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屏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陆应福

    锦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县,总人口22.8万,居住有侗、苗、汉等19个民族,其中侗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锦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同时,锦屏山水秀丽,民风淳朴,人文底蕴浓郁,旅游资源富集。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以文化为魂、旅游为载体,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是今后一段时期锦屏发展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

    一、锦屏县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概况

    (一)民族文化资源。1.文物。全县共有文物6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隆里古建筑群、飞山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龙大道烈士故居),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加池四合院、瑶光毛泽东行居),县级文物保护单位64处。2.非物质文化遗产。锦屏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按种类分,传统音乐和戏曲类:河边腔苗歌、十二诗腔苗歌、平秋侗族歌鼟、启蒙侗歌、平略三揪歌、偶里姊妹歌、偶里伴嫁歌、隆里汉戏、隆里迎故事、亮司阳戏、韶霭花灯;民族节日类:平秋重阳“鞍瓦”节、青山界四十八苗寨歌会、大同堂皇歌节、娄江土王日歌节、高坝赛歌节、彦洞“7·20”歌节、婆洞侗族赶花园、彦洞侗年、隆里龙灯节(花脸龙)、新化舞狮、铜鼓炸龙、锦屏龙舟节、瑶白摆古节、启蒙林王节、韶尝新节、瑶光倒插枫树粑节、控俄苗族芦笙节;民间礼俗信仰类:平秋北侗婚恋习俗、隆里婚俗、亮司婚俗、隆里丧葬习俗、茅坪宗祠祭祖仪式、黄门造屋仪式;民间手工艺类:裕河腌鱼、婆洞酸菜、隆里早茶(米花麻叶)、固本油茶、九寨侗布纺织手工制作工艺;生产商贸及民间知识类:锦屏人工造林习俗、锦屏民间骨科医疗术;民间故事传说类:隆里八月十五月送崽传说、黄哨山姊妹岩传说;民间竞技类:打格螺、骑木马、斗木牛和侗棋类的螺螺棋、三棋、挑棋、五行棋、裤棋、牛角棋和月亮棋等棋艺。

    (二)旅游资源。锦屏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优良的生态环境,集自然与历史、人文为一体。有省级风景名胜区(三板溪/隆里古城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春蕾林场森林公园)。风景区面积180平方公里,进入《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A级景点3个(隆里古城、三板溪湖区、文斗苗寨),B级景点1个,C级景点3个。旅游区总面积420km?,占全县总面积的26%,旅游区水域总面积达40余km?,航道140km,旅游区覆盖锦屏13个乡镇,旅游区集青山、绿水、田园、草场、峡谷、湖泊、瀑布、岛屿、村、寨、桥、历史名胜和民族风情于一体。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如:苗侗文化、木商文化、青石文化、屯堡文化等。

    隆里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85年)。它是中国西南古军事城镇中保存最完好的军事城池,是一座充满汉文化色彩的生态古城。古城先后被列为中国与挪威王国共建的贵州四个生态博物馆和全省重点建设的文化古城镇之一。2003年隆里古城被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4年列入贵州省三个优先发展的重点旅游区“黎从榕”(锦屏、天柱)综合旅游区,同年被列为国际生态博物馆;2006年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三板溪湖景区:景区是由大型水利工程造就的特殊旅游景区,高峡出平湖浩瀚奇观,如天玉池。三板溪电站大坝高185.5米,为国内第二、世界第三堆石型高坝,湖区航道120余公里,人为形成的85平方公里的湖面使居于深山上部的原生苗侗村寨、罕见原始植被和凉爽气候由遥不能及变为轻松可达,从而形成一个难得的集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游船旅游和度假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下游还有距三板溪12公里的卦治水电站、距卦治电站45公里的白市水电站,三个水电站把清水江在黔东南境内,从白市到革东200公里长的江段截为三段,构成三个湖面,三个湖面都坐落在锦屏县境内,形成了“三江三湖”的壮丽景观。春蕾林场:建于1977年,经营面积10.5万亩。是锦屏县乃至贵州省乡村林场经营面积最大,经营机制完整,经营集约程度较高,综合效益最好的股份合作制乡村林场。场址座落在远近闻名的十里放浪冲‘白土地坳、即隆里古城与新化乡住地之间“林海起舞千重浪,苗岭山区换绿装、亮江河畔添异彩、春蕾林场好风光”是对现今春蕾林场的真实写照。1986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到过林场视察指导工作。原国家林业部雍文涛部长在视察时挥笔写下了“层峰染绿似翠惟,清江排放飘彩云,四季山歌声不落,苗侗挥汗绣锦屏”的壮丽诗篇。这里用材林、竹林、水果林、天然林辉映交加,是理想的林业生态旅游目的地。九寨北侗:专家学者称的北部侗族地区,主要指位于锦屏的九寨侗族。即以平秋、彦洞为核心,堪称“北侗之乡”,它是南侗与北侗的分水岭。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各种文化的影响,平秋、彦洞、瑶白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情。在服饰、歌舞、节日、婚俗、饮食、民居、习俗别具一格。尤以九寨木楼、重阳鞍瓦、九寨大歌、九寨嘎花、瑶百摆古节、七月二十歌节最具特色。文斗苗寨:是青山界48苗寨之一。因以前此地读书人多,喻作天上的星斗而得名。其以独特的青石板文化被后人传诵,其石板路、石礅、石梯、石缸、石碑、尤以浩封石碑群为古雅庄严。现存的清万名伞、六色三角彩旗、长铜号和明炮台等已成历史的见证。用巨大方石砌成的四方地基上建造的拱门、楼亭和用石砌成的护寨围墙及烽火台及寨内古四合院建筑物上雕刻精美的鸟、龙、凤等。这些颇具民族特色的明清建筑,向路过的行人诉说着这个民族厚淀的历史,雕刻着一个个陈旧而鲜活的故事,古朴醇厚、典雅细致的青石板文化与苗族粗犷豪放的风格融为一体,别具一种震撼心灵的魅力。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茅坪古镇 距县城5公里,距天柱三门塘15公里,属中山峡谷地带,锦屏至天柱省道由西向东与清水江平行穿境而过,由于居住滨临清水江北岸,历史上曾被称之为“三江”之一的江埠。明清时期是贵州省最大的木材集散地,历史上曾繁华一时,文化底蕴深厚,现保存有古民居、古祠堂、青石板街巷、古码头、古桥、古井、古驿道等30余处古迹。有“黔山第一险径”之说。茅坪还是我党著名的早期工人运动领导人、上海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及红军十八师师长龙云烈士的故乡,龙大道烈士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锦屏县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锦屏县委、县政府历来对民族文化和旅游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十二五”以来全县民族文化挖掘、保护、传承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一)民族文化挖掘、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完成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隆里村保护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605万元;投入资金近100万元,完成飞山庙的维修及建设控制地带的整治,并对外开放;启动飞山庙“道德讲堂”的建设工作,把飞山庙打造成传承与弘扬道德的场所;启动飞山庙亮化及防雷工程;投入200万元启动文斗生态博物馆第一期建设工程,投入资金140万元启动九寨侗族文化博物馆建设。民间文化活动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每年支持活动资金达200余万元,民间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表演水平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工作取得新的突破,目前全县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即:《侗族刺绣》;省级项目13项,即:《隆里花脸龙》、《平秋北侗婚恋习俗》、《河边腔苗歌》、《十二诗腔苗歌》、《侗族歌簦》、《造林习俗》、《新化舞狮》、《青山界四十八寨歌会》、《平秋重阳鞍瓦》、《瑶白摆古》、《侗年》、《侗族北部方言歌会》、《锦屏启蒙侗歌》;州级项目18项,县级项目46项;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3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65人。隆里、茅坪、文斗、平秋、偶里、亮司、瑶白、韶霭、平敖、裕和10个村寨被命名为黔东南州民族文化保护村寨;隆里所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文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茅坪镇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隆里、新化被命名为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隆里舞龙艺术之乡、新化舞狮艺术之乡)。

    (二)依托旅游资源优势逐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锦屏文化旅游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锦屏县城、隆里古城、文斗苗寨、敦寨雷屯等景区点依托自身的文化旅游资源,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了隆里古城重点古迹文物修复,街巷整治和南门新区规划建设;完成锦屏文书特藏馆、清水江风雨桥、清水江防洪堤、小江河防洪堤、江滨大道、平金坳斜拉桥、清江二桥、三桥等市政景观设施建设。县域内其他景区景点及各民族文化村寨旅游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有大幅增长。2014年,锦屏县接待游客115万人次,完成旅游总收入9.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1%。

    (三)旅游商品开发初具规模。石材、林产品、苗侗特色食品、山野蔬菜、中草药、山茶油、根雕、银饰等旅游商品已逐步形成规模且远销省内外,特别是石材、木材、建材等占工业经济总量的40%以上,已逐步发展为全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三、当前制约锦屏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因素分析

    (一)缺乏统一、完善的决策机制。多年来,锦屏在文化、旅游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文化资源利用方面仍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存在条块分割,如:涉及民族文化管理的部门有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旅游服务中心、民宗局、住建局、文产办等,机构交叉重叠,多头管理、职责不清,缺乏整合各种力量的强有力的科学决策机制和明晰的科学发展思路。

    (二)现行投融资渠道单一。现行文化旅游经济政策总体上未能跳出“事业”框架。对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的投入仍然主要是政府行为,社会性投融资渠道十分狭窄,特别是在如何吸引民营资本上缺乏相应的研究和政策性指导。民族文化旅游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但因多方面因素难以进一步发掘和利用。

    (三)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有较强市场策划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文化旅游品牌策划、产品设计、产品生产经营、消费中介服务、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县内景区和旅游资源丰富,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点突出、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景区景点。由于投入少,没有进行系列文化旅游产品研发,导致旅游设施设备档次低,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宾馆饭店、住宿场所档次低,没有一个景区具备完全的“吃、住、行、娱、购、游”旅游六要素,功能不全,旅游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下步的发展思路

    (一)注重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的高度融合,加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苗侗文化、木商文化、屯堡文化等是锦屏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锦屏文书与敦煌文书、徽州文书并称中国迄今发现的“三大文书”,在全国和国际上产生较大影响。十几万份锦屏文书历经天灾人祸和五百年风雨洗礼后保存至今,显得弥足珍贵,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锦屏文书填补了少数民族地区缺少封建契约文书的空白,填补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缺少反映林业生产关系的历史文献空白,填补了半个世纪以来苗侗族人民缺少文字记载的历史空白,对研究民族历史、民族商贸、民族地区社会管理,提升锦屏在全国和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和提升旅游品位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隆里古城军屯文化和汉文化孤岛、文斗苗寨的木商文化、九寨北部侗族文化都有个性特点,是别的地方没有不可复制的民族文化资源。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旅游发展中提升文化品味、拓展文化内涵。在隆里所村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工作中,注重突出锦屏文化特色资源,以其文化符号、传说、礼俗和信仰等构成隆里景区非物质文化的核心要素,使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资源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提高全县文化旅游产业整体水平。在平秋镇、敦寨镇、河口乡、固本乡的民族村寨,结合项目建立非遗展示展演活动中心,设立相关器具、手工制品的展示体验区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民俗活动、展演活动,形成各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区域。以文化为灵魂,发展旅游为载体,快速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二)围绕“三江三湖”,建设宜居宜游的生态旅游区。“三江穿城过,绿水青山满城廓”,这是锦屏县域的特色。贵州省第二大河清水江与亮江、小江在此交汇。随着三板溪电站、卦治电站、白市电站的建成,“高峡出平湖、仙境现人间”,三江连三湖,形成山水一色的滨江风景画面,丰富奇特的地理景观和水资源优势,在全国少有。根据锦屏独特的地理,沿三江六岸拓展,形成茅坪至县城至平略清水江带、亮江至平金至银洞亮江带、壕赖至县城小江带,三条带状连为一体的网络布局,形成山环水绕、江滨水色、湖光潋滟的江滨生态旅游区。形成全县旅游的集散区和服务区,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全面发展。

    (三)突出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隆里古城景区依靠的是保存完整的城防体系和独特的汉文化孤岛文化,要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模式,建成精品示范旅游景区;春蕾林场是不可多得的森林休闲体验、度假康体的自然氧吧,着重突出森林公园的自然优势;龙池高效农业产业园区和雷屯村等要突出农耕文化和乡村旅游特点;文斗苗寨是“百年环保第一寨”,也是锦屏文书的富集地;九寨北侗在服饰、歌舞、节日、婚俗、饮食、民居、习俗别具一格,要围绕这些要素形成自己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模式。

    五、工作建议及对策措施

    (一)健全机构,加强领导。成立县文化旅游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调度推进、督查指导等工作。建立中国传统村落管理保护机构和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同推动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同时设立专项基金,用以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旅游发展。

    (二)健全完善的投融资体制。协调金融部门对符合民族文化旅游市场准入条件、信贷原则的企业和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鼓励民营资本进行文化旅游市场。

    (三)加快培育发展文化旅游支柱产业。一是依托民族民俗文化,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开发高档次的旅游项目和旅游商品。着重在适宜发展特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培育和建立经营特色旅游、生态旅游的民营企业。二是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文化艺术展演业,培育和建立从事民族民间艺术展演的民营企业。三是在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业的乡镇村寨,鼓励和扶持发展民族特色工艺品产销业,如:侗族刺绣、银饰、裕河腌鱼、裕仁米酒、蕨粑等,培育和建立生产经销工艺品的民营企业。

    (四)以原生态民族文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节庆文化、品牌文化。进一步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地方特色文化,通过举办民族节日庆祝活动,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及动,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提高“杉乡锦屏”的对外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加强队伍建设,强化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人才的引进和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支熟悉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把握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旅游行政管理队伍,造就一支懂管理、会经营的旅游经营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导游队伍,为锦屏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壮大奠定基础。

相关文章!
  • 基于企业文化的国企思想政治工

    陈广梅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4-081-02摘 要 新形势下,党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

  • 一次为中国革命延续火种的伟大

    朱强今年11月12日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在孙中山先生早期的革命生涯中,有一段流亡海外的经历,这段经历见证了

  • 周强:在县域治理中发挥好司法

    大数据时代,司法案件运行情况成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法院将海量案件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从刑事案件判断治安状况,从民商事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