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档案走进胡同
陈光中
笔者有机会参观了一个内容别致的展览──在皇城艺术馆举办的“北京市档案开发利用成果展”,很有一些感触。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档案”是一个充满神秘感的词语,并非常人所能接触。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不断深入,原先遮挡着档案部门容颜的厚重帷幕逐渐揭开,人们才惊讶地发现,原来档案与我们竟有如此紧密的联系!大而论之,档案记录了历史的足音、时代的律动;小而言之,档案关系到百姓的人生轨迹、个人命运。档案,实在重要、实在忽视不得!
按我的理解,若只是将档案藏之于密室、束之高阁,即使再珍贵的资料也等同废物。档案工作不能局限于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研究等常规性内容,更值得重视的,应是如何发挥其“服务”功能。通过这次展览可以看到,数十年来,各级档案部门通过长期艰苦努力,不仅采取出版、宣传等各种方式将整理发掘的大量档案资料公之于众,还积极敞开大门为各界提供直接的服务。硕果累累、成就显著,让人感动。
不过,仅仅采取“开门迎客”的方式,显然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让档案更加全面地为普通人所了解、所使用,还需要大胆地“走出去”。在这次展览中,有一部分内容给我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那就是近年来档案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持续举办的那些“胡同展”。像“禄米仓胡同今昔展”、“总布胡同今昔图片展”、 “外交部街今昔图片展”、“崇内社区今昔图片展”、“西交民巷地区历史文化展”、“大栅栏街区档案史料展”等等,这些展览,我大都前去看过。事前未曾想到,在那些平凡的小胡同里,居然蕴藏了无比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当时的感受,至今难忘,那就是──震憾!
也许有人认为,以胡同作为切入点,未免过于微小、过于片面。其实不然。对于曾经或正在那里生活着的百姓来说,胡同保留着他们无数难忘的记忆,这样细致入微的展览,让他们感到无比亲切;对于那些初至北京的人们来说,胡同是陌生而神秘的地方,这样深入浅出的展览,是他们得以了解北京的窗口。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持续举办的胡同展,能够使档案工作真正与民众产生直接的联系,让世人真切地认识到档案的现实作用。
说“让档案走进胡同”,实际就是让档案“贴近百姓、服务社会”,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我想,这也许正是档案部门和档案工作者们希冀的目标。
一次展览的时间是短暂的,但留下的影响却是长远的,希望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胡同展”能够坚持办下去。在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北京胡同日益减少的今天,这样的展览还有一种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让深刻的城市记忆能够永远保留在每一个参观者的心里。
作者单位:北京博物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