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读、讲、议、练”
○黎湘兴
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其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当今,加强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这种方法,一改教师过去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现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近年来,我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效果显著。
读: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读是教学开始部分,时间控制在6至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章、节、句、段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解惑释疑。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节,教师可先提出“什么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危害”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阐释“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等概念。
讲:就是教师的讲授,授课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般思索后教师“精讲”。其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画龙点晴”的作用。讲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讲授中教师要用彩色粉笔书写正副板书,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内容——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基础知识,亦即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注明符号和写出要点。教师精讲后,应即安排2至3分钟时间让学生速读,将学生在自学时的疑点和教师精讲部分的重点,有选择地再读一遍,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议: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正确答案。如在讲授西欧启蒙思想时,学生提出:启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特权,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可卢梭又提倡“社会契约”,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社会契约”,这前后两种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过讨论,学生终于弄清启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会契约”——“法制”来维持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从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学生对教材上一些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练: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后,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宜。课堂上的练习主要是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例题,为学生课后作业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当堂掌握、当堂理解、当堂巩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标定得太高,以免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时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训练的难度。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着眼,训练应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总体构思,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开发智力,使之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讲得少,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多,思维训练容量大,不仅使学生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应该注意的是“读、讲、议、练”要体现历史课的特点,切忌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不应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历史课的“个性”。
“读、讲、议、练”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靠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组织,同时,在教学过程,又必须随时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步骤,以便把学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引向既定的目标。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倡导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标新立异,使学生身心愉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在“读、讲、议、练”教学中,直观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永春一中)责任编辑:倪金荣
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其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当今,加强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这种方法,一改教师过去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现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近年来,我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效果显著。
读: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读是教学开始部分,时间控制在6至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章、节、句、段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解惑释疑。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一节,教师可先提出“什么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危害”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阐释“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等概念。
讲:就是教师的讲授,授课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般思索后教师“精讲”。其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画龙点晴”的作用。讲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讲授中教师要用彩色粉笔书写正副板书,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内容——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基础知识,亦即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注明符号和写出要点。教师精讲后,应即安排2至3分钟时间让学生速读,将学生在自学时的疑点和教师精讲部分的重点,有选择地再读一遍,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议: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正确答案。如在讲授西欧启蒙思想时,学生提出:启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特权,要求民主、自由、平等,可卢梭又提倡“社会契约”,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社会契约”,这前后两种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过讨论,学生终于弄清启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会契约”——“法制”来维持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社会。从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学生对教材上一些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练: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后,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后练习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宜。课堂上的练习主要是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例题,为学生课后作业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当堂掌握、当堂理解、当堂巩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标定得太高,以免脱离学生的学习实际,有时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训练的难度。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着眼,训练应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总体构思,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习中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开发智力,使之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习惯。“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讲得少,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多,思维训练容量大,不仅使学生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应该注意的是“读、讲、议、练”要体现历史课的特点,切忌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不应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历史课的“个性”。
“读、讲、议、练”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靠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组织,同时,在教学过程,又必须随时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步骤,以便把学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引向既定的目标。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倡导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平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标新立异,使学生身心愉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在“读、讲、议、练”教学中,直观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福建永春一中)责任编辑:倪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