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课的教学
王之嫘
美国的霸权政策对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苏联强大后的美苏争霸,直至20世纪90年代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美国的霸权政策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当今世界的发展走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及国际事务的政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时间、空间角度,把握知识的基本脉络。
首先,让学生掌握时间概念。“美国的霸权政策”在教材中涉及到的时间是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逐步控制了西欧,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在东方,从时间上看,美国战后单独占领日本,1945—1949年又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50—1953年挑起侵略朝鲜战争,60年代到70年代又发动侵越战争,这些是美国东方霸权政策的具体表现。通过时间线索,学生对美国的霸权政策的步骤有了一定的印象。
其次,从空间上看,美国实施的是全球性霸权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西欧采取扶植政策,稳定资本主义;对东欧及苏联则实行“遏制”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打击苏联,限制东欧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在亚洲,美国插手中国事务,对朝鲜发动侵朝战争;控制日本、台湾地区、菲律宾及太平洋地区;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由此形成了包括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南太平洋地区等的东方霸权。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从时空角度掌握所学知识,我利用了《世界政区》图、《欧洲政区》图、《亚洲政区》图及课本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政治军事集团》图,边识图,边分析。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密苏里州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其中提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道“铁幕”在地图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在地图上还能明显看到美国霸权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位置,并清楚地划分出两大阵营的范围及各自包括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明确了两大集团的区域。这为后面分析美国“冷战”政策的实质做了铺垫。
二、突出重点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因为“冷战”政策是美国“二战”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它全球霸权政策的重中之重。
围绕重点内容,首先要清楚美国是在什么条件下实行“冷战”政策的,即“冷战”政策的背景是什么。从“二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来分析,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已经打破,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美国在战后初期国力得到空前加强,在此指导学生看课本上《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的比重》图表。通过工业生产量、外贸出口额、黄金储备三个比例数字,来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为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创造了条件。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1947年2月英国因经济困难,无法支持希腊右派政府镇压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请求美国替英承担起这一任务,这便有利于美国插手希腊事务。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大肆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援助”。文中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6年冬,西欧因严寒,粮食、燃料短缺,引发社会动乱。美国看到复兴欧洲是关系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局问题,因此,它要使西欧经济迅速复兴起来,以稳定资本主义阵营,抵挡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通过援助,控制西欧各国。马歇尔计划除对西欧经济进行扶植以外,也把对东欧和苏联的经济援助写在其中,其目的是对东欧进行“和平演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以“集体防御”做为缔约国的同盟宣言,它与后来于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了相互的军事威胁。两大集团对峙的军事格局由此形成。
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考题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是什么?学生经过教学活动,掌握了重点,培养了能力,可以分析归纳出:“冷战”政策在西方可以说获得了成功。
三、解析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性质。“冷战”政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美苏代表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二是也存在着东西方争夺、较量的问题。苏联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既有联合东欧抗衡美国和西欧的因素,又有控制东欧的因素。归结起来“二战”后初期的“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为更清楚地解析这一难点,我补充了史料,帮助阐明“冷战”的性质。如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克利福理致杜鲁门总统的关于美苏关系的报告中强调,美国“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和把苏联的势力范围限制在目前的区域内”。“美国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来苏联领导人在试图领导他们的国家向着最终由苏联统治世界的扩张道路上前进。他们的目标及其为达到目标而执行的政策,是直接与美国的理想相冲突的”。这足以说明美苏两国由思想意识的不同,发展为两种政治力量的对抗,其根本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学生阅读这些材料,能更好地理解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垒,逐渐发展为两个集团的较量。其中也包含有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通过控制东欧,使自己有一个更为宽阔的“缓冲区”的因素在里面。这也是东西方争夺的一个方面。
历史发展到7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失败,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的霸权地位急剧衰落,在亚洲一些国家的霸权政策遭到破产。在西方,美国的“冷战”政策获得成功,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教学中,此内容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中美建交、美台断交说明了什么?到20世纪70年代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对世界格局将有什么影响?中美建交后,两国交往日趋频繁,两国经济还存在着差距,说明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办?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国家间的交往,取决于政治的需要,不可能一成不变。当今世界正朝着推进各国经济发展,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方向发展,对此青年学生应有一种历史使命感。
(作者单位:天津一中)责任编辑:彭莘
美国的霸权政策对二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苏联强大后的美苏争霸,直至20世纪90年代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美国的霸权政策对战后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及当今世界的发展走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初中讲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了解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正确处理中美关系及国际事务的政策,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从时间、空间角度,把握知识的基本脉络。
首先,让学生掌握时间概念。“美国的霸权政策”在教材中涉及到的时间是1945年至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通过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逐步控制了西欧,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在东方,从时间上看,美国战后单独占领日本,1945—1949年又在中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1950—1953年挑起侵略朝鲜战争,60年代到70年代又发动侵越战争,这些是美国东方霸权政策的具体表现。通过时间线索,学生对美国的霸权政策的步骤有了一定的印象。
其次,从空间上看,美国实施的是全球性霸权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对西欧采取扶植政策,稳定资本主义;对东欧及苏联则实行“遏制”政策,其目的是为了打击苏联,限制东欧共产主义力量的发展。在亚洲,美国插手中国事务,对朝鲜发动侵朝战争;控制日本、台湾地区、菲律宾及太平洋地区;对越南发动侵略战争。由此形成了包括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南太平洋地区等的东方霸权。
教学中,为了使学生从时空角度掌握所学知识,我利用了《世界政区》图、《欧洲政区》图、《亚洲政区》图及课本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政治军事集团》图,边识图,边分析。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由杜鲁门陪同,在密苏里州富尔敦的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其中提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这道“铁幕”在地图上清晰地显现出来。在地图上还能明显看到美国霸权的触角伸向世界各地的位置,并清楚地划分出两大阵营的范围及各自包括的国家,从地理位置上明确了两大集团的区域。这为后面分析美国“冷战”政策的实质做了铺垫。
二、突出重点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定为“美国‘冷战政策的表现”。因为“冷战”政策是美国“二战”对外政策的依据,是它全球霸权政策的重中之重。
围绕重点内容,首先要清楚美国是在什么条件下实行“冷战”政策的,即“冷战”政策的背景是什么。从“二战”后初期国际政治力量的变化来分析,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已经打破,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美国在战后初期国力得到空前加强,在此指导学生看课本上《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所占的比重》图表。通过工业生产量、外贸出口额、黄金储备三个比例数字,来说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为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创造了条件。
“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笼。1947年2月英国因经济困难,无法支持希腊右派政府镇压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请求美国替英承担起这一任务,这便有利于美国插手希腊事务。1947年3月,杜鲁门发表国情咨文,大肆渲染希腊、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要求国会拨款4亿美元,给予“援助”。文中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6年冬,西欧因严寒,粮食、燃料短缺,引发社会动乱。美国看到复兴欧洲是关系到美国称霸世界的全局问题,因此,它要使西欧经济迅速复兴起来,以稳定资本主义阵营,抵挡苏联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冲击,通过援助,控制西欧各国。马歇尔计划除对西欧经济进行扶植以外,也把对东欧和苏联的经济援助写在其中,其目的是对东欧进行“和平演变”。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军事政治集团,以“集体防御”做为缔约国的同盟宣言,它与后来于1955年成立的华沙条约组织形成了相互的军事威胁。两大集团对峙的军事格局由此形成。
教学中,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思考题是:美国“冷战”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表现是什么?学生经过教学活动,掌握了重点,培养了能力,可以分析归纳出:“冷战”政策在西方可以说获得了成功。
三、解析突破难点。
本课难点是美国“冷战”政策的性质。“冷战”政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美苏代表的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二是也存在着东西方争夺、较量的问题。苏联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既有联合东欧抗衡美国和西欧的因素,又有控制东欧的因素。归结起来“二战”后初期的“冷战”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抗。为更清楚地解析这一难点,我补充了史料,帮助阐明“冷战”的性质。如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克利福理致杜鲁门总统的关于美苏关系的报告中强调,美国“必须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强大到足以抑制苏联和把苏联的势力范围限制在目前的区域内”。“美国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是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看来苏联领导人在试图领导他们的国家向着最终由苏联统治世界的扩张道路上前进。他们的目标及其为达到目标而执行的政策,是直接与美国的理想相冲突的”。这足以说明美苏两国由思想意识的不同,发展为两种政治力量的对抗,其根本是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学生阅读这些材料,能更好地理解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垒,逐渐发展为两个集团的较量。其中也包含有苏联从本国利益出发,通过控制东欧,使自己有一个更为宽阔的“缓冲区”的因素在里面。这也是东西方争夺的一个方面。
历史发展到70年代,美国侵越战争失败,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的霸权地位急剧衰落,在亚洲一些国家的霸权政策遭到破产。在西方,美国的“冷战”政策获得成功,巩固了资本主义阵营。进入90年代,苏联解体,世界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教学中,此内容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如,中美建交、美台断交说明了什么?到20世纪70年代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对世界格局将有什么影响?中美建交后,两国交往日趋频繁,两国经济还存在着差距,说明了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办?思考题旨在培养学生以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国家间的交往,取决于政治的需要,不可能一成不变。当今世界正朝着推进各国经济发展,维护和平,避免战争的方向发展,对此青年学生应有一种历史使命感。
(作者单位:天津一中)责任编辑:彭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