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
王天权
摘 要: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域定位,决定了旅游产业将是渝东南的优势产业。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是旅游发展的新时代,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是打造渝东南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渝东南;旅游与文化;路径
市委四届三次全会把渝东南划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域,其功能定位为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这几个定位中,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是最核心的定位,为我们点明了具体的产业发展方向,那就是旅游。2014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渝东南打造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一、大力发展生态—民俗—红色文化旅游
从渝东南资源分布看,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呈现生态-民俗-红色的资源布局。也就是说,武隆作为渝东南生态旅游之首,以生态旅游见长;彭水、黔江逐渐偏重于民俗生态文化旅游;酉阳、秀山则从民俗逐渐偏重于红色民俗文化旅游,是红色文化旅游之首。这样的特点,为渝东南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各有特色,各有侧重,不会形成同质竞争,特别是旅游宣传的定位上,精品景区的打造上,各区县一定要按资源禀赋,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亮点。
二、旅游中地方文化的挖掘
任何一个地方都有他独特的文化,要善于挖掘整理并物化。因此,旅游中地方文化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第一,建立专业队伍搜集历史资料。各个县的文联就有这样的人才队伍。同时要有生产文化的能力,要通过历史资料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达到弘扬主旋律,引导游客正确的思想方向。
第二,专业的谋划团队进行文化的物化。其原则就是实物优于图片,图片优于文字,音乐优于语言,语言优于文字,多媒体(声、光、动画)优于静态单一方式,实景表演优于录相播放。
第三,“无”中生有,“夸大”其词。旅游中的文化是眼球文化,文化内容要遵循历史,但表现形式要吸引眼球。将漫长的历史过程浓缩为几分钟,将某种现象浓缩为一个图案,将一个历史现象抽象为一个概念。如仙女山即将打造的《阳光童年》就是创造一个现实版的游戏场,《印象武隆》剧场外面如果塑造一个纤夫雕像或壁雕,将是游客留影的好镜头。
第四,文化整合,“移花接木”。地方文化具有地域性,而文化具有相关性,也具有零散性,所以要进行大量的整合。比如川江号子、火锅文化、哭嫁等并非武隆地方特有,却在《印象武隆》开花,从此武隆旅游就在《印象武隆》这台文化剧中走出重庆走向全国。
第五,精品景区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精品景点是拳头产品,是营销的亮点。每个区县都要有几个旅游精品,来激活该县旅游,并合理布局于县域内。精品景区与中心城镇之间形成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在精品景区与中心城镇的带动下,发展乡村旅游。最终形成日月星体系的旅游网络。
三、加大旅游中的文化融入
旅游与文化融合是指以旅游为平台,一是在旅游产品中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提升产品质量;二是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通过旅游卖出去,让旅游消费得以延伸;三是让游客观赏、体验、享用旅游产品时,有更多深层次的故事和理由,让游客从主观上认为值得一看一体验或享用。
第一,实景剧系列(印象系列)。就是将本地或相近区域的民俗历史文化进行提炼,以实地山水为背景,辅以声光电多媒体现代科技手段,呈现气势场面宏大的实景演出。全露天,比室内舞台演出的空间场景气势更大。目前渝东南就打造了《印象武隆》《梦幻桃源》两个实景演出,对当地旅游有较大的带动和提升作用。《印象武隆》以川江号子为主线,重拾消失走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人们久违的记忆和情感。《梦幻桃源》全方位演绎酉阳悠久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山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都是非常成功的旅游文化产品。
第二,室内舞台演出剧。这也是演绎地方民俗历史文化的好方式,杭州的《宋城千古情》就是以杭州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为基点,融合世界歌舞、杂技于一体,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营造如梦似幻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武隆也正在谋划打造一台这样的室内舞台剧,以再现武隆的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
第三,民俗风情体验。有很多民俗风情都已被现代文明所淹没,但它却是人类的文明财富,只有在旅游区才得以延续。通过旅游区展示表演和让游客亲身体验,以达到“稀奇古怪”的异域民族文化感,这就是旅游追求的感受。
第四,影视拍摄。这种方式主要的作用是借助影视的知名度和广泛的传播效应,达到宣传旅游景点的目的;其次是拍摄后留下的建筑和物品也为景点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武隆继《满城尽带黄金甲》《变形金刚4》《爸爸去哪儿》之后,又拍摄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石柱也正在拍摄重庆本土方言网络喜剧《石柱的石》,这些影视剧的热播必将掀起拍摄景点的游览热潮,这些景点与这部影视内容将会长时间的关联。
第五,历史民俗建筑风貌。一个地方的民族传统文化往往在建筑物上有所反映,到一个地方带给人第一印象的就是建筑,是景点的形象和脸面,必须有特色,才能吸引人。历史的、民俗的,就是特色,才能反映厚重的历史民俗文化。最好是一村一式,或一乡一式的建筑风格。如土家以吊脚楼为特色;仡佬族以“干栏”为特色;苗族则以四合院落为特征,正如民间谚语:“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岩旮旯”。由于这些民族特色的建筑大多数已被清一色的现代火柴盒式建筑冲蚀怠尽,或是不伦不类。所以保护传统村落就是传承传统文化,也是旅游的文化传播功能。
第六,古建筑遗址、历史名人事迹展览。古建筑和历史名人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构成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客观真实的。要加强对损毁遗址的恢复,名人事迹的搜集整理,依靠旅游让这些历史得以传播,教育、鼓励、感昭、警示后人,这也是旅游的功能。
第七,服装服饰、名特饮食。名特饮食是一个地方最吸引游客的因素之一。俗话说,食色乃人之性也。一个地方有几道特色名菜,也会成为旅游标识。如武隆碗碗羊肉、菜豆花,黔江鸡杂,秀山皮蛋,彭水荞麦面等。所以各个旅游景区研究出一些民族特色菜,形成系列化。餐馆装修、餐具、服装等都融入民族风俗、民族文化。推出民俗节目,与游客形成互动,让游客感觉不虚此行,流连忘返。
第八,民族传统村落。这在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应该注重规划和打造。渝东南在这方面有所起步,黔江的濯水古镇,酉阳的龚滩古镇,秀山的洪安边城,彭水的郁山古镇等古村落都已建成,武隆的中石院、下石院民俗文化村落的打造也正加紧进行中。
第九,音乐体育以及传统节日活动,都是非常好的旅游与文化融合形式。武隆仙女山露营音乐节,武隆国际户外运动公开赛,武隆石桥湖龙舟赛,仙女山冰雪童话节,仙女山风筝节等都起到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第十,旅游纪念品的打造和故事编撰,也是为旅游文化内涵的必要手段。一个没有故事的景区是泛味的,看了景区而没有可带走的物品也是回味短暂的。所以一定要让游客有带回的纪念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