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陵虎符
宋浩浩
虎符是一种极具艺术感的军事兵符,是君王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普遍用铜制作而成,因成虎形而得名,传说为姜子牙首创。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虎符,年代最早的制作于春秋战国时期,阳陵虎符是其中极富盛名的一件。
阳陵虎符出土于山东临城,曾为清末大学者罗振玉收藏,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此符外形为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上刻的字体谨严浑厚,笔法圆转,极具艺术性。它高3.14厘米,长8.9厘米,保存较为完整,但左右两符已经锈接在一起。沿着虎符的脊线,可以看到左右符上各有错金铭文两行,大意为“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经考证,它是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初的器物,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郡(今陕西高陵县)将领的兵符。
自古士兵只服从军令,而虎符则是“军令”最重要的信物。虎符分为左右两半,右半边归为国军掌管,左半边则归于地方守将,国君需要出兵时,会派人驱驰快马,拿着右边的虎符与守将所持的左边一半虎符对应:兵符一旦对接稳合,就意味这军队必须服从传令者的命令。我们现在无论是在书面还是口语中,经常会出现的一个词“符合”就来源于此。
虎符代表了一个国家君王的最高军令。古代关于“见符如见君”有很多著名的故事。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诸葛亮乘胜调赵云攻打南郡,因赵云持有缴获的曹操虎符,在南郡之战中获得大胜——士兵见曹操虎符,均不敢抵抗。同时,赵云还以此符诈调荆州、襄阳守军离开,让张飞、关羽轻易地占领了那两座城池。仅凭一个小小的虎符,便兵不血刃地夺取了3处要塞,令耗费了许多兵马钱财而一无所获的周瑜羡慕地吐血——这就是著名的“三气周瑜”的故事。
更早的战国时期,还有一个“窃符救赵”的故事:魏国信陵君的妹妹嫁给赵国平原君。当秦国攻打赵国时,平原君求救于魏国,可是魏王害怕秦军势力,虽然答应调十万兵卒救赵,却一直拖延时机观望双方态势。信陵君担心妹妹和妹夫的安危,便与魏王夫人密谋窃取了魏王虎符,令十万大军主动出击,最终大破秦军。
历史上,除虎符外,在不同的朝代也出现过其他式样的兵符,如隋朝曾使用过麟符,唐代因为避李源的爷爷李虎的讳,而出现的鱼符、兔符、牛符和龟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