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苏凤昌+丁亮+黄娜+杨婷
摘 要: 西安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其他典型城市情况相比较,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取得了令人肯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的发展短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西安区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城市六区经济发展陷入瓶颈,远郊区县整体实力较弱、产业特色不强等方面。面对这些发展短板与问题,西安区域经济发展应区分城区与郊区现状的不同,实施差异化对策,以期提升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西安; 区域经济; 发展短板; 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1.020
2017年,西安市对标“五新”战略、落实五个扎实、追赶超越大西安建设,通过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对于西安市加快发展,明确了目标、确定了路径。区(县)域经济这一短板,已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一短板,课题组先后深入实地调研,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为推动大西安建设凝心聚力。
一、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比
(一)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
1. 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对比。2017年上半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7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其中超过9000亿元的是广州9891.5、深圳9709.02;处于6000亿元的是成都6111.4、武汉6019.08;处于5000亿元的是杭州5689、南京5488.73、青岛5075.08;在3000亿元以下的是长春、哈尔滨、沈阳、厦门。西安是3304.08亿元,西安的经济总量处于副省级城市中后游。
经济增速从高到低分别为:深圳、济南、成都、杭州、厦门、长春、南京、广州、宁波、西安、青岛、武汉、大连、哈尔滨、沈阳。南方城市经济增速整体高于北方城市。其中,深圳8.8%、济南8.3%、成都8.2%、杭州8.1%,厦门、长春、南京均为8.0%。西安是7.8%。
2. 西安市区县经济增长总量对比。2016年,雁塔区GDP是1235.43亿元,碑林区741.68亿元、未央区772.88亿元。GDP总量在1000亿元以上是雁塔区,总量在1000—500亿元的是碑林区、未央区、莲湖区、长安区、新城区;总量在500—200亿元的是灞桥区、高陵区;总量在200亿元以下的是阎良区、临潼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见下表1-1和表1-2所示:
2016年,西安市的GDP是6257.18亿元,从上面可以看出,远郊七区县GDP总计1685.55亿元,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率只有26.94%,还不到西安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3.西安市区县与陕西省内西部百强县的状况比较。近年来,西安市区县进入西部百强县的是高陵区(县)。2013年,神木县位列国家百强县第21名、西部百强县市第4名,府谷县位列国家百强县第66名、西部百强县市第6名,吴起县位列国家百强县第91名、西部百强县市第9名,靖边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18名,韩城市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0名,高陵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47名,黄陵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77名,彬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83名。现将西安市高陵区与陕西省内部分西部百强县进行对比,见下表1-3所示:
通过以上对比,陕西省这5个进入西部百强县的县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能源经济,与本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是紧密相连的,如原煤开采洗选业、炼焦业、化工产品制造业、载能行业等。西安市高陵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2016年高陵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1:68.3:21.6,重工业产值773.31亿元,占高陵全区比重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478.22亿元。
4. 西安市区县与外省三县市的比较。西安市各区县数据前已表述,见表1-1和表1-2。这里,仅分析与西安市区县相近的张家港市、都江堰市和大邑县三个县市。
(1)张家港市经济发展分析。2016年,张家港市GDP是2317.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14.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71.7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52.4:46.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542.04亿元,冶金、纺织、机电、化工和糧油食品五大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为95.3%,其中:冶金占48.0%、纺织占14.7%、机电占14.0%、化工占14.1%、粮油食品占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4.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16亿元。
(2)都江堰市经济发展分析。2016年,都江堰市GDP是306.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1.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9.4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4:36.3:5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4.8%、38.3%和5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36亿元。
(3)大邑县经济发展分析。2016年,大邑县GDP是204.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4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4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4 :42.3:41.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54.1%、3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0亿元、110.50亿元、20.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3亿元。
(4)西安市区县与外省三县市的总体比较分析。西安市区县的经济发展虽然在逐步增长,但是与苏州张家港、成都都江堰、大邑主要经济指标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以2016年为例,从西安市城六区和远郊区县的角度分别对比分析其与张家港、都江堰、大邑县的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1-4和表1-5所示:
首先,从第一产业的角度进行比较: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是31.34亿元、25.63亿元、33.48亿元。西安市城六区中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和雁塔区没有第一产业,未央区和灞桥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6亿元、19.73亿元,均低于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西安市远郊七区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基本与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齐平,相差不大。
张家港市农业产值33.45亿元、林业产值7.13亿元、牧业产值5.07亿元、渔业产值5.93亿元,粮食产量22.17万吨,油料总产量3833吨,棉花总产量27吨;都江堰市组建猕猴桃、蔬菜质量安全联盟,新增“三品一标”产品38个;大邑县种植业产值18.29亿元、林业产值1.14亿元、牧业产值35.97亿元、渔业产值2.13亿元,粮食总产量19.66万吨、肉类总产量7.32万吨。全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60%。
从周至县和临潼区的第一产业来看,周至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17亿元,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3.5亿元、6亿元。全年粮食产量22.26万吨,水果产量44.6万吨,其中猕猴桃产量38.86万吨、产值15.12亿元,其他水果产量5.74万吨。蔬菜产量21.87万吨,产值6.09亿元。苗木花卉产值7.8亿元;临潼区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2家。全年石榴网销超过30%,每斤增收约1元,带动果农增收超过1亿元。
从第一产业相比较,西安市区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对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在知名农产品品牌塑造上还做得不够好。
其次,从第二产业的角度进行比较: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214.7亿元、111.15亿元、86.41亿元。城六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均低于张家港市、均高于都江堰市和大邑县。
张家港市工业增加值115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42.04亿元,冶金、纺织、机电、化工和粮油食品五大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为95.3%,其中冶金占48%,拥有连续八年入围世界500强榜单的沙钢集团。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361家,其中,超1000亿元的1家,超200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3家,超50亿元的4家,超20亿元的16家,超10亿元的26家,对当地经济贡献率很大;都江堰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52.23亿元;大邑县全部工业增加值73.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3.9%。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亿元、110.5亿元、20.9亿元。
西安市未央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79.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77.97亿元,建筑业总产值585.73 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52.3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22.72 亿元,其他产值10.66亿元,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0.37亿元。
西安市远郊七区县中,长安区、高陵区和阎良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长安区第二产业增加值319亿元,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年产值超过30亿元;高陵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在全社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49亿元。工业增加值184.9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36.62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63.31亿元,重工业产值773.31亿元;阎良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02.39亿元,工业增加值91.3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54亿元。
从数据来看,西安市区县大型龙头企业较少,缺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经济主体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
最后,从第三产业的角度进行比较: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071.72亿元、169.44亿元、84.34亿元。城六区和长安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低于张家港市、均高于都江堰市和大邑县。临潼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张家港市和都江堰市、高于大邑县。远郊区县中的阎良区、鄠邑区、周至县、高陵区和蓝田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低于張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
张家港市固定资产投资额724.77亿元,其中服务业投资339.0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46.8%。全年出口274.17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220.82亿美元、加工贸易29.25亿美元、其他贸易24.09亿美元。口岸货物吞吐量2.9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6103万吨。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2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占比57.8%。全年旅游总收入138.29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913.57万人次;都江堰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16亿元,其中服务业投资完成122.07亿元,同比增长25.5%,完成全年目标的121.3%;大邑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1.18忆元, 同比增长11.6%。旅游创汇1812.05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717.37万人次。
西安市城六区中,雁塔区第三产业增加值897.38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全年实际引进内资89.28亿元,实际引进外资8907万美元。技术成果交易额200亿元。零售额排名前十企业完成限上零售额267.2亿元。
西安市远郊区县中,长安区的第三产业做的相对来说还比较好,蓝田县的旅游业发展较好。长安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31.4亿元,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商业综合体、金融理财、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蓝田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三产业投资174.46亿元,增长64.8%。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00.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9.2%,引进内资额12.23亿元,增长18.7%。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6.33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651.49万人次。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西安市区县第三产业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不高,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与不足
为了找寻差距,弥补不足,我们选取了多年来位列百强县前三名的江苏张家港市和临潼区追赶超越的对标目标都江堰市,以及蓝田县追赶超越对标的成都大邑县作为比较对象,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发现西安市当前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城六区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增速放缓,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占全市经济比重逐年提高,但是与全国百强县(市)、西部百强县(市)和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存在较大差距。
1. 经济总量偏低,总体实力较弱。根据工信部所属的赛迪智库发布了《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结果显示,全国21县(市、旗)的GDP进入了“千亿俱乐部”,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遥遥领先,西安市无区(县)入选。与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对比,西安市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百强县,从全国总体而言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发展规模小,整体竞争力较弱。
2. 区(县)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表1-1和表1-2分析可以看出,与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对比,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2016 年全市GDP为6257.18亿元,远郊区(县)经济仅占比26.9%,周至县GDP 只有114.99 亿元,仅为雁塔区1235.43 亿元的 9.3%。根据表1-5可以看出,与成都都江堰市、大邑县相比,西安市的阎良区、临潼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GDP总量均不足200亿元,整体较薄弱;根据表1-1和表1-2可以看出,临潼区、高陵区、阎良区经济增速同其他区县相比较慢,未达到8%,其中阎良区增速只有2.3%。
3. 产业特色不显著,发展缺乏协同性。大部分区(县)产业定位仍不尽科学,产业结构表现出低层次化、趋同化。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工业经济发展不足,除高陵区外,其他区(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小,带动辐射的能力不足,缺乏产业竞争力。根据表1-5可以看出,成都都江堰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11.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9.44亿元,均超过百亿元大关,大邑县的第二产业增加值86.41亿元,三产84.34亿元,二、三产发展相对均衡。而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全区(县)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大,但是二、三产均发展不强,阎良区和高陵区三产发展和二产相比较弱,临潼区、周至县、蓝田县的二产发展和三产相比较薄弱。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鄠邑区的葡萄、周至的猕猴桃,临潼的石榴,均处在农产品生产阶段,没有形成农产品的后续产业链条,没有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特色产业缺乏品牌培育意识,没有产生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产业后劲不足。
4. 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创新。创新是区(县)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我市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雷同,没有发挥出自身特色,导致了县区经济发展的同质化严重。例如: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在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基本相同。根据表1-4也可以看出,这三个区(县)的第三产业与成都大邑县比,都不足80亿元,旅游产业的综合拉动效益不明显。由于缺乏对自身的清楚定位和对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种无创新的开发就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后续乏力,所以县域经济的持续性较弱。例如:临潼区作为全省旅游大区,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现有的兵马俑、华清池的旅游资源对当地财政贡献不大,主要原因是文化创意不足,没有用好兵马俑、华清池的文化名片,“游、购、宿、娱”,只有“游”,旅游景区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链。
5. 城镇化进程慢,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由于远郊区(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实力不强,导致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建设速度不快,功能设施不配套,公共产品服务缺失,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弱。根据表1-5可以看出,2016年,阎良区、临潼区、鄠邑区、周至区与同级别的成都都江堰市、大邑县相比固定投资还不足200亿。除过于中心城区连接度高的长安区,其他远郊区(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还不足百亿,其中,阎良区、周至區、高陵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还不足50亿,而成都都江堰市、大邑县的废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19.36亿和54.73亿。
6. 城六区发展存在制约因素。根据表1-4分析,可以看出城六区发展空间不足,尤其是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三个老城区地均2.01万/平方公里,属于人口高密集度城区。城区内道路、绿化逐年增加,产业用地减少,加之6个行政区各自为政,土地资源整合困难,都市工业衰退,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单纯依靠服务业的问题逐年凸显,产业支撑不足,影响经济增长。而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三名的张家港市面积999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大,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71.72亿元,工业增加值更是连续多年超过1000亿元,二产、三产得到均衡发展。
二、西安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西安区(县)经济发展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根据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壮大区县经济”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西安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建议
西安市13次党代会确立了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战略,把推动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支点,整合区县域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1. 制定和完善区县统筹发展的规划。应在积极利用外脑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区县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既要看到困难和问题,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优势。既要有“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也要体现各区(县)的特点和优势,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分类发展。
2. 开发区和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实施开发区与区县结对行动,尤其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开发区的招商优势,有效整合区县各类园区,将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优先落户在区县,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多赢。加强在市级层面的统筹和协调,同时明确各区县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使得统筹发展具有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二)城六区经济发展建议
当前,西安市城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制約因素,城六区普遍存在地少人多,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要破解发展瓶颈,必须加快区内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发展新型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把风貌保护、发展文化产业和改善民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探索中心城区发展新路径。
1. 以高新技术发展新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战略,以“硬科技”实现工业转型。西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众多,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老校区大多聚集在城六区。要以高新区为引导,发挥出西安雄厚的工业优势基础,打造航天、军工、人工智能、通讯、光子制造、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这些领域代表着现代科技的前进方向,也是西安的科技资源优势所在,只要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以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用“硬科技”打造西安工业经济的“硬实力”。
2. 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雁塔区(西安高新区)、灞桥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和未央区(西安经开区)是陕西自贸区西安片区的核心区,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强化开放理念,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金融支撑,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户,不断增强自贸区发展后劲,打造联通欧亚大陆的超级城市平台,以自贸区为契机汇通天下贸易。
3.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近年来,西安的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距离西安打造国家化大都市的目标,服务水平还相差甚远。必须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才能创造高附加值,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城六区的自身优势,分类发展政务服务、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金融商贸和物流等服务产业。
4. 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地区发展模式转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符合西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初始环境。但是一定要把文化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要使文化产业和高技术服务渗透到制造业各环节,以文化产品的品牌意识向制造业的下游渗透,推进制造业品牌的形成,又以高技术向制造业的上游渗透,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形成制造业的技术品牌。
5.以发展特色街区,作为老城区改造的切入点。目前,碑林区书院门、德福巷,莲湖区的大唐西市,雁塔区的大唐不夜城都是立意非常好的特色街区,但是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还是缺乏像成都“宽窄巷子”一样的最具西安特色的街区。因此,要认真规划,突出特色,不要盲目建设,千篇一律,要把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品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三)远郊区(县)发展建议
远郊区(县)是西安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王永康书记在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要破解难题,必须使县域经济崛起实现西安经济的整体突围。“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因此,要加快三产融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 农村一产要突出现代特色与精致农业。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壮大区县经济,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顺应 “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首先,要建设好“农业两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合理水平,建设好农业粮食高产示范区;发展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附加值,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其次,打造地方特色品质农业。充分意识到市场化要求下,提高农村产品品质,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的重要意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基础的品牌农业。再次,运用现代产业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根据各区(县)实际,周至要以猕猴桃、苗木,户县以葡萄、草莓,长安以花卉、樱桃为主导,集中人力、物力,发展创新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建立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县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新农村现代网络物流,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
2.农村二产要振兴乡村现代工业。产业兴则区县兴。产业发展是区县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整合远郊区(县)和中心城区各自的优势,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系统推进。
首先,提升产业规划水平,积极承接城区产业转移。围绕西安重点产业布局,找准定位,认清自身优劣势,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远郊区县发展的空间优势,实施楼宇招商,建立县、街道、中介、业主、物主五位一体的联动招商机制,制定个性化地块招商方案,突出土地招商,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努力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实现高陵装备工业组团、阎良航空工业组团和临潼现代工业组团大贯通,让西安主城区成为大园区的功能区,促进三个组团互动发展。其次,发展电子商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西安市区县域当前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看,工业等传统产业仍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产业需要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优化升级。依托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重点完善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电商网络,培育若干个知名的“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开设特色农产品网店,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
3. 农村三产要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保卫战的突破口。
首先,以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为抓手,建设特色小镇。丰富旅游业态,促进城乡统筹。深度挖掘、整合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農业。打造“文化+农业”,弘扬传统文化,开发具有体验性、科普性、民俗性的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例如:在户县农民画的推广上,不再拘泥于外来游客的观赏购买,更要创新多种文化展示形式,如农民画家引领外来游客亲自体验农民画绘画制作过程,在户县建成农民画博物馆等,打造高层次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其次,以旅游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餐饮、商贸、娱乐、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转变,走品牌化、特色化、聚集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以特色餐饮为核心,带动“游、购、宿、娱”产业链,带动所属区域经济发展。长安要挖掘终南山宗教文化,结合关中民俗文化,开展终南古文化之旅、宗教文化之旅、乡情农家之旅。蓝田要以全域旅游为推手,把全县整体视为一个大景点,加强县内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蓝田真正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都市慢生活休闲度假的首选区,临潼要依托兵马俑、华清池的旅游名片,开发文化衍生产品,打通游戏、动漫、主题公园、电影等相关产业链。
4.支农财政金融资金要与产业捆绑式发展。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提高县域经济承载能力。
首先,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中、省安排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市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下拨到区县。二是加大对区县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对市政府批准区县实施的产业化项目计划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等产业化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各项担保资金的作用,对区县骨干财源项目给予贷款担保。三是加大对财政困难区县的扶持力度。对财政困难区县,在省核定对区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除国家和省规定的分成比例外,市不参与分成,增收的财力全部归区县支配。其次,提高金融保障水平。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新业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西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积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建立银企沟通机制,增强为区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信贷的投放,力争大部分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农村储贷协会、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互助合作型小额信贷组织。开展大宗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建立农民个人承担为主,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5. 坚持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三变”。土地问题依然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因此,学习贵州先进经验,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探索,强化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产权边界,建立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来促进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有效配置,是达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积极探索“三变”改革。“三变”改革的内涵是“股”、关键是“变”、重点是产业,要以集体资产使用权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方式,用股权形式入股经营主体,让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拥有法人经济实体的股权。以土地入股,以技术入股,以资金入股,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次,以高陵六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西安区县经济发展释放活力。同时,要加快推行“行政效能革命”和户籍制度、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城市执法体制等配套改革措施。
6.营造扶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首先,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上,放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区县域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基础建设的条件下,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继续推进行政效能革命,做好“店小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解决难题。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题。其次,培育农村适用人力资源。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过程中,重视吸引更多人才和年轻人到区县经济发展第一线创新创业。同时,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激发干部员工积极性为目标,不断优化区县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聘用等制度办法,加大吸引和鼓励人才到边远区县工作的力度。依据区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及时调整和实施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最大限度留住在西安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等各类人才。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贴心贴近、精准细致地做好区县经济发展各类人才的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校对:党婷]
摘 要: 西安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其他典型城市情况相比较,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取得了令人肯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的发展短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西安区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城市六区经济发展陷入瓶颈,远郊区县整体实力较弱、产业特色不强等方面。面对这些发展短板与问题,西安区域经济发展应区分城区与郊区现状的不同,实施差异化对策,以期提升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关键词: 西安; 区域经济; 发展短板; 经济结构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1.020
2017年,西安市对标“五新”战略、落实五个扎实、追赶超越大西安建设,通过了《中共西安市委关于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加快补齐“十大短板”的决定》,对于西安市加快发展,明确了目标、确定了路径。区(县)域经济这一短板,已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面对这一短板,课题组先后深入实地调研,找准问题、对症下药,为推动大西安建设凝心聚力。
一、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比
(一)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现状
1. 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经济总量对比。2017年上半年,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有7个城市GDP超过5000亿元,其中超过9000亿元的是广州9891.5、深圳9709.02;处于6000亿元的是成都6111.4、武汉6019.08;处于5000亿元的是杭州5689、南京5488.73、青岛5075.08;在3000亿元以下的是长春、哈尔滨、沈阳、厦门。西安是3304.08亿元,西安的经济总量处于副省级城市中后游。
经济增速从高到低分别为:深圳、济南、成都、杭州、厦门、长春、南京、广州、宁波、西安、青岛、武汉、大连、哈尔滨、沈阳。南方城市经济增速整体高于北方城市。其中,深圳8.8%、济南8.3%、成都8.2%、杭州8.1%,厦门、长春、南京均为8.0%。西安是7.8%。
2. 西安市区县经济增长总量对比。2016年,雁塔区GDP是1235.43亿元,碑林区741.68亿元、未央区772.88亿元。GDP总量在1000亿元以上是雁塔区,总量在1000—500亿元的是碑林区、未央区、莲湖区、长安区、新城区;总量在500—200亿元的是灞桥区、高陵区;总量在200亿元以下的是阎良区、临潼区、鄠邑区、蓝田县、周至县。见下表1-1和表1-2所示:
2016年,西安市的GDP是6257.18亿元,从上面可以看出,远郊七区县GDP总计1685.55亿元,对西安经济的贡献率只有26.94%,还不到西安市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3.西安市区县与陕西省内西部百强县的状况比较。近年来,西安市区县进入西部百强县的是高陵区(县)。2013年,神木县位列国家百强县第21名、西部百强县市第4名,府谷县位列国家百强县第66名、西部百强县市第6名,吴起县位列国家百强县第91名、西部百强县市第9名,靖边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18名,韩城市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30名,高陵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47名,黄陵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77名,彬县位列西部百强县市第83名。现将西安市高陵区与陕西省内部分西部百强县进行对比,见下表1-3所示:
通过以上对比,陕西省这5个进入西部百强县的县市,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能源经济,与本地区拥有大量的石油、天然气、矿产等资源是紧密相连的,如原煤开采洗选业、炼焦业、化工产品制造业、载能行业等。西安市高陵区的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第二产业,2016年高陵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0.1:68.3:21.6,重工业产值773.31亿元,占高陵全区比重最大的“汽车制造业”全年完成产值478.22亿元。
4. 西安市区县与外省三县市的比较。西安市各区县数据前已表述,见表1-1和表1-2。这里,仅分析与西安市区县相近的张家港市、都江堰市和大邑县三个县市。
(1)张家港市经济发展分析。2016年,张家港市GDP是2317.2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3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14.7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71.72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52.4:46.2。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4542.04亿元,冶金、纺织、机电、化工和糧油食品五大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为95.3%,其中:冶金占48.0%、纺织占14.7%、机电占14.0%、化工占14.1%、粮油食品占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24.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35.16亿元。
(2)都江堰市经济发展分析。2016年,都江堰市GDP是306.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6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11.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9.4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8.4:36.3:55.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4.8%、38.3%和56.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9.36亿元。
(3)大邑县经济发展分析。2016年,大邑县GDP是204.2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48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6.41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4.34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4 :42.3:41.3,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9%、54.1%、3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机械制造、新型建材和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0亿元、110.50亿元、20.9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1.1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3亿元。
(4)西安市区县与外省三县市的总体比较分析。西安市区县的经济发展虽然在逐步增长,但是与苏州张家港、成都都江堰、大邑主要经济指标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以2016年为例,从西安市城六区和远郊区县的角度分别对比分析其与张家港、都江堰、大邑县的经济发展情况。见下表1-4和表1-5所示:
首先,从第一产业的角度进行比较: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是31.34亿元、25.63亿元、33.48亿元。西安市城六区中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和雁塔区没有第一产业,未央区和灞桥区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6亿元、19.73亿元,均低于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西安市远郊七区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基本与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齐平,相差不大。
张家港市农业产值33.45亿元、林业产值7.13亿元、牧业产值5.07亿元、渔业产值5.93亿元,粮食产量22.17万吨,油料总产量3833吨,棉花总产量27吨;都江堰市组建猕猴桃、蔬菜质量安全联盟,新增“三品一标”产品38个;大邑县种植业产值18.29亿元、林业产值1.14亿元、牧业产值35.97亿元、渔业产值2.13亿元,粮食总产量19.66万吨、肉类总产量7.32万吨。全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3家,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60%。
从周至县和临潼区的第一产业来看,周至县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17亿元,猕猴桃、苗木花卉、蔬菜产值分别达到30亿元、3.5亿元、6亿元。全年粮食产量22.26万吨,水果产量44.6万吨,其中猕猴桃产量38.86万吨、产值15.12亿元,其他水果产量5.74万吨。蔬菜产量21.87万吨,产值6.09亿元。苗木花卉产值7.8亿元;临潼区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282家。全年石榴网销超过30%,每斤增收约1元,带动果农增收超过1亿元。
从第一产业相比较,西安市区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对农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提升其附加值方面做的还不到位,在知名农产品品牌塑造上还做得不够好。
其次,从第二产业的角度进行比较: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214.7亿元、111.15亿元、86.41亿元。城六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均低于张家港市、均高于都江堰市和大邑县。
张家港市工业增加值1155.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542.04亿元,冶金、纺织、机电、化工和粮油食品五大行业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占的比重为95.3%,其中冶金占48%,拥有连续八年入围世界500强榜单的沙钢集团。全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361家,其中,超1000亿元的1家,超200亿元的2家,超100亿元的3家,超50亿元的4家,超20亿元的16家,超10亿元的26家,对当地经济贡献率很大;都江堰9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52.23亿元;大邑县全部工业增加值73.2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3.9%。机械制造、新型建材、食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分别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7亿元、110.5亿元、20.9亿元。
西安市未央区的第二产业增加值为379.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877.97亿元,建筑业总产值585.73 亿元,其中建筑工程产值552.35亿元,安装工程产值22.72 亿元,其他产值10.66亿元,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40.37亿元。
西安市远郊七区县中,长安区、高陵区和阎良区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长安区第二产业增加值319亿元,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年产值超过30亿元;高陵区第二产业增加值205.14亿元,在全社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22.49亿元。工业增加值184.9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836.62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63.31亿元,重工业产值773.31亿元;阎良区第二产业增加值102.39亿元,工业增加值91.3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54亿元。
从数据来看,西安市区县大型龙头企业较少,缺少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经济主体的作用发挥的还不够。
最后,从第三产业的角度进行比较:张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071.72亿元、169.44亿元、84.34亿元。城六区和长安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低于张家港市、均高于都江堰市和大邑县。临潼区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低于张家港市和都江堰市、高于大邑县。远郊区县中的阎良区、鄠邑区、周至县、高陵区和蓝田县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均低于張家港市、都江堰、大邑县。
张家港市固定资产投资额724.77亿元,其中服务业投资339.09亿元,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46.8%。全年出口274.17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220.82亿美元、加工贸易29.25亿美元、其他贸易24.09亿美元。口岸货物吞吐量2.9亿吨,外贸货物吞吐量6103万吨。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28.4%,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实际利用外资占比57.8%。全年旅游总收入138.29亿元,接待境内外游客913.57万人次;都江堰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16亿元,其中服务业投资完成122.07亿元,同比增长25.5%,完成全年目标的121.3%;大邑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1.18忆元, 同比增长11.6%。旅游创汇1812.05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1717.37万人次。
西安市城六区中,雁塔区第三产业增加值897.38亿元,位列全市第一。全年实际引进内资89.28亿元,实际引进外资8907万美元。技术成果交易额200亿元。零售额排名前十企业完成限上零售额267.2亿元。
西安市远郊区县中,长安区的第三产业做的相对来说还比较好,蓝田县的旅游业发展较好。长安区第三产业增加值231.4亿元,主要是现代服务业发展较好,商业综合体、金融理财、教育培训、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较快;蓝田县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第三产业投资174.46亿元,增长64.8%。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00.6万美元,较上年增长9.2%,引进内资额12.23亿元,增长18.7%。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6.33亿元,接待国内外游客1651.49万人次。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西安市区县第三产业内生动力不足,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旅游业对当地的经济贡献率不高,旅游业的发展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二)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与不足
为了找寻差距,弥补不足,我们选取了多年来位列百强县前三名的江苏张家港市和临潼区追赶超越的对标目标都江堰市,以及蓝田县追赶超越对标的成都大邑县作为比较对象,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发现西安市当前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城六区经济发展陷入瓶颈,增速放缓,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占全市经济比重逐年提高,但是与全国百强县(市)、西部百强县(市)和其他副省级城市相比,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存在较大差距。
1. 经济总量偏低,总体实力较弱。根据工信部所属的赛迪智库发布了《2017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白皮书》和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报告(2016)》,结果显示,全国21县(市、旗)的GDP进入了“千亿俱乐部”,江苏、山东、浙江等沿海省份遥遥领先,西安市无区(县)入选。与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对比,西安市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百强县,从全国总体而言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发展规模小,整体竞争力较弱。
2. 区(县)域间经济发展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根据表1-1和表1-2分析可以看出,与全国百强县域经济对比,西安市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2016 年全市GDP为6257.18亿元,远郊区(县)经济仅占比26.9%,周至县GDP 只有114.99 亿元,仅为雁塔区1235.43 亿元的 9.3%。根据表1-5可以看出,与成都都江堰市、大邑县相比,西安市的阎良区、临潼区、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GDP总量均不足200亿元,整体较薄弱;根据表1-1和表1-2可以看出,临潼区、高陵区、阎良区经济增速同其他区县相比较慢,未达到8%,其中阎良区增速只有2.3%。
3. 产业特色不显著,发展缺乏协同性。大部分区(县)产业定位仍不尽科学,产业结构表现出低层次化、趋同化。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工业经济发展不足,除高陵区外,其他区(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小,带动辐射的能力不足,缺乏产业竞争力。根据表1-5可以看出,成都都江堰市第二产业增加值111.1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9.44亿元,均超过百亿元大关,大邑县的第二产业增加值86.41亿元,三产84.34亿元,二、三产发展相对均衡。而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全区(县)面积均超过1000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大,但是二、三产均发展不强,阎良区和高陵区三产发展和二产相比较弱,临潼区、周至县、蓝田县的二产发展和三产相比较薄弱。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如鄠邑区的葡萄、周至的猕猴桃,临潼的石榴,均处在农产品生产阶段,没有形成农产品的后续产业链条,没有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特色产业缺乏品牌培育意识,没有产生较强影响力的品牌和产品,产业后劲不足。
4. 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创新。创新是区(县)域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根据实地调研发现,我市目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雷同,没有发挥出自身特色,导致了县区经济发展的同质化严重。例如:鄠邑区、周至县、蓝田县在休闲农业和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上,基本相同。根据表1-4也可以看出,这三个区(县)的第三产业与成都大邑县比,都不足80亿元,旅游产业的综合拉动效益不明显。由于缺乏对自身的清楚定位和对特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种无创新的开发就造成了经济发展的后续乏力,所以县域经济的持续性较弱。例如:临潼区作为全省旅游大区,旅游管理有待加强,现有的兵马俑、华清池的旅游资源对当地财政贡献不大,主要原因是文化创意不足,没有用好兵马俑、华清池的文化名片,“游、购、宿、娱”,只有“游”,旅游景区没有形成完整的商业链。
5. 城镇化进程慢,基础建设投入不足。由于远郊区(县)域经济发展整体实力不强,导致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建设速度不快,功能设施不配套,公共产品服务缺失,乡镇综合承载能力弱。根据表1-5可以看出,2016年,阎良区、临潼区、鄠邑区、周至区与同级别的成都都江堰市、大邑县相比固定投资还不足200亿。除过于中心城区连接度高的长安区,其他远郊区(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还不足百亿,其中,阎良区、周至區、高陵区的消费品零售总额还不足50亿,而成都都江堰市、大邑县的废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19.36亿和54.73亿。
6. 城六区发展存在制约因素。根据表1-4分析,可以看出城六区发展空间不足,尤其是莲湖区、新城区、碑林区,三个老城区地均2.01万/平方公里,属于人口高密集度城区。城区内道路、绿化逐年增加,产业用地减少,加之6个行政区各自为政,土地资源整合困难,都市工业衰退,均以第三产业为主导,单纯依靠服务业的问题逐年凸显,产业支撑不足,影响经济增长。而连续多年位列全国百强县前三名的张家港市面积999平方公里,发展空间大,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71.72亿元,工业增加值更是连续多年超过1000亿元,二产、三产得到均衡发展。
二、西安区(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针对西安区(县)经济发展存在的上述差距和不足,根据西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进一步壮大区县经济”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从西安区(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一)区(县)域经济发展总体建议
西安市13次党代会确立了区县域经济倍增计划战略,把推动县域经济作为全市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支点,整合区县域资源优势,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
1. 制定和完善区县统筹发展的规划。应在积极利用外脑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和完善切实可行的区县统筹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题规划。既要看到困难和问题,也要看到有利条件和优势。既要有“一盘棋”的大局观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也要体现各区(县)的特点和优势,分工协作,因地制宜,分类发展。
2. 开发区和县域经济融合发展。实施开发区与区县结对行动,尤其在招商引资方面。发挥开发区的招商优势,有效整合区县各类园区,将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项目,优先落户在区县,促进优势互补、合作多赢。加强在市级层面的统筹和协调,同时明确各区县目标任务,纳入年度考核目标,使得统筹发展具有体制机制上的保障。
(二)城六区经济发展建议
当前,西安市城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制約因素,城六区普遍存在地少人多,发展空间有限的问题,要破解发展瓶颈,必须加快区内经济结构转型发展,发展新型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把风貌保护、发展文化产业和改善民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努力探索中心城区发展新路径。
1. 以高新技术发展新型产业,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对接国家宏观战略,以“硬科技”实现工业转型。西安的科研院所和高校众多,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老校区大多聚集在城六区。要以高新区为引导,发挥出西安雄厚的工业优势基础,打造航天、军工、人工智能、通讯、光子制造、生物医学等新兴产业,这些领域代表着现代科技的前进方向,也是西安的科技资源优势所在,只要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以激励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积极性,用“硬科技”打造西安工业经济的“硬实力”。
2. 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龙头城市。雁塔区(西安高新区)、灞桥区(西安国际港务区、浐灞生态区)和未央区(西安经开区)是陕西自贸区西安片区的核心区,要抢抓历史机遇,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的要求,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强化开放理念,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金融支撑,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持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围绕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吸引更多企业和项目落户,不断增强自贸区发展后劲,打造联通欧亚大陆的超级城市平台,以自贸区为契机汇通天下贸易。
3. 以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地区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近年来,西安的现代服务业得到较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支撑西安经济增长的主力,但距离西安打造国家化大都市的目标,服务水平还相差甚远。必须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才能创造高附加值,提升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根据城六区的自身优势,分类发展政务服务、文化创意、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发设计、金融商贸和物流等服务产业。
4. 以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地区发展模式转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符合西安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初始环境。但是一定要把文化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融合,要使文化产业和高技术服务渗透到制造业各环节,以文化产品的品牌意识向制造业的下游渗透,推进制造业品牌的形成,又以高技术向制造业的上游渗透,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形成制造业的技术品牌。
5.以发展特色街区,作为老城区改造的切入点。目前,碑林区书院门、德福巷,莲湖区的大唐西市,雁塔区的大唐不夜城都是立意非常好的特色街区,但是发展并不尽如人意,还是缺乏像成都“宽窄巷子”一样的最具西安特色的街区。因此,要认真规划,突出特色,不要盲目建设,千篇一律,要把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品牌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三)远郊区(县)发展建议
远郊区(县)是西安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王永康书记在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为什么区县特别是远郊区县,发展空间大,要素成本低,但在区县域经济发展上却未能成为全市的重要支撑?要破解难题,必须使县域经济崛起实现西安经济的整体突围。“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的核心问题,因此,要加快三产融合,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1. 农村一产要突出现代特色与精致农业。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基础。壮大区县经济,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顺应 “四化同步”发展的大趋势,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首先,要建设好“农业两区”。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持续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在合理水平,建设好农业粮食高产示范区;发展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实现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开发,提高附加值,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其次,打造地方特色品质农业。充分意识到市场化要求下,提高农村产品品质,打造农业特色品牌的重要意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建设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基地、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建立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基础的品牌农业。再次,运用现代产业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根据各区(县)实际,周至要以猕猴桃、苗木,户县以葡萄、草莓,长安以花卉、樱桃为主导,集中人力、物力,发展创新多元化的营销渠道,建立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县域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力度,实现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完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新农村现代网络物流,开发农产品期货交易新品种,发展农产品期货交易。
2.农村二产要振兴乡村现代工业。产业兴则区县兴。产业发展是区县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围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整合远郊区(县)和中心城区各自的优势,实现全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系统推进。
首先,提升产业规划水平,积极承接城区产业转移。围绕西安重点产业布局,找准定位,认清自身优劣势,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发挥远郊区县发展的空间优势,实施楼宇招商,建立县、街道、中介、业主、物主五位一体的联动招商机制,制定个性化地块招商方案,突出土地招商,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打造产业集群,努力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积极实现高陵装备工业组团、阎良航空工业组团和临潼现代工业组团大贯通,让西安主城区成为大园区的功能区,促进三个组团互动发展。其次,发展电子商务,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西安市区县域当前经济基础和资源条件看,工业等传统产业仍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对全市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传统产业需要通过改造、提升实现优化升级。依托国家和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重点完善阿里巴巴农村淘宝、京东电商网络,培育若干个知名的“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支持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大学生村官等开设特色农产品网店,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
3. 农村三产要以乡村旅游推动城乡一体化。乡村旅游是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保卫战的突破口。
首先,以乡村旅游文化产业为抓手,建设特色小镇。丰富旅游业态,促进城乡统筹。深度挖掘、整合各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農业。打造“文化+农业”,弘扬传统文化,开发具有体验性、科普性、民俗性的多样化的休闲农业项目,例如:在户县农民画的推广上,不再拘泥于外来游客的观赏购买,更要创新多种文化展示形式,如农民画家引领外来游客亲自体验农民画绘画制作过程,在户县建成农民画博物馆等,打造高层次的乡村旅游文化品牌。其次,以旅游带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实现餐饮、商贸、娱乐、住宿等生活性服务业高质量转变,走品牌化、特色化、聚集化的发展道路,形成以特色餐饮为核心,带动“游、购、宿、娱”产业链,带动所属区域经济发展。长安要挖掘终南山宗教文化,结合关中民俗文化,开展终南古文化之旅、宗教文化之旅、乡情农家之旅。蓝田要以全域旅游为推手,把全县整体视为一个大景点,加强县内各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使蓝田真正成为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都市慢生活休闲度假的首选区,临潼要依托兵马俑、华清池的旅游名片,开发文化衍生产品,打通游戏、动漫、主题公园、电影等相关产业链。
4.支农财政金融资金要与产业捆绑式发展。县域经济要做大做强,需要强有力的财政投入、金融支持,提高县域经济承载能力。
首先,加大财政保障力度。一是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中、省安排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和市级配套资金,及时足额下拨到区县。二是加大对区县产业化项目扶持力度。对市政府批准区县实施的产业化项目计划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等产业化项目,通过专项资金给予重点支持。同时,充分发挥各项担保资金的作用,对区县骨干财源项目给予贷款担保。三是加大对财政困难区县的扶持力度。对财政困难区县,在省核定对区县财政体制的基础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除国家和省规定的分成比例外,市不参与分成,增收的财力全部归区县支配。其次,提高金融保障水平。重点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加快培育发展融资租赁、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等金融新业态,鼓励互联网金融平台、产品和服务创新,打造西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积极增加信贷资金投入,建立银企沟通机制,增强为区县域经济服务的功能。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农村信贷的投放,力争大部分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信贷公司、农村储贷协会、小额信贷互助协会等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互助合作型小额信贷组织。开展大宗农产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试点,逐步建立农民个人承担为主,财政适当补助为辅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5. 坚持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三变”。土地问题依然是“三农”发展的关键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因此,学习贵州先进经验,推进“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改革探索,强化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产权边界,建立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来促进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有效配置,是达到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重要途径。
首先,积极探索“三变”改革。“三变”改革的内涵是“股”、关键是“变”、重点是产业,要以集体资产使用权及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方式,用股权形式入股经营主体,让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拥有法人经济实体的股权。以土地入股,以技术入股,以资金入股,转变农业发展模式,激活农村经济活力,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其次,以高陵六项国家级改革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西安区县经济发展释放活力。同时,要加快推行“行政效能革命”和户籍制度、国有企业、投融资体制、城市执法体制等配套改革措施。
6.营造扶持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把发展民营经济放在县域经济的主体地位,纳入各级各部门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首先,在民营企业的发展上,放开。加大财政投入,完善区县域交通、通讯、医疗卫生、基础教育等基础建设的条件下,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对优秀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继续推进行政效能革命,做好“店小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服务,解决难题。加大落实金融改革力度,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融资难题。其次,培育农村适用人力资源。在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过程中,重视吸引更多人才和年轻人到区县经济发展第一线创新创业。同时,以留住人才、培养人才、激发干部员工积极性为目标,不断优化区县创新人才培养、选拔聘用等制度办法,加大吸引和鼓励人才到边远区县工作的力度。依据区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及时调整和实施人才培育计划,加强各类人才培养,最大限度留住在西安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等各类人才。以人才满意为第一标准,积极创新服务模式,贴心贴近、精准细致地做好区县经济发展各类人才的服务工作。
[责任编辑、校对: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