说得比较含糊:“遵循现行普通高中相关各科《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考查考生在中学所学的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从今年实际考查的历史知识来看,历史学科卷考查的面较广,而文科综合卷则较窄。以《考试说明》所列知识内容作统计,历史学科卷一级标题的覆盖率为88%,二级标题的覆盖率也达到39%;而文科综合卷一级标题的覆盖率仅为44%,二级标题仅仅为16%,若以课文的章统计则不到20%。
从历史知识考查的类型来看,历史学科卷较多地考虑到课本的内容,偏重于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文科综合卷则较多地考虑到能力要求的内容和综合的需要。今年历史学科卷对专题史的考查情况是:政治史占73%(往年为55%左右),经济史为15%,文化史为12%。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与课文和《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知识范围有关。课文中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内容少,可以进行能力考查的知识要素更少。文科综合卷所考查的专题史情况是:政治史25%,经济史28%,文化史47%。偏重经济史和文化史(主要是思想史)的考查,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能力的考查。
三、能力的考查
注重能力考查是历史学科卷和文科综合卷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在今年的高考中,学科卷和综合卷的历史试题的能力考查有许多共同之处。
(1)注重对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分析能力的考查。历史现象因果联系的分析,包括历史原因方面的分析和历史影响方面的分析。前者在高考试题中常常用“背景”、“原因”或“目的”等词语来考查,有时还用“根本原因”、“最主要的原因”、“直接目的”、“直接原因”等题干用语;后者常常用“影响”、“进步意义”、“作用”、“结果”、“后果”和“与其有关的因素”等词语来表述。在今年的历史学科卷中,第3、7、8、10、11、12、16、17、20、23、27、30和37题就属于这类试题,约占第一卷的1/3。第二卷中这类试题约占38%,3道材料题中有2道涉及因果联系分析能力的考查,问答题也是如此。
分析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也是今年文科综合卷的考查重点。第一卷学科内综合的12道选择题中,考查原因的试题有6道,考查影响的试题有2题,占题量的2/3,第二卷的问答题中也有近一半的内容与考查“原因”方面有关。
历史的解释通常是因果解释,历史的分析最重要的是因果关系的分析。因为历史的产生与发展、延续与变化、渐进与突变,都有着内在的因果联系。这也是历史研究和历史学习中最为常用的思维方法,自然也就成了历年来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历史学习和高考复习中,要注重提高对历史现象因果联系分析的能力,要特别注意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原因、条件以及结果、意义和影响方面的知识。要学会历史联系的方法,不仅要注意同一阶段内不同事件之间的横向联系,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之间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纵向联系,还要注意历史现象与地理现象和政治现象的联系。
(2)注重归纳、比较和概括历史知识能力的考查。归纳、比较和概括,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学习方法,也是历史高考的基本能力要求。它的基本要求是能对教材和材料所提供的历史事实进行一些逻辑性处理,需要考生将历史知识按特定的要求进行本质的和系统的整理。整理的目标是准确、合理、周到。
今年历史学科卷的3道问答题都是归纳比较题。第41题是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的比较,第42题是维新派与义和团挽救民族危机方面的比较,第43题是英、法两国与俄、日两国的政治体制方面的比较。材料解析题的第39题也是一道归纳比较题,要求考生比较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不同认识。
文科综合卷惟一的一道问答题也是归纳比较题,要求考生比较明清时期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民主人士在反对封建专制问题上的不同认识及其产生不同认识的经济、文化背景。选择题中也有3题是归纳比较题。这些试题约占学科内综合历史部分的一半以上。
在历史学习中由于历史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掌握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准确地、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更容易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历史学科卷和文科综合卷在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上也有所侧重。学科卷属于一种单一学科的考试卷,它以历史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为测量范围,因而它在能力考查的目标上着眼于历史学科的能力考查,考查的基本要求是既要重点又要全面。今年的学科卷在考查历史学科能力方面与综合卷的不同,在于它增加了考查历史事实的记忆能力和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这两个项目。
(1)历史事实的记忆能力。记忆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要求的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基础。着重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往往集中在第一卷的选择题中,今年的学科卷这方面的试题主要有第1、4、5、6、14、15、18、21、22、24、25和31题,约占选择题总量的1/3,比往年略有上升。这些试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事实的再认能力。要求考生在有关试题的提示下,回忆起课文中的有关内容,对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准确性是其基本要求。在文科综合卷中,记忆能力的考查不是它的要求。虽然有关历史试题中已包含了记忆能力的要求,但不像学科卷那样有专门考查记忆能力的试题。这是学科卷和综合卷能力考查不同点的一个方面。
(2)历史材料的处理能力。今年的历史学科卷除设置了三道材料解析题外,还有两道问答题中加入了材料的内容。问答题第41题通过《明史》有关材料的内容,补充了课文中没有叙及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性质和历史影响。第42题通过维新派的有关议论和义和团的一份揭帖,同样补充了课文没有说明的内容,即维新派与义和团对当时中国民族危机产生原因和挽救危亡的途径的不同认识。这些试题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意思的基础上,对有关材料按照目的、要求进行一定的整理,并能运用有关材料说明有关问题。有关材料处理的能力要求,在今年的文科综合卷中没有出现。当然在以后的考试中也许会根据需要重新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要求。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是一种包括历史、政治和地理三门学科的综合科目测试,它在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能力考查上带有一定的倾向性。
(1)学科内综合注重历史知识体系的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考查。文科综合卷中的历史试题所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某一历史知识点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历史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对历史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理解。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综合运用多方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选择题中,学科内综合能力考查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组合题,一种是比较题。组合题以一个共同的知识情景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设计多个试题,组合成一个“试题群”,考查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如第14~16题,首先创设了一个共同的历史情景:“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然后分别从“兴盛的主要原因”、“衰落的主要原因”和“衰落的后果”三个角度设题,考查了考生对松江地区棉纺织业这一历史现象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能力。从考查历史知识的范围来看,它涉及到中国古代和近代两个不同的时期。第12~13题和19~20题都属于这类的试题。比较题通过比较不同时期或不同地区的相同或相似的历史现象的异同点,考查考生对专题历史知识体系的综合理解能力。如第17题以近代以来出现的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的历史现象为中心,要求考生将这一历史现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认识其相同的方面和不同的方面。其考查的知识范围牵涉到世界近代和当代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第18题也是比较题,要求考生从中国和俄国两个不同的地域、综合比较造成两国革命道路不同的历史原因。
在问答题中,学科内综合的历史试题只有第36题,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有关历史问题的综合认识程度。第(1)问要求考生从中国古代至近代不同的历史时期纵向概括有关民主人士反封建专制的思想主张;第(2)问要求考生对其不同的思想主张进行综合比较,归纳出不同点;第(3)问要求考生就有关不同点分析其产生的经济背景和文化背景,从横向方面获得有关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这一试题要求考生建立完整的立体知识结构,既有对纵向的历史现象发展变化过程的认识,又有对横向的与其他现象内在联系的认识,还有对知识体系的整体比较。
(2)跨学科综合注重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能力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今年文科综合卷中的跨学科历史试题主要着眼于运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出学科渗透与综合的特点。选择题中跨学科的试题主要是第9、11和22题。第9题是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结合,要求考生运用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概念分析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第11题是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的结合,要求考生运用海洋季风运动的知识,解释宋朝时我国与日本的海上贸易活动的历史现象。第22题也是历史知识与政治知识的结合,要求考生运用政治常识中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内容,分析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的“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两道跨学科问答题,要求考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知识,整体地、全面地认识有关社会现象。第37题以地图所展示的中东地区为情景,要求考生对该地区自然资源和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的地理问题,以及以色列建国的历史问题和美国插手该地区事务的政治问题进行阐述,实际上要求考生能对中东地区的历史和现状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第38题以历史知识作为试题的情景,完整地交代了巴拿马运河问题的来龙去脉,要求考生运用地理学科和政治学科的知识分析巴拿马运河的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
跨学科综合的试题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如选择题所体现的经济建设、对外开放与和平外交的特色,问答题体现的中东问题与巴拿马运河问题都是当代的热点问题和焦点问题。其中所考查的历史知识不一定是历史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点内容,但一定能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并能体现出一定的时代特点。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责任编辑:林屹
相关文章!
  • 情境、主体、意识、理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如有效教学理论、生本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念、“学习金字塔”理论等无不揭示

  • 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历史的

    历史学家常常习惯于用时间作为坐标来表明历史的分期,这是历史学的特性使然。正是在时间的流淌中,时代的特性悄然发生着转换,尽管有时不

  • 为历史课赋予历史感

    何睦何智坚?眼关键词?演大众传媒,变迁,教学设计?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7-0052-07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