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及其当代意义

    王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写下了一段非常重要的论述,即“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透露出马克思创建的哲学不仅仅只是要去解释世界,而最重要的是要用人的实践活动去改变世界。笔者认为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与传统哲学是有本质的区别的,马克思的哲学是以实践为思考与理论基础,从根本上把哲学与实践全面地联系起来,切实地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面的人的哲学。

    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形成

    马克思的实践观实现了对旧哲学实质的变革,他具有历史的、科学的、全面的实践观和在实践的思维方式上构建自己完整的哲学观念和哲学体系,并以实践作为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把实践理解为全部生活的本质,任何理论的活动都不能独立于人的生活实践之外,而是真真切切的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黑格尔则将实践的本质定义在了“绝对精神”的层面,却恰恰忽略了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当时的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思辨哲学提出了异议,他批判黑格尔那种把人的感性分离开的“抽象的物质”,并且提出了他自己独到的包含着人的感性活动的唯物主义。可惜的是,费尔巴哈片面的感性世界理解是一种自在的、直观的对象,所以还只是直观唯物主义。

    在马克思哲学中,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本性是其本质,它具有时代历史性,实践性和批判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就是把德国哲学的抽象实践升华为了现实生活中人主观能动的实践层面。马克思在后期哲学发展中将实践概念融入到马克思的经济、历史、政治、社会哲学中去,将人的存在理论逐步引申到了社会运行机制和社会变革模式中去,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框架基本形成了。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

    首先,思维的视角和切入点是主题的实践。人——主体在实践思维方式中是受实践所规定的,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需要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而世界则理解为受实践所规定,也是在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的主体的对象化世界,即人化世界、属人世界或人类世界。马克思将实践带入了哲学思维的领域,为人类哲学发展打开了新的篇章。

    其次,思维的起始点、立足点和归宿点是主体的实践。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导致我们对哲学问题的理解、解说和评判就截然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以人的实践为出发点,即在实践中造就和发展出完整的人、人的生活世界和人类社会,与此同时,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归宿与未来也是实践,即在实践中呈现人和人类社会的必然性——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终极目标过程中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全面自由的发展。这更体现出马克思注重整个人类命运的博大的人文情怀,明示了马克思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

    最后,准确理解哲学问题就要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作为路径和要领。主体的实践就是自然人的生成方式、存在方式及发展方式,这就限制并规定了作为人的本质;同时,主体的实践方式则是人在整个实践发展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式。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要求要从实践的需要去理解和发展哲学,并把这种理解和认知应用到对哲学自身的诠释中去,马克思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并为哲学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批判那些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应在对人的现实实践的理解过程中找到应有的解决办法。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是时代与实践的完美产物,马克思实践哲学不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而是基于人类社会现实实践的发展规律,是全面的哲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现实意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中国经历了非比寻常的发展历程,经过众多中国著名哲学家的不断努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使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结合起来,具备了我们自己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逐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切实全面地推进马克思实践哲学在中国现今社会的应用,是新的时代和新的理论背景所要求的,是我国当前纳克斯哲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所在。马克思对实践概念的提出、论证、总结的过程,使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体系更加完善,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现今新形势下的现实意义呢?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从人的生活劳动这一基本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类实践进步的中级意义,就是关注人类自己的生存,丰富人类的实践内容,使人的活动成为自由的、自觉的主体性的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力图能使人的主体性及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体现,最终目标是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深刻地把握了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以及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所在,这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时代并应用实践哲学去树立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当代中国实现的方式。人类的实践证明了人具有历史性,并且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体,没有人的存在,社会历史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就是自然的主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然世界,也不是说人就单纯的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说,人的实践的介入,使得自然慢慢具有了“人化”的性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并共同发展的,人不能妄想完全地控制自然的发展,要尊重自然,要与自然和谐地共同前进。实践也证明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而“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就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的,也包含着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应更全面地去理解与认识它,发扬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主体论思想,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培养人的主体能力,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当代历史环境下理解“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并不同,在“民本”思想中,人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是被怜悯、被解救的个体。与民相对的就是“官”,如果将“人本”和“民本”混淆,就会导致社会转入人治的轨道,本应是人民社会的公仆却成为了人民的老爷,这使得现阶段某些公职人员本应是为人民服务的,却利用其职位谋取个人利益,脱离人民群众,官僚作风严重。所以,要求我们理解“以人为本”要从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理论上来理解,必须要把人民群众作为这个社会的主人,是谱写社会历史的主体。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发展的宗旨是为了人,人的能动的全面的发展才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单单为了发展不能牺牲掉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生存环境,这也正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人类解放也是人民群众自己的终极目标,是人民群众需要积极主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够实现的,不能把人民群众看成被怜悯、被拯救的对象,人民群众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所以,需要尊重劳动、知识、人才,使得人民群众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要求关切民生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平衡全面地发展,缩小两极贫富分化,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所以,“以人为本”需要把人民群众看作主体来对待,以人民群众能够全面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

    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以实践为出发点,以人为主体的理论思想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日常的理论实践过程中,都应做到坚持把实践作为第一原则,在实践的过程中,从实践中来,回到实践中去,深入理解人民群众的需要,依靠群众,最终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自由、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