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卫气循行看子午流注的形成
唐卫华
(会泽县中医院,云南654200)
摘 要 用卫气循行推导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由,并根据《灵枢·卫气行》认为:卫气是从头向全身散行而不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因此不能从其循行中直接找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的开穴,但受古代哲学思想支配,用阴阳、五行、干支配合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等原理来推导出子午流注取穴法是可能的。最后,就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形成作了具体推导。
主题词 子午流注纳甲法 子午流注/历史 卫气由于子午流注的组成理深义奥,各教材及文献又多言其使用原理而少论其形成原理,往往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子午流注针经》序中说:“非得《素》、《难》不传之秘,孰能至此哉?”但《针灸问对》却说:“此皆臆说,《素》、《难》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多矣”。于是,孰是孰非使人难辨,疑惑更增而不利于子午流注的发展。笔者今从《内经》和《难经》出发,就卫气循行谈谈子午流注形成的一己之见,以求同道斧正。
1 卫气循行与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受《灵枢·禁服》“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始……”的影响,《子午流注针经》明确指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是“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卫气是从头向全身散行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的。如《灵枢·卫气行》说:“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颌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因此,它不是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很难从其循行中直接找出某一时刻卫气流注何经、何穴,故不能从卫气循行中直接得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
2 从《内经》和《难经》推导出子午流注的可能性《灵枢·卫气行》认为针灸治疗应“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以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但是从卫气的运行中却不能直接找出某一时刻经气到达何经、何穴,于是,诚如《灵枢·卫气行》所言:“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可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我们知道,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象比类法则是古代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其原理,利用天干、地支作演绎工具还可推导五行气运及气候、物候、历法等自然现象。受其哲学思想影响,在《内经》和《难经》中,取象比类法及阴阳、五行、干支普遍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取穴、刺法等方面的归纳演绎,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夏,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因此,在注重“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与重视时间医学“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难经·七十四难》)等思想影响下,要达到《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的“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的按时取穴这一要求,利用阴阳五行及干支配合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等原理来推算出卫气某一时刻在何经、何穴是可能的,亦即据此而推导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是可能的,实践则证明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治疗确能提高临床疗效。
3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在天干所主的甲、乙、丙……十日之周期规律运动中,因《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于是根据《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及天人相应原理可推出:甲日胆经值日,胆引气出,乙日肝经值日,肝引血行……。而要维持经脉正常的生理功能,经气必须保证阴阳的动态平衡。在按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相生渐旺的卫气循行过程中,因这一过程可视为阳长,阳长则阴消,故体现这一阴阳消长平衡的井穴开穴时间相应地,其干支组合应遵循阳进阴退这一原则:天干从甲向癸顺列,地支从亥向子倒排。由于《灵枢·卫气行》“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胆经属阳,故其井穴开穴时间必在阳时而不能用亥只能用戌。于是,胆经井穴窍阴的开穴时间为甲日甲戌时,肝经井穴大敦开穴时间为乙日乙酉时……。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五输穴乃全身腧穴精华所在,临床常用它调治全身病变,是人体经穴的缩影,对全身经穴有提纲挈要的作用。故子午流注的开穴就只取五输穴为主的特定穴而不遍取周身经穴。
由于卫气循行五十周于身是从头向全身散行的,不是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故开井穴后,余下的荥、输、经、合穴位虽应仍按相生关系开穴,但却不能在同一经脉中按相生关系开穴,必须在十二经脉中按经生经、穴生穴的相生关系来交叉开穴。于是得出: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穴陷谷……。
4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形成在上述开穴中出现一个矛盾,即不能得出三焦、包络两经的开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三焦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只能通过三焦才能将人体最根本的气———根于肾的原气充沛于全身。《难经·三十八难》认为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六十八难》又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正义》则明确指出:“三焦为阳气之根,六腑属阳,其气皆三焦所出”,故可将三焦看成“阳气之父”而统领诸阳经经气运行。于是,每当阳时的第一个阳时阳气从三焦出发,历经诸阳经,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后,在最后一个阳时必须回到三焦经,这样才能保证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过程。同时,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包络为心主的宫城,有保护心脏不受外邪侵袭的功能并常代心受邪,故心包功能正常与否在血行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包络经与三焦经互为阴阳表里两经关系,由三焦主持气行亦证明包络经能主持血行而为“阴血之母”,卫气行过诸阴经后亦应回到包络经。最后,十二经脉中独三焦、包络两经不具五行属性也说明其位独尊而主持气血运行。
在日周期规律运动中,因天干为十,地支十二,相配后每日时辰中,阳时的时干起于甲而以甲结束,起于丙而以丙结束……,阴时起于乙则以乙结束,起于丁则以丁结束……,即一日中最后一个阳时的时干与第一个阳时的时干相同,最后一个阴时的时干与第一个阴时的时干相同,故谓之日干重见。此时一日已毕,卫气运行一天完成一个循环周期当返回三焦经或包络经;卫气回到三焦经称气纳三焦,阴血回归包络经叫做血纳包络;《子午流注针经》在此时将三焦经或包络经五输穴和原穴全开。
《难经·六十六难》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乃三焦原气与十二经脉经气交通之处,取十二经原穴亦即取三焦之原气。输穴在五行属土,土载万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难经集注》虞注:“输者,法土应脾”。由于原穴与三焦原气相通,输穴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土相应,原气为经气之本,脾土为气血之本,故开输穴时同开值日经原穴,同气相求耳。因经气流经输穴时,取有返回根本,归于原始处之义,故曰返本还原。这样,就形成了子午流注纳甲法。
5 养子时刻取穴法的形成《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干支组合可大可小,可代表年,也可代表月或日乃至时。于是,将纳甲法中甲日的开穴看成是甲时的开穴,乙日的开穴当作乙时的开穴……,又形成了子午流注养子时刻取穴法。6 用卫气循行推导纳甲法的根据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来按时取穴的一种方法。在经脉内流注的物质是营气和血,卫气则在脉外营周不休,为什么不根据营血的循行来推导子午流注纳甲法而独选中卫气的循行?《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故有营属阴,卫为阳之说。而《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干纪天气故为阳,地支纪地气而为阴。于是乃用阴阳属性相同的营气流注演算纳支法而以卫气循行推导纳甲法。
(收稿日期:19990417,成平发稿)
(会泽县中医院,云南654200)
摘 要 用卫气循行推导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由,并根据《灵枢·卫气行》认为:卫气是从头向全身散行而不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因此不能从其循行中直接找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的开穴,但受古代哲学思想支配,用阴阳、五行、干支配合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等原理来推导出子午流注取穴法是可能的。最后,就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形成作了具体推导。
主题词 子午流注纳甲法 子午流注/历史 卫气由于子午流注的组成理深义奥,各教材及文献又多言其使用原理而少论其形成原理,往往使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子午流注针经》序中说:“非得《素》、《难》不传之秘,孰能至此哉?”但《针灸问对》却说:“此皆臆说,《素》、《难》不载。不惟悖其经旨,而所说亦自相矛盾多矣”。于是,孰是孰非使人难辨,疑惑更增而不利于子午流注的发展。笔者今从《内经》和《难经》出发,就卫气循行谈谈子午流注形成的一己之见,以求同道斧正。
1 卫气循行与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受《灵枢·禁服》“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内次五脏、外别六腑,审察卫气,为百病始……”的影响,《子午流注针经》明确指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是“凡刺之道,须卫气所在,然后迎随,以明补泻”。卫气是从头向全身散行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的。如《灵枢·卫气行》说:“卫气之行,一日一夜五十周于身,昼日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周于五脏。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颌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因此,它不是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很难从其循行中直接找出某一时刻卫气流注何经、何穴,故不能从卫气循行中直接得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
2 从《内经》和《难经》推导出子午流注的可能性《灵枢·卫气行》认为针灸治疗应“随日之长短,各以为纪而刺之,谨候其时,病可以期,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气存亡之时,以候虚实而刺之。是故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但是从卫气的运行中却不能直接找出某一时刻经气到达何经、何穴,于是,诚如《灵枢·卫气行》所言:“卫气之在于身也,上下往来不可以期,候气而刺之,奈何?”我们知道,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取象比类法则是古代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根据其原理,利用天干、地支作演绎工具还可推导五行气运及气候、物候、历法等自然现象。受其哲学思想影响,在《内经》和《难经》中,取象比类法及阴阳、五行、干支普遍用于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预后、取穴、刺法等方面的归纳演绎,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夏,禁当风;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因此,在注重“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灵枢·刺节真邪》)与重视时间医学“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难经·七十四难》)等思想影响下,要达到《素问·八正神明论》所说的“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的按时取穴这一要求,利用阴阳五行及干支配合取象比类、天人相应等原理来推算出卫气某一时刻在何经、何穴是可能的,亦即据此而推导出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法是可能的,实践则证明子午流注按时取穴治疗确能提高临床疗效。
3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开穴在天干所主的甲、乙、丙……十日之周期规律运动中,因《素问·脏气法时论》“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于是根据《周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及天人相应原理可推出:甲日胆经值日,胆引气出,乙日肝经值日,肝引血行……。而要维持经脉正常的生理功能,经气必须保证阴阳的动态平衡。在按出井、流荥、注输、行经、入合相生渐旺的卫气循行过程中,因这一过程可视为阳长,阳长则阴消,故体现这一阴阳消长平衡的井穴开穴时间相应地,其干支组合应遵循阳进阴退这一原则:天干从甲向癸顺列,地支从亥向子倒排。由于《灵枢·卫气行》“病在于三阳,必候其气在于阳而刺之,病在于三阴,必候其气在于阴分而刺之”,胆经属阳,故其井穴开穴时间必在阳时而不能用亥只能用戌。于是,胆经井穴窍阴的开穴时间为甲日甲戌时,肝经井穴大敦开穴时间为乙日乙酉时……。
《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五脏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经脉十二,络脉十五,凡二十七气以上下,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腧,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腧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五输穴乃全身腧穴精华所在,临床常用它调治全身病变,是人体经穴的缩影,对全身经穴有提纲挈要的作用。故子午流注的开穴就只取五输穴为主的特定穴而不遍取周身经穴。
由于卫气循行五十周于身是从头向全身散行的,不是按十二经脉顺序运行,故开井穴后,余下的荥、输、经、合穴位虽应仍按相生关系开穴,但却不能在同一经脉中按相生关系开穴,必须在十二经脉中按经生经、穴生穴的相生关系来交叉开穴。于是得出: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戊寅时开胃经输穴陷谷……。
4 子午流注纳甲法的形成在上述开穴中出现一个矛盾,即不能得出三焦、包络两经的开穴,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由于三焦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只能通过三焦才能将人体最根本的气———根于肾的原气充沛于全身。《难经·三十八难》认为三焦“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六十八难》又云:“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难经正义》则明确指出:“三焦为阳气之根,六腑属阳,其气皆三焦所出”,故可将三焦看成“阳气之父”而统领诸阳经经气运行。于是,每当阳时的第一个阳时阳气从三焦出发,历经诸阳经,完成一个周期循环后,在最后一个阳时必须回到三焦经,这样才能保证其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环过程。同时,心主血脉,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包络为心主的宫城,有保护心脏不受外邪侵袭的功能并常代心受邪,故心包功能正常与否在血行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包络经与三焦经互为阴阳表里两经关系,由三焦主持气行亦证明包络经能主持血行而为“阴血之母”,卫气行过诸阴经后亦应回到包络经。最后,十二经脉中独三焦、包络两经不具五行属性也说明其位独尊而主持气血运行。
在日周期规律运动中,因天干为十,地支十二,相配后每日时辰中,阳时的时干起于甲而以甲结束,起于丙而以丙结束……,阴时起于乙则以乙结束,起于丁则以丁结束……,即一日中最后一个阳时的时干与第一个阳时的时干相同,最后一个阴时的时干与第一个阴时的时干相同,故谓之日干重见。此时一日已毕,卫气运行一天完成一个循环周期当返回三焦经或包络经;卫气回到三焦经称气纳三焦,阴血回归包络经叫做血纳包络;《子午流注针经》在此时将三焦经或包络经五输穴和原穴全开。
《难经·六十六难》云:“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脏六腑有病者,皆取其原也”。原穴乃三焦原气与十二经脉经气交通之处,取十二经原穴亦即取三焦之原气。输穴在五行属土,土载万物,脾为气血生化之源,《难经集注》虞注:“输者,法土应脾”。由于原穴与三焦原气相通,输穴与气血生化之源的脾土相应,原气为经气之本,脾土为气血之本,故开输穴时同开值日经原穴,同气相求耳。因经气流经输穴时,取有返回根本,归于原始处之义,故曰返本还原。这样,就形成了子午流注纳甲法。
5 养子时刻取穴法的形成《素问·阴阳离合论》指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百,推之可千,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干支组合可大可小,可代表年,也可代表月或日乃至时。于是,将纳甲法中甲日的开穴看成是甲时的开穴,乙日的开穴当作乙时的开穴……,又形成了子午流注养子时刻取穴法。6 用卫气循行推导纳甲法的根据子午流注针法是根据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来按时取穴的一种方法。在经脉内流注的物质是营气和血,卫气则在脉外营周不休,为什么不根据营血的循行来推导子午流注纳甲法而独选中卫气的循行?《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故有营属阴,卫为阳之说。而《素问·六微旨大论》指出:“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天干纪天气故为阳,地支纪地气而为阴。于是乃用阴阳属性相同的营气流注演算纳支法而以卫气循行推导纳甲法。
(收稿日期:19990417,成平发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