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好试题
○郭福华 郑郁
今年高考适用于浙江等四省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5题,是一道立体考查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好试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12分)②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10分)③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8分)
第35题科学地设计了“长宽高”三维,立体地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长度”:该题以封建专制主义问题的思想主张为线索,从明末清初到晚清,再到民国初年,从古代到近代,纵跨近三百年。其时间跨度与“3+2模式”历史问答题基本一致。
“宽度”:该题局限于中国一国之内,空间跨度不大,也没有跨学科横向联系内容。但它把思想主张的考查与同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现象联系起来,不同性质历史现象之间的横向跨度是显而易见的。
“高度”:两条直线构成平面,上述纵横联系还只能说是平面考查。该题精妙之处在于考查的“高度”。一方面,它深挖了历史现象的内涵。第①问要求从特定角度概括三者基本观点,挖掘得深。②③两问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挖深。另一方面,它提高了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高度。第③问要求从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三者观点不同的原因,把历史现象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来认识,包含了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观点的考查。通过“深挖”、“提高”两途,该题考查的高度凸现了。
第35题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到历史科“考试说明”中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三项和1、2、6、7、8、9、10等七条能力要求。它特别突出对概括、比较、分析等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对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思维的广阔性:该题不局限于某些知识点、某一知识面的考查,而是从点到面,从面到体,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查。它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经济、文化、思想各种历史现象之间多方面联系,由某一知识点向长、宽、高三维发散,拓展思维空间。
思维的深刻性:该题共三问,一问比一问深,依次递进,要求考生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第③问“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考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命题入木三分,相当深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题中三者基本政治观点属意识形态范畴,而意识形态又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政治观点不同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基础不同决定的。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维新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不同,三者的政治观点也不同。同时,政治观点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受一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题中三者政治观点不同与所处时代文化潮流也有一定关系。
思维的独创性:该题要求考生通过独立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领会实质,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到而新颖的见解。如第②问“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三者都反对封建专制,但由于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他们在反封建程度上存在差异。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从历史的观点看,他们都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先进水平。比较不同点的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更是提出独立见解的过程。
思维的批判性:该题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答案与教材形离神似。考生答疑不能死抠教材,盲目照章摘句,生搬硬套,而要批判地对待教材,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如第①问“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散见于教材有关章节,内容庞杂,少说也有万余字,而参考答案仅二十多字。如果迷信教材,贪多求全,必会影响答题的准确性。答题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思维的上述四个品质为必要前提,又是它们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该题也考查了这两个思维品质。第35题美中不足的是:
(1)第③问缺少政治背景,否则命题立意会更完美。三者的政治背景分析是: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假共和。
(2)第③问参考答案缺少明清之际的文化背景,答题不完整。考生据题意答出,不能得分,有失公正。此文化背景可表述为: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3)该题分值高,答案过于简洁,又无评分说明,评卷操作难,会影响信度。总之,第35题命题是成功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两部分。该题是学科内综合的典型代表,体现了较高的素质要求,代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方向,将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作者:郭福华,浙江省仙居中学高级教师郑郁,浙江省回浦中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林屹
今年高考适用于浙江等四省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5题,是一道立体考查考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好试题: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就封建专制问题提出许多思想主张。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12分)②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10分)③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8分)
第35题科学地设计了“长宽高”三维,立体地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长度”:该题以封建专制主义问题的思想主张为线索,从明末清初到晚清,再到民国初年,从古代到近代,纵跨近三百年。其时间跨度与“3+2模式”历史问答题基本一致。
“宽度”:该题局限于中国一国之内,空间跨度不大,也没有跨学科横向联系内容。但它把思想主张的考查与同一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现象联系起来,不同性质历史现象之间的横向跨度是显而易见的。
“高度”:两条直线构成平面,上述纵横联系还只能说是平面考查。该题精妙之处在于考查的“高度”。一方面,它深挖了历史现象的内涵。第①问要求从特定角度概括三者基本观点,挖掘得深。②③两问通过比较、分析,进一步挖深。另一方面,它提高了对历史现象认识的高度。第③问要求从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三者观点不同的原因,把历史现象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来认识,包含了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理论观点的考查。通过“深挖”、“提高”两途,该题考查的高度凸现了。
第35题能力要求较高,涉及到历史科“考试说明”中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三项和1、2、6、7、8、9、10等七条能力要求。它特别突出对概括、比较、分析等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对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要求。
思维的广阔性:该题不局限于某些知识点、某一知识面的考查,而是从点到面,从面到体,多方面多角度地考查。它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经济、文化、思想各种历史现象之间多方面联系,由某一知识点向长、宽、高三维发散,拓展思维空间。
思维的深刻性:该题共三问,一问比一问深,依次递进,要求考生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如第③问“产生上述不同的经济、文化背景是什么?”考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命题入木三分,相当深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题中三者基本政治观点属意识形态范畴,而意识形态又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政治观点不同从根本上说是由经济基础不同决定的。明末清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维新时期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国初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经济基础不同,三者的政治观点也不同。同时,政治观点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受一定历史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题中三者政治观点不同与所处时代文化潮流也有一定关系。
思维的独创性:该题要求考生通过独立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综合,领会实质,创造性地提出自己独到而新颖的见解。如第②问“上述基本观点有何不同?”三者都反对封建专制,但由于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不同,他们在反封建程度上存在差异。黄宗羲主张限制君权,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民主主义者主张实行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从历史的观点看,他们都达到了当时所能达到的最先进水平。比较不同点的过程,是分析综合的过程,更是提出独立见解的过程。
思维的批判性:该题依托教材,又高于教材,答案与教材形离神似。考生答疑不能死抠教材,盲目照章摘句,生搬硬套,而要批判地对待教材,合理取舍,为我所用。如第①问“他们的基本观点分别是什么?”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散见于教材有关章节,内容庞杂,少说也有万余字,而参考答案仅二十多字。如果迷信教材,贪多求全,必会影响答题的准确性。答题过程中批判性思维不可或缺。
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以思维的上述四个品质为必要前提,又是它们在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表现。该题也考查了这两个思维品质。第35题美中不足的是:
(1)第③问缺少政治背景,否则命题立意会更完美。三者的政治背景分析是:封建专制制度走向衰落,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北洋军阀假共和。
(2)第③问参考答案缺少明清之际的文化背景,答题不完整。考生据题意答出,不能得分,有失公正。此文化背景可表述为: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
(3)该题分值高,答案过于简洁,又无评分说明,评卷操作难,会影响信度。总之,第35题命题是成功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分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两部分。该题是学科内综合的典型代表,体现了较高的素质要求,代表了新一轮高考改革方向,将对中学历史教学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作者:郭福华,浙江省仙居中学高级教师郑郁,浙江省回浦中学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林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