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
刘新芳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与之相关的环境对这一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它们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开展。本文试图从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现状入手,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和建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能量。
关键词: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在支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工具,肩负着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无产阶级新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使命。[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外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
一、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现状
(一)国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社会主义势力弱化和马克思主
义理论信仰危机。(1)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一,两大意识形态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遇挫,陷入低谷。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政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资强社弱”的失衡态势。其二,全球化改变了信息交流与分享模式,带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对社会原有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引发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念混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其三,西方敌对势力强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手段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试图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企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与此同时,伴随着开放到环境,国内学术界出现了“淡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阶级属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思潮。(2)在国内改革开放背景下,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信仰危机。其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强化了人的竞争观念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生活共同体的消解,过去一些指导人们行动的道德原则与和伦理规范难以适应当下的社会情境,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其二,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阶段,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现实问题让人们感到困惑不解,如面对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的现象,面对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面对社会腐败,人们的思想动摇,开始质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二)制度和实践环境的发展不完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的实效性。(1)国家体制变革,制度环境发展不健全。制度对社会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性,制度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需配置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由于监督制度的不尽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意识薄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一个健全完备的民主政治环境。此外,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度不强,缺乏人文环境支持。制约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制度环境的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时代更新迭进,实践环境缺乏现实适应性。一方面,我们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仍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层次性,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到地方、从直接到间接的各种组织的有机系统和整体合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时代的疏离。具体表现为:一是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和不同群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没有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缺乏现实适应性和满足发展的需要,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1)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决定的。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一致,培养具有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明确目标。 [2]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列宁曾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原则,是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开展理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把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加强改进理论灌输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武装人民头脑的实效,另一方面加强完善与创新实践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强化思想道德意识、提升思想理论素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是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3)协调适应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其教育实践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应考虑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协调适应,创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一方面,发掘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使环境系统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优化环境资源,使环境因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氛围、顺畅的渠道以及强大的合力,使受教育者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能够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适应的特色,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建议。(1)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思想上坚定,行动才有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韩庆祥教授在中央党校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政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的向心力。面对国内思想分化,以及我国意识形态挑战日趋严峻的实际,必须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持“问题导向”,借助人类的优秀思想资源,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要是做人心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首要是凝心聚力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氛围。首先,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第二,扩大新闻舆论的覆盖面。占领新媒体传播的思想舆论阵地,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优化受教育者所处的单位环境和相关的社区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有效保障。再次,建设相应的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经常性地进行教育宣传。这样,通过对其环境氛围的营造,可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加强文化建设。首先利用大众文化传播先进的文化。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蕴的积极因素,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其次,大力开发精神文化产品。《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4)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制度环境。完善环境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在各项具体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一,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维护社会公正,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第二,针对腐败问题,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第三,针对传媒网络市场化问题,要建立健全相关社会传媒监管的立法体系和规章制度。还应从强化指导思想、特别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管理、促进党政领导机构自身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 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环境。(5)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在组织上具体来说,首先,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可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从党政机构到居民社区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应引入党政领导负责下的问责制,以创造一个坚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其次,需要建设专职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来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锤炼,全面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感染他人,引领社会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胡子克,庞仁芝,黄书进,王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高家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J]. 教育评论2011,(5)
[3]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441 页—442 页。
摘 ?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与之相关的环境对这一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出现了一些新变化,它们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开展。本文试图从分析新形势下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现状入手,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和建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提供借鉴,从而进一步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的实效性,为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正能量。
关键词:新形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在支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工具,肩负着维护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培养无产阶级新人、服务于社会主义现实运动的使命。[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外部条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直接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
一、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现状
(一)国内外环境变化导致社会主义势力弱化和马克思主
义理论信仰危机。(1)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冲击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一,两大意识形态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遇挫,陷入低谷。国际政治格局和世界政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了“资强社弱”的失衡态势。其二,全球化改变了信息交流与分享模式,带来思想文化和价值观的多元。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对社会原有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引发一定程度的价值观念混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带来巨大压力。其三,西方敌对势力强化意识形态的渗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凭借强大的综合国力,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和手段宣扬资产阶级的政治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试图消解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企图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与此同时,伴随着开放到环境,国内学术界出现了“淡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否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阶级属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思潮。(2)在国内改革开放背景下,在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面临信仰危机。其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强化了人的竞争观念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们精神生活共同体的消解,过去一些指导人们行动的道德原则与和伦理规范难以适应当下的社会情境,出现道德滑坡,信仰危机。其二,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转型的阶段,出现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现实问题让人们感到困惑不解,如面对大批工人下岗失业的现象,面对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面对社会腐败,人们的思想动摇,开始质疑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
(二)制度和实践环境的发展不完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的实效性。(1)国家体制变革,制度环境发展不健全。制度对社会行为具有普遍的约束性,制度环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需配置的制度环境尚不完善。由于监督制度的不尽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意识薄弱,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缺乏一个健全完备的民主政治环境。此外,管理制度的规范程度不强,缺乏人文环境支持。制约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我国制度环境的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中亟待解决的问题。(2)时代更新迭进,实践环境缺乏现实适应性。一方面,我们在实践环节的安排上仍缺乏一定的组织性和层次性,没有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从党内到党外、从中央到地方、从直接到间接的各种组织的有机系统和整体合力。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与时代的疏离。具体表现为:一是脱离现实生活。脱离了社会发展实际和不同群体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实践和新的时代特征没有作出有说服力的论证,缺乏现实适应性和满足发展的需要,变成空洞的说教和被动的接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流于表面和形式。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践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创新。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基本原则。(1)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政治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性质决定的。其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阶级性,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的开展应与社会主义性质保持一致,培养具有具有坚定政治方向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明确目标。 [2]其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科学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方式的科学性。列宁曾指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十分完备而严整,它给予人们一个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学说是人类在十九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要。(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地原则,是理论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它强调开展理论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必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必须把认识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方面加强改进理论灌输的方式方法,增强理论武装人民头脑的实效,另一方面加强完善与创新实践机制,鼓励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强化思想道德意识、提升思想理论素养、提高思想理论水平。理论联系实际是党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3)协调适应性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其所处的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其教育实践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环境的影响。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的优化应考虑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协调适应,创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相适应的环境。一方面,发掘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因素,使环境系统应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从而优化环境资源,使环境因素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有效手段,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要创造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良好的氛围、顺畅的渠道以及强大的合力,使受教育者通过长期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再次,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能够更加具体地体现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适应的特色,增强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满足人们发展的需要。
(二)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优化的建议。(1)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上必须高度重视,思想上坚定,行动才有力。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韩庆祥教授在中央党校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思政教育”研讨会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的向心力。面对国内思想分化,以及我国意识形态挑战日趋严峻的实际,必须统一思想、凝心聚力,坚持“问题导向”,借助人类的优秀思想资源,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要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工作首要是做人心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首要是凝心聚力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营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环境氛围。首先,优化大众传媒环境,为受教育者提供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第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是推广主流价值观念的主渠道。“党报、党刊、国家通讯社和电台、电视台都要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在正确引导舆论中发挥主干作用。”第二,扩大新闻舆论的覆盖面。占领新媒体传播的思想舆论阵地,传递社会正能量。其次,优化受教育者所处的单位环境和相关的社区环境,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有效保障。再次,建设相应的教育场馆和社会教育基地,经常性地进行教育宣传。这样,通过对其环境氛围的营造,可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加强文化建设。首先利用大众文化传播先进的文化。充分调动大众文化内蕴的积极因素,向社会传播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其次,大力开发精神文化产品。《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4)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制度环境。完善环境的政策制度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用制度、机制来保障“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更应在各项具体制度中得以充分体现。第一,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维护社会公正,促使社会和谐发展。第二,针对腐败问题,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第三,针对传媒网络市场化问题,要建立健全相关社会传媒监管的立法体系和规章制度。还应从强化指导思想、特别是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管理、促进党政领导机构自身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加以完善, 进而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制度环境。(5)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环境,在组织上具体来说,首先,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组织领导工作,可设立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内到党外、从党政机构到居民社区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可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并应引入党政领导负责下的问责制,以创造一个坚实的社会实践环境。其次,需要建设专职队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体要以高度的使命感来加强自身综合素养的锤炼,全面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感染他人,引领社会风尚,传递社会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胡子克,庞仁芝,黄书进,王立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 高家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原则[J]. 教育评论2011,(5)
[3] 《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 年,441 页—44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