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
张静
摘 要: 良好的生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所在。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就是要建设农村生态社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的第一要义,多元和谐是生态的进一步延伸,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的本质,生态文明是生态内涵的升华。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构建的路径选择为:打造社区物质生态,培养社区生态文化,引导并创造社区人文生态,规范引导社区行为生态,倡导社区消费生态。
关键词: 陕西农村; 社区生态; 社区建设;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4.016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建设农村社区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农村生态社区。良好的生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所在。习近平主席早在2013年就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是强国之梦、富民之梦,是由中华大地一个一个地方梦汇集而成的人民梦。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到人民福祉和国家兴衰。习近平将美丽中国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系,反映了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振兴的担当。陕西省委、省政府紧紧把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提出了建设“三个陕西”的奋斗目标,将美丽陕西纳入美丽中国的战略体系中,把富裕陕西、和谐陕西和美丽陕西与生态建设融为一体,是中国梦在陕西的具体实践,特别是美丽陕西作为富裕陕西和和谐陕西的物质支撑,和陕西生态建设具有最为直接的关联,没有陕西生态建设的良好成果,就不会有“美丽陕西”,“美丽陕西”关乎每个陕西人的福祉,关乎陕西人的“陕西梦”能否实现。“美丽陕西”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陕西“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安康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实现永续健康发展”。[1]微观层面上,美丽陕西就是要所有陕西人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目视花草绿地,享用明媚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饮用干净水质,实现生态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生态是社会生态的基础和保障,是美丽陕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生态将为美丽陕西、美丽中国增添新华章。正因为如此,笔者基于美丽陕西视域,探讨社区生态对美丽陕西建设的重大意义,寻求并选择构建陕西农村社区生态的路径。
本课题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深度访问法——通过走访相关政府领导、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了解西安社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民主互动法和专家意见法—— 在研究中广泛征询相关专家学者、社区建设实践者及社区居民的意见,以期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社区生态建设之需要;头脑风暴法——在研究中,鼓励所有参与人员和被调查对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创造性和想象力,采用互不批判的研究作风,广泛征询创意,以期实现构建社区生态的最佳路径选择;问卷调查法——课题研究发放500份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社区生态的路径及其他相关对策建议。
一、“生态”的内涵及延伸
对“生态”内涵的把握不同,对生态价值的判断不同,对生态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也不同。对此问题,研究者得到的结论见仁见智。我们在探讨了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社区构建生态机制,对“生态”内涵及其延伸应该有一个基本把握。
1. 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的基础要义。“生态”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哲学中最古老、最广泛的“天人合一”思想。“天”指自然界,“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和自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界的博大和富饶物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可用资源。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时代,人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界山清水秀、蓝天可鉴、空气清新,人类可以毫无顾忌地享用自然界的恩惠,神清气爽度过每一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随之变化,人类由过去的依附自然和顺应自然,逐步演变为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特别是工业革命兴起所推动人类在利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和在此过程中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人类不仅加快了对自然的索取,而且产生了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人定胜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的基本指导思想。于是乎,人类肆意从自然界获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甚或不惜奴役自然——填海造田、乱垦乱伐、毁草毁林、垃圾随意堆放、污染物随意排放、资源随意浪费,其结果是世界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沙漠化、石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雾霾成为常态,人们素面于空气下成为恐怖,资源短缺使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对自然产生的严重破坏受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促使人类开始正视自然,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概念由此而生。内涵是承认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和自然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文件,大多是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我们所称的改善生态环境,也更多的是指改善自然环境。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最基础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后者更具有实践意义。
2. 多元和谐是“生态”的进一步延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并不足以抽象“生态”的完整内涵。从本质上来说,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为了人的生存、健康和永续发展。而这种永续发展仅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远远不能够实现的。自然界是一个博大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各个子系统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子系统的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动物与植物及微生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子系统内部各要素如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的和谐也是“生态”内涵的基本内容。显然,一系列要素的“和谐共生”比“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生态”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一种“多元和谐”,天蓝、地绿、水净、人美,既有自然美,也有人文美,二者共同构成美丽中国和美丽陕西的和谐之美。
3.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的本质。早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做出了《21世纪议程》,指出在下世纪人类社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年7月,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核心是以资源、环境、经济、科技、社会、人口的协调发展为目的,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在当代,我国政府和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深化,指出生态空间不仅归属于当代人,更归属于子孙后代。2015年3月24日,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全球范围展开的关于绿色化发展的竞争推向高潮,强调了绿色化不是简单的绿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认同,它将内化为人们的绿色素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这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既要考虑生物界的近期发展,也要考虑生物界的远期发展;既要考虑人类近期、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人类长远永久的利益,不能为了追求当代人的幸福而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利。[2]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生态”的本质,也应是美丽陕西追求的目标。
4. 生态文明是“生态”内涵的升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生态红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一系列论述,不仅反映了我党把生态建设上升到社会文明的高度,更体现出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绿化和污染防治,而是一种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等的总和,是“生态”内涵的进一步升华。
综上所述,“生态”的内涵不是固化的,它随实践发展不断变化而得到充实和完善,并逐步实现可持续的本质概括。对生态内涵的全面、辩证把握,对于构建社区生态机制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社区生态是“美丽陕西”最接地气的基础要素
“社区生态”的研究基于人们对生态社区的追求。构建社区生态机制就是要根据社区生态现状提出建设生态社区的具体措施。
1. 生态社区是环境优美和人文和谐的社区。对于生态社区,从世界范围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且各国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有的称健康社区,有的称可持续社区、可居住社区,在我国大多称生态社区或绿色社区。而含义解释见仁见智,有人认为,“生态社区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复合系统”;有人认为,生态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结合对生态的解释,我们认为,生态社区是一个环境清洁、景观优美、生活便利、人文和谐的社区。
2. 生态社区是“美丽陕西”实现路径的逻辑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物业小区和社区是相互包含的关系。社区就其本质而言,是指长期居住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共同认同感的人群所自发形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小区美丽—社区美丽—陕西美丽—中国美丽,这是一个层层递进和依次包含的关系,小区美丽是社区和社会美丽的基础。生态社区建设对于美丽陕西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3. “生态社区”与“美丽陕西”是“大美”与“小美”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美丽陕西是要实现“陕北高原大绿化,关中平原园林化,陕南山区森林化”,[3]这是美丽陕西之大美,社区生态是小美,社区生态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实践要求。人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社区度过,人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与生老病死相关的各种服务也随之转移到社区,社区成为公共服务的传递者和实现平台,成为居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和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场地。同时,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人口、环境、治安、计生、消防、社会保障、出租屋、党员等都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相当一部分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其主要经验就是抓住了社区建设这个细胞工程、源头工程和基础工程,使社区成为政府实现城市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更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台,离开生态社区之小美,美丽陕西则会成为无本之末。
三、生态社区构建现状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为了把握社区生态建设现状,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的满意状况,课题组对西安市周至、临潼统筹城乡试点的农村社区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集中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由学生随意访问而得。访问和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 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生态感知但缺乏科学知识基础。在调查中得知,居民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但全面的理论把握有所欠缺,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态环境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比较关心生态建设。其中问卷中“您认为生态环境对你生活工作的影响”答案中,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的都占41.67%,合计占到83.34%,只有16.66%的人认为影响一般和不很大;“您是否关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的分别占37.5%和33.33%,一般关心的占29.17%,不太关心和不关心均为零。说明调查对象的生态意识是具备的。但在对“您对‘生态社区的概念了解吗”的回答中,一般了解、了解甚少和不了解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33.33%和4.16%,合计占到了总调研人数的70.82%,而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分别是8.33%和20.63%,共计29.16%;说明生态环境理论知识还有待于普及,这样才能使居民在建设生态社区时不只靠感觉,更多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更能把科学性与实践性、艺术性统一起来。
2. 居民对社区生态评价更多基于感性,但人文环境被列入关注首位比例较高。在“社区生态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问题的回答上,被访者认为是绿化保洁、固体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所占比例分别是95.83%、83.33%、70.83%、66.67% ,认为还包括文明行为、文化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环境的所占比例分别是45.83%、54.17%、50%。表面上看,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符合传统看法,但有一个问题“您觉得您所处的环境中哪种对您的生活影响最大(按顺序填写)”,仍有62.5%的人首选人文环境和文化环境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影响最大。这说明生态环境的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比较淡薄,文化生态和人文生态将逐步成为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
3.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生态环境是社区居民的需要。在2013年的市场调研中,其问卷“你对你们社区环境的基本评价是——非常好、比较满意、一般满、比较差、很差”,答案统计结果为:非常好占8.9%,比较满意占53.3%,一般满意占22.2%,比较差占15.6%,很差为0;在2015年问卷调查中,“您对自己所居住社区生态环境总体满意情况是”非常好占8.33%,比较满意占29.17%,一般满意占41.67%,比较差占20.83%,很差为0。
从中可看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评价上,非常满意的比例虽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基本满意的比例下降11个百分点,比较差的评价增长了5个百分点,而一般满意的评价比例由原来的22.2%上升到41.67%。这组数字看似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在下降,仔细思考不难得出结论,在整个社会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各大城市创建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卫生检查“三天两头”的今天,社区的生态环境只可能比过去好而不可能比过去差,人们评价数据之所以下降,唯一可行的解释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多,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从我们的另一问卷“您一般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办法是:A.送至指定投放处B.堆放于居室门口C.无固定规律D.比较随意”中,有83.33%的人选择了会把垃圾送到指定投放处可以清楚地得到答案。
4. 社区生态构建主体具有错位性。对社区生态构建主体的认定,社区居民最具权威性。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从购房时的认知到居住后的感受给出了较为客观的答案。调查问卷显示,居民认定的主体即对社区环境负有责任的依次是物业公司、业主和居民、开发商、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这和理论上的认识相一致——社区生态构建主体是多元的。在社区生态建设上,只有各主体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社区生态才能有序构建。但是在我们走访调查中得知,社区各主体错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政府部门既有越位也有错位,这不仅表现在对社区生态规划设计审批上的把关不严,而且在日常的监管上往往越位和错位。社区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而在政府方面,有关部门对社区工作重要性的理解仍存在片面性,认为转变职能及重心下移就是简单地在社区挂牌子、搭班子、压担子;有些认为居委会就是自己的“下属”,“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使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将社区管得过严,尤其是街办,将社区当作自己的腿和嘴,社区几乎忙于政府下达的各种事务,在生态建设上也只是忙于政府的检查,自主构建意识不强。同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对社区培育扶持力度也不够,对社区生态缺乏基本的宣传,给予生态建设的支持也仅仅局限于创建文明小区和督促进行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生态环境构建主要是开发商的早期建造和物业公司的后期维护。
5. 行为生态和消费生态亟待规范。“如果您周围没有垃圾箱,你将如何处理手头上的垃圾:A.等找到垃圾箱时再扔B.没人看见就扔地上C.随手扔地上D.根据所处环境而定”,这是我们在问卷调查中的一个单项选择题,而在答案中,把垃圾扔到垃圾箱的人数和根据所处环境而定的人数各占调研人数的50%。这说明50%以上的人比较注意维护社区环境,但根据环境而定的也占到50%,换句话说,这50%的人完全有可能根据当时情况随手扔在地上或没人看见就扔地上。在调查走访中居民告知,社区中的不文明行为时常发生,有些人为图自己一时方便而随意乱扔果皮纸屑,有人为美化自家随意采折小区花卉,有人为图自己方便不惜踩踏绿地花草,还有人将生活垃圾毫不分类随意丢弃等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夜间在小区绿化带随意小便,说明了小区的行为生态和消费生态亟待规范。
四、构建社区生态的路径选择
社区生态构建从总体看就是要打造生态社区。打造生态社区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其路径选择上需要规划社区生态构建的具体内容。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社区生态的构建最低应包含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行为生态、消费生态。
1. 打造社区物质生态,满足社区居民感知需要。自然生态环境是最直观、最具生动性的社区生态,表现为社区的建筑、绿化、环境保洁等物质层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实体。在社区自然生态的构建上,首先是在环境景观的构造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结合社区地形地貌特点,借用原有的河流、山丘、树木,就地取材,把对自然环境原有特色的人为改造降至最低,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另外在绿植选择、环境的布局与营造格局上,尽可能多样化。从目前调查数据看,社区生态环境以简单草坪等绿化布置为主的占41.6%,以树木绿篱为主的占37.5%,绿化多样化有待解决。其次是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低碳、节能、环保材料是首选,节能无公害,低碳、高效、耗费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建造节能建筑和公共设施,节能环保型物业在我国已经蔚然成风。再次是社区的绿化、净化和美化,包括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环境的卫生整洁等。优雅的社区会使人心旷神怡,脏、乱、差的社区会使人感到郁闷压抑。好的心情不仅会延年益寿,更能营造社区和谐,郁闷压抑的心情容易引发脾气暴躁。因而,社区生态的构建首当其冲应从打造生态环境做起。在社区可以通过环境景观、环境饰品的营造,使社区景观和环境饰品成为社区环境生态的主体和生态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调查中,对于“您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答案,有87.5%的居民认为,人类在保护自然的情况下,应该有制度、有规划地利用自然,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有83.33%的被访者认为,良好的社区环境、卫生绿化等引导和潜移默化人的行为。这些数字说明居民已经正确认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建设社区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打造自然物质生态,符合生态社区建设基本原则。
2. 培养社区生态文化。关于生态文化的含义,可谓见仁见智,本课题组在研究中认为,生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中久而久之所形成的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生态理念、生态习俗、生态艺术、生态布局、生活方式等生态现象的总称。生态社区建设原则要求软硬结合,在注重对物质环境规划塑造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生态文化、人文环境精神层面的培育。生态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作为社区生态的构建内容已被58.33%的被访者所认可。社区文化注重对居民精神层面的培育和改造,主要是培育社区生态意识,进行社区生态教育,引导社区生态行为,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呈现生态素养的社会氛围。
3. 引导并创造社区人文生态。“人文”并不晦涩,人文生态其实质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生态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人文是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社区人文生态从归属看,应属于社区文化范畴,但为了展示其重要性,我们抽取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社区生态进行研究。人文生态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社区的主体,在社区生态建设中,不能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舒适性作为代价。因此,在构建生态社区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力求做到社区环境能给予居民亲切、舒适、温馨、自豪和认同的感受,为居民生活添加丰富的色彩和趣味。另一方面,人文生态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融洽。在社区,既有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也有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融洽,还包括社区的治安状况良好等。“邻里互不认识,老死互不往来”是我国过去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状态的真实描述,社区人文生态要求必须打破这种状态,这就需要设法营造邻里间联系的纽带,这是社区生态构建者面临的新课题。社区治安主要是维护社区秩序,保障居民安全,疏导和化解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安全、祥和、融洽的社区人文环境,是社区人文生态的基本标志。
4. 规范引导社区行为生态。行为生态属于行为文化范畴。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制度将人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社区行为生态构建,就是要引导居民日常行为习惯逐步向生态化倾斜,在其一言一行中能够意识到生态价值判断对其的约束,一方面通过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通过一定的社区语录引导居民爱护环境,如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整洁;另一方面通过管理者的行为示范,如自觉捡拾小区的果皮纸屑等杂物,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贯彻行为生态。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居民认为惩罚制度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41.67%的社区居民认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比较重要,而法律制度和惩罚都是在规范人们的行为。
5. 倡导社区消费生态。消费生态就是要倡导和养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时,选择节约资源、对环境污染小的,在物品的使用上,尽量不用一次性产品,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包装物多次使用,节约水电燃气等能源,在出行方式上,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就此而言,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目前具有生态消费意识的社区居民不在少数。问卷中“当您使用塑料袋时,是否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很严重”,经常意识到的人为41.67%,有时意识到的占54.17%,一两次意识到的只有4.17%。而问题“您平时会关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国内外新闻和时事吗”,从不关注的人数为零,不太关注的也只有4.17%。关注的人数达到了95.83%。可见,社区居民已经有了较好的生态消费意识。
五、陕西农村社区生态构建机制运行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区生态,实现社区生态化、绿色化,是社区美丽的奠基性工程。构建社区生态还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抉择。
1. 构建社区生态制度规范机制和各种利益的协调机制。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也只有用制度将人们的行为规范在一定范围之内,人人各行其责,整个社会就会和谐许多,这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从制度层面上说,政府应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的视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相对于社区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三期叠加的转型时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心理效益相互交织,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达成生态的实质。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在这里,经济效益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回报;社会效益指居民有安居乐业的生活空间,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社会能满足居民居住、交往、健康、娱乐等多方面的新要求;环境效益——绿化、通风、水质、空气质量噪音、建筑密度、景观等符合有利于居民健康生存的指标规范;心理效益——可以使居民生产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在各种利益的协调上,一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而肆意污染环境,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其二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使得人人都能和谐相处。
2. 构建社区居民人人参与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6]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是每个主张社区生态人士的职责,最简单的方法,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污水集中化处理、让市民生活的环境更洁净做起。
3. 构建通过特定活动践行社区生态和绿色化意识的培育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第八条第9款指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7]根据中央部署,在社区生态构建活动中,各个层面均应积极主动以各种形式宣传生态理念,把生态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于社区,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构建社区生态和绿色化意识培育形成常态。
4. 构建以创建文明与和谐社区为举措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文明社区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社区文明建设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意识、环境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和谐社区则是指能充分体现 “民主自治、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描述。“民主自治”就是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社区成员权利、机会和分配上的民主与公正,广泛发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管理有序”就是指要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公共治理和自治体制,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维持良好的社区秩序,保证社区成员安居乐业。“环境优美”就是要使社区生活与环境生态相协调,营造舒适、健康、优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文明祥和”就是要在社区中大力倡导全体社区成员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形成家庭和好、邻里和睦的社会风尚。从文明社区与和谐社区的建设内容看,他们和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具有异曲同工作用。通过创建文明社区和和谐社区,促进社区生态建设长效持续。
5.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生态价值品味。在现代社会,人文关怀体现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关心并满足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积极创造性,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在社区生态建设中,人文关怀表现为不仅要求社区有硬件上的唯美,而且已经越来越关注社区的服务和物业管理以及生活舒适度,需求开始走向细节化、品质化。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社区,就是要看其能否满足全体社区居民对区位、生活习惯以及社区配套的全方位要求,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把人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等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把适合于人居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生态社区理念。
6.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打造社区生态圈。今天的社区生态建设,是面向未来的,在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可以通过电脑上网,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这是社区建设最基本的信息化平台,社区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局域网甚或是社区QQ群,一方面通过此平台向社区居民传达社区精神、社区活动等,另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搭建诉求心声的平台,社区管理者由此了解社区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了解并采纳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合理化建议。目前,许多物业公司已经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微社区活动,他们借助移动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有些直接打出了构造社区生态圈的目标,这些都为我们建设生态社区和实现社区绿色化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和现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道宏.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陕西[N].陕西
日报,2013-06-05.
[2]刘先银.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EB/OL]新浪博
客.(2010-06-08)[2016-10-02]http://blog.sina.com/s/blog-5136
39db0100iwe2.html..
[3]黄婷婷.绿色化概念新在哪里?[N].中国环境报,2015-04-0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
摘 要: 良好的生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所在。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就是要建设农村生态社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生态的第一要义,多元和谐是生态的进一步延伸,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的本质,生态文明是生态内涵的升华。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构建的路径选择为:打造社区物质生态,培养社区生态文化,引导并创造社区人文生态,规范引导社区行为生态,倡导社区消费生态。
关键词: 陕西农村; 社区生态; 社区建设;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 F299.2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6.04.016
新型农村社区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大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建设农村社区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课题,陕西新型农村社区生态机制构建研究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农村生态社区。良好的生态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愿望所在。习近平主席早在2013年就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是强国之梦、富民之梦,是由中华大地一个一个地方梦汇集而成的人民梦。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到人民福祉和国家兴衰。习近平将美丽中国纳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系,反映了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生态环境建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振兴的担当。陕西省委、省政府紧紧把握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机遇,提出了建设“三个陕西”的奋斗目标,将美丽陕西纳入美丽中国的战略体系中,把富裕陕西、和谐陕西和美丽陕西与生态建设融为一体,是中国梦在陕西的具体实践,特别是美丽陕西作为富裕陕西和和谐陕西的物质支撑,和陕西生态建设具有最为直接的关联,没有陕西生态建设的良好成果,就不会有“美丽陕西”,“美丽陕西”关乎每个陕西人的福祉,关乎陕西人的“陕西梦”能否实现。“美丽陕西”可以分为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陕西“必须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构建集约高效的生产空间、宜居安康的生活空间、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实现永续健康发展”。[1]微观层面上,美丽陕西就是要所有陕西人生活在蓝天白云之下,目视花草绿地,享用明媚阳光、呼吸新鲜空气,饮用干净水质,实现生态社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生态是社会生态的基础和保障,是美丽陕西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生态将为美丽陕西、美丽中国增添新华章。正因为如此,笔者基于美丽陕西视域,探讨社区生态对美丽陕西建设的重大意义,寻求并选择构建陕西农村社区生态的路径。
本课题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深度访问法——通过走访相关政府领导、社区居委会主任、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了解西安社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态度;民主互动法和专家意见法—— 在研究中广泛征询相关专家学者、社区建设实践者及社区居民的意见,以期使研究结果更符合社区生态建设之需要;头脑风暴法——在研究中,鼓励所有参与人员和被调查对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创造性和想象力,采用互不批判的研究作风,广泛征询创意,以期实现构建社区生态的最佳路径选择;问卷调查法——课题研究发放500份问卷,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社区生态的路径及其他相关对策建议。
一、“生态”的内涵及延伸
对“生态”内涵的把握不同,对生态价值的判断不同,对生态机制构建的路径选择也不同。对此问题,研究者得到的结论见仁见智。我们在探讨了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在社区构建生态机制,对“生态”内涵及其延伸应该有一个基本把握。
1. 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的基础要义。“生态”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哲学中最古老、最广泛的“天人合一”思想。“天”指自然界,“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就是人和自然的有机统一。自人类产生以来,人和自然就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界的博大和富饶物产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丰富的可用资源。在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的时代,人类顺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自然界山清水秀、蓝天可鉴、空气清新,人类可以毫无顾忌地享用自然界的恩惠,神清气爽度过每一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随之变化,人类由过去的依附自然和顺应自然,逐步演变为利用自然、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特别是工业革命兴起所推动人类在利用、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取得的骄人成绩和在此过程中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人类不仅加快了对自然的索取,而且产生了战胜自然、主宰自然的想法并付诸实践,“人定胜天”、“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成为人类战胜自然的基本指导思想。于是乎,人类肆意从自然界获取人类所需要的一切,甚或不惜奴役自然——填海造田、乱垦乱伐、毁草毁林、垃圾随意堆放、污染物随意排放、资源随意浪费,其结果是世界气候变暖,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沙漠化、石漠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沙尘暴、雾霾成为常态,人们素面于空气下成为恐怖,资源短缺使人类面临严峻的生存危机。人类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对自然产生的严重破坏受到了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促使人类开始正视自然,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概念由此而生。内涵是承认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和自然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保护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我国出台的一系列有关生态建设的政策文件,大多是基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处理。在现实社会生活实践中,我们所称的改善生态环境,也更多的是指改善自然环境。因而在这个意义上,生态最基础的含义一方面是指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另一方面是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在建设生态文明的今天,后者更具有实践意义。
2. 多元和谐是“生态”的进一步延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这并不足以抽象“生态”的完整内涵。从本质上来说,人类追求生态文明,是为了人的生存、健康和永续发展。而这种永续发展仅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是远远不能够实现的。自然界是一个博大的生态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构成的。在生态系统中,不仅各个子系统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子系统的人与动物、人与植物、动物与植物及微生物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且子系统内部各要素如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的和谐也是“生态”内涵的基本内容。显然,一系列要素的“和谐共生”比“自然生态环境”有了更丰富、更深刻的内容。“生态”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是一种“多元和谐”,天蓝、地绿、水净、人美,既有自然美,也有人文美,二者共同构成美丽中国和美丽陕西的和谐之美。
3.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的本质。早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做出了《21世纪议程》,指出在下世纪人类社会应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年7月,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核心是以资源、环境、经济、科技、社会、人口的协调发展为目的,实现资源的综合和持续利用。在当代,我国政府和社会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和理念不断深化,指出生态空间不仅归属于当代人,更归属于子孙后代。2015年3月24日,我国政府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把全球范围展开的关于绿色化发展的竞争推向高潮,强调了绿色化不是简单的绿化,它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价值认同,它将内化为人们的绿色素养,是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这种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就是要在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既要考虑生物界的近期发展,也要考虑生物界的远期发展;既要考虑人类近期、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人类长远永久的利益,不能为了追求当代人的幸福而损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利。[2]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生态”的本质,也应是美丽陕西追求的目标。
4. 生态文明是“生态”内涵的升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环境保护部出台了《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基线划定技术指南(试行)》,生态红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生态功能保障、环境质量安全和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监管要求;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这一系列论述,不仅反映了我党把生态建设上升到社会文明的高度,更体现出生态文明绝不是简单绿化和污染防治,而是一种社会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过程中所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等的总和,是“生态”内涵的进一步升华。
综上所述,“生态”的内涵不是固化的,它随实践发展不断变化而得到充实和完善,并逐步实现可持续的本质概括。对生态内涵的全面、辩证把握,对于构建社区生态机制和建设美丽中国、美丽陕西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二、社区生态是“美丽陕西”最接地气的基础要素
“社区生态”的研究基于人们对生态社区的追求。构建社区生态机制就是要根据社区生态现状提出建设生态社区的具体措施。
1. 生态社区是环境优美和人文和谐的社区。对于生态社区,从世界范围看,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且各国的称谓也不尽相同,有的称健康社区,有的称可持续社区、可居住社区,在我国大多称生态社区或绿色社区。而含义解释见仁见智,有人认为,“生态社区是一个以人为主导,以自然环境为依托的人和自然和谐统一的复合系统”;有人认为,生态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结合对生态的解释,我们认为,生态社区是一个环境清洁、景观优美、生活便利、人文和谐的社区。
2. 生态社区是“美丽陕西”实现路径的逻辑要求。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物业小区和社区是相互包含的关系。社区就其本质而言,是指长期居住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共同认同感的人群所自发形成的一种利益共同体。小区美丽—社区美丽—陕西美丽—中国美丽,这是一个层层递进和依次包含的关系,小区美丽是社区和社会美丽的基础。生态社区建设对于美丽陕西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3. “生态社区”与“美丽陕西”是“大美”与“小美”的关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美丽陕西是要实现“陕北高原大绿化,关中平原园林化,陕南山区森林化”,[3]这是美丽陕西之大美,社区生态是小美,社区生态是“细节决定成败”的实践要求。人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社区度过,人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社区度过,社区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单位人”变成社会人,与生老病死相关的各种服务也随之转移到社区,社区成为公共服务的传递者和实现平台,成为居民参与基层民主管理和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场地。同时,社区管理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人口、环境、治安、计生、消防、社会保障、出租屋、党员等都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相当一部分发展比较好的城市其主要经验就是抓住了社区建设这个细胞工程、源头工程和基础工程,使社区成为政府实现城市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更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平台,离开生态社区之小美,美丽陕西则会成为无本之末。
三、生态社区构建现状分析——以西安市为例
为了把握社区生态建设现状,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态的满意状况,课题组对西安市周至、临潼统筹城乡试点的农村社区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集中座谈、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其中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80份,由学生随意访问而得。访问和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 社区居民具有一定的生态感知但缺乏科学知识基础。在调查中得知,居民充分认识到了生态环境对工作生活的影响,但全面的理论把握有所欠缺,大多数居民认为生态环境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比较关心生态建设。其中问卷中“您认为生态环境对你生活工作的影响”答案中,认为非常大和比较大的都占41.67%,合计占到83.34%,只有16.66%的人认为影响一般和不很大;“您是否关心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非常关心和比较关心的分别占37.5%和33.33%,一般关心的占29.17%,不太关心和不关心均为零。说明调查对象的生态意识是具备的。但在对“您对‘生态社区的概念了解吗”的回答中,一般了解、了解甚少和不了解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33.33%和4.16%,合计占到了总调研人数的70.82%,而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比例分别是8.33%和20.63%,共计29.16%;说明生态环境理论知识还有待于普及,这样才能使居民在建设生态社区时不只靠感觉,更多了一种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样就更能把科学性与实践性、艺术性统一起来。
2. 居民对社区生态评价更多基于感性,但人文环境被列入关注首位比例较高。在“社区生态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问题的回答上,被访者认为是绿化保洁、固体垃圾污染、空气污染、噪音污染所占比例分别是95.83%、83.33%、70.83%、66.67% ,认为还包括文明行为、文化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环境的所占比例分别是45.83%、54.17%、50%。表面上看,居民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符合传统看法,但有一个问题“您觉得您所处的环境中哪种对您的生活影响最大(按顺序填写)”,仍有62.5%的人首选人文环境和文化环境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影响最大。这说明生态环境的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比较淡薄,文化生态和人文生态将逐步成为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
3. 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注重生态环境是社区居民的需要。在2013年的市场调研中,其问卷“你对你们社区环境的基本评价是——非常好、比较满意、一般满、比较差、很差”,答案统计结果为:非常好占8.9%,比较满意占53.3%,一般满意占22.2%,比较差占15.6%,很差为0;在2015年问卷调查中,“您对自己所居住社区生态环境总体满意情况是”非常好占8.33%,比较满意占29.17%,一般满意占41.67%,比较差占20.83%,很差为0。
从中可看出,居民对社区环境的评价上,非常满意的比例虽略有降低但变化不大,基本满意的比例下降11个百分点,比较差的评价增长了5个百分点,而一般满意的评价比例由原来的22.2%上升到41.67%。这组数字看似居民对环境的满意度在下降,仔细思考不难得出结论,在整个社会推行生态文明建设、各大城市创建生态环境城市、环境卫生检查“三天两头”的今天,社区的生态环境只可能比过去好而不可能比过去差,人们评价数据之所以下降,唯一可行的解释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的增多,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对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从我们的另一问卷“您一般如何处理生活中的垃圾等固体废弃物的办法是:A.送至指定投放处B.堆放于居室门口C.无固定规律D.比较随意”中,有83.33%的人选择了会把垃圾送到指定投放处可以清楚地得到答案。
4. 社区生态构建主体具有错位性。对社区生态构建主体的认定,社区居民最具权威性。他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从购房时的认知到居住后的感受给出了较为客观的答案。调查问卷显示,居民认定的主体即对社区环境负有责任的依次是物业公司、业主和居民、开发商、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这和理论上的认识相一致——社区生态构建主体是多元的。在社区生态建设上,只有各主体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社区生态才能有序构建。但是在我们走访调查中得知,社区各主体错位、越位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政府部门既有越位也有错位,这不仅表现在对社区生态规划设计审批上的把关不严,而且在日常的监管上往往越位和错位。社区是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而在政府方面,有关部门对社区工作重要性的理解仍存在片面性,认为转变职能及重心下移就是简单地在社区挂牌子、搭班子、压担子;有些认为居委会就是自己的“下属”,“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使社区忙于应付,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将社区管得过严,尤其是街办,将社区当作自己的腿和嘴,社区几乎忙于政府下达的各种事务,在生态建设上也只是忙于政府的检查,自主构建意识不强。同时,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对社区培育扶持力度也不够,对社区生态缺乏基本的宣传,给予生态建设的支持也仅仅局限于创建文明小区和督促进行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社区生态环境构建主要是开发商的早期建造和物业公司的后期维护。
5. 行为生态和消费生态亟待规范。“如果您周围没有垃圾箱,你将如何处理手头上的垃圾:A.等找到垃圾箱时再扔B.没人看见就扔地上C.随手扔地上D.根据所处环境而定”,这是我们在问卷调查中的一个单项选择题,而在答案中,把垃圾扔到垃圾箱的人数和根据所处环境而定的人数各占调研人数的50%。这说明50%以上的人比较注意维护社区环境,但根据环境而定的也占到50%,换句话说,这50%的人完全有可能根据当时情况随手扔在地上或没人看见就扔地上。在调查走访中居民告知,社区中的不文明行为时常发生,有些人为图自己一时方便而随意乱扔果皮纸屑,有人为美化自家随意采折小区花卉,有人为图自己方便不惜踩踏绿地花草,还有人将生活垃圾毫不分类随意丢弃等等不一而足。更有甚者,夜间在小区绿化带随意小便,说明了小区的行为生态和消费生态亟待规范。
四、构建社区生态的路径选择
社区生态构建从总体看就是要打造生态社区。打造生态社区非一日之功,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其路径选择上需要规划社区生态构建的具体内容。就目前而言,我们认为,社区生态的构建最低应包含自然环境生态、文化生态、人文生态、行为生态、消费生态。
1. 打造社区物质生态,满足社区居民感知需要。自然生态环境是最直观、最具生动性的社区生态,表现为社区的建筑、绿化、环境保洁等物质层面上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实体。在社区自然生态的构建上,首先是在环境景观的构造上,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结合社区地形地貌特点,借用原有的河流、山丘、树木,就地取材,把对自然环境原有特色的人为改造降至最低,充分体现地域特色;另外在绿植选择、环境的布局与营造格局上,尽可能多样化。从目前调查数据看,社区生态环境以简单草坪等绿化布置为主的占41.6%,以树木绿篱为主的占37.5%,绿化多样化有待解决。其次是在建筑材料选择上,低碳、节能、环保材料是首选,节能无公害,低碳、高效、耗费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要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建造节能建筑和公共设施,节能环保型物业在我国已经蔚然成风。再次是社区的绿化、净化和美化,包括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环境的卫生整洁等。优雅的社区会使人心旷神怡,脏、乱、差的社区会使人感到郁闷压抑。好的心情不仅会延年益寿,更能营造社区和谐,郁闷压抑的心情容易引发脾气暴躁。因而,社区生态的构建首当其冲应从打造生态环境做起。在社区可以通过环境景观、环境饰品的营造,使社区景观和环境饰品成为社区环境生态的主体和生态教育的重要资源。在调查中,对于“您怎么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答案,有87.5%的居民认为,人类在保护自然的情况下,应该有制度、有规划地利用自然,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破坏自然,就是破坏人类自己。有83.33%的被访者认为,良好的社区环境、卫生绿化等引导和潜移默化人的行为。这些数字说明居民已经正确认识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这对于我们建设社区自然生态环境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打造自然物质生态,符合生态社区建设基本原则。
2. 培养社区生态文化。关于生态文化的含义,可谓见仁见智,本课题组在研究中认为,生态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在处理人和自然、人和人的关系中久而久之所形成的以生态价值观为核心的生态理念、生态习俗、生态艺术、生态布局、生活方式等生态现象的总称。生态社区建设原则要求软硬结合,在注重对物质环境规划塑造的同时,必须注重对生态文化、人文环境精神层面的培育。生态文化是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态作为社区生态的构建内容已被58.33%的被访者所认可。社区文化注重对居民精神层面的培育和改造,主要是培育社区生态意识,进行社区生态教育,引导社区生态行为,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呈现生态素养的社会氛围。
3. 引导并创造社区人文生态。“人文”并不晦涩,人文生态其实质是一种植根于内心的生态素养,一种无须他人提醒的自觉,一种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一种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良。人文是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支撑,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社区人文生态从归属看,应属于社区文化范畴,但为了展示其重要性,我们抽取出来作为一项独立的社区生态进行研究。人文生态一方面强调以人为本,人是社区的主体,在社区生态建设中,不能以牺牲人的身心健康以及舒适性作为代价。因此,在构建生态社区的过程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力求做到社区环境能给予居民亲切、舒适、温馨、自豪和认同的感受,为居民生活添加丰富的色彩和趣味。另一方面,人文生态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与融洽。在社区,既有团结向上、互帮互助的邻里关系,也有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之间的关系融洽,还包括社区的治安状况良好等。“邻里互不认识,老死互不往来”是我国过去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状态的真实描述,社区人文生态要求必须打破这种状态,这就需要设法营造邻里间联系的纽带,这是社区生态构建者面临的新课题。社区治安主要是维护社区秩序,保障居民安全,疏导和化解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做好民事调解工作,增强居民的安全感。安全、祥和、融洽的社区人文环境,是社区人文生态的基本标志。
4. 规范引导社区行为生态。行为生态属于行为文化范畴。行为文化主要是通过制度将人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的范围之内。社区行为生态构建,就是要引导居民日常行为习惯逐步向生态化倾斜,在其一言一行中能够意识到生态价值判断对其的约束,一方面通过一定的制度进行规范,通过一定的社区语录引导居民爱护环境,如爱护花草树木、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整洁;另一方面通过管理者的行为示范,如自觉捡拾小区的果皮纸屑等杂物,使社区居民在潜移默化中贯彻行为生态。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居民认为惩罚制度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41.67%的社区居民认为完善的法律制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比较重要,而法律制度和惩罚都是在规范人们的行为。
5. 倡导社区消费生态。消费生态就是要倡导和养成低碳生活、绿色消费,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时,选择节约资源、对环境污染小的,在物品的使用上,尽量不用一次性产品,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包装物多次使用,节约水电燃气等能源,在出行方式上,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就此而言,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目前具有生态消费意识的社区居民不在少数。问卷中“当您使用塑料袋时,是否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危害很严重”,经常意识到的人为41.67%,有时意识到的占54.17%,一两次意识到的只有4.17%。而问题“您平时会关注低碳环保、节能减排方面的国内外新闻和时事吗”,从不关注的人数为零,不太关注的也只有4.17%。关注的人数达到了95.83%。可见,社区居民已经有了较好的生态消费意识。
五、陕西农村社区生态构建机制运行的对策建议
构建社区生态,实现社区生态化、绿色化,是社区美丽的奠基性工程。构建社区生态还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出抉择。
1. 构建社区生态制度规范机制和各种利益的协调机制。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也只有用制度将人们的行为规范在一定范围之内,人人各行其责,整个社会就会和谐许多,这也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从制度层面上说,政府应从生态文明和绿色化的视角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相对于社区生态建设方面的法律制度。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三期叠加的转型时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心理效益相互交织,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才能达成生态的实质。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4]在这里,经济效益就是要有良好的经济回报;社会效益指居民有安居乐业的生活空间,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社会稳定、精神文明,社会能满足居民居住、交往、健康、娱乐等多方面的新要求;环境效益——绿化、通风、水质、空气质量噪音、建筑密度、景观等符合有利于居民健康生存的指标规范;心理效益——可以使居民生产积极向上的心态。所以,在各种利益的协调上,一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一味追求经济的增长而肆意污染环境,肆意破坏自然环境,其二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使得人人都能和谐相处。
2. 构建社区居民人人参与机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汇集民力,实现生活方式绿色化。[6]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生态建设是每个主张社区生态人士的职责,最简单的方法,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生活污水集中化处理、让市民生活的环境更洁净做起。
3. 构建通过特定活动践行社区生态和绿色化意识的培育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第八条第9款指出,“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社会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从娃娃和青少年抓起,从家庭、学校教育抓起,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意识。”[7]根据中央部署,在社区生态构建活动中,各个层面均应积极主动以各种形式宣传生态理念,把生态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践行于社区,组织好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海洋日和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构建社区生态和绿色化意识培育形成常态。
4. 构建以创建文明与和谐社区为举措的生态建设长效机制。文明社区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层面,社区文明建设提高了居民的文明素质,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卫生意识、环境意识、法制意识和文明意识。和谐社区则是指能充分体现 “民主自治、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社区生活描述。“民主自治”就是要从体制和机制上保障社区成员权利、机会和分配上的民主与公正,广泛发动社区成员积极参与社区管理,切实解决社区成员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管理有序”就是指要建立健全党的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区公共治理和自治体制,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维持良好的社区秩序,保证社区成员安居乐业。“环境优美”就是要使社区生活与环境生态相协调,营造舒适、健康、优美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区。“文明祥和”就是要在社区中大力倡导全体社区成员诚实守信、平等友爱、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形成家庭和好、邻里和睦的社会风尚。从文明社区与和谐社区的建设内容看,他们和社区生态建设的内容具有异曲同工作用。通过创建文明社区和和谐社区,促进社区生态建设长效持续。
5. 注重人文关怀,提升生态价值品味。在现代社会,人文关怀体现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关心并满足人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积极创造性,促使人的全面发展。在社区生态建设中,人文关怀表现为不仅要求社区有硬件上的唯美,而且已经越来越关注社区的服务和物业管理以及生活舒适度,需求开始走向细节化、品质化。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社区,就是要看其能否满足全体社区居民对区位、生活习惯以及社区配套的全方位要求,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把人的休闲文化娱乐活动等精神需要放在第一位,把适合于人居的生态与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最重要的,也才是生态社区理念。
6. 构建信息服务平台,借助互联网打造社区生态圈。今天的社区生态建设,是面向未来的,在现代化、国际化、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大背景下,家家户户都可以通过电脑上网,几乎人人都可以通过手机上网,这是社区建设最基本的信息化平台,社区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局域网甚或是社区QQ群,一方面通过此平台向社区居民传达社区精神、社区活动等,另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搭建诉求心声的平台,社区管理者由此了解社区居民的愿望和要求,了解并采纳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合理化建议。目前,许多物业公司已经开展起了轰轰烈烈的微社区活动,他们借助移动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有些直接打出了构造社区生态圈的目标,这些都为我们建设生态社区和实现社区绿色化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和现实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张道宏.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美丽陕西[N].陕西
日报,2013-06-05.
[2]刘先银.生态价值观: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基础[EB/OL]新浪博
客.(2010-06-08)[2016-10-02]http://blog.sina.com/s/blog-5136
39db0100iwe2.html..
[3]黄婷婷.绿色化概念新在哪里?[N].中国环境报,2015-04-07.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责任编辑、校对:叶慧娟]